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载 千里边关党旗红
2022-06-11中共延边州委组织部
中共延边州委组织部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延边州”)是对外开发开放的桥头堡,也是守边固防的第一线。多年来,延边州突出党建引领,聚焦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从1963年起,就在珲春防川实行军民共建、联守联防的工作模式,成为当时全国军民联防的典型。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延边州稳定发展的需要,州委不断丰富品牌内涵,先后探索开展军警地“同心筑堡垒”“国门党建一体化”“局企军(警)林村”党建共建和“边境党建示范带”等系列载体活动,逐步形成具有延边特色的“边陲党旗红”党建品牌。
进入新时代以来,延边州着力构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基层治理、促兴边富民、促两新组织发展、促民族团结、促疫情防控等“一抓六促”党建工作格局,按照“一年夯实基础、两年深化提升、三年整体见效”3个阶段持续推进,让老品牌焕发新活力,进一步筑牢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为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稳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州70周年大庆和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党旗映红乡村振兴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延边州组织系统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坚决扛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推动干部资源、组织资源、人才资源向乡村汇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延边州乡村全面振兴。
建强干部队伍,培养乡村振兴中坚力量。优化县级班子,利用县市党政班子换届契机,择优选配42名农业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具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的干部进入县市党政班子,圆满完成换届目标任务。配强乡镇班子,择优选拔35岁以下乡镇党政正职24人,2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人员638人,村书记、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等114人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确保结构更优、功能更强。选好村级带头人,全州1051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书记、村主任“一肩挑”,平均年龄48.5岁,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253人、占24.1%,实现年龄、学历“一降一升”目标任务,建强乡村振兴骨干队伍。
加强组织建设,筑牢鄉村振兴战斗堡垒。制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清单,指导基层党组织以高质量党建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深入开展“五星级”乡村党组织创建,推动乡村党组织创先争优、晋位升级,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凝聚力,全州1051个行政村普遍达到二星以上。深化村党组织“六联共建”活动,在全州组建93个“中心村”党委,推动897个村党组织开展联建共建,有效推动各类资源向乡村振兴一线汇集。积极争取中央扶持资金1.2亿元,重点支持255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和联建共建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推荐100个行政村作为2022年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省级示范村,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下沉工作力量,充实乡村振兴一线队伍。州级领导以上率下,带头深入联系点调研指导,示范带动各级干部落实乡村振兴工作责任。协调96个中省直部门、105个州直部门、268个县市直部门,共选派1103名驻村干部,实现391个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村、重点边境村等实行“全覆盖”包保帮扶,“延边州创新党建引领驻村工作”被国务院考核评估组评为2021年度典型经验做法,中央办公厅发文全国推广。研究制定乡村振兴包保帮扶工作成效考评办法,抽调12名业务骨干组建乡村振兴调研指导组,指导县(市)充分发挥驻村干部党委功能作用,督促驻村干部认真履职尽责。
强化人才集聚,加强乡村振兴智力支撑。大力开展“引进优秀大学毕业生计划”,持续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创新实施“千名大学生进千村行动”,以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为重点,利用5年时间实现全州行政村大学生“全覆盖”。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孵化基地建设,在全州66个乡镇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孵化中心,建立村级乡村振兴人才孵化站,将人才孵化与发展党员、培养村级后备力量统筹推进。实施农科生“订单式”培养和“基层学历提升计划”,利用政策倾斜优势,从源头上留住本乡本土大学生,积极推荐优秀本土人才赴省内高校开展学历教育。
党旗飘扬战疫最前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延边州组织系统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常态化疫情防控作为重要课题,探索建立“平战结合、一键转换”工作机制,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制胜力量,为打赢全州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让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平时构建防控责任体系,战时包保领导迅速转换为“战场指挥”。制定《全州组织系统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分区分类明确属地责任和相应管控措施。逐级建立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将常态化疫情防控作为各级领导班子考核和干部考察的重要内容,强化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今年3月疫情发生后,州委组织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主动选派4位副部长分别担任社区管控、核酸检测、隔离管控、环境消杀、督导检查5个州级工作专班副组长,承上启下做好社区管控、核酸检测、重点人群隔离转运接收和环境消杀综合协调等工作。1610名州、县、乡三级领导干部层层落实包保责任,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全力遏制疫情扩散蔓延。
平时推动党员干部下沉,战时服务力量迅速转换为“作战小队”。结合下派第一书记、在职党员进社区、党支部联系点、“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工作,建立党员干部下沉基层一线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机制。今年3月疫情发生后,4.6万名党员干部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在抗疫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742个,组建党员先锋队、志愿队2178个,设立党员责任岗、先锋岗5487个,划分党员责任区3964个,81人火线入党。此外,从各县(市)直部门和街道(乡镇)班子成员中选派153名政治坚定、作风顽强、能力过硬的领导干部担任社区“第一书记”,从州直部门和部分县(市)择优选派150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集中隔离点负责人,组织精兵强将迅速向疫情防控主战场集结。
平时织紧织密防控网络,战时治理单元迅速转换为“战斗单元”。充分发挥州县两级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作用,全面推行“五长制”,配备街长、路(巷)长、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4万余人,形成上下协同、全面覆盖的治理网络,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今年3月疫情发生后,五级防控体系应势而动,4781个城乡网格迅速从治理单元转为战斗单元,“五长”立即到岗发挥作用,深入开展“敲门行动”,对社区居民开展“点对点、人盯人”地毯式排查,持续跟踪管控人员健康状况,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同时,充分发挥各领域党群服务阵地作用,48个“红心物业”企业和558个党群服务中心变身为“家门口”物资调度、人员集散的指挥枢纽,有序开展公共区域消毒、送餐送药等工作,确保疫情防控有条不紊、不慌不乱。
平时注重一线识人察人,战时抗疫战场迅速转换为“实绩考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重大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指示精神,把考察了解干部的探头延伸到疫情防控主战场,在全省率先建立疫情防控跟踪纪实档案,明确7个方面、26类纪实材料清单,为疫情一线考准考实干部提供有效参考。今年3月疫情发生后,61名表现突出的领导干部得到提拔重用或晋升职级,树立起重实干、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同时,制定《激励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党员干部七条措施》,拿出一定数量“社工岗”,对防疫表现突出的公益性岗位人员,经考察合格后免试聘用,激励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平时加强资源力量统筹,战时党政主攻迅速转换为“多方联动”。注重发挥组织部门职能优势,广泛团结一切组织资源和组织力量,凝聚起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积极动员全州两新组织党组织选派3657名党员、职工志愿者,成立136支“党员志愿服务队”,累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4914.4万元。发布《致全州广大专家人才的倡议书》,引导各类人才积极参加医疗救护、物资供给等工作。划拨党费8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8个县(市)疫情防控工作,慰问奋战在疫情防控斗争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和基层党员、干部,补助因患新冠肺炎而遇到生活困难的党员、群众,切实将党的关怀和温暖传递到基层一线。
党旗普照城市幸福花
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延边州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的“动力引擎”,以“基层建设年”为契机,全面落实《关于提升党建引领“平战结合”基层治理效能的若干措施》,在抓实责任、建强队伍、优化服务上持续用力,不断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健全体制机制,种好基层治理“责任田”。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城乡基层治理的各层级各环节,州县两级党委全部成立城乡基层治理工作委员会,在组织部门成立专门工作机构,配强专职工作人员,成立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网格治理、物业治理、民生服务5个专项工作组,构建上下贯通、统一有力、齐抓共管的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领导体制。按照“4+3”模式调整街道内设机构,结合实际梳理街道职责35项,建立行政执法事项清单162项,同时取消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任务,切实厘清权责边界,强化治理职能。实施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按照“全覆盖、不交叉”的原则,构建“县(市)党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一纵到底的五级组织体系,着力破解基层社会治理“谁来抓”“抓不实”等难题。
激发内生动力,建强基层治理“生力军”。加强城市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加大“社工岗”人员招聘力度,共配备1715名“社工岗”,全部落实“五险一金”待遇。畅通基层工作者晋升“双通道”,在公务员招录和事业编工作人员招聘中,均拿出一定比例的岗位,定向招录(聘)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工作者。建立“双三长”制,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双报到”活动,组建社区兼职“三长”队伍,选派15280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兼任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与日常“三长”共同参与治理服务,为“三长”人员投保意外伤害保险,全面推行服务积分制管理,通过颁发证书、开展评选等方式加强优秀“三長”荣誉激励。启动实施基层治理专干招聘工作,成立工作专班,会同编制、人社部门核清编制,加大招聘力度,为每个城市社区招聘3名、每个村招聘1名事业编制治理专干,今年拟招聘700名,计划2年内完成1585名的招聘总任务,充实基层治理骨干力量。
强化惠民服务,提升各族群众“满意度”。建强用好服务阵地,将全州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化建设工作列为州委书记“书记一号工程”项目,建立8个综合性枢纽型党群服务中心,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一格一站”或“多格一站”打造500个网格党群服务站,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15分钟党建服务圈”。握指成拳凝聚服务合力,组建205个城市基层党建联盟,推动1317个党建联盟成员单位积极投身基层治理,8万余名党员群众参与联盟活动,共解决难题实事2269件,有效把资源和力量向基层一线集结。注重发挥“红心物业”示范引领作用,打造33个“红心物业”示范项目,构建起“社区党组织领导、驻区联盟单位参与、物业服务企业协助”的“治理联盟”模式。丰富服务载体,深入推进抓党建促民族团结,围绕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州,以“六共七进在一起”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将促进民族团结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抓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进机关、企业、社区、村屯、学校、军警营、宗教活动场所,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格局。
党旗凝聚发展源动力
非公有制企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延边州以增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聚焦两新组织“两个覆盖”持续攻坚,加强和改进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着力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
突出政治引领,把准政治方向。加强政治培养,组织开展双“百千万”活动,组建全州两新巡回宣讲团,开展巡回宣讲活动8次,累计培训400余人次;常态化组织开展讲党课、主题教育以及党史党性教育等活动3200余次,进一步增强两新组织党员职工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突出政治吸引,深入实施“火种计划”,三年来,全州两新领域发展党员1724名,持续吸收有担当、有责任、有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择优推荐民营企业家和党组织书记为省州县“两代表一委员”103名、省州县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179名,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两新组织党员职工干事创业热情。突出正向激励,在《延边日报》、“边陲党旗红”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连续刊发“民营企业家话党建”体会文章120余篇,拍摄党建微视频72个,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严密组织体系,筑牢红色堡垒。通过“单独建、联合建、派驻建”等方式,切实增强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的有效性,切实做到两新组织覆盖数量再提升、党的工作全覆盖。坚持以新时代吉林党支部标准体系(BTX)建设为抓手,创新开展“创五化争五星”活动,累计打造40个“五星级”党组织和“标兵党支部”,抓实标准规范、抓好特色载体活动,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抓实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把党建覆盖到最活跃的地方,先后成立州互联网、电商、外卖、物流、代驾、快递6个行业协会及其党委和8个县(市)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联合会及其党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党建工作体系,确保统得起、管得住;各县(市)在有党员的64个新业态企业中建立46个党组织,通过选派27个派驻党支部、81名党建指导员等方式,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统筹整合非公党建指导服务中心、街道(乡镇)党群服务中心、党政机关闲置房屋、银行网点以及新业态企业等阵地资源建设“暖心驿站”,做实关心关爱,引导新就业群体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深化融合互促,凝聚发展动能。一方面,注重发挥党建优势,助企纾困解难。深化开展建强“红色孵化器”助企纾困活动,依托全州17个“红色孵化器”,深入贯彻落实“助企发展15项举措”和“七个一批”帮扶任务,重点在企业融资、紧缺人才、产品销售等方面加大力度,助力企业孵化成长;建强197名红领岗、401名政工师、346名帮企发展服务团成员三支队伍,进一步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力量,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服务民企行”活动,通过“红孵贷”“红易贷”等金融产品,帮助企业融資5270万元,组织开展“组团式”帮企服务活动243次。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融入中心服务大局。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发挥非公业主联合会作用,开展“千企助千村”“红领集市”进农村(小区)等活动,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637件,投入帮扶资金和物资折合人民币642万元。
党旗构筑千里边关“红色屏障”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延边州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扎实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筑牢边境一线战斗堡垒,持续推动干部、人才、资源向边境一线倾斜,确保边防巩固、边境安全、边疆繁荣、边民幸福。
强化思想建设,筑牢边境党员群众的思想政治根基。抓实党内集中教育,坚持把党内教育延伸到边境一线,落实到每一个党支部,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聚焦新思想强化理论武装,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开设“新时代大讲堂”,大力推进网上学习教育、掌上组织生活等“互联网+党建”模式,确保流动党员学习“不掉线”、流动“不掉队”。依托红色教育资源开展党史党性教育,深入挖掘延边州红色教育资源,打造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25个,广泛开展“重走抗联路”和“五同教育”等体验式教学,有效促进各民族之间、边民与内地群众之间的交流交融。
强化队伍建设,不断壮大边境村党组织工作力量。建强 “头雁”队伍,采取本地培养、公开选聘、返乡创业、精准选派“四个一批”方式,推动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突出抓好边境村返乡创业工作,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和城市居民到边境一线创业、就业、兴业,255名返乡创业人员进入边境村“两委”班子,有效缓解了边境村空心化老龄化贫困化和党组织后继乏人等问题。加大发展党员力度,探索试行农村发展党员包保责任人制度,在原有2名入党介绍人基础上,由乡镇党委委员或党员副镇(乡)长与发展对象结成对子,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严把质量关。健全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治边机制,建立边境管理部队主官挂任州、县公安局和乡镇班子副职的三级联动组织体系,增强边境防卫管控能力。创新实施边境村人才支持计划,州县两级各拿出98个事业编制引进大学生,保证每个边境村配备2名,服务期3—5年,充实边境一线工作力量。
强化服务建设,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聚服务合力,协调61个省直部门、31个州直部门、73个县直部门,选派84名驻村第一书记、176名驻村工作队队员、32名定点帮扶联络员充实一线工作力量,实现边境村包保帮扶“全覆盖”。优化服务平台,指导县(市)如期完成驻村干部党委换届,强化联系服务、监督管理、教育培训功能作用,督促驻村干部履职尽责。强化正向激励,择优推荐边境村“两委”干部参选“两代表一委员”,在各类评先选优工作中向边境一线基层组织和党员倾斜,激活干事创业热情,提升服务边疆群众水平。2021年,全州边境村共有28名党员和17个党组织获得省州县建党百年“两优一先”荣誉称号。
强化载体建设,打造延边特色“党建长廊”。实施军警地“同心筑堡垒”工程,充分发挥延边州军警地党建共建传统优势,组织驻边军警部队官兵、乡镇党员干部和村“两委”成员成立联合护边员巡逻队、军警地护卫队;健全完善军警地联席会议制度,联合驻边各方定期召开边境形势分析、工作研讨、任务部署等联席会议,全面清除盲点、整治弱点,织牢合力治边守边网络。实施“国门党建一体化”工程,充分整合口岸联检部门党建资源,成立“国门联检党委”,在口岸驻守单位边防检查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办公室、海关设立4个党支部,加强党建联动,形成了“资源共享、通关共商、和谐共促、形象共树”的口岸党建新格局。打造边境党建示范带,以中朝边境一线46个边境村为重点,采取资金倾斜、项目扶持、包保帮扶等方式,加大对边境一线的支持力度,选派优秀后备干部到边境乡村挂职,组织优秀教师、医生到边境村服务,实行边境村干部特殊岗位津贴、护边员补贴和边民补贴、党建工作经费投入保障等系列扶持政策,筑牢边境安全屏障,让群众安心享受边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