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科城里的博物馆群落

2022-06-11杜林杰

新西部 2022年9期
关键词:博览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学

杜林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占地200亩,集教学科研、标本展览、文物收藏、园林观赏、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于一体,包括昆虫博物馆、动物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于右任教育思想纪念馆、中国葡萄酒博物馆等7个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树木园、中草药园、五谷园及多种植物种质资源圃等,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农业主题博物馆组群。

在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大学,往往不止拥有一座博物馆,特别是在一些著名大学,往往拥有数十座博物馆。如悉尼大学有36座博物馆,柏林洪堡大学有32座博物馆,圣保罗大学有26座博物馆等,构成了一个个大学博物馆群。目前,我国的高校也开始出现兴建博物馆群的趋势,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早在2001年便开始了博物馆群的建设,如今是国内最大的农业科技主题博物馆群。

獨树一帜的昆虫博物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位于南校区北端,占地200亩,集教学科研、标本展览、文物收藏、园林观赏、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于一体,包括昆虫博物馆、动物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于右任教育思想纪念馆、中国葡萄酒博物馆等7个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树木园、中草药园、五谷园及多种植物种质资源圃等。收藏昆虫标本150余万号,动物标本8000余件,植物标本55万份,土壤标本2000余种,农史文物及农具5000余件,线装古籍5万余册,树木800余种,收藏量均居全国高校之首,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农业主题博物馆组群。

其中昆虫博物馆对博览园、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着特殊的意义。

1987年,在中国昆虫学史学科的奠基人周尧教授的建议下,在国家专款的支持下,中国第一个昆虫博物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当时的西北农学院)建成,总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1996年,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现场考察后又批准立项建设昆虫馆二期工程,随后由国家计委、农业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学校,先后投资800万元扩建了昆虫博物馆。2001年,合并组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原昆虫博物馆的基础上,依托昆虫学、畜牧兽医学、植物学、土壤学和农业历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和优势,启动了博览园建设项目,才有了今日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

昆虫博物馆外形如一只巨大的瓢虫,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共收藏国内外各类昆虫标本150多万号,收藏量位居全国高校之首。展厅包括昆虫生命厅、昆虫家族厅、昆虫与人类厅、昆虫学家——周尧教授展厅、昆虫文化厅五个展厅,同时还有多媒体互动区、立体影院和昆虫实验室。2020年完成第四次升级改造,在原有基础上,更新补充了大量的昆虫标本,采用艺术化的展示,展出标本超过10000件,并配套建成了3300平方米的蝴蝶园,饲养蝴蝶等活虫供观众观赏。

不同于其他专业博物馆,昆虫博物馆没有大段的科普文字,而是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将大量的昆虫标本进行实物展示并配以简要的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副主任魏永平把这种“亲民”的态度称为“站在专业的角度做科普”。“我说‘昆虫起源于三亿五千万年以前的泥盆纪,你可能印象不深,但我给你看这些远古的化石,再把现代的昆虫标本放在旁边作对比,看看它们怎么演变成现在的样子,是不是清晰多了?”魏永平说。

昆虫博物馆内最斑斓美丽的区域莫过于世界名蝶展示区。这里陈列有世界上最珍贵的光明女神蝶、巴西国蝶大兰闪蝶、中国国蝶金斑喙凤蝶、马来西亚国蝶红颈鸟翼凤蝶等数千只珍稀蝴蝶。还有许多蝴蝶被组合出艺术造型,更具观赏性。馆内还搭建了若干真实场景,再现了昆虫生存的环境,有聚集于一棵树的闪蝶,有利用保护色藏匿于林间叶下的螳螂、叶滫、枯叶蝶、竹节虫等。

有一面超长玻璃引人注目,是600多只甲虫围绕一只捕鸟蛛呈放射性图案,场面蔚为壮观。“这展现了昆虫世界里同类之间和谐共生,异类之间的竞争关系。”介绍此类集科普、人文与艺术于一身的设计之时,魏永平不无得意,“这是我的设计思路。”他认为,博物馆想要做好,要有创意,要有情怀,最重要的是得处处关注参观者的感受。

用科技让知识活起来,是昆虫博物馆的秘密武器。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摸屏幕去模拟各种昆虫的叫声,有藏在草丛里叫个不停的蟋蟀,也有令人感到烦恼的蚊子;可以触摸感应器观察昆虫口器的开合;可以在大屏幕上放飞蝴蝶;可以坐下来在3D剧场观看一场昆虫电影或者来一场昆虫互动小游戏。

走出昆虫馆便是蝴蝶园,为大型网室结构。园内种植有大量的蝴蝶访花植物和寄主植物,鲜花烂漫、蝴蝶飞舞,使人流连忘返。魏永平介绍,每年秋季,蝴蝶园内会开展百果鉴赏和昆虫音乐季活动,百果鉴赏的百余种果实全部采自树木园和场站火地塘林场,琳琅满目,千奇百怪。一方面体现了博览园植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广大游客和青少年朋友科普,让他们通过果实来认识植物,了解植物,从而保护植物。昆虫音乐会则有蝈蝈、金钟、黄蛉等10余种鸣叫昆虫和斗蟋,在聆听昆虫天籁之音的同时,观看斗蟋竞赛,趣味盎然。

动物博物馆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动物专业博物馆,其外形像一头牛,展馆展览面积达4300平方米,收藏国内外各类动物标本8000余件,收藏量位居全国高校之首。藏品主要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八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科教标本,以及几代科教专家收藏的各种实物,具有明显的农林特色。馆内有8个展厅,通过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和不同动物分类阶段的代表性动物标本展示了动物世界的奥秘;以图片和文字形式介绍现代畜牧业生产中的一些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应用技术等。

还有总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的植物博物馆,收藏有20世纪20年代以来采自我国西北、华北、西南等地的植物标本55万号,尤其是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植物标本最为详尽,其丰富程度和珍藏价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土壤博物馆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土壤博物馆,展出了全国各地的典型土壤剖面、矿物岩石标本、微型盒装标本和反映土壤发生演化过程的土壤形态标本等展品2000多件。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通过丰富的文物、实物、图片、模型,以及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展示了中国农业辉煌的历史成就。

于右任教育思想纪念馆是目前国内惟一一家以于右任教育思想为主题的文化纪念馆,以于右任先生在推进教育发展方面所做的贡献为主线,集中颂扬先生力图民族复兴的事迹和教育救国的思想。收藏有出版于1936年的于右任《标准草书》、于右任先生亲笔题写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建校的“农专”地基砖,以及于中令先生、于媛女士、陈墨石先生捐赠的有关于右任先生生平的文化书籍等,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推动科普与旅游实现双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承载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七十多年历程中,在农业科教方面收藏积累的大量珍贵的动物、植物、土壤、昆虫标本(实物)和农史典藏,是学校及杨凌示范区重要的科教资源和优秀校园文化宣传阵地,也是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

自2009年开始,博览园自主策划了六十多项主题活动,原创性开发了近100项科普主题展,研发集成120项科普互动展品,线上开辟了24个栏目推送5474篇科普短文,浏览量超过百万。其中“小昆虫大科技,助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科普项目获中国科协2020年度科技志愿服务典型事迹。

“专家引领科普”是博览园一大亮点,通过聘请校内外14名相关专业专家教授为各博物馆馆长,为科普服务提供专业化指导。经过多年积累,博览园科普团队逐步发展成的一支理论水平高、服务意识强、志愿者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志愿团队,其中兼职教授30人,专职科普工作者16人,同时每年还招募大批研究生和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分队科普讲解服务也形成专职讲解、专家教授讲解、大学生志愿者兼职讲解及小小讲解员四大团队。自2018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级科普讲解大赛奖4项,省部级科普讲解大赛奖23个。

科普团队不断挖掘展品背后蕴含的社会性问题,结合时事热点,先后设计推出“昆虫与人类、保护国门生物安全,共建美丽家园、昆虫与人类健康”等原创科普展项,宣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自主研发蝴蝶微饲养、昆虫标本采集、植物日记等体验课程,研发集成出“小昆虫 大科技”系列互动展品,大大提升了青少年入园研学效果。

2009年,中国科协赠送博览园一辆“科普大篷车”。十多年来,这辆车拉着车载科普设备、科普志愿者、科普专家,走进大中小学校、社区和乡村,累计开展科普大篷车主题宣传活动319场,车辆运行里程超22.67万公里,累计科普受益人数达104.5万人次,全面发挥自身文化传播职能,为广大青少年搭建更多科普研学契机与平台,将科学的种子散播到各个角落。

2014年,博览园开辟了线上科普,在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公众平台设置科普专栏,推送科学小知识,推广科技创新,生活常识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众关注问题,也接受在线咨询互动,科普专家教授进行答疑解惑。还有一些以“小小蝗虫,何以让众多大国惶恐?”“历史上恶名昭彰的传染病鼠疫”“惟一一种被热泪消灭的传染病——天花”“世界地球日——孩子们用画作治愈地球”等为主题的线上科普活动,受众人数超10万人。

行业内对博览园科普品牌有很高的赞誉:“小昆虫 大科技”获中科协2021年度科技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博览园科普团队获中科协“典赞·2021科普中国”年度科普人物提名;昆虫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获批中国科协科普部2021年度推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第四批项目,牵头策划的“乡村振兴 志愿有我”科普项目获批2022年中国农学会基层行活动项目资助。同时还获批“全国自然教育学校”、入选“自然教育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等荣誉。

公众对博览园科普品牌的认可表现在接待游客与研学学生的数据上。博览园平均每年接待25万人次,仅2019年全年接待入园研学旅行团队、院校492余批/所,近7.2万余人次,其中近七成学员参与研学体验课程,体验研学互动产品。近三年在疫情背景下,旅游、研学流量大幅减少,即便如此,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博览园2021年全年接待各类研学学生178批,共19396人次来园参观。

博览园围绕七大主题展馆,开发出科普探秘之旅、文化传承之旅、自然生态之旅、奇趣生命之旅等研学主题线路;配合路线和课程,开发出蝴蝶相框DIY、植物日记、植物拓印、蝴蝶叶脉书签DIY、“五谷”粮食画、我给昆虫画肖像等20种研学体验产品,受到一致好评。

以科普强旅游,以景区化运营的收入反哺教学科研和科学普及,是博览园的运营模式。在丰富资源与强大科普实力的支撑下,博览园建园至2019年坚持全年365天对外开放。为维护场馆基础设施、保障游客出行安全,自2019年起执行淡季周一闭馆制度,每年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周一闭馆用于基础设施、标本以及绿化景观的维护等工作。在疫情影响下,近三年年均累计开放319天,年均入园参观学习者达到112528人次。

十年磨剑实现高质量发展

开放性不足是高校博物馆长期存在的问题。当被问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何以能完全开放时,魏永平说:“高校博物馆要想达到博览园这种开放程度,首先要从学校围墙里搬出来。其实各高校也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新建的高校博物馆往往坐落在校园边缘,哪怕能朝外开个门,都能一定程度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学校动机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毕竟“让博物馆服务社会是增加学校管理负担且未必能得到相应回报的行为。”魏永平认为,高校博物馆“以评促建”是很好的自我提升渠道。博览园自建设以来,逐条对标国家博物馆定级标准,逐步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合理利用学校资源,重点突破、补足短板,特色发展,经过十余年不断积累,于2018年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

在陕西高校博物馆专委会2020年学术年会上,魏永平以《以评促建 推动陕西高校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为题做主旨发言。发言列举了高校博物馆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及解决方案,如科研能力不足,则应补充博物馆相关专业人员,并打通此类人员晋升渠道;专业博物馆文物数量少、等级低,则应拓宽征集渠道,突出青少年教育、志愿者服务;发展缓慢,履行社会职能效果偏弱,则应走进基层、中小学、社区、农村,赢得社会口碑等。

陕西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弛却认为,博览园“以评促建”的经验并不容易复制。“拿评国家二级博物馆来说,大多高校博物館都有一个硬性条件没办法达到,就是二级博物馆得是一个独立法人。”

(本文图片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提供,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博览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浅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国内首座古民居博览园已初具规模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