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

2022-06-11张凌云

新西部 2022年9期
关键词:习仲勋旧址西北

张凌云

“忠诚老实,实事求是,团结互助,艰苦朴素”,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十六字校风,是当时学员思想层面和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虽然是为党培养干部的短训班性质,而且只存在了四年,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艰苦办学,始终坚持“一切围绕教学”的做法,被《群众日报》和《人民日报》作为典型推广。如今,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往日的辉煌。

位于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道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不广为人知。

2017年,西安不断深化博物馆之城建设,高陵区在保护的前提下,启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简称“西北民大”)旧址博物馆建设。2018年7月,西北民大旧址获批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5月20日,历时一年六个月精心筹备,西北民大旧址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

西北民大从1949年6月25日正式成立,到1953年3月改组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历经近四年时间。在这个革命熔炉熏陶下,一万余名青年知识分子很快被熔炼成为政治过硬、精神饱满的革命战士,毕业后在西北五省区新区开展工作,有力地支援了西北地区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区的政权建设工作。

旧址新貌

西北民大旧址博物馆南门紧邻高陵区职教中心。记者参观时,可以时时聆听到职教中心响起的上课铃声和学生们在运动场上的嬉闹声,恍惚间似乎西北民大也恢复了往日的生气。

博物馆南门是根据老照片复原而成,青砖垒筑墙,圆弧形匾额,手书校名,十足的年代感。走入院内,第一眼看到的是老式照壁,上书红色“忠诚老实 实事求是 团结互助 艰苦朴素”十六字校风。

旧址坐北朝南,共有三栋建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苏式建筑,整齐高大,每一栋正中间为礼堂式大门和宽敞大厅,两边对称。红门、绿木窗、青砖黛瓦,走过七十年风雨,依然深邃,有豪迈之气。三栋建筑总占地约8024平方米,共计52间房。工作人员说,这三栋都是西北民大原始的建筑,现在都是文物本体。

因为教室不够用,当时学校把旁边的天主教堂作为学校图书馆使用。

其中最靠南边的房子是博物馆的主要展厅。以《峥嵘岁月——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在通远的日子》为主题布展,再现了西北民大前身、时代背景、在通远坊艰苦办学取得的成就和学员们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展示了新时期革命干部蓬勃的精神面貌。展览以照片、报刊和书籍为主,配以翔实的图表和视频资料,西北民大发展历史节点清晰,学员们的学习、生活情景跃然纸上。

再向北走,来到学校的后院,这里绿树环绕,青草依依。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博物馆再现了学员们自己动手修建的茅草亭、篮球场、辘轳水井,还有学员们在户外上课的雕塑。再现了当年同学们为弥补教室和教学用具的不足,自力更生,因地制宜,把这里化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充分利用起来的情景。雕塑風格简朴,让人敬佩学员们当年以苦为乐,坚持学习报效祖国之情油然而生。

发展路线图

博物馆展厅有一幅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发展的路线图,可以清楚了解西北民大的创建历史。

西北民大最早可以追溯到陕北公学,另一个重要节点是延安大学,这中间历经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中国女子大学、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多次合并变更。

陕北公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干部学校,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一所革命大学。1937年11月1日,陕北公学在延安举行了开学典礼。延安新华书局为陕北公学出了特刊。1937年10月23日,毛泽东主席为陕北公学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

“这儿是我们祖先发祥地,今天我们又在这儿团聚,民族的命运全担在我们双肩,抗日救亡要我们加倍努力……”这首由校长成仿吾作词,教员、著名音乐家吕骥作曲的《陕北公学校歌》,激励和鼓舞了一大批热血青年。

陕北公学办学四年,抗战时期与抗大齐名。她以培养革命的先锋队为己任,吸引五湖四海的进步青年奔赴这里。

陕北公学开创了党办高等干部学校之先河,为党的干部高等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41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

1949年春,随着彭德怀司令员在马栏发出“出击西府,进军关中”的命令,西北各地陆续解放,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相继建立。此时,社会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成为中共中央西北局和各级党组织迫在眉睫的任务。但是,当时西北的干部队伍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

1949年4月,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三书记习仲勋主持召开了西北中央委员会,专门研究部署为西北解放加紧培训干部工作,决定西安解放后,延安大学迁至西安。5月20日,西安解放,延安大学随即迁址西安,并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

据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义主义学院二级教授袁武振考据,1949年6月30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决定以西安市西关南火巷西边原裕秦纱厂旧址暂作校址。同时,学校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名义,在《群众日报》刊登招生广告。公告学校的宗旨是“培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各种干部”。学习期限暂定四个月,招收名额三千名(男女兼收)。

7月中旬和8月2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先后两次在西安举行招生考试。8月23日,新生入学,按文化程度分编为三个部。一部为文化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及大学毕业生,暂住西北大学;二部为高中生,与校部住原裕秦纱厂;三部为初中生,住东北新村和东关民立中学。此外,四部为财经人员训练班,约一千余人(北平招生),由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直接领导;五部为旧公教人员训练班,约一千余人,由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政部直接领导。

8月18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办公厅正式下发通知:“为适应目前形势发展需要,西北局决定原延安大学改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今后该校一切校务,统由西北局直接领导。”

1949年9月21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因为裕秦纱厂校舍紧张,就于当年10月将校本部和二部学员搬迁到高陵通远坊新校址,一部和三部则在泾阳县永乐店办学。四部在山西解县,五部学员仍在西安,为走读生。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后,西北民大又设立了兰州分校。

西北民大招收的学员以青年知识分子和接收国民政府各级机构后留用人员为主,还有两部分是陕甘宁边区及各根据地来的干部;对人民有罪的分子与有反革命身份的分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划清革命与反革命的界限,建立革命人生观,进一步明确个人前途与革命前途的关系。学制为一年半左右,开设“两大课程”即《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按“五大步骤”即学习准备、理论教育、测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教育、结业完成学业。

新时期办学典型

在博物馆展厅中有一巨型泥塑,还原了学员们自己动手建设校园,利用简单器械抓紧锻炼身体和在校园一隅读书的校园生活。

在旧址的后院里,同学们坐在小木凳上,每个人把二尺见方的小木板放在腿上当书桌,听老师讲课的雕塑,是游客驻足时间最长的地方。雕塑充分反映了当时没有礼堂,就在露天操场上课,没有课桌,就用膝盖加木板的艰苦条件。

学员们没有运动场地,就自己修建篮球场,没有水源就自己动手打井,齐心合力,将课余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学校还创办了校刊《民大生活》,这成了记录西北民大办学历程的最直接资料。

习仲勋一直关心学校的建设,多次莅临学校,对办学任务、方针和人才培养方略等给予指导。在开学典礼上,习仲勋从政治的高度肯定了学校的地位和性质。他指出:“这是一个政治工厂,要训练出大批的政治干部。”

袁武振教授发表在《人民论坛·学术前沿》上的文章《习仲勋与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一文中提到,据1949年10月9日出版的《民大生活》第三期记载,习仲勋在讲话中首先高度评价了举办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重要意义,代表西北局向民大开学表示热烈祝贺。

文中还提到,习仲勋阐述了思想改造的重要性。他告诫西北民大的师生们:“没有思想改造,任何技术都不能掌握,不能为人民服务。思想改造是必需走的一步,这一步应该老老实实地走过去,给以后学习其他本领和技术打下一个基础。这是一个先决条件,没有它,一切技术都是空的。”他希望学员们“毕业后到工厂去,到农村中去,到兵营里去,到经济部门的各种企业中去。在实践中去锻炼一二年后,才可以算为一个比较完全的知识分子”。

习仲勋号召西北民大继续保持民主作风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他语重心长地说:“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有一种艰苦朴素的作风,这是应该的,需要提倡的。我们要老老实实锻炼自己。新社会的任务大得很,建设新中国若没有成千上万的艰苦朴素的干部,成功是不可能的。”

在习仲勋和中共中央西北局、西北军政委员会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西北民大继承和发扬延安大学实事求是、艰苦朴素的革命校风,逐步树立了“忠诚老实、实事求是、团结互助、艰苦朴素”的独特校风。学校始终坚持“一切围绕教学”为主导的正确办学方针,要求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把学生教好,使学生学好。

西北民大继承了延安大学培养青年知识分子的教育经验,继续坚持延安时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并进一步总结出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和留用人员的新鲜经验。

1951年12月7日,习仲勋在西北区、陕西省、西安市三级党员干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是在设备很简陋和经费很少的情况下进行教育工作的,他们没有礼堂,上课在露天,吃饭也没有饭堂,但学校领导组织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困难,两年来训练了一万多人,取得了改造知识分子的丰富经验。

习仲勋在报告中说,“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办法是目前在绝大多数学校必须大大提倡的办法。”他要求:“必须向广大党与非党的同志说明,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学习民大的榜样。”之后,《群众日报》和《人民日报》也把西北民大艰苦办学作为典型加以报道推广,中央电影局还派人来校拍制了西北民大艰苦办学的影片。

西北民大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组织学生自己动手,迁校建校,先后为国家节省了5亿元以上的资金,使学校不断发展壮大。

民大炼成的钢

“我们学习,我们歌唱,在欢笑中迎接太阳。旧世界就要灭亡,新中国万丈光芒……”这是西北民大的学习歌。从歌词中可以读到学员们积极向上的学习面貌。展厅中有大量的照片,还原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各部普遍建立了秧歌队。每逢节假日、开学、毕业等节庆场合,都有群众性的文艺晚会、舞会或放映电影、举办灯谜晚会。学员们创排了大型历史剧《李闯王》、大型话剧《刘巧儿告状》和《战争与和平》等节目。

据高陵区志记载,西北民大二部成立了校文工室,学员们经常排练节目,并在社会上宣傳演出。剧目有歌剧《王秀鸾》《白毛女》《兄妹开荒》;眉户剧《大家喜欢》《十二把镰刀》;话剧《龙须沟》;秦腔剧《血泪仇》《鱼腹山》,还有《刘胡兰》《赤叶河》《刘四虎》《钢铁战士》等剧目,很受当地群众的欢迎。1952年春,西北民大组建流动电影放映队,配备16毫米放映机1台,放映《白毛女》和外国影片,这也让高陵地区群众较早地接触了电影。

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既充分展现了学员们新时代新生活精神愉悦的状态,也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民大的学员们还经常帮助周围群众生产劳动,使自己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一股新时代清新之风。西北民大在通远坊与当地群众关系密切,至今当地百姓还亲切地称之为“民大”。

学员们还创作了毕业歌:我们是民大炼成的钢,光荣的人民勤务员。踊跃走上工作岗位,就像战士上前线。有什么留念挂牵,有什么个人打算,哪里有我们的工作,哪里就是我们的家……

在习仲勋同志的关心指导下,西北民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学风,先后吸收培养了12890名学生。这其中西北民大第一期培训班共招收学员1174人,编为10个班,1950年4月毕业。通过这期学习,学员进步很快,有27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27人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袁武振教授表示,据1950年4月10日出版的《民大生活》毕业纪念专刊记载,第一期培训班学员毕业时,中共中央西北局、西北军政委员会于4月5日致电祝贺,主政西北的习仲勋和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杨明轩参加毕业典礼并讲话。

习仲勋指出,扫除旧影响要学习先进的思想和理论,“现在最先进的思想和理论,就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就是共产主义体系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只有好好学习这个先进理论,应用这个理论去结合实际生活,说明实际生活,批判旧的东西,认识新的东西,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改造,把一切旧影响都扫除干净,建立起新的革命人生观,并在参加实际斗争中逐步地将它稳固起来。你们是已经这样做了,还要继续这样做。在西北的学习运动中,你们是走在前头,应当把经验总结起来,写成文章介绍各地,有利于推动各地的学习运动。”

西北民大旧址博物馆的资料显示,在这次讲话中,习仲勋还勉励学生迎接挑战,联系群众,战胜困难。并对学生提出将为人民服务付之于实际行动的学习要求。他说:“希望大家勇敢地走到实际工作中去,把学校里学得的东西,在实际中再锻炼、再提高,争取成为建设新中国事业中的突击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模范工作人员。”

1953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改名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并于次年5月迁址西安南郊,成为后来的西北政法学院。至此,西北民大在通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此后历经院系调整,2006年11月,西北政法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

近年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高陵区相关部门一直积极关注老学员,与他们建立联系,老学员们也纷纷把自己保存的毕业证书和学习资料等捐赠给博物馆。

2020年7月10日,博物馆迎来了阔别六十七载的学员们。老学员们走进博物馆,在讲解中重温当年的事迹。他们有的摸着老照片,找到自己和熟悉的同学……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结合“五进”活动,多次走进校园、军营、乡村,宣讲西北民大的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特别感谢西安邮电大学袁武振教授对本文的帮助!)

猜你喜欢

习仲勋旧址西北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觉醒青年发出“建党先声”
一座西北小城
中国画《习仲勋与两当起义》
习仲勋 政治生涯的“艰苦岁月”
西北不惑
东方县旧址修复一期工程已完工
黔西北行吟
走马观花东北边业银行旧址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
西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