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册亨县城到板万村,有感……

2022-06-13柯玲

上海采风月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锦绣刺绣妇女

柯玲

杨胜娇,东华二期非遗学员。杨胜娇的公司可能是贵州黔西南东华学员中最大的一家企业,公司位于纳福新区布依文化广场,在广场C位,气度不凡。胜娇不仅业务经营覆盖面广,而且深得当地政府扶持。

在册亨,我真正闻到了脱贫攻坚大决战的火药味。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册亨有“中华布依第一县”的美誉,但地处偏远,是贵州省深度贫困县和当时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县。我们2019年7月抵达册亨时正值脱贫攻坚的决战时刻,空气中弥漫着紧张气氛!当地非遗部门领导基本都到扶贫一线去了,没顾上通知学员,更无暇派人引路——杨胜娇也“下去了”,万分歉意地打电话说晚上方能赶回。

“脱贫攻坚百千万行动”和“锦绣计划”是脱贫攻坚中贵州省的两个品牌行动,而这两者杨胜娇都参与了。

所谓“脱贫攻坚百千万行动”是2018年贵州省政协倡导发出的一项实战指令:即省、市(州)、县(市、区)百名政协主席挂帮百个贫困乡镇、千家委员企业帮扶千个贫困村、万名委员结对帮扶万户贫困家庭。不到扶贫一线,很难感受到这种战斗气氛。

而“锦绣计划”,则是贵州省妇联系统实施的通过培训广大妇女获得一技之长,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的一项计划。在贵州回访中我多次遇到东华学员或作为“锦绣计划”骨干或作为“锦绣计划”师资在积极地开展工作。2013年,贵州“锦绣计划”即已正式实施,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提升妇女手工技能,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壮大妇女特色手工产业规模,带动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至今已带动50多万名妇女实现居家就业,从事刺绣、蜡染、编织等工艺品制作和销售,用巧手创造出锦绣新生活。

“锦绣计划”不仅可以促进妇女增收致富,也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贵州全省建成“巧手脱贫基地”千余个,培育发展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354家,从业人员达50万人,近三年产值达60亿元,涌现出了一批技艺精湛、带富能力强、参与意识好的优秀人物。“锦绣计划”被全国妇联写入提交联合国的中国妇女减贫报告,被喻为“妇女脱贫的标志性项目”。杨胜娇主理的册亨县中华布依族锦绣坊,正是得益于国家脱贫攻坚的战略与贵州妇联和各级政府扶持的“锦绣计划”。

次日到杨胜娇公司详谈,发现这个80后布依女孩儿,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或许真的是为母则刚,她一脸温柔可人的笑容中透射着一股坚毅,清瘦苗条的身躯内更是仿佛孕育着巨大的能量。她不怕吃苦、善于动脑又聪明伶俐。杨胜娇2014年就开设了一个专门生产布依族服饰的小作坊,而在此之前,为了生计,她干过交通运输、养殖、种植等多份工作。直到从事布依族服饰的加工制作,才发现这是一份天时地利人和的营生,所以很快发展成为一项她自己喜爱、家人支持又能充分利用当地服饰文化资源的事业。而且还是一个国家号召、政府提倡并有对口省市帮扶资助,可以造福于当地乡亲,带动姐妹共同富裕的文化性产业。

顺势而为之事常能如鱼得水。2016年4月,杨胜娇的个人作坊入驻了刚建成的中华布依锦绣坊,并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成立了云娇布依特色染织刺绣有限公司。我们回访时,布依锦绣坊在当地脱贫攻坚中已形成一套能有效发挥作用的运行机制和模式。根据2019年的数据,锦绣坊通过建立“公司+绣娘”“公司+绣娘+家庭手工坊”等利益联结机制,共培训绣娘3699人,解决573人就业,辐射带动绣娘居家灵活就业3000余人。经过几年的努力,公司员工中,集中生产员工233人,居家生产员工582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户40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95人,公司年产值达到了2000万元。每年支付的薪酬就有500万左右。公司有效解决当地部分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

云娇公司招工不限年龄,有20多岁的小姑娘,也有80多岁的老人。有易地扶贫搬迁户,也有外出返乡妇女、留守妇女。繡娘收入主要以计件方式确定,一般每人每月收入2800元以上。因为收入不错,现在许多原本想外出打工的妇女都选择留在家中,重新拾起了针线篮子。

我们所到的是云娇公司总部,染织、刺绣、服饰设计、加工、销售为一体,服务一条龙。占地面积2700多平方米。中华布依锦绣坊现设有缝纫区、织布区、绣花区、靛染区、绘画剪纸区、布展区等18个展区,可以同时进行脱籽、纺纱、靛染、织布、刺绣、裁缝等一整套流程的操作和体验。同时还设了服务接待区设计工作室、产品营销区和办公区,一切井然有序。现公司已发展到年产民族服饰一万套以上,手工刺绣工艺品一万件,染织布依土布匹14.4万米。

胜娇的业绩引起各级政府关注,荣誉纷至沓来:2018年,获评贵州十大创业女性标兵;2020年12月,被授予“贵州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21年6月,被评为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11月,获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

胜娇开心的是自己的目标正逐步实现,问到目标具体内容,她笑指着公司墙上的一幅图片:让绣娘不离村不离寨,养着鸡喂着鸭,带着孩子绣着花,挣点小钱养养家——朴实的语汇,纯真的画面打动了每一位老师,相信这也是很多外出打工妇女的梦想,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和谐画面。老师们的赞叹不绝,也使得杨胜娇更加自信和自如。她戏称自己已是布依族、贫困户、黔西南妇女“三个代表”,她还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东华大学非遗学员”的代表!

2017年春,杨胜娇学习归来后愈加重视设计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她积极主动寻求与高校合作,解决了土布的软化、褪色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目前云娇公司的设计团队中有11位大学生,有3位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杨胜娇非常支持公司员工继续学习深造,她也坦言特别想与母校东华合作设计,可以以她公司的名义为学校设计毕业伴手礼,称这是她的心意也是为了宣传非遗,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布依族文化。

除了纳福广场的锦绣坊总部,杨胜娇还积极与十多家乡镇类似的锦绣坊展开交流合作,以带动册亨县各乡镇妇女就业,也为布依民族服饰、布依民族刺绣的挖掘、传承、保护、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杨胜娇告诉我们,她在11个乡镇设有织布、刺绣工作室,均占地面积400—600平方米,也都是册亨县县重点扶持私营企业。杨胜娇推荐我们去相对比较近的板万村锦绣坊。提到板万村,老师们都很兴奋,早就耳闻那里是非遗保护典型,之前听到一些相关的宣传报道,领导自是褒扬有加。也曾听说过有著名建筑设计专家参与了此村的保护,某著名电视栏目参与该村希望小学的建设……殊不知村中还有东华学员的工作坊,怀着对惊喜的期待,我们相约次日一早出发。

有人带路自是好事,但不料出发时杨胜娇主动提出要坐前排,她尴尬地笑着说自己严重晕车!从册亨县城到板万村,导航看起来也就个把小时,但杨胜娇的表现让我们都警觉了起来——果不其然,到贵州多次,这次才真的体验到“地无三尺平”的滋味:沿途道路狭窄弯道众多如同鸡肠。杨胜娇一言不发闭着眼睛半躺在副驾驶座上,显然是在坚持。我提醒大家使劲儿按住内关穴,见到板万村的欣喜被大打折扣!可以想象到达时脸色铁青,口吐酸水的不止一位。

贵州的天气就是这样,当天太阳烤人,但前一日刚下了雨,板万村口广场被风刮得一片狼藉,或许是我们到得比较早,板万村里没见到任何游客的身影!按理夏季这里应是旅游旺季!看来当初现场会新闻抓取的仅仅是“现场”,会后的日常,一般人就不得而知了!

胜娇带我们去了锦绣坊,同样也是十分冷清,对此她也有点意外。村里看到了一些富有设计感的民宿、老屋,但因为没有人气显得缺乏生机。村中的小饭店甚至没什么食材,心善的老板看到我们很是意外,好不容易才找了点东西给我们填饱肚子。其实板万村的意外,还是证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想致富先修路,要脱贫得济民”,否则再好的设计也都是白搭。

猜你喜欢

锦绣刺绣妇女
瓷上锦绣,鲁青追梦
山川锦绣,赞以长联
张锦绣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当代妇女的工作
鸡迎锦绣春
刺绣新生
妇女的脚变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