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2022-06-11罗岚洪李权

新西部 2022年9期
关键词:苗寨西江苗族

罗岚洪 李权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本文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分析其优势,探究其困境,认为只有坚持科学的人才引培机制、转变服务态度、避免过度商业化、合理开发旅游资源,“西江模式”才会稳健发展,才会成为全国其他少数民族村寨实现旅游发展、提高旅游扶贫效应、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成功典范。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实现乡村振兴这一重要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即农业、文化、旅游三项产业相互促进发展,实现共赢,振兴乡村经济。乡村与城市经济基础、地理位置、文化实力千差万别,促进其发展需要独辟蹊径,因地制宜。而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一条康庄大道,只要找准方法、对症下药,就能实现乡村振兴这一目标。

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千户苗寨利用自身旅游资源优势,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形成了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西江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西江千户苗寨从贫困苗寨转变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榜样。“西江模式”的景区经营管理、品牌塑造、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扶贫和社会治理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1][2]但十多年的发展对该模式也带来新的挑战及问题。如何解决发展旅游过程中出现的商业化、过度开发、发展不均衡、景区规划不合理等问题,是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西江千户苗寨农文旅融合发展状况

1、乡村农业发展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寨,十几个自然寨依山而建连成一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约1300余户在此落地生根,人口总数约5500人。千户苗寨以山地为主,水资源充足,上游梯田为主要的农作物产地,千户苗寨耕地總计约3200余亩。当地人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农作物为主,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农耕文化和田园风光,是传统的农业种植村落。[3][4]

2、民族文化发展

西江千户苗寨有较好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是苗族经过五次大迁徙后定居的典型民族传统村落。西江千户苗寨作为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落,与九黎部落首领蚩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沉淀着深厚的苗族文化,牯藏节、苗族古歌、芦笙舞、银饰、吊脚楼等极具代表的民族文化被纳入了国家文化遗产名录。

在政府的帮助下,西江千户苗寨有了自己的西江苗族博物馆,随处可见的木质结构吊脚楼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改善村寨居住条件,方便居民的夜晚出行,政府为每户人家安装了夜景灯,灯光夜景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夜间景色。在不脱离苗族文化母体的基础上,继承传统,立足现实,推出了“高山流水”“拦门酒”等深受旅客喜爱的活动。通过融入现代审美样式激活了苗族刺绣、银饰锻造、蜡染制作等苗族传统手工艺品,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大众喜爱的旅游文化产品。

3、乡村旅游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旅游政策,西江千户苗寨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乘势而上发展旅游业,因地制宜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成为众所周知的旅游胜地。2019年接待游客高达712.68万人次。西江千户苗寨是少数民族村落中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典型代表。十多年前的西江千户苗寨主要以传统的农耕经济维持生计,主要经济来源于外出务工,是一个经济落后、严重贫困、文化保护乏力的传统村落。在发展乡村旅游后,西江千户苗寨由传统农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西江模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成功典型。[5]西江千户苗寨结合民族特色,通过乡村旅游开发让苗寨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贫困面貌,由传统农耕经济转变升级,旅游品牌日益响亮,在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上达到了双赢,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基础建设不断完善。

4、西江千户苗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西江千户苗寨让我们深刻了解到了苗族发展的漫长历史,农耕经济和少数民族文化更是为乡村旅游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发展过程中,西江千户苗寨以苗族特色文化资源为载体,将旅游开发作为导向,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成功范例。西江千户苗寨以政府为主导、村民共同参与的方式,对民族文化发展创新保护,以共生共建共荣为发展之道,成立国有旅游公司高效的市场化运作,景区的社会治理依靠村民自治,让全民共享旅游发展红利。村民也可以通过“苗家乐”、特色小吃、非遗产品、民宿、种植农作物等自营方式,增加经济收入,农文旅产业融合得以快速融合发展。

西江千户苗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势

1、自然资源禀赋良好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雷公山山麓,沿着河谷坡依山而建,十多个自然寨连成一片。这里植被种类丰富,杉树、松树、映山红、三七、天麻等树木和药材高达数百种,森林覆盖率高达85.15%。这里地形崎岖,风景绮丽,水资源充足。

2、农业资源丰富

西江千户苗寨是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在苗寨上游开辟了大量的梯田以自给自足。2008年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得到井喷式发展后,村民的收入由传统的农耕经济收入转为旅游经济为主。在旅游经济收入增加的同时,村民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种植有机肥农产品,市场接受度高,广受游客喜爱。

3、文化资源富有特色

西江千户苗寨苗族百姓过去包头巾头帕,穿长袍,故称“长裙苗”。苗族人能歌善舞,其中芦笙舞和苗族飞歌在苗族中最为流行,用苗语演唱其兴衰迁徙,使其文化得以传承。苗族服饰有“无字之史书”的美称,是一部行走的苗家文化活化石,他们会将民族图腾绣在裙摆上,戴着有牛角的银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不融入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

西江千户苗寨农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景区过度商业化

景区商业化是指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将旅游景区作为主要经济产业对待,过多强调旅游经济功能,追求经济效益,使用开放式的商业经营模式开发的行为。区域没有经过严格划分,个性和特色挖掘不够,过多追求旅游经济效益。少数民族旅游景区现代化商铺急剧增加,旅游商品数量增加,使得旅游景区商业化越来越严重。[6]

经实地调研发现,在景区古街和游方街沿街两侧,商店、酒店、客栈、酒吧KTV、餐饮及户外广告牌等现代商业标志数不胜数。因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景区出现过度商业化现象,曾经的农家小舍变成了高端大气的豪华酒店。为满足需要,原始的无公害蔬果、鱼肉也被批发蔬菜瓜果、规模化饲养鱼所取代,甚至还有虚假特产和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工艺品充斥在景区市场,这些都导致西江千户苗寨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受到阻碍。

2、市场监管不到位

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当地市场混乱,景区物价普遍偏高。所谓的“托”在景区也是随处可见,用各种手段攻击其他商家,以次充好,抬高物价,干扰市场正常秩序,以牟取暴利;原本非常庄严肃穆的祭祀活动也成为娱乐游客的节目,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游客的体验。

3、专业人才缺乏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西江千户苗寨缺乏专业旅游人才和旅游项目开发及营销、景区建设规划、民族特色产品挖掘等相关人才,当地的村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没有经过专业的旅游接待和服务知识培训。导致西江千户苗寨在接待方面的缺陷凸显,使得景区的硬件赶不上其快速发展的步伐,也导致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遇到明显阻碍,景区问题不断暴露。

西江千户苗寨农文旅融合发展走出困境的路径

1、注重人工美与自然美和谐共生

在日益商业化的少数民族旅游景区中,保留原有的生态美是最受游客所喜爱的。在相关旅游网站和APP的评论区上,旅客留言较多的关键词为“商业”“苗寨”“西江”“千户”等。西江千户苗寨在以政府为主体的旅游发展中掺杂了过多的商业化,原来的“原始生态”圣地逐步演变成商业景区。一味牟取利益,不仅不能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推向好的发展方向,反而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建议在整体规划中增强景区与游客的互动,比如教学蜡染技术、采茶体验、稻田捕鱼、篝火互动晚会、打糍粑等苗族文化体验。另外,还应当以自然环境为主,人工建筑为辅,保持苗寨原有的文化元素,不掺杂过多的现代元素,让原生态、人工美、自然美和谐共生,使农文旅有机结合发展,以独特的民族特色吸引游客,增强游客体验性、互动性,真正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回味无穷。[7]

2、加强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

西江千户苗寨在运营机制上主要以政府主导运营,采取“政府+企业+村民”共同参与开发旅游资源的模式。首先,政府应以战略的眼光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将村寨保护性开发放在首位,建好监督体制机制,做好自我监督;政府在苗寨景区旅游发展中既要发挥主体作用又要做好服务工作,监督市场运行,防止强买强卖、哄抬物价、民俗戏剧化的现象出现。其次,企业要科学规划景区建设,深层次挖掘民族特色,使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独有的非遗手工艺品和苗族银饰,形成旅游纪念品,并接受政府和村民监督。

3、坚持人才培育和引进

针对西江千户苗寨人才缺乏的问题,政府应挑起重担,借鉴丹寨万达旅游小镇设立的贵州万达职业技术学院模式,通过高等院校培育专业人才。对村民进行旅游知识、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的专业培训,加强村民服务技能,使村民参与到旅游服务和景区的建设当中。同时,政府应当将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相结合,从旅游收入中划拨经费,引进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重新系统规划景区板块,科学定位苗寨旅游开发,借鉴国内外发展农文旅产业融合的成功经验,注重长远利益,制定旅游营销策略,在农耕文化、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景区建设规划、民族特色产品挖掘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农业、文化、旅游三种产业相互促进发展,实现共赢,振兴乡村经济。[8]

结 语

西江千户苗寨要持续发展,只有坚持培育人才和引进人才相结合的机制,转变服务态度,解决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合理开发苗寨旅游资源,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西江模式”才会更好地发展。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西江千户苗寨是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典范,坚持走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道路,将是西江千户苗寨下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2022年1月18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的出台,贵州也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符合“乡村振兴”这一重要战略布局,如何让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走向更高台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农文旅产业充分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探寻。

参考文献

[1]高培.贵州西江苗寨传统山地民居接地形态特征研究[J].建筑技术,2018(02):92-94.

[2]胡莹.西江苗寨景区组织冲突的时空分异研究[J].思想战线,2017(03):94-97.

[3]黄浩.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研究——以贵州“西江苗寨”“郎德上寨”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2016(03):39-42.

[4]周颖悟,李奕佳,方赞山等.贵州西江苗寨聚落改造中传统特色与景观空间协调性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7(03):580-586.

[5]操奇.“西江模式”的现代性迷津和可能出路[J].贵州社会科学,2014(02):54-58.

[6]孙小龙,林璧属.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商业化符号表征研究——以西江苗寨为例[J].旅游学刊,2017(12):28-36.

[7]李天翼,麻勇斌.西江模式: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样本[J].新西部,2018(19):39-43.

[8]李瑞,吴殿廷,殷红梅等.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满意度影响机理模型与实证——以社区、政府和企业力量导向模式的比较研究[J].地理学报,2016,71(8):1416-1435.

作者簡介

罗岚洪 黔东南州社会科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民族旅游发展

李 权 黔东南州社会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森林康养

猜你喜欢

苗寨西江苗族
奔驰在祖国大地上
——选自大型交响叙事曲《苗寨的故事》
西江苗寨
苗寨小记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千户苗寨的早市
苗族民歌
大美西江
情满西江 放飞梦想——西江中心小学简介
情满西江 放飞梦想——西江中心小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