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繁为简,让极简摄影空灵不空洞风光摄影家王强专访

2022-06-13朱国伟

旅游世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西湖摄影

丨王强丨本刊记者 朱国伟

王强的作品透着自己的个性和独特风格,极简的画面、带有诗意和东方美学、让画面充满灵气与想象空间、清新的色彩,别有一番空灵禅意之美。王强说:学习摄影,我花费了10 年;忘掉摄影,我花费了10 年;重拾摄影,我又花费了10 年,直到现在,我依然在这条路上探索,这就是我与摄影的故事。

我从事摄影已经四十多年了。我与摄影的故事就要从我参军说起了。1977年恢复了高考,当同龄人都在积极考大学的时候,我正在队部服兵役(1976 年参军),虽然羡慕,但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不够却又觉得无可奈何。而我天生是一个比较要强的人,寻思着,既然高考这条路走不通,也一定要有一个足以傍身的一技之长,后来我决定学习摄影,父母也非常支持为我买了一台“红梅相机”,就这样开启了摄影之路。

我的摄影完全靠自学,因为在当时的环境里,国内既没有一个专业的摄影学院,周围也没有老师可以教我,没办法,我只能选择自学,以最传统的形式“看书”自学。当我还没有鉴别摄影书籍好坏的能力时,只能囫囵吞枣般天天啃书。当一天天进步、稍有鉴别能力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好书是那么少,相比起摄影书籍,绘画作品对我的启发反而会更大。当我觉得自己可以再多一点实践机会的时候,我便在有限的环境里努力寻找一切可以拍摄的东西。我通过“啃书”、“看画”、“实践”,一步一步构建出了自己的基础体系。部队领导看到我对摄影的热爱和执着,也都尽自己所能给予我帮助和支持。

从部队退伍之后,我心中的焰火不但没有减退,反而还越烧越烈。摄影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也逐渐有了名气,我似乎也有些飘飘然,既然拿奖/办展可以证明自己、获得肯定,那我就直指目标前进,以至于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为了拍摄而拍摄。那时候还是太年轻了,急于想要证明自己,心甘情愿被各类摄影比赛、摄影展以及别人的审美捆绑住手脚,连迷失了自我也都浑然不知。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其实内心已经痛苦很久了,因为虽然获得了很多摄影界的大奖,但那种“不舒服、不快乐”是能真切感受到的,只是我并没有去思考过为什么。

我从小生长在西湖边,西湖的水养育了我,印刻在我脑海中的是它一年四季的风晴雨雪,那种“恬静感”已经融入到了我对美的感知里、融入到了我的血液中。印象中,和“恬静感”相伴的,还有父亲骑单车载我赏景的快乐、大书法家郭仲选叔叔在湖边写毛笔字的惬意……而不是各种莫名高大上的奇幻场景、或者山区的贫苦与艰辛。也许后者能够被人关注,但它不是我内心真正的快乐源泉。

不久之后,我决定退出摄影界,给心灵一个释放的空间。在那之后,我去拍了电影、电视剧,做了很多与摄影无关的事情,前后约有10 年,那10年的时间里,我忘掉了摄影,但同时,也有了一些对摄影的新感悟。“重拾摄影”也成了我当时最坚定的目标。我们的摄影之路发展不到200 年,摄影领域很少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大多数人奉行的理论,其实是从其他领域(比如说美术、书法、音乐等等)借鉴来的经验总结,既然如此,那我能不能融贯中西,将一个综合性的、全新的摄影理念作为自己重新开启摄影之路的基础?

我开始尝试把国内外的理念融合、把从“自己过去几十年来的经历”中提炼出的精华融入到新作品当中。那时候,也许很多人知道我在做的事情,但很少有人知道我的心路历程:我的血脉里是东方的基因,骨子里喜欢恬静、含蓄、优雅,但是我需要接受热情、奔放、直接的西方文化,并且还要融贯中西,不同文化在心中碰撞这种感受对我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即便如此,我依然知道痛苦之后是明朗、是精彩。

越来越多的人能感受到我作品的独特性,2012年,我遇到了一位贵人:傅拥军老师。那时候,傅拥军老师是《都市快报》的摄影部主任,当时他正在做“杭州西湖”这个主题的摄影比赛,因为我后期的西湖作品非常具有个人特色,他便联系到了我,希望我参赛。因为这场比赛,他看到了我的很多他此前不曾看到过的作品,并且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我的作品是金像奖应该有的水准(傅拥军老师推荐我投第九届金像奖)。和他的这次相遇,我心中埋藏了几十年的记忆和感受也被唤醒了。

我非常幸运,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贵人。小时候,每当我在西湖边玩累了,就会回头看看大书法家们写字,他们经常告诉我,绘画和书法一样,横要平,竖要直,这样才会有美感。我的童年就是在这些美好事物的熏陶下度过的,他们给予了我“美的启蒙”。在部队几年里,看到我对摄影的执着和热爱,领导们也都会尽自己最大所能为我创造机会和条件。在我重拾摄影的阶段,遇到了识才惜才的傅拥军老师,他唤醒了我对摄影的感觉和记忆,也对我做了很多的引荐,他是我在摄影这条路上的贵人和恩人。

《高原情》

《季节深处的芬芳》

现在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有时候非常感慨,这大半辈子就做了两件事,一是当兵,二是摄影,但回头想想,也足够了。摄影这条路上,我从未约束过自己,每一个阶段似乎都顺其自然,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才会迈过一个坎、进步一个台阶,直到现在,我都依然认为自己在摄影领域还处于整条抛物线的上升阶段,这一点我是非常欣慰的。

学习摄影,花费了10 年;忘掉摄影,花费了10 年;重拾摄影,又花费了10 年,直到现在,我依然在这条路上探索,这就是我的故事了。

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在当初选择时我曾经做过不小的挣扎,一开始尝试过纪实摄影,但我是那种到了地震现场肯定扔掉相机去抢险救灾的人,所以感觉自己不太适合拍纪实题材,最后还是回归到艺术的路子上来。

这和我习惯性使用长焦有关。从小在西湖边长大,我亲眼见证了西湖从一个“纯朴姑娘”变成“摩登女郎”的过程。小时候的西湖周边没有高楼大厦,而是各种纯木质的亭台楼阁、鸟语花香,在西湖边散步时,周围的鸟儿还会飞到肩膀上抢夺手中的零食,好生惬意。

后来,随着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栋栋高楼以雨后春笋般的生长速度拔地而起,很多老式建筑也都不见了,举起相机,镜头所到之处满是高楼大厦,再也看不见那种纯自然景观了,没办法,只能使用长焦镜头拍摄一些小景,久而久之,我也就习惯了使用长焦。而使用时间长了我也慢慢发现了长焦镜头的优势(以小见大、聚焦局部、减少画面中的干扰元素……等等),也慢慢探索出了自己的风格。

因为一直处于变化中,所以我从来没有给自己的摄影风格下过任何定义,如果某一天我愿意去“下定义”了,那说明我在走下坡路。但可以把这些“变化”做一个特点上的归纳总结:越拍越干净,画面颜色越来越少,色彩越来越纯。

《风吹沙成画》

《独占春风》

《独占春风》

我经常和年轻人说:玩摄影,一定不能抱着面面俱到的心态,对于大部分的普通人,尤其是非美院出身的人来说,色彩太多一定是把握不住的,既然把握不住,那我们就需要舍弃,摄影本身就是一件为画面做减法的事情。除了“越拍越干净”之外,还有“越拍越柔”,我喜欢有着东方韵味的“柔美感”。

很多人认为风光摄影一定要有光影、有色彩,几乎奉行了“非日出日落时间段不拍”这样一个宗旨。但我不是,相比起光影、色彩,我更看重“氛围感”,我喜欢那种柔柔的过渡,它是一种东方美,朦胧的同时又非常讲究线条(比如说一条横线/点缀元素的摆放位置等),这样的画面非常舒服。

它就是“中国风”的体现,中国风讲究“气孔”,把这些点缀元素放到恰到好处的地方,就能抓住人的眼球,起到“气孔”的作用。

不是,是连拍出来的。比如拍摄一匹马,它从我镜头前走过时,我会用连拍的方式记录下它的每一个动作,在进行后期合成时,如果需要某个动作的马,我就会挑选出这张照片进行合成。

我很欣赏日本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年轻人的画风,当时这个绘画流派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采用“中心构图法”(比如说把电线杆放在中间),在当时很多主流派别的观念里,这种构图方式是不具有美感的,“中心构图”在当时是非常小众的。

我和这个流派的人一样,喜欢“打破常规”,但这并不是说瞎拍乱拍,而是基于内在美的一种创新。人对美是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是过去的所有经历加和后提炼出的一种东西,这种感觉一定会在某一个时间点被激活,也许是被摄影界,也许是被美术界,甚至是书法界,我就经常会从摄影之外的领域得到新的启发。

《春来柳先知》

很多人并不明白“形式”与“内容”到底是什么。“形式”是第一眼的美感,它在我这种摄影风格中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眼有美感才能抓住人的眼球,抓住人的眼球才能让人深入作品看内容,这个时候,我们才有权利说话和表达。如果连“形式美”都没有,那么后面的一切都不用谈了。而“内容”就是我们常说的表达,不管是“故事”还是“理念”,一幅作品最终都是要讲述一件事情的,这个是灵魂,是内核,是作品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关键。

对小部分人来说,“形式与内容”这个概念已经融进骨子和血液中了,拿起相机,这两个关键要素不用思考就会出现在作品当中。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从小从美术学院出来的人之外,大部分人都需要靠“足够的拍摄阅历”和“生活经历”来做支撑,之所以要强调这两点,是因为只有“拍摄阅历和生活经历”是自己的,此前的种种都不过是学习阶段,属于自己的东西才有灵魂。

用光方面,我的作品中90%以上都是“逆光”拍摄。构图方面,我一般是采用的“后期二次合成”的构图方式。比如说,我会在保证光源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分别拍摄“鸟”和“树”,后期将两张照片合成在一起。千万别小看“保证光源一致性”这个点,一旦光源不统一,那这张作品就完全废掉了。

至于两张照片怎么合成,可以多看看我们的中国画,中国画当中的学问非常大。除了“用光”和“构图”,我再说一下后期上需要注意的一个点:饱和度。对于风光摄影来说,“高饱和”一定会有失真感,后期时,要保证饱和度不能过高,我自己在做后期时,就非常注意这一点。

第一件就是我最初讲的:我曾花了10 年时间忘掉摄影,这10 年对我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意义。

第二件就是:我曾经在去西北拍摄的途中,遇到过“车匪路霸”。那时候是改革开放初期,很多摄影师都有过在拍摄途中被人莫名其妙拦截的经历;还有人会遇到强盗,被抢完了所有的钱财,只留下了一些回家的路费;甚至还的人会遇到歹徒与狂犬,拍不了照片不说,还要与歹徒搏斗、与狂犬搏斗等等。很不幸,我全部都经历过,但后来,随着教育的普及,这些情况也越来越少了。

特别想告诉现在的很多摄影师朋友们,不管怎么样,外出拍摄一定要有安全意识,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再考虑其他的事情,即便是拍摄。

第一,多看优秀的摄影作品和绘画作品,看一段时间再拍摄,等到拍摄遇到瓶颈期了之后,则再停下来去看作品,这样来回切换。

第二,每一个阶段都把这个阶段里最喜欢的摄影师当作目标。目标就是海上航行的灯塔,有了灯塔就有了前行的方向。我建议可以将他们的作品设置成自己的桌面,看的多了,这种“美”就能印刻在自己的脑海中,潜意识里会不自觉的往这个方向靠近,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超越他们。

第三,需要“抱团”,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初学者需要和热爱摄影的人在一起,喜欢风光就和拍风光的人在一起,喜欢纪实就和拍纪实的人在一起。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乐于分享自己的“秘籍”,“抱团”是因为自己的力量不够,需要从朋友的经验中获得启发,而分享,则是一种共赢。我建议可以每周拿出一个晚上的时间来交流,交流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看到缺点是进步的开始。

第四,不要害怕瓶颈期。越是摄影初期瓶颈期越长,越到后面,瓶颈期会越短,也许到自己足够优秀时,瓶颈期也许就是一、两天,每一个瓶颈期都意味着综合水平即将更上一个台阶,我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

第五,尽快判断出自己最喜欢的题材。很多人最初接触摄影时并不是专注某一个领域,而是在各个领域兜兜转转几年之后,才开始专注一个题材。我建议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在拍摄哪个题材时最激动,选那个让自己最激动的题材,一定不会错。

《梦的渡口》

《一钩新月》

《雪山下的温情》

《雷雨将至》

《古老的歌谣》

《落影如画》

《古老的歌谣》

《秋景如画》

《遥望》

《大漠》

猜你喜欢

西湖摄影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汴西湖
节日之美——西湖村
当西湖遇上雪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