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加害人家属

2022-06-13语斯雯頔

方圆 2022年6期
关键词:洋子加害人铃木

语斯雯頔

读完铃木伸元的这本书,我们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思考,意识到原来罪犯的家属,同样有可能是案件中的隐形受害者

每当社会上出现重大案件的新闻报道时,人们往往看到的是那些充满噱头的标题、离奇的犯罪过程和加害人的判决结果,至于加害人家属这一群体到底是谁?似乎无人关心。

为此,日本作家铃木伸元聚焦至今鲜有人讨论的加害人家属这一人群,从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带来看待犯罪案件的新视角,写下了这本纪实文学《加害人家属》。书中前言写道:“根据日本2009年度的《犯罪白皮书》,警方认定2008年度全日本发生的犯罪案件数量为2533351件。”如果仅仅按照普通的家庭成员人数来计算,罪犯家属的人数至少是这个数字的3倍。

面对加害人家属这一数量庞大的群体,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地远离,认为加害人家属有连带责任,不至于得到同情。但果真如此吗?读完铃木伸元的这本书,我们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思考,意识到原来罪犯的家属,同样有可能是案件中的隐形受害者。

翻开书本第一章,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平凡家庭的真实写照:太太浅野洋子年过35岁,和比自己小的丈夫、小学低年级的儿子住在一起。她在出租车行负责庶务工作,丈夫则在自己父親经营的小工厂做事。丈夫个性温和,几乎不曾大呼小叫。儿子雄太很喜欢足球,每逢周末便到当地的少年足球队踢球。洋子虽然整日忙于工作与家庭,但对于生活并未感到特别不满,过着平凡充实的日子。

随着书中对人物刻画的细节越发丰富,我们对加害人家属的陌生和恐惧感被部分消解。但是大众对这类人群身份定义的困惑始终残留在每个人心中。加害人家属既不能像罪犯那样被归类于少数群体,也不能分属到大部分人群中。这就意味着我们始终无法拿出明确的态度来看待加害人家属。

一天,洋子接到警察的电话,对方表示要找洋子的丈夫询问事情。温和的丈夫嘴上说着“没事”,却在接下来的几天陆续去往警察局。从那一天起,不安、怀疑的情绪在洋子心中不断滋长,原本的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终日无心工作。她的脑海中充斥着丈夫与邻镇杀人案有关的各种想象。在自愿接受审讯的第10天,丈夫意外向洋子坦白,自己杀人了。

读到这里,我们了解到一个事实:很多人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地成为加害人家属,就像洋子一样。她原本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但在丈夫杀人后,她和儿子就成了十恶不赦的杀人犯家属。

不只是身份的混乱,加害人家属的生活也会出现失序的状态。洋子发现她再也无法靠近自己家门口半步,因为即便是深夜12点,仍然有电视台的采访车停留在自家门外。媒体为了拿到洋子丈夫的大头照用来报道,不停地骚扰洋子周围居住的邻居。被惹恼的邻居见到洋子就指责她,希望她不要回家,洋子只能拼命向对方道歉。从此之后,她不得不趁着深夜回家,摸黑拿取换洗的衣物。时间上的颠倒,空间上的阻隔,使洋子的人生彻底错乱。

加害人家属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甚至是“反常”的。自从丈夫被捕后,洋子不能看到任何与案件相关的电视新闻和报纸信息,高度紧绷的情绪彻底击垮她脆弱的神经。甚至,她想要远离案件的心情胜过担心丈夫的安危。在接受铃木伸元的采访时,她表示:“我现在的心情还是一样,一方面对被害人过意不去,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很无辜。毕竟那是丈夫犯的错,和我没关系。不过被害人和家属要是听到这番话,应该会很生气吧。”

在事件发生后,加害人家属通常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洋子丈夫是个杀人犯的事情,在小镇上不断发酵,快速扩散,人人唯恐避之不及。而不能继续住在家中的洋子,把年幼的儿子雄太托付给好友美黛(化名)照料,自己则蜗居在公司休息室狭小的空间,主动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可让洋子和美黛没想到的是,在美黛照料雄太的那段时间,这种舆论逐渐侵蚀威胁到美黛自己的家庭。一方面,美黛的老公指责家里不应收留罪犯的儿子,另一方面,美黛每天需要一边工作一边照料雄太,面对日益焦灼的家庭关系和内心不断堆积的压力,美黛患上抑郁症,与丈夫离婚。洋子得知此事后非常后悔,不敢再打扰美黛的生活,而美黛与洋子也不再联系。

每个人不是孤立的点,我们需要与他人产生链接,而这些交织而成的关系网支撑着我们在社会上立足。当我们接触一个人的时候,认知的不仅是他自身,还有其背后众多的身份标签。所以,当身边亲友成为罪犯,就意味着其中一个链接点的“变质”,随着关系链的传导,迅速腐坏整张人际网。也就是说,除了加害人家属、家属身边的亲友以及同校的同学,都会面临别人的指责和攻击。

为了让自己和身边的人不再受到“加害人家属这一身份”的影响,洋子快速地切断与外界的关联,与丈夫办理离婚、改掉姓氏,先后两次为儿子转学。在她看来,这才是对别人和自己最好的选择。书中写道:2010年4月5日,日本政府公布针对全国犯罪加害人家属第一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其中显示加害人家属的痛苦和烦恼的理由中排名第一的是:没有对象可以谈论事件。最终大多数加害人家属就这样变成无依无靠的一个人。

大多数情况下,案件发生后,加害人家属的自我隔离并不能满足集体需求,社会这张更大的关系网为了避免“污染”总是会迅速切掉变质的那个点,准确来说是抹杀个人的存在。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曾提出:“人对人类手足能做出的极端恶行,莫过于剥夺他人人性,也就是运用心理学的去人性化过程让人失去存在的价值。”只有面对非人化的对象,人们才能避免道德谴责,从而更好去合理化自身的行为。

这一观点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除了洋子的故事,铃木伸元还重访了大量日本轰动的旧案、采访了多位加害人家属,从中发现加害人家属面对的非人待遇有很多。比如,加害人家属家门外的墙上被人用喷漆画得乱七八糟,留下“杀人犯的家”的字样。而涂鸦这些文字的都是成群结队的年轻人。他们在被媒体记者询问涂鸦的原因时,只说是“觉得有趣”。再如,加害人家属的同事会在事发之后讽刺对方在家人被捕后怎么还有脸面来上班?更有甚者,会在加害人家属的住宅后门堆积大量铁丝圈,仿佛在催促加害人家属尽快自尽。

然而,真实世界对加害人家属的伤害远不及网络上的万分之一。加害人家属的住宅电话、工作单位被人肉搜索,隐私被全部曝光。一些媒体为博人眼球,煽动大众情绪,将加害人家属的大头照和姓名在网络上肆意传播。

铃木伸元在书中提到:“在日本的网络暗语中会将取得加害人独家资料的人奉为‘神’,这是最高级的赞美。即使过激的言论被暂时删除,下一波贴文又会被自动上传。”这些言论就像是无法被除尽的野草般肆意生长,而网络上的每一次点击都是助长疯狂的催化剂。网络暴力是乌合之众对加害人家属的二次伤害,也会让事件的影响力扩散到不可控的范围。要知道,集体的力量足以抹杀掉一个人的存在,让加害人家属迎来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死亡。

作者:[日]铃木伸元

译者:陈令娴

版本:春潮|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2月

铃木伸元,1996年自东京大学教养学系毕业,同年进入NHK电视台任职,任新闻节目导播,负责《NHK特辑》《今日焦点》等节目。曾两度荣获表彰优秀节目的银河赏奖励赏。著有《沸腾都市》(合著)《新闻消失大国:美国》。

“发生在加害人家属身上的悲剧,追根究底,源自加害人犯下的罪行。加害人没想过自己的行为会把家人卷进来,害家人受苦。如果加害人能事先想到這一点,或许就不会一时冲动而犯罪了。”《NHK特辑》《今日焦点》负责人铃木伸元希望这个视角能为社会带来些许帮助,因而写下这本书。

本书以2010年4月初NHK电视台播放的《今日焦点》其中一集《犯罪加害人家属的自白》为基础,大幅加入了没有被剪辑进节目的信息。从一个随处可见的平凡家庭开始:警方突然来电,丈夫遭到逮捕……

既有一手的采访资料,记录加害者家属在得知家人犯罪后的压力和处境;也有对轰动一时的旧案的整理和重访,对互联网狙击加害人家属现象的思考;探讨了应对青少年犯罪,预防重于惩罚。

铃木伸元无意高声呼吁加害人家属的权利, 但他认为,让大众了解加害人家属的遭遇是有意义的。身为媒体工作者,因为本书而开启的各项采访,也令铃木伸元再次意识到应该时刻注意媒体的角色与影响力。

洋子表示,事情发生之后,她每天都要花费2个小时,翻找各种论坛,检查自己的行踪是否暴露,孩子和学校的信息是否被曝光。她永远在提醒自己是名加害人家属,时时刻刻处在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在难以呼吸的状态下活着。铃木伸元还提到,曾经有位15岁的日本少年勒索同学导致犯罪,事情发生后,网络上陆续出现“绑架强暴主犯姐姐”的言论,以致这位少年的姐姐后来被陌生人跟踪,整整一年都生活在惊恐中泪流不止。

“无论我怎么解释,都无法改变我是加害人家属的事实。想到被害人与被害人家属,我们无论多么悲伤痛苦,都无法开口。”在采访大量加害人家属后,铃木伸元还发现每一位加害人家属几乎都会提到这一点,他们觉得自己不但不能笑,也不能哭。为了避免激怒被害人家属的情绪,他们干脆彻底抹杀掉自我对外界的任何反应。

我们不难发现,加害人家属不只是被社会“杀死”,他们往往在无形中也将自己从这个世界上抹去。书中大量描写不同的加害人家属,他们的遭遇虽各有不同,但最大的共性就是自责。书中还提到了一位诱拐杀害女童的罪犯宫崎勤父亲。在得知自己儿子犯罪的消息后,他每天都会从心底浮现想死的念头。即便是罪犯的母亲劝说他,“要是死了,又会成为笑柄”,这位父亲还是以“我累了”为由,在审判开始4年半后跳河自尽。身为加害人家属,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去发言,总是对周遭的一切感到抱歉。这种将自我无限弱化的想法,导致他们永远无法抬起头。

无法走远的过去,无法到来的未来,加害人家属的生活就这样处在停摆的状态。而他们又应该怎样与自己的身份告别,重新迈向新的人生呢?书中的人物雄太用孩童的视角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那是春天即将到来的一个晚上,凌晨2点,还在下着小雪。雄太央求母亲带他来到校园,距离父亲被捕已经过去1个月,他一直未被允许踏进这所学校。 打开车门后,雄太径直走进校园,小小的身影就这样站定,凝视着前方的校舍。没过多久,他就开始绕着操场跑了起来,然后又跑去荡秋千,玩单杠。细雪纷飞中,微弱的灯光照亮在深夜校园玩耍的雄太。过了30分钟,他乖巧地跑到母亲身边说道:“好了,我已经跟大家说再见了。”孩童自身的纯真足以使他们构建保护心灵的堡垒,在那个角落里只存在美好与欢乐,雄太就这样用属于自己的方式与过去的世界一一告别。

在书的后记里,铃木伸元提到,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让加害人事先想到,自己的行为会把家人卷进来,害家人受苦,从而抑制犯罪的冲动”,其次是“让大众了解加害人家属的现状”。他提到,现在社会的确还缺乏对被害人以及被害人家属的援助,以至于多数人认为讨论援助加害人家属实言之过早。

在持续采访加害人家属后,铃木伸元采访到了一位犯罪学界的权威。他表示:“被害人家属与加害人家属都能得到援助的社会,才是成熟健全的社会。”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针对加害人家属成立了相关援助机构和组织。例如,英国于1988年成立了非政府援助组织,名为“援助受刑人与家属组织”,援助的重点之一是加害人子女。此外,该组织还建立了拜访加害人家属、提供各种咨询服务的体系,也和其他非政府组织合作,协助加害人家属。澳洲同样把关注点放在加害人子女身上,建立了几乎免费的援助体系。它不仅专门援助加害人子女,还为他们提供了重新建立人际关系的机会。2008年,日本也成立了援助加害人家属的民间组织,通过一月一次的分享会,建立加害人家属彼此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从长期沮丧的状态中走出来。除了举办分享会以外,组织还会进行单独的面谈,今后的目标则是陪同加害人家属出席庭审,必要时陪同他们前往学校、职场进行说明等……虽然前方道路仍然漫长,但是总算让人看到希望。

如今雄太已经升入高年级,并报名参加自己喜欢的足球队,懂事的他很少抱怨自己的寂寞。洋子也一改4年前激动的模样,在接受最后一次采访时神色平静。不同于其他犯下重罪的加害人家属,洋子并没有想要寻死,即便在过去4年她在精神与物质上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因为孩子,她选择继续活下去。

雄太10岁生日时,洋子写了长达3页的信给他,信中只字未提丈夫被捕后的艰辛生活,反而写满了雄太与好友的相处情况,足球队发生的事情,全部都是快乐的回忆。她告诉雄太:“妈妈会更珍惜与你共度的下一个10年,也会过得更幸福。妈妈很期待你10年后的模样。” 在信件的最后,她还写道,“无论发生什么事,妈妈都站在你这一边喔!”

猜你喜欢

洋子加害人铃木
悬铃木树
洋子的胸针
洋子的胸针
菲亚特铃木败退中国
铃木谢幕
论高空抛物侵权责任
被害人怠于采取公力救济原因探析
长安铃木维特拉
灵魂追踪仪
损失补偿之债:一种新型的法定之债——《侵权责任法》第87条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