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一个博物馆大省的雄心和使命

2022-06-11陈小玮

新西部 2022年9期
关键词:梯田纪念馆陕西省

陈小玮

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全国重要历史文化中心,赋予陕西作为文物大省不可动摇的地位,也使陕西成为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大省。截至2020年底,在陕西省文物局登记备案的博物馆、纪念馆达329座,其中,一级博物馆9座、二级博物馆16座、三级博物馆22座。“十三五”期间新增博物馆76座,全省平均约11.7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远高于全国24万人一座的平均水平。

7月,《陕西省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出台,这个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委外办、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文旅厅、省文物局、省税务局、省社科联、西安海关联合推出的《方案》,提出陕西博物馆改革发展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打造一批主题鲜明、模式成熟、差异化发展的文博场馆,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全省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

2021年6月23日,陕西省文物局公布陕西省文物基本数据(2021版),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522家国有文物收藏保管机构收藏可移动文物7748750件,世界文化遗产3处9个点,全省备案博物馆(纪念馆)329座,其中,文物系统165座、国有行业系统60座、非国有博物馆104;一级博物馆9座(含非国有博物馆1座)、二级博物馆16座、三级博物馆22座。博物馆数量位居全国第四。

博物馆的数个“第一”

建于1944年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55年6月改称陕西省博物馆),位于西安市文昌门内三学街15号,即现在的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之后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两千多年。其中,陈列在碑亭中的《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745年),由唐玄宗李隆基注书,被誉为“迎宾第一碑”,是最早移入碑林的藏品之一。因碑石众多,树立如林,故得名碑林。

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碑林从省博物馆中拆分出来,成为独立的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碑林主要由孔廟、碑林、石刻艺术室和石刻艺术馆组成,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地方专题性博物馆。截至2019年末,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品有1356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281件/套。

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馆藏文物171.795万件(组),其中,一级文物762件(组),国宝级文物18件(组),其中2件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居中国博物馆前列。馆藏文物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2008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确定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2016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评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的半坡遗址,是距今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

1953年春,半坡遗址在西安灞桥发电厂选址过程中被发现,此后,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发掘,共清理出房屋遗迹40多座、地窖遗迹200多座、灶坑80多个、柱洞400多个,以及陶窑6座和墓葬170多座。出土了近万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数量可观的彩陶、雕塑等艺术品和各类装饰品,其中,以彩陶器为主的生活用具,绘有人面、鱼、鹿、植物等花纹,以人面鱼纹盆、鱼纹彩陶盆、小口尖底瓶等文物最为珍贵,其中,具有典型性的器物有人面鱼纹盆、小口尖底瓶。

半坡遗址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面积发掘的古人类村落遗址,也是一处黄河流域原始社会母系氏族聚落遗址,从而证明了西安地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非常活跃的重要地区之一。半坡遗址揭示了距今大约六千多年前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1956年,陈毅视察发掘工作并批示拨款30万元建立博物馆,命名为“陕西省博物馆半坡村分馆”。1957年改名为西安半坡博物馆,1958年4月1日正式建成开放。

1961年1月,国务院公布西安半坡遗址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6年开馆的汉阳陵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是我国第一座地下博物馆。

汉阳陵博物馆位于西安北郊渭河之畔,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阳陵而建。汉阳陵是西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合葬的陵园,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总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二十八年。经过四十多年的考古勘探发掘已探明,汉阳陵主要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刑徒墓地以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陵区内200多座陪葬坑中出土的武士俑披坚执锐、严阵以待;仕女俑宽衣博带、美目流盼;动物俑成千累万、生动异常。其丰富的随葬品是中国封建帝王“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的真实体现。

依托汉阳陵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多年来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博物馆设有考古陈列馆、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宗庙遗址四个基本陈列,展示文物一万余件。汉阳陵还有“中国雕塑艺术博物馆”的美称,在已出土的数万件陶塑文物和木质雕刻文物中,无不表现出两千多年前中国雕塑艺术的精湛高超。数十种陶塑文物不仅形象逼真,而且静感和动感十分准确,在同一类陶塑人俑或动物俑中,不仅相貌不一,而且表情各异。

为了达到既保护帝陵陵园历史环境风貌,又能够展示陵园重要考古成果,满足观众欣赏古代遗址的目的,整个建筑基本沉埋于地下,地面覆土绿化,是目前中国第一座全地下的现代化遗址博物馆。

游客在玻璃栈道上穿行,脚下便是一条条已发掘或正在发掘清理的从葬俑坑,能很直观地看到墓葬当时的情况。博物馆内采用真空镀膜电加热玻璃幕墙和玻璃通道将游客与文物隔离,为游客和文物分别创造了两个不同的小气候环境。为遗址创造了一个接近发掘前的原始环境,从而达到有效保护遗址和出土文物目的。

据2017年统计,陕西省共有遗址类博物馆87座,占博物馆总数的29%。

陕西是中国革命摇篮和延安精神发祥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陕西境内遗存大量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的重要见证。中国共产党在陕北领导中国革命历时十三个春秋,革命圣地延安保存着一大批革命旧址。根据公布的陕西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陕西省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75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1处。

陕西最早的革命纪念馆位于延安南关的交际处。

全国解放后,西北军政委员会決定在延安建立延安革命纪念馆。1950年6月6日,延安革命纪念馆(初称延安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在延安南关原陕甘宁边区交际处成立。7月1日,延安革命纪念馆正式成立。9日开始向全国征集文物资料,到年底共征集回文物948件,各类图书12020册,杂志1715册,报纸43种,延安革命纪念馆初具规模。1951年春节期间,在交际处礼堂举办了“延安革命历史文物展览”。展览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革命文物,主要展品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西北红军用过的武器,刘志丹、谢子长同志的衣物,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的银行货币、公债券等。第二部分为历史文物,主要展品有延安地区出土的佛像、石器、鱼化石等。展出面积150平方米,当月接待观众3600人次。

1956年春,为迎接西北五省(区)青年植树造林大会在延安召开,决定在延安城内凤凰山麓筹建新陈列室,投资85000元。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一个庭院式的“凹”字型展室建成。延安革命纪念馆由南关交际处迁至凤凰山麓办公。

1969年,为适应当时形势需要,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成立了陕北建设委员会,并决定在王家坪筹建新馆。1973年3月,延安革命纪念馆由城内凤凰山搬迁至王家坪新馆。馆名由郭沫若1971年参观时所题。在周恩来的关怀指导下,新馆陈列中增加了30多幅其他领导人的照片,一定程度上纠正和清理了极“左”思潮在党史陈列中的影响。也由此使延安革命纪念馆成为在“文革”中极少数对外开放的革命纪念馆之一。

2005年,延安革命纪念馆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重点建设的三个教育基地之一。

2006年10月,延安革命纪念馆原主体建筑拆除重建,并对沿袭了半个多世纪的基本陈列体系作了较大调整与修改。

2008年3月,延安革命纪念馆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9年8月28日,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落成并全面对外开放。

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的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按历史顺序分列11个单元,400多米长的展览大厅,以1000多幅历史照片和800多件革命文物,主要介绍1937年10月至1948年3月将近十二年间,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 截至目前,现有馆藏文物3.5万多件,历史照片1.8万余张,图书1.3万余册,调查访问资料百余卷。该馆馆藏文物有3.5万多件,历史照片5500多张,图书资料1.2万余册。其中,一、二级文物有1700余件,延安时期出版发行的报刊杂志100余种。

陕西省共有革命旧址2051处,涵盖党中央及地方党政军机构旧址、重要会议旧址、领导人旧居、边区政府机构旧址、战场遗址、烈士陵园等类别。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陕西先后建成旬阳县红军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宝天铁路英烈纪念馆、西安事变念馆、渭华起义纪念馆等革命纪念馆、三原县于右任纪念馆等。进入21世纪,新建设开放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马栏革命纪念馆、蓝田县汪锋纪念馆等。

快速发展的民办博物馆

目前,陕西省注册登记的民办博物馆共83家,占陕西省博物馆总数的27%。诸多博物馆在建馆规模、管理模式、保护管理理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填补了博物馆门类上的空白。

陕西民办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

大唐西市博物馆位于西安市莲湖区劳动南路118号,建于隋唐丝路起点西市遗址之上,是一个以丝绸之路文化和商业文化为主题的民营遗址类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民营遗址类博物馆,是陕西惟一一个位列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民营博物馆,还是首家与丝绸之路沿线近10家博物馆签订姊妹馆的民营博物馆。

民营企业家吕建中在开发建设大唐西市项目过程中力排众议,舍弃商业利益,先后聘请考古学家、文博专家对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进行科学发掘、保护利用及创新化的管理运营,使这一古丝绸之路上惟一存留的集市类型、彰显市场意义的唐代遗址得以幸存,并斥资建设成为融汇古今、规模恢弘的大唐西市博物馆。2006年遗址发掘,2007年博物馆筹建,2010年4月7日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大唐西市博物馆是一座特色鲜明的遗址类博物馆,《丝路起点 盛世商魂》是该馆基本陈列,展出了唐代西市东北角“十字街”遗址、车辙遗迹,另外还展出了部分出土文物,介绍了历史上西市作为丝路起点的重要地位、交易品类、商业文化和繁华胜景,体现了盛唐生活诸多方面的文化。

《货币中的丝路故事——丝路古币》专题展览,以48个古国的2000余枚货币连接起“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地区、各历史时期的人文背景,展现了绚丽多彩的货币文化,映照出“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

《贞石千秋——大唐西市博物馆珍藏墓志展》,“守望不朽,镌刻历史”。馆藏涉及十四个朝代的500余方墓志,为研究古代社会文学艺术,特别是隋唐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新资料。

另外,围绕丝路文化、西市文化、馆藏精粹先后举办百余个主题展览,展示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丝路国家的文明与风俗,以及与其他博物馆合作的巡展。

大唐西市博物馆发起成立了首个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目前已与丝路沿线18个国家、24家博物馆建立了友好馆关系,出入境办展近10次,搭建了国内与国外对外交流与互动的平台。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是一座具有园林风格的民营博物馆,坐落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古民居一条街,是将散落在关中各地、具有保护价值的40院原汁原味的明清古民居移建而成。被誉为“地上兵马俑”的8600多根精美的拴马桩,精美的石雕工艺,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间石刻艺术宝库,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增添了重要内容,是中国北方关中地区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基因仓和标本库。

除此之外,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已收集、抢救和保护周、秦、汉、唐以来的历代石雕、木雕、砖雕、关中古民居和群众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等各类遗物、名人字画共33600余件(套),收集整理了大批地方戏曲、工艺作坊、礼仪俗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民间艺术、关中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字画四大系列共九个类别的藏品规模,这些藏品从不同层面集中地反映了关中地区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劳动、居住、习俗、风情等民俗历史风貌。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由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勇超先生历经30余年创办,填补了我国大型优秀民俗文化展览、教育、研究基地的空白,成为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基地、民俗遗物保护展示基地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陕西省、西安市“十三五”重大建设项目,陕西省爱国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21年9月18日,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保护单位。

位于西安杜陵的秦砖汉瓦博物馆,是国内馆藏瓦当数量和品类最多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内藏有西周至明清各个朝代的瓦当及古砖,2600个版别、3000余块,展览分为:分期断代展区、图像瓦当展区、图案瓦当展区、文字瓦当展区、齐燕瓦当展区、砖区等。秦砖汉瓦是华夏文明宝库中最珍贵的建筑,因为上面有精美的文字、独特的画像、瑰丽的图案,非常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砖体上精美绝伦的图案和文字,作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典章制度、风俗习惯、艺术思想等具有很高的价值。这些展品绝大多数均为西安著名民间收藏家任虎城先生多年来的藏品。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新增76座博物馆,其中有43座为民办博物馆,新增率高达70.5%,发展速度位居全国前列。

开放于田野的博物馆

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景区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的凤凰山上,景区由黄龙梯田、东河梯田、堰坪梯田三大片组成,总面积达到1.2万余亩,被陕西省文物局定名为全国首座开放式移民生态博物馆,于2012年3月正式挂牌。

古梯田于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同年被陕西省评定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陕西十大发现之一”,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全国百大发现之一”,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北方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古梯田。据考证,凤堰古梯田是清代中叶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吴氏家族移居此地后,经年累月修建而成。

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自然山水风光美丽,“山、水、寨、林、屋、田、园、路”和谐统一,生产生活方式古朴传统,民风淳朴,被专家称之为“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和“传统农业的基因库”,大量历史遗存是研究明清“川陕大移民”和“湖广填陕西”的载体和实证。该博物馆被定位为“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古梯田为展品,以移民农耕文化为主题,以民俗文化为辅助”,是一座保护和展示原生态生产生活方式的开放式生态博物馆。

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也是一个集生态、人文、休闲于一体的自然与人文景区。延绵数十公里的凤堰古梯田,层层环抱着山脊,从山脚盘烧到山顶,大的如曲池、小的似新月,阡陌相连、高低错落、层层叠叠、形状各异、各具特色。从高处远望,梯田之间优美的曲线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显示了动人心魄的曲线美。

2019年 ,凤堰古梯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凤堰古梯田虽没有南方元阳梯田、龙脊梯田的名气与热度,但在北方已然具有梯田界龙头大哥的派头。今年高考,在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广西5个省份的高考地理试卷上,凤堰古梯田进入了考试题目中。

2016年11月17日,铜川市宜君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授牌仪式在宜君县哭泉镇梯田泪珠广场举行。在博物馆成立的这一天,10名梯田管护员获得了宜君旱作梯田管护员聘任书。

在农耕文化繁荣的年代,宜君旱作梯田即成雏形,它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蕴涵着先民们不屈不挠、改造自然的无畏精神。

春天,玉米播种时节,宜君县哭泉镇梁上层层覆盖的地膜玉米梯田,在阳光反射下,犹如一道道清澈的小溪闪着亮光。“指纹梯田”层层叠叠,条条纹路清晰可见,旖旎而又闪亮夺目。2014年,哭泉旱作梯田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美丽田园”。2015年被评选为最受摄影家喜欢的旅游区和神奇大西北最值得去的100个地方之一。2016年,宜君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获得了授牌,成为镶嵌在黄土高原上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同年,该博物馆被陕西省文物局确定为“陕西省文物扶贫项目”。

据了解,宜君地膜玉米亩产最高已达到2100斤,两次刷新陕西旱地春玉米百亩、万亩单产记录,创造了西北山区旱地玉米高产奇迹,成为全国高产玉米示范县、“陕西地膜玉米第一县”。宜君地膜玉米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采风,集粮食生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一体,成为宜君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群众致富的特色产业。

宜君县从保护文物、传承精神、融合发展的角度,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传承文明、增强自信”为中心,把“保护遗产与发展旅游”相结合,促进乡村产业、人居环境、生态文明共同发展,推动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建设成为惠民项目,并与安康汉阴签署合作开发协议,共同打造姊妹梯田生态博物馆,努力开创文物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留住乡愁的社区博物馆

2022年5月18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陕西省文物局为全省遴选出的第三批共12家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社区博物馆授牌,至此,陕西全省已有社区博物馆56家。

陕西省文物局于2017年5月出台了《关于社区博物馆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建设一批覆盖全省、特色鲜明、示范性强、服务基层的社区博物馆。很长一段时间,博物馆都聚集在城市,乡镇则很少见。随着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快,社区博物馆成为人们“记住乡愁,留住根脉”的必要文化场所。

经过专家对92家申报设立社区博物馆的材料进行审核,从中遴选出27家社区博物馆加以指导和资金支持,并于2017年11月举办陕西省社区博物馆建设培训班,对条件成熟的12家社区博物馆授牌。

安康市汉江支流月河畔的鲁家村社区博物馆,将其三百五十余年的沧桑变迁以及经久不衰的人文轶事展出后,吸引了很多返乡、省亲群众及游客参观。鲁家村社区博物馆负责人张强说:“我们与当地公益机构合作,对鲁家村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调研,才建成了博物馆。建设中,前一天向你讲述的老人,或许第二天就离去了,所以,非常有必要、尽快通过博物馆的形式把这些历史、文化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西安市未央区马家寨村地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范围内,目前,原有村民已全部搬迁,留下一座“村寨印记”博物馆。该馆由原村小扩建而成,陈列着镰刀、犁耙、锄头等农具,还有遗留的木匠工具、家具、灯具,村小学使用过的实验教具、村子拆迁时遗留的石磨、石碾等物品。这个博物馆既是两千多年前汉长安城的一个缩影,又陈列着近现代乡村的老物件,让观者能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社区博物馆从类别及地域特色方面也有所差异。关中的社区博物馆多依托历史遗址、村寨旧址、厂房原址建设,远可追溯几千年农耕,近则展现百余年城市、工业、社会发展;陕南的社区博物馆尽显移民搬迁、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风格;陕北的社区博物馆主打革命文化、知青文化、农耕游牧交融主题。与传统博物馆“建筑+收藏+专家+观众”模式不同,社区博物馆是“地域+传统+记忆+居民”取胜。

社区博物馆的建立是陕西省文物局为了更好地延续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中被割裂的文化记忆,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充实和优化陕西博物馆体系布局的有力举措,现已逐步成为打通省、市、县、乡镇、社区(乡村)公共文化服務体系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力量,成为留住当地群众乡愁的有效文化载体。

数字化技术打破博物馆时空限制

近年来,中、省先后拨付约34亿元用于博物馆建设、陈列展览、免费开放等,完成了对60余家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提升改造、30余家博物馆基础设施的提升改造,每年拨付1000余万元用于文物库房建设,分批次集中改善全省文物系统博物馆库房和设施设备,提升藏品保存环境。近百家博物馆被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全省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5000万余人次。

陕西数字博物馆与122个国家及地区的3421个博物馆实现了连接互动,已完成144家数字博物馆网络虚拟馆上线,145个专题讲座数字化和900多件馆藏精品文物介绍数字化项目,体验观众超过600万人次。

针对有相当数量的文物还存放在文管所库房,无缘与广大观众见面,生活在乡村的农民极少能享受到博物馆的服务等问题,陕西省将大力借助云展览、云教育、云直播等数字化传播手段,让文物“活”起来的同时,也打破时空界限,让更多观展人足不出户即可游览博物馆。

陕西还推出“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环肥燕瘦汉唐长安她生活”和“半坡遗址和半坡文化展”等系列出省交流展览200多场次,构建起具有鲜明陕西特色的精品巡联展体系。截至2021年底,共有23个陈列展览在全国博物馆 “十大”精品陈列中获奖,19个展览入选国家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

《陕西省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打造一批主题鲜明、模式成熟、差异化发展的文博场馆,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全省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到2035年,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文旅融合水平明显深化,文博单位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广覆盖局面基本形成,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成效显著;博物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更加彰显,“政府主导,行业引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博物馆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猜你喜欢

梯田纪念馆陕西省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萧军纪念馆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山区修梯田》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秀美梯田
梯田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