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威力更体现为震慑潜在犯罪
2022-06-13吴丹红
吴丹红
最近很多人为网爆的“唐山打人事件”引发的社会治理问题义愤填膺,呼吁要严惩凶手,并深挖犯罪团伙背后可能存在的黑恶势力。在扫黑除恶进行了三年之后,众目睽睽的公共场所还发生这种气焰嚣张的暴力流血事件,确实令人震惊O当地警方虽然迅速出动警力抓捕了全部涉案人员,并公开通告案情,仍未能平息汹汹舆情。很多人关注的是,这种公共场所的暴力行为,如何防范和救济?
应该说,得益于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对民众安全保障的重视,中国社会治安的水平有目共睹,一直颇受好评。而扫黑除恶专项行动的开展本身也旨在提升百姓的安全感,所以我们更愿意把唐山打人事件看作是一起突发偶发的恶性案件。但几名犯罪嫌疑人在公共场所的暴力行为如此肆无忌惮,又让人不由担忧,是否仍存在一些黑恶势力受到庇护的现象。
公众舆论此次在督促地方警力迅速高效地打击犯罪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如何才能在没有舆情的前提下把维护公共安全常态化,形成令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安全的制度保障。比如,星罗棋布的天眼系统是否能及时发现和预警突发事件,接到报警电话后多久可以出警并迅速疝理,如何利用大数据高效地抓捕嫌疑人,如何防止系统内的保护伞等,都是摆在公安部门面前的一道道课题。若能以此为契机,查缺补漏,加强日常安全保障力度,必将更好提升民众安全感。
很多人也注意到,犯罪嫌疑人现场之所以穷凶极恶,还在于被害人无力反抗和旁观者少有人伸以援手。抛开身体力量的对比不说,在法律层面,被害人及旁观者顾虑的可能是,一旦反抗或者造成对方伤害,是否会被定性为互殴,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是否会反过来变成自己构成故意伤害? 以往的司法实务经验,或许让他们对反抗暴力产生顾虑:奋起自卫或见义勇为,可以被法律认可吗? 现实中,遭遇暴力侵害而自卫的,有多少人可以得到公正的结果?
若没有舆论的关注,又有多少人可以像“昆山反杀案”或“丽江反杀案”中的受害人那样全身而退? 对于制止不法侵害,我们的法律制度是否对反抗一方的要求,过于苛刻? 可以说,立法机关近;年来调整正当防卫方面的司法解释正是顺应了时势.
唐山打人事件引爰伊·论声浪,并不在于民众对这种暴力余为有多恐惧,而在于考验了我们对地方公共安全部门保障民众安全是否足够信任,对自身可以合法地反抗暴力是否足够有信心。法律赋予公权力部门打击犯罪的手段,但防范显然比事后追究更能让人有安全感,因为安全感主要来自避免被暴力伤害而不是被伤害之后的救济。法律的威力在日常生活中彰显出来,是要能真正震慑潜在的违法犯罪分子,而不仅是保障被害人合理地反抗暴力。如何实现惩恶扬善的初衷,这事关法律实施的效果评价。好在,目前一切都在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中国社会的舆论场在很多重大事件中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次也是。安全问题永远都是民众最大的关切点,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会引起广泛的共鸣C正视这种力量,并通过舆论监督改善制度保障,也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体现。(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疑难证据问题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