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境中的洒脱
——王宠小楷《游包山集》赏析

2022-06-11□于

老年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圆润小楷笔法

□于 亮

王宠(1494-1533),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博学多才,诗文书画皆精,尤以书法为最。他诸体皆能,以小楷、行草最为擅长,取法魏晋,浸淫于钟、王,书风趋于端庄古雅,传世墨迹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游包山集》《李白古风诗卷》等。

王宠屡次科举不中,自是壮志难酬,久而久之,造就了他内敛温和甚至有些压抑的性格,或许正是这种性格,潜移默化地渗入其书法当中。

《游包山集》是王宠将自己游包山的25首诗用小楷抄录赠送友人的一幅长卷,为其34岁时所书。此作不仅是后世学习的楷模,其诗文内容更是与作者的情感紧密相连。通篇融入书家深厚的文化修养,给人以不激不厉、清静绝俗的美感和享受。

此作用笔尖锐果猛,线条圆润遒劲,字体欹侧,高古典雅,拙巧相生,动静结合,有清淡隐逸之趣。其转笔多圆润,给人以温柔敦厚之感;笔法巧妙,凡左起之画多用露锋,整体显现出寓巧于拙、寓静于动的风格。此外,结字极尽收放变化之矛盾,笔画左收右放,凡左伸之笔画皆施以短画,右伸之笔画皆极尽夸张;又表现为抑撇扬捺——撇画短小精炼,捺画舒展放纵,以使结构内部空间疏朗空灵,给人留下可供想象的空间。其笔法有行书笔意,流动而畅达,字之内部及字与字间的空旷则增加了“空”“静”之感。

如“包”“云”二字,用笔简练。“包”字起笔撇画未用楷书之法,而参用行草书笔法;“云”字雨字头内的点画写作行草书的连带笔画,字形得体而不失趣味。“安”“委”二字“女”部的第一笔,一般写成撇折,即下笔为撇,顿后转笔为反捺,而王宠则以弯转的笔画写出,收笔处不顿不挑,自然结束。

《游包山集》(局部) 明·王宠 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

王宠小楷的特征之一是收放得体,通常抑左扬右、抑撇扬捺,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对比。如“孤”字撇画收缩,捺画放开;“金”字撇画极短,与长捺画形成强烈对比,字形整体重心偏上,显得挺拔;“烛”字左部极敛而右部极纵,反差极大而又相互呼应、相得益彰;“飘”字结构左收右放、左高右低,笔画浑厚圆润、含蓄有度,有飞扬而出的既视感。

这种错落有致的平衡,是通过结构中点画或偏旁的长短、开合、高低等变化来表现的。如“岩”字利用字的左右大小之法来造成参差,其左侧“山”字旁形状小,而右侧“石”部舒展开放;“镜”字撇画短小,左部紧凑,与右部的开合呼应有致,一大一小间,增添了结构的趣味性。

如“禅”字增加了一个小点,使得相同的字中有了变化。此外,如“回”字采用繁复的笔画以保持结构的完整性,“鹏”字中“朋”部中间两个竖向笔画合为一体,“萦”字下部的“小”写作三点,“赤”字下部也以四点代替。这些特殊写法,主要是借鉴行草书的结构特征演变而来。

这种变化通常体现在左右和上下结构中。如“野”字左部“里”上移,留出下部空间,各笔画在相交之处多采取间接的处理方式;“胸”字本是左右结构,而作者却将“月”字旁下移,变作上下结构;“岛”字的“山”本是被半包围的,现在却通过位置交错成为上下结构。

如“坛”字根据所在位置的不同,点下的第一个横为实笔,下面几个横为虚笔,最后的横又为实笔,这样虚实相间、遥相呼应,给本来笔画繁多的字增添了活泼感。“苍”字草字头下的长撇和长捺压缩成短撇和一点,下面的长撇也作了相应的收缩,整个字删繁就简,显得疏朗明快。

总体看来,《游包山集》整体散而不乱,在结构处理上参差错落,大小不一,极富变化。全篇虽字字独立,却又彼此照应,血脉贯通;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偃仰向背,穿插避让。在笔法上更是以独特的艺术特点展现出来,为我们呈现出一卷空灵洒脱的小楷佳作。

猜你喜欢

圆润小楷笔法
大同小异
——曾来德小楷展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节录李白《古风》小楷册页
品读
一手掌控的餐具
Roll with it
几多笔法写思情
生活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蠢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