APP下载

在文言文教学中点燃思辨之光

2022-06-13刘荣华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言文课文教材

文|刘荣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犹如璀璨的明珠,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课文、插图、书写提示、日积月累等多个角度增强了传统文化元素。文言文是由中国古代的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典雅简练,意蕴丰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编排了15 篇文言文,并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选编了大量的文言名句,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价值。

思辨,是通过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对事物的情况或类别、事理等进行辨别、判断与决策。思辨能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独立思考、理性分析、辩证表达是思辨能力的重要特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提出,要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能力,是用好统编本语文教材、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

一、统编本教材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辨因素

1.单元课文中蕴含着思辨因素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基于经典、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兼顾时代性,立足小学生认知特点,精心选择了15 篇文言文编入单元课文,许多文言文带有较强的思辨性。如四年级上册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讲了“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体现了王戎善于思考、冷静推断、不盲目跟从的特点。再如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话描写了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一个小孩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另一个小孩说“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两个小孩各有观点和理由,体现了他们善于观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说话有理有据的特点。多读这些带有思辨性的文章,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2.课后练习中蕴含着思辨因素

课后习题是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体现了课文教学的重点,是教师深入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重要依据。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中,有些就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如三年级下册文言文《守株待兔》课后练习“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在学生读通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有的学生会结合文中“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等词句,感悟到宋国人可能在笑农夫存有侥幸的心理,把偶然碰巧的事当作经常发生的事,或在笑农夫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想法;有的学生结合文中“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等词句,感悟到宋国人可能在笑农夫存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交流与讨论思辨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

3.日积月累中蕴含着思辨因素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编排了大量的成语、古诗文、对联、谚语、歇后语等内容,是教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其中就有许多含有思辨性的文言名句。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日积月累”中的“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文言名句,内容直接指向思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日积月累”中有“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等文言名句,意在引导学生对“过”进行思考辨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日积月累”中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文言名句,意在引导学生对“俭”进行思考辨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日积月累”中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文言名句,意在引导学生对“君子”与“小人”进行思考辨析。教学时可以在学生读正确后,引导学生聚焦话题适当展开思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二、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意义

1.在思辨中加深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文言文教学通常是以读为主,先让学生读准字音,学习生字;再让学生借助注释或插图、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了解字词或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文章大意,读好停顿;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文言文中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渗透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文言文教学如果只是让学生读读背背、串讲大意,那么一来精选到教材中的文言文没有物尽其用,二来学生难以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通过读读背背的方式悦纳文言文,更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辨活动,加深对文言文内容或语言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和文化的情感。

2.在思辨中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美国安德森等学者在布鲁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的基础上,把认知过程维度由低到高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和认知能力,在认知过程维度中主要表现为分析、评价和创造。文言文教学如果只是让学生读读背背、串讲大意,学生的思维就只能停留在记忆、理解等低阶思维层次。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在学生读正确、了解大意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开展辨析、推理、判断等思辨活动,就能促进学生思维进阶到分析、评价等层次,从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3.在思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

独立是人性的重要需求之一,人的独立不仅是身体的独立,更重要的是精神的独立。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精神独立的人,在遇到任何事情时能独立思考,不盲目迷信,不盲目排斥。独立精神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特别在信息时代更需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已被列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文言文教学如果只是让学生读读背背、串讲大意,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内容与语言进行思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样不仅能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

三、在文言文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思辨内容

1.在文言文的语言品味中引发学生思辨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学,语言简练,内涵丰富,需要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引发学生阅读思辨。如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书戴嵩画牛》写道:“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这段话中有两个“笑”字,教学时就可以引发学生思辨:文中两个“笑”字的意思一样吗?联系课文有关内容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经过阅读思考,有的说“拊掌大笑”中的“笑”可能是牧童笑话画家画错了,可能是牧童为自己发现画中的错误而笑;有的说“笑而然之”中的“笑”可能是处士遇到牧童指出自己珍爱的画中错误而勉强地笑,可能是处士为牧童率真、可爱、聪明而感到高兴的笑……在交流与讨论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营造宽松的思辨氛围,让学生在思辨中体会语言运用的精妙,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动。

2.在文言文的内容赏析中引发学生思辨

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精美,有许多留白之处,给学生带来了思辨的空间。如四年级上册文言文《精卫填海》,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寻找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生就会发现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经过是“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但是没有写结果;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预测故事的结果;最后引发学生思辨:为了把故事写完整,我们把刚才大家预测的结果补写到课文后面好不好?学生在讨论中会发现:课文不写故事结果,可以让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画面定格在读者脑海中;可以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感受神话的神奇;可以留下悬念,启发人们思考……这样阅读思辨,学生不仅对文言文的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还对文言文的内容与结构安排的精巧有了更多的感悟。

3.在文言文的观点碰撞中引发学生思辨

文言文在我国古代沿用了两三千年,经过大浪淘沙流传至今的不少文言文堪称经典,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如五年级下册文言文《自相矛盾》采用“叙事+ 说理”的结构,先具体描写楚人的叫卖和路人的质疑,最后揭示寓言故事的道理“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在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和道理的基础上,可以引发学生思辨:读完故事后,除了文中说明的道理,你还明白了什么道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说一个人说话或做事前后要一致,不能相互抵触;有的说一个人说话不要言过其实,不能绝对化;有的说做人做事不能墨守成规,要学会变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阅读文本不仅要尊重文本,正确地解读文本的原意,更要通过和文本的平等对话,在思辨中自主地建构意义,促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1.在质疑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质疑,意思是提出疑问。我国古人非常重视在学习中质疑。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陆九渊主张“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最重要的思辨方式,也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赞扬了牧童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的品质,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感受牧童特点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牧童说的话进行质疑:难道斗牛时牛的尾巴都是“搐入两股间”,没有“掉尾而斗”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进行探究。最后学生研究发现,其实斗牛时牛的尾巴不全是“搐入两股间”,也有“掉尾而斗”的,牧童看到的是“搐入两股间”,戴嵩看到的可能是“掉尾而斗”。通过这样的质疑思辨,不仅让学生全面了解斗牛时牛尾巴的样子,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探究真理的精神。

2.在认知冲突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生由于学习基础、阅读经验等存在着差异,思想认识、阅读感受等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对同一个文本有着不同的理解。如四年级上册文言文《精卫填海》,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课后练习“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时,有的学生说精卫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有学生说精卫填海是自不量力、以卵击石、蚍蜉撼大树……教师在尊重学生阅读感受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辨:既然小小的精卫鸟“衔西山之木石”是不可能“以堙于东海”,为什么教科书编者还要把这个故事编到教材中?为什么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让学生在思辨中明白: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反映的是古人为战胜自然灾难而寄予的美好期望;读这个故事不是要学习精卫填海的行为,而是要学习精卫填海的精神;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读故事能丰富想象力……这样的教学,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3.在多向求异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中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思维习惯或以往的思维成果,在事物各种巨大差异之间建立中介,突破经验思维束缚的思维方法,具体表现为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等。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体现求异思维的课文,如三年级上册文言文《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遇到人落水时,我们常规的思维模式是“人离水”,而故事中司马光采用的逆向思维是“水离人”。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学生读正确、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辨:我们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救跌入瓮中的小孩?司马光为什么不用我们想的方法,而采用“持石击瓮”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辨中发现,在当时时间紧急、孩子们力气小等情况下,司马光击瓮救人是最省时、最有效的方法,从而感受到司马光机智聪明与沉着冷静的品质,领悟到灵活变通、随机应变的重要性。

4.在阅读反思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反思,就是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我国《论语》早就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方面的论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五年级上册文言文《古人谈读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在学生读通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辨:你同意文中说的观点吗?让学生联系自身的读书经验,进一步理解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理解读书时心到与眼到、口到的辩证关系。

思辨能力是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文言文为学生思辨能力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思辨为文言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是创新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文言文课文教材
文言文阅读专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会背与会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