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设计扶贫服务平台建设探索*
2022-06-13易博成
易博成,王 玲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 鞍山114051)
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精准扶贫”这一战略是在2013年11月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这一战略的引领下,各行各业提出了不同的扶贫模式。为了发挥设计学这一智慧型生产力,业界提出了“设计扶贫”的概念。目前,设计师、设计类高校、设计企业运用设计类专业的学科专长参与到解决贫困问题的热情越来越高,但以设计扶贫为模式搭建的服务平台很罕见。因此,将互联网与设计类行业融合,实现一个能够打通设计师、设计类高校、设计企业资源共享并且以设计学为力量的扶贫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
2 概念界定
2.1 “互联网+”的相关概念
2015-03-05,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的概念受到关注和重视。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是“互联网+”概念的由来,但并不表明“互联网+”的引用将起到额外的作用,而是打造相关行业的互联网平台,达到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来实现为相关行业输送新鲜血液,提高行业的生命力。通过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将传统的行业改造再升级,推动行业内部的技术创新[1]。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使用的用户越来越多,这也将推动着“互联网+”这一理念的发展并且强化人们运用互联网技术去解决扶贫问题的意识形态。
2.2 设计扶贫政策概况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后,出现了以设计为载体的扶贫模式——设计扶贫。能否将设计类学科优势与贫困地区的特点、文化、经济等紧密联系成为社会热点问题。2018年8月,工信部发布了《设计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提出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2],主要方向是改善居民和农村生活条件,发展村特色文化产业,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充分发挥设计行业企业和组织积极创意的作用,为培养设计人才提供方向,为贫困地区提供设计解决方案,普及设计理念,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将设计介入到扶贫中,将传统的“输血”的扶贫模式转换成先“输血”再“造血”的模式,优化扶贫体系,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为高校提供学生实践平台,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机会,为贫困地区输入“可再生”的持续性生产力。用设计的力量,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结合不同贫困地区的地域特色,将高校的教学培养方案与扶贫实践相结合,提供产品开发、环境设计、动画设计、市场营销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开发、民族民俗文化活化研究等方略。通过设计扶贫这一模式,为社会提供设计类创新实践型人才,为扶贫斗争提供新鲜活力。
3 “互联网+”设计扶贫服务平台可行性分析
3.1 建设“互联网+”设计扶贫服务平台的价值与意义
3.1.1 建设平台的价值
在通过研究建设“互联网+”设计扶贫服务平台的可行性分析中,有实际价值和理论价值2方面。从实际价值这方面来说,通过对设计扶贫和互联网的融合,构建一个能精准设计扶贫的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一个可“治本”参考方案,打通设计界资源共享的屏障,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战完美收官。从理论价值这方面来说,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创建可持续的理论系统,为后续的设计扶贫工作提供理论参考。通过搭建此平台,把设计的力量最大化地展现在社会扶贫的视野当中。在设计扶贫过程中,高校收获了新的培养方案,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收获了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时让人们真正了解社会扶贫工作。提高设计类学生的政治思想,企业也将收获具有高思想、高能力的人才。可以说,这是一个“政、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思政课,在国家人才培养与社会扶贫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
3.1.2 建设平台的意义
对于学生,利用平台资源项目共享,可以了解关于设计类的政策,科研资料渠道被拓宽,在扶贫项目实践过程中的学习心得也可以相互分享,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设计实践技能显著提高,将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当中去,提高学生自身的价值与就业机遇。
对于学校来说,通过平台的建设,更多的设计扶贫项目将被展示,为高校的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提供真实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美教学方案能够提高高校设计专业的竞争力。高校和平台的建设同时进展,良性互动,不断完善建设。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通过平台,利用高校政府的资源,定向培养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减少企业的培养成本,为企业持续性输送应用性设计类专业人才。同时,企业通过设计扶贫项目的完成落实,提高企业的品牌口碑,带动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3.2 可持续性
将设计介入到扶贫当中,就是为了改变“输血性”扶贫治标不治本的现状,通过设计类学科专长,改变贫困地区产业单一化,为贫困地区创造“特色”,提供一定的“输血”从而激发其“造血”的经济生态功能,实现扶贫可持续化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高校设计类人才通过设计扶贫实践项目的实践操作,提高个人的技能本领和思想素质,为社会持续性输入高能力、高思想的应用型设计类人才,做到人才强国的目标,为解决贫困地区无法引进高端人才提供了先进方案。社会设计扶贫实践活动可以说是一个可持续性且高效的思政教育的教学辅助途径。随着建设“互联网+”设计扶贫服务平台,能够实现经济、教育、扶贫三位一体的可持续性发展,形成设计扶贫的长效机制。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利用“互联网+”设计扶贫服务平台的扶贫创业实践项目能够使高校设计类学生学会设计圈的职业技能,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社会价值,具有持续性显著提高设计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在“互联网+”设计扶贫服务平台上,设计类人才接受持续性设计扶贫实践教育,系统掌握在设计扶贫过程中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增强专业自信,进而持续提升设计类专业在人才市场的商业价值,从而不断地促进设计类专业的发展。
4 相关案例
桂林理工大学在1994年成立了设计艺术学科,是国内较早采用设计扶贫教育改革的高校,也是设计扶贫的典型案例。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联动的方式,积极参与乡村发展和建设等扶贫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目前来看,中国高校设计人才培养呈现出趋同的总体趋势,而且在课程设置和体系、办学模式等部分略有雷同,导致地域文化特色表达不足。基于此,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助力乡村发展和建设方面利用“设计扶贫”模式促进了高校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利用设计专业优势解决对口支援乡村贫困问题,在4个方面取得实效:建立了设计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构建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推进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想政治融入教育情境。但仍需进一步拓展设计扶贫实践领域,加强对农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重点培养农村本土设计人才,推广设计扶贫经验,深化高校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
通过案例分析的学习,了解到在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工作计划中,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倡导了具有人文关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他们计划将设计扶贫实践领域的范围继续拓展。在注重保护农村地区的民俗文化、挖掘开发贫困地区文化价值、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提升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力度。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也注重培养乡村本土的设计类人才,为贫困地区提供设计美育等技能培训,促进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升级,为贫困地区文化产业注入新动力。通过研讨会和交流会,组织师生交流设计扶贫经验,推广设计扶贫工作经验。
5 “互联网+”设计扶贫服务平台建设
5.1 关键技术分析
5.1.1 数据库技术分析
数据库技术一般是一个小程序能否“生存”的关键。在数据库的技术使用上,使用一种应用十分普及且装配简单易懂易学的MySQL数据库。MySQL数据库是一种十分稳定的数据库,速度快、可靠性好是其特点。
5.1.2 开发者数据技术分析
在政府、高校、企业三者之间缺少一个能资源共享的平台,三者之间无法良性沟通是设计扶贫无法突破发展屏障的关键因素。结合对企业和高校的调查发现,使用2017年腾讯公司推出的开发者工具“微信开发者工具”是当前作为平台建设的热门关键术。该技术具有“易扩展、易用、易学”的特点[4]。微信开发者工具是在微信环境中运行,能够实现不需要占用系统的太多内存空间去运行,使用者能够进行方便快捷的操作,能够为开发者提供多种多样的APⅠ,满足各种交互需求。微信小程序的文件类型是由3个文件构成,它们分别是必须创建的app.js、app.json和非必须创建的app.wxss文件。app.js文件的作用是小程序的逻辑,app.json文件的作用是小程序的公共配置,app.wxss文件是小程序公共样式表,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微信小程序的文件类型
5.2 平台总体设计分析
“互联网+”设计扶贫服务平台建设旨在打通政府、企业、高校三者之间的沟通屏障。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不同的功能模块,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设计扶贫,满足政府、企业、高校等各自扶贫工作中需要的辅助要求。利用软件工程的方法,现将平台总体设计进行展示,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互联网+”设计扶贫服务平台总体设计图
5.3 系统用例分析
根据政府、企业、高校3个不同的用户需求功能模块,提供不同的用户权限功能。
政府用户:政府用户是平台的管理者和维护者。政府用户的工作任务是审核企业和高校的用户信息,审查上传的扶贫项目,进行平台网络监察,避免出现网络诈骗;进行扶贫政策的发布与解释,召开政策解读宣讲会,对优秀的扶贫项目案例进行宣传并颁发证书。
企业用户:企业用户是平台的供应者。企业用户主要负责对扶贫项目的筹集与申报。根据贫困地域需求,提供扶贫项目策划,为学生提供线下实践和设计技能培训基地,为设计类高校提供实践就业平台,提高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高校用户:高校用户是平台的落实者。高校用户分为教师和学生。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的设计扶贫实践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监督与指导,教师需要提供相关理论教学,指导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设计扶贫实践项目,是项目的指导者以及主要负责人,需要定期提供设计技能培训公益课。学生的工作任务主要负责对设计扶贫项目的实践操作,通过实践学习,完成设计扶贫平台所提供项目需求,为贫困地区贡献设计力量,成为平台的应用实践应用型智囊团。
5.4 平台功能结构
在整个平台中,扶贫政策、扶贫宣传、扶贫项目、培训交流、个人中心是平台的核心功能结构内容。在使用用户注册成功后,可以在个人中心进行个人信息的详细补充,政府用户作为平台的管理员可以对企业用户和高校用户的信息进行审核检查。对个人信息有误或者胡乱填写个人信息的用户,管理员可进行提醒。企业和高校用户在个人中心可以查看设计扶贫项目申报进度和项目成果转化成功的落实信息,并且可以填写邮寄地址申请荣誉证书。在扶贫政策功能栏里,政府部门可以发放设计扶贫相关政策文件,企业和高校的用户可以点击查看政策信息并下载。在扶贫项目里,政府、企业、高校均可以上贫困地域的扶贫对象或者需要开发落实的扶贫项目,企业和高校用户可以根据情况对扶贫项目承办或者申报。在交流模块里,政府、企业、高校可以进行良性互动交流,召开扶贫政策的宣讲会、精准设计扶贫会议、设计扶贫项目解读会议、设计技能培训公益课等,利用平台使三者在设计扶贫过程中紧密联系,充分发挥设计扶贫平台沟通桥梁的作用。
6 结语
本文通过“互联网+”设计扶贫服务平台建设探索研究,对“互联网+”、设计扶贫相关理论进行学习研究。通过实践,搭建一个能够实现联系高校、企业、政府的桥梁,提供一个设计扶贫平台建设的新方案,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以设计学的力量助力贫困地区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