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实现路径

2022-06-11李圳汤浩

新西部 2022年9期
关键词:西迁弘扬育人

李圳 汤浩

20世纪50年代,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厂矿企业响应中央关于西迁的战略决策,迁往西北地区,为新中国工业建设和西部地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伟大的西迁精神。2020年4月22日,正在陕西视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前往西安交通大学调研,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2021年9月,西迁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中。

深刻认识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紧紧抓住西迁精神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对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弘扬西迁精神

西迁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发布了推动东西部平衡发展的重大决策,东部地区的高校、企业和个人积极投身西部经济文化建设,为西部地区带来优秀人才、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为西部地区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新时代大力弘扬西迁精神,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国家政策号召,继续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形成政策导向,让更多的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大量高素质人才政策支撑,吸引更多的高校科研人才前往这些地区,投身区域平衡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二)激发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需要弘扬西迁精神

西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一的伟大精神,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骨。当年为响应党中央“开发西北、建设西北”的号召,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识大体、顾大局、讲奉献,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西北地区的建设中。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西迁精神不断发挥着精神示范、道德引领和思想导向作用,引导新一代知识分子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到党和国家发展伟业中,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弘扬西迁精神

西迁精神是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所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迁精神是文化自信的彰显,西迁精神激励着广大青年学子扎根基层,奉献自己,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弘扬西迁精神,有利于广大知识分子坚定文化自信,用家国情怀、集体主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新时代作出为广大劳动人民谋福利的新贡献。

弘扬西迁精神的实现路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弘扬西迁精神,要从国家政策、陕西高校、个人选择多方面采取措施,增强全社会对西迁精神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推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一)落实国家向西部倾斜战略,为西部发展留住人才

新中国成立开始,党中央提出将交通大学迁往西安。周恩来总理在迁校工作座谈会上说:“看问题不能离开当时的形势和历史发展,决定交大西迁是根据西北工业基地建设的要求和远离国防前线的条件下提出来的,是必要的。”其中“西北工业基地建设的要求”和“远离国防前线”,一方面是国家需要,另一方面是西部可能。这两方面因素让交大西迁的意义早已超出了一所高等院校的迁移,而是顺应国家当时社会发展大局,是国家从宏观层面对现有资源的调动和对工业建设的新思路、新战略。

从“一五”计划、“三线”建设到西部大开发再到“一带一路”的提出,西部地区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这离不开国家始终秉持着东西部资源互补、人员互动、观念互通、协调发展的理念。而西迁精神的内涵与国家发展理念正好相契合。西迁精神的内涵包含治国理政和人文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从治国理政层面来看,社会发展并不是追求局部发展的特别突出,也不是不计后果的无序发展,要在橫向和纵向上做到协调统一,在横向上要协调全局平衡,在纵向上要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维。从人文精神层面来看,西迁精神体现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爱国奋斗精神,在新空间、新机遇中释放创造力。西迁战略调动了东部的教育、文化、技术等资源,是弥补东西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举措,而西部地区的健康发展利于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

贯彻落实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落实国家向西部倾斜战略,增强对西部地区政策方面的支持,为西部发展留住人才。首先,在人才培养上采取鼓励措施,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向西部流动,既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考核、评价机制,助推西部地区创新人才聚集高地建设,又要提高薪资待遇,在工作补贴方面有一定倾斜,减少人才的后顾之忧。其次,要想稳固西部发展必须加强当地政府与高校的联系,结合国家战略找到新的办学理念和思路,促进教育改革,建设西部特色教育,使教育发展更好地服务西部,成为推动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推动引擎。

(二)将西迁精神融入高校育人体系,强化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教育

人无德不立。党的十九大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西迁精神,可以把西迁精神融入高校育人体系,通过课堂育人、校园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首先,把西迁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堂相衔接,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让西迁精神写入教材,走进课堂,进入头脑,融入“四史”学习。引导同学们了解西迁精神的形成背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其次,把西迁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相衔接,积极开展有关西迁精神的宣传教育,举办专题展览,带领学生回顾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爱国奋斗之路;与学生社团活动、学生文艺活动、学生竞赛活动相结合,号召同学们弘扬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构造以红色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氛围。再次,把西迁精神与互联网平台相衔接,融入校园网络媒介。高校应充分发挥高科技的特点与优势,加强网络育人阵地建设,可以通过挖掘西迁精神优质慕课资源、拓宽西迁精神网络宣传平台、搭建西迁精神虚拟仿真场景,通过场景重现让同学们沉浸式体验“重走西迁路”。最后,把西迁精神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带领同学们实地参观西迁博物馆、走访西迁单位,感悟西迁人扎根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光辉历程;可以对西迁人进行采访,聆听最真实的西迁故事,从他们身上汲取榜样的力量;鼓励同学们参与“三下乡”、乡村教育等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用西迁精神激励自己,发挥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优秀品格。

(三)高举爱国奋斗旗帜,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老一辈的知识分子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舍小家顾大家、形成了以“西迁人”为代表的西迁精神印记,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爱国主义情怀的具体体现。因此,让西迁精神永放光芒,必须高举爱国奋斗旗帜,向老一辈西迁人学习,做西迁精神的忠诚践行者。

首先,学习西迁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交大师生在接到西迁指令后即刻出发、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彭康作为党委书记兼校长,领导交大分设两地独立建校,在他的示范带领下,以一级教授陈大燮、钟兆琳,二级教授沈尚贤、赵富鑫、周惠久、严晙、黄席椿、张鸿、陈季丹、殷大钧以及最年轻的教授陈学俊等一大批教授为代表,组成了建立新校区的重要力量,他们对于党和国家的要求毫无怨言,义无反顾地投身西部,舍小家为大家,不计个人得失,把自己与学校发展、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正是这样一个一个的“西迁人”胸怀天下,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次,学习西迁人的奉献精神。为全力支援大西北建设,以交大为代表的一批沿海高等工业院校,成为了西部地区科技创新的核心引领者。陈学俊院士举家搬迁,把上海市中心的房屋交给了上海市房管部门,不留牵挂。陶文铨院士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学生,是“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我们要学习他们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于实践的拼搏精神,坚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

再次,学习西迁人的奋斗精神。六十多年以来,西迁人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天下为公、兼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优良传统,形成了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的校风,肩负着建设世界教育强国的重任。他们从黄浦江到黄土地,西迁人深深扎根在西北人民当中;从教育科研到民族复兴,西迁人为国家发展大局艰苦奋斗。在面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领域的重大问题,要弘扬西迁精神中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努力探索新方法,研讨新见解,提出新假设,开拓新视野。我们要学习西迁人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西部,奉献国家,勇担时代重任,成为时代弄潮儿。

作者简介

李 圳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汤 浩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西迁弘扬育人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雕塑作品《交大西迁知名教授》
西迁丰碑
弘扬西迁精神,铸就“西迁精神”出版工程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