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民歌博物馆:中国第一座民歌博物馆

2022-06-11呼东方

新西部 2022年9期
关键词:榆林陕北民歌

呼东方

陕北民歌博物馆正式开放四年间,严格按照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和要求,成为一座向公众开放,进行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通过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与陕北民歌有关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让普通大众非常近距离地接触到这门民间艺术,并能融入到陕北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促进了陕北民间音乐传承发展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在陕北民歌专业性收藏和教育方面为大众提供了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等多种体验。

榆林城区的东边到东北边一带地势较高,城墙之外被当地人习惯称为“东沙”或“红山”,榆林师范学院、榆林中学都曾经汇集于此。近年来,随着榆林市工人文化宫、张季鸾纪念馆、季鸾公园相继建成,东沙一带昔日的文化气息又开始重新聚集。

2018年5月23日,在金沙路与红山路十字东北角,总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的陕北民歌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在陕北地区祖祖辈辈传唱的陕北民歌,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一位老音乐人的梦想

82岁的乔建中教授记忆力惊人,许是与他一生所经历和长年还在教学一线有关。追忆往事,他能对当年参加的各种学术活动细节以及诸多国内音乐历史相关的事件、人物、典籍一一细数出来。

2001年,乔建中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的职位上退休,后来相继担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名誉会长、香港中乐团顾问等职。而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他还被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特聘为教授。从2018年5月起,他又兼任了榆林市榆阳区陕北民歌博物馆的终身名誉馆长。

很多人好奇一个问题,像乔建中这样一位殿堂级别的音乐理论家和教育家,怎么会屈就接受一个市区级博物馆名誉馆长的职位?

乔建中的人生轨迹是这样的:1950年代他从榆林考入西安音乐附中,后北上京城读本科,毕业后留京工作。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就接手了《中国民歌集成》的编撰工作。1985年,他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担任所长。

这样看,他的人生轨迹与榆林与陕北民歌博物馆的交集线条就出现了。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乔建中的心中一直深藏有一个关于音乐博物馆的梦想。

一提起陕北民歌博物馆,乔建中的话题直接就引到了他曾经被夭折的音乐博物馆梦想。“1990年代我们音乐研究所曾经筹备成立一个音乐博物馆。当时我们所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了2000多件中国各民族的乐器,收藏有7000多小时的音响、音频资料,还有15万册音乐理论书籍,上万张唱片等等相关的能代表中国音乐发展进程的藏品。单就我们所自己的积累,完全就有可以支撑起一个中国音乐博物馆的基础。”提起往事,乔建中不断地感喟:“当时各个部委坐在一起进行的可行性讨论会都已经都通过,可惜由于种种原因,直到我2001年退休时都没能建起来。”他叹息道:“后来就不了了之啊,这个事就成了存在我心里最大的遗憾。”

退休后的一段时间里,乔建中游历了世界很多著名的音乐博物馆。他发现,从英国到瑞士,从法国到意大利,再到俄罗斯,有些国家甚至有两到三家国家级音乐博物馆。“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有这么丰富的本土民族音乐,影响了全世界,却没有能建起一座专门的国家音乐博物馆!”

对乔建中来说,建设一个专业的音乐博物馆,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结。但是,2017年3月,当榆林市榆阳区政协的领导上门拜访,诚恳邀请他担任陕北民歌博物馆筹建顾问时,他却有些犹豫不决。

“上世纪80年代退休的那批音乐人到我们这一代的音乐工作者,都有一个博物馆的梦,但当年一个部属的国家级音乐研究权威单位,耗费了那么大的精力,都没能如愿,如今一个区县级的政府却有了这样大的规划设想,能成功吗?”让乔建中持观望态度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榆林除了有一批陕北民歌手,再没有任何实物性的馆藏品与文献资料,如何建一座博物馆呢?

虽然心有疑虑,但乔建中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同意参加榆林方面举办的首次博物馆筹备会议。榆阳区当时共邀请了包括陕西音乐家协会原主席贺艺、著名作家曹谷溪、陕西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以及陕北民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向荣在内的17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专家组成了顾问团,由乔建中担任顾问团团长。

2017年4月,乔建中和顾问团所有成员被邀请回到榆林。当乔建中看到眼前这座规划为博物馆的11000平方米的建筑时,内心的那个情结一下子被唤醒。另一个打动乔建中的缘由,是时任榆林市政协副主席、榆阳区委书记苗丰说的一句话:我们建这座博物馆,就是想让祖祖辈辈传唱的陕北民歌,能有一个自己的“家”。

为陕北民歌建一个“家”

陕北民歌在全世界音樂体系中独树一帜,影响也非常深远,故有人将其与俄罗斯民歌和美国黑人民歌,并称为世界三大民歌。

千百年来,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与黄河沿岸劳动人民精神内核的一部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民众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歌声得以宣泄和排解。但在1940年代之前,陕北民歌仅限于民间口口相传。

1941年,鲁艺师生在延安成立了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在陕北民间开展了民歌采集工作。到1942年年底,共采集2000多首当地民歌,编辑出版10余种民歌集。这是散落在陕北民间的民歌第一次被汇集整理。

据乔建中介绍,鲁艺在1945年前后运用陕北民歌开展的秧歌运动,整理编写出《兄妹开荒》《解租会》等上百部秧歌剧,1945年,产生了由鲁艺集体创作、贺敬之和丁毅执笔的秧歌剧《白毛女》,陕北民歌发展由此达到高峰。

据乔建中回忆,新中国成立后,发生过两件与陕北民歌有关的大事。

一个是1952年,文化部决定由中央歌舞团成立陕北民歌合唱队。合唱队当时在绥德招收了40名歌手,主要以女声为主。合唱队一成立歌手们就回到绥德深入基层,向民间歌手学习。当时要求每位歌手必须学唱40到50首民歌,一年后回北京汇报演出。乔建中说,这场汇报演出轰动了整个音乐界,因为不仅陕北风格非常浓厚,而且都是无伴奏合唱。这是解放以后陕北民歌第一次给全国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后来还代表国家多次出国进行访问演出。

第二件大事,是1971年陕西的音乐工作者组织音乐家改编了五首革命历史民歌,其中包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翻身道情》。“当时在陕西歌舞剧院演出后送到北京,《人民日服》当即就进行了报道。在那样的年代,这些歌曲突如一股清泉引起轰动,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声音。”乔建中激动地说:“正是这些陕北民歌,才让所有人想起了我们还有民族音乐。当时的演出还留下了视频,如今陕北民歌博物馆里也有保存。”

近些年,随着经济文化快速发展,陕北民歌也进入蓬勃发展新时期。榆林、延安两地的年轻民间优秀歌手层出不穷。2008年6月,榆林市、延安市联合申报的陕北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尽管陕北民歌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一直以来,与陕北民歌有关的历史论著、歌曲集册、乐器及相关音乐佐证的实物,都散落在民间收藏者手中。

2012年4月13日,文化部正式批准陕西省设立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榆林市榆阳区将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累计投入20多亿元用于文化领域民生建设, 规划启动“六馆一中心”博物馆系列工程,全力打造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并全面展现陕北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场所。

记者了解到,陕北民歌博物馆正是榆阳区建设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博物馆系列之一。 2017年2月3日,榆阳区政府决定建设陕北民歌博物馆,并立即启动选址规划、学习考察以及专家选聘工作。

博物馆筹备之初,很多人与乔建中都有一样的想法,榆林只有陕北民歌手,没有实物馆藏,如何建一座博物馆?

榆阳区政府多次举行联席会议,与专家们反复沟通后,确立陕北民歌博物馆以抢救、保护、传承、弘扬陕北民歌为宗旨,以收藏、陈列、展演、研究、传播为主要功能。

按照专家们的提议,榆阳区政府在西安举办了两次陕北民歌博物馆捐赠会,倡议全国各地收藏家捐赠与陕北民歌有关的藏品,个人的藏书、获得的奖杯奖状、保留的唱片、乐器,都可以捐赠给博物馆。2017年8月10日第一次捐赠会,博物馆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界名人近70人无偿捐赠的藏品,包括陕北民歌类书籍1000余册、音像制品400多套、珍贵老照片126张、老旧乐器25件、名人书画题字12幅、相关证书物品100多件。

乔建中笑言,博物馆的17位顾问,每人手中都有不少有价值、有分量的藏品。他本人不仅捐赠了与陕北民歌有关的藏品,还将北京家中收藏的4000余册音乐理论方面的书籍捐给了博物馆。他还计划将在西安音乐学院存放的2000册音乐理论书籍也捐赠给博物馆。

2021年10月16日,陕北民歌博物馆成立了乔建中档案馆。

“476天!”乔建中清楚地记得这个数字。“2017年2月召开陕北民歌博物馆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制订博物馆前期策划方案;3月在西安召开筹建工作专家座谈会;5月完成陕北民歌博物馆初步方案;7月装修、布展设计与施工一体化项目完成招标;8月在西安举行实物展品捐赠仪式;9月博物馆正式开工;2018年5月23日,博物馆落成开馆,历时476天。”

在陕北民歌博物馆筹建过程中,很多人做了很多工作。据工作人员贺雅荣讲:“我花了半年多时间,研读了大量专业书籍,走访了近十座知名博物馆。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最终形成了2万多字的讲解词。我们一直在和时间赛跑,没有节假日,但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其他工作人员同样几乎跑遍全国各地,征集到古旧书籍、乐器、手稿、名人用过的物品等珍贵实物展品3600多件。他们还辗转京、沪、晋、陕、宁、蒙等地,采访名人专家130多位,走访民间艺人500多人,录制采集视频资料400多个小时。此外,他们还外出学习考察知名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35座,征集收录陕北民歌学术文章74篇。

到这个阶段,乔建中和其他顾问团成员才觉得心里有了底。“收集到这么多藏品,博物馆的基础就有了。安塞文化馆对陕北民歌的收集、整理做得非常好,通过安塞文化馆,我们对榆林12个县(区)的民间老歌手进行了采风,录下了很多有价值的音频和视频资料。”乔建中说。

2018年5月23日,作为国内惟一一座以陕北文化为元素、以陕北民间音乐为主体,反映陕北悠久悲壮的历史变迁,体现陕北历史人文精神,集民歌研究创作、培训交流、演艺推广、产品研发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陕北民歌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贺敬之题写馆名

很多人看到“陕北民歌博物馆”馆名的题字都会惊讶:“贺敬之?是写了‘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贺敬之?”乔建中肯定地说:“对!就是他,贺老今年98岁了。2018年3月我专程去他家拜访,录了一段他为陕北民歌博物馆开馆仪式的讲话。榆林又请老人家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

新建成的陕北民歌博物馆总投资约1亿元,布展面积约5680平方米,全面展示陕北民歌的发展脉络和民间音乐故事。博物馆设置了序厅以及传统陕北民歌展区“千年老根黄土里埋”、革命陕北民歌展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建国三十年陕北民歌展区“满天星星一颗颗明”、新时期陕北民歌展区“信天游永世唱不完”四大展区。另外还设了陕北民间音乐艺术展区、陕北民歌专题研究展区、临时展区三个副展区。目前,馆藏品分为3381种共4000余件,主要是伴随着传统时期陕北民歌唱响的劳动工具和痕迹,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民歌采风活动中留下的书籍、信件、曲谱、手稿、剧本、歌词、实物等文物,还有见证了1949年之后以及新时期陕北民歌与其他艺术形式互相结合继而蓬勃发展、大放异彩的期刊、音像制品、电视节目录像带、歌唱比赛奖杯、邀请函、宣传册、照片、电子书、画作、剪纸和书法作品等等。

“博物馆展陈的规划布局,我们顾问团觉得整体还是很不错的。我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撰写了博物馆展陈介绍需要的所有文字,而且逐字逐句地进行了修改。”乔建中说:“从博物馆开始建设,我们顾问团就给定位了九个字:全国性、惟一性、权威性。全国性就是站在全国的角度建馆,起点一定要高;惟一性,就是目前全国还没有第二家民歌博物馆;对于陕北民歌来说,这座博物馆一定要建成藏品的级别与数量最高,不论是学术性还是研究性方面,都要具有权威性。”

而乔建中更愿意称其为“声音的博物馆”。

何谓声音的博物馆?民歌歌手周淋就用歌声告诉了所有走进博物馆的观众。“观众走到哪个版区,我的歌声就跟到哪里。比如:走到第一展区,我就会唱起船工号子或者是打夯号子、打硪号子、绞煤号子、锄地号子、吆牛号子,陕北民歌中最有名的号子就是《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

有参观过博物馆的观众这样描述:一走进博物馆,就被一段沉浸式的民歌表演所吸引,“上一道那个坡来哟,哎嘿哎嘿哎嘿哟,下一道那个梁来哟,哎嘿哎嘿哎嘿哟……”曾几何时,陕北农民就是这样站在黄土地的沟沟岔岔里引吭高歌。

与周淋这个本名相比,他的昵称“土豆哥”更是广为人知。作为民歌手,周淋这一代的民歌手显然是幸运的。他从小在黄天厚土里耳濡目染着父辈们的歌声与舞姿,后来进入高等学府接受了系统的理论与声乐训练,又得机缘参加各种级别的赛事,与专业乐团合作,将曾是黄土高原的山坡、沟洼、田野、村落中呐喊出来的土得掉渣的民间歌曲,在殿堂中用大得雄奇、美的撩人的声音演绎给大众。

2017年,周淋大学毕业时,恰逢陕北民歌博物馆选拔歌手,他成为博物馆录取的8位民歌手之一。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如果遇到游客多的时候,他能边唱边带着讲解,顺便还能拿起三弦即兴来一段陕北说书。

“博物馆里还设有陕北民歌、榆林小曲等非遗项目讲习所。”据乔建中介绍:“陕北民间凡是与音乐有关的项目,比如府谷二人台、神木酒歌、清涧道情等,在这里面都有展示。特别是榆林小曲,在这里拥有一个四合院,几位传承人在此演出,并对非遗项目进行传承。”

周淋也兼任陕北民歌的非遗传承工作,周末时,他要为200多位民歌爱好者培训授课。“当好陕北民歌文化传播者和传承人,是我们这一代歌手的责任之一。”周淋说。

一座博物馆的力量

2022年5月23日,陕北民歌博物馆举办了开馆四周年“传承红色基因 传唱陕北民歌”专场文艺展演,展示了陕北民歌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浑厚底蕴。四年来,陕北民歌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专业演出共计50余场次,其中“陕北民歌进校园”活动32场次,受众师生达5万余人。

陕北民歌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的四年间,严格按照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和要求,成为一座向公众开放,进行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通过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与陕北民歌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让普通大众能非常近距离地接触到这门民间艺术,并能融入到陕北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促进了陕北民间音乐传承发展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在陕北民歌专业性收藏和教育方面为大众提供了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识共享等多种体验。

如今的陕北民歌博物馆,已经成为集陕北民歌数据中心、陕北民歌培训中心、陕北民歌体验中心、陕北民歌交流中心、陕北民歌录音制作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公益机构。同时还兼具了陕北民歌博物馆公益图书馆、陕北民歌传习所、陕北民歌大舞台等相关配套文旅功能,通过发挥深度挖掘陕北文化潜力,不断推动陕北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步发展。

陕北民歌博物馆自成立以来,先后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现场教学点,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陕西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榆林市区两级党性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等。

2021年6月11日,陕北民歌博物馆被正式授牌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随后的2021年9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100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陕北民歌博物馆基本陈列”成功入选。

在乔建中这样的音乐研究老专家看来,陕北民歌博物馆只是中国音乐中一个歌种的博物馆。“但是由于陕北民歌在所有中国各民族的民歌中发展得比较丰满,整体音乐水平比较高,传唱的人多,有很多著名的曲目,又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有资格能成为代表中国民歌发展的一座博物馆。”乔建中说,目前的这座博物馆“也是我自己非常向往的一个关于音乐的博物馆之一”。

但乔建中同时指出,作为一座博物馆,其最重要的支撑藏品就是文献资料,目前陕北民歌博物馆的文献资料还不是很理想。下一步,这座博物馆还要不断收集与陕北民歌有关的各种资料。他指出一个方向:比如就陕北二人台而言,如果博物馆能将二人台曲种所有的曲目从民间抢救式挖掘收集完成,就是很大的功劳。

陕北民歌博物馆的建立,对周边省市民间音乐保护、挖掘和发展也产生了启示性作用。紧临榆林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最为丰富的地方,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漫瀚调都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参观陕北民歌博物馆之后,鄂尔多斯市很多专家学者也强烈建议,应尽快建立一座蒙古族民间音乐博物馆。

记者了解到,榆林市未来将进一步放大和衍生民歌博物馆辐射性作用,将其发展成为传承陕北文化精神、展示陕北民歌成果、普及陕北民歌知识、培养陕北民歌音乐人才、交流民歌艺术和繁荣文创事业为目标的综合性音乐类博物馆。在乔建中等专家顾问的努力下,博物馆也有望能成为全国研究、交流、创作陕北民歌的主会客厅。另外,目前已经开展的研学教育,也将使这座博物馆成为榆林乃至陕西等地高等艺术院校及中小学生学习和传承陕北民歌的重要场所。而陕北民歌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催生的革命精神,又将能使这里成为党员干部接受革命教育的培训基地。

(本文部分图片由陕北民歌博物馆提供,特别致谢!)

猜你喜欢

榆林陕北民歌
榆林感怀
走榆林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榆林力量
——为榆林抗洪救灾而作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