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探索
2022-06-11周俊陈雨露
周俊 陈雨露
摘 要:高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促进新时代“三全”育人、构建“五育并举”大思政格局至关重要。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虽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功能和特点,但都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需要。因此,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促进两者的有机统一,对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建立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思政教学;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3-0088-04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职思政教育相关概述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学生中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形成以劳动为荣的观念,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投身到美好生活的建设中,不辜负新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与担当。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面临着崭新的目标、任务和发展方向。
(二)思政教育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基本指导思想,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思政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植其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三全育人”的格局。提倡在学校教育中,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实现同向同行。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第一,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做好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为培养目标。由此可见,劳动教育是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课是高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正确的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成长,乃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新时代,党和国家将劳动教育上升到了“五育并举”的层面。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彻始终”[1]。
综上所述,高职学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这意味着在新时代,构建劳动教育与高职思政教学协同育人的体系是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劳动教育中蕴含的思政精髓,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积极推动我国思政教育的与时俱进,实现教学形式的改革创新。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职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紧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高职院校在培育人才功能上的重要定位。作为为国家输送优秀的职业人才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扩招规模越来越大,教育水平越来越卓越,其思想政治教育也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而不断成熟。但是,由于我国成立高职院校的历史较短,很多传统的高职院校由专科院校发展而来,育人理念不够先进、科学,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一些偏颇,比如过分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达不到2020年出台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的标准。该规定要求根据全日制在校生的总数,按照不低于1:350的比例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如果一个教师要面对众多的学生,那么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自然不能得到保证,在面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时,更不能做到足够的教育和引导。
(二)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缺乏融合性
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缺乏融合度,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直接导致了教育成效的降低。在调查了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观后,发现少部分学生的劳动观过于理想化。比如在个人职业的选择上,很多学生盲目追求是金钱和名利的收益,只希望从事收入高、社会地位高、劳动轻松的职业。在劳动价值认同方面,虽然大多数学生认同劳动人民对国家发展很重要、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劳动,但仍有少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劳动的崇高和伟大,不认为通过劳动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职业道德方面,很多学生受到一些不良观念的影响,在诚实、守信、公正、廉潔等方面存在侥幸心理,不能意识到职业道德对人的重要性,在面对工作时存在责任心不强、态度不端正、抱着混日子的心理等问题。在职业忠诚度方面,一些学生会轻易受到自身情绪、主观好恶和外界评价等因素影响,对职业的变动很草率;或者不能正确、积极地面对自己不太满意的工作,遇到困难时没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现象说明,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都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没有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落后
首先,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载体单一。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堂还是以“灌输型”教学模式为主,教学模式老套生硬,教学内容空洞、泛化,没有采取创新形式以适应学生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求,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理论,学生对课堂也没有足够的兴趣。学校不注重学生的实践锻炼,“校企合作”意识不强,仅仅从理论上开展教学,课堂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够,教学针对性不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其次,没有构建起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机制。在开展专业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意识地融入德育,在思政课堂中,也无法有机地引入劳动教育,两者的教学内容没有交集,没有形成协同育人的机制。A08DE852-B1C1-4809-B836-79CB50293726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社会各方面对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存在偏见。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认为高职院校的层次水平低于本科,对学校的期待和要求只是学一门技术,上学的目的是为了今后能找一门对口专业的工作。一些学校将注意力放在就业率上,导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仅重视学生的专业水平,不注重对学生思想觉悟的教育,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候敷衍马虎。社会上普遍认为高职教育是以专业技能为主的,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对学生今后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其次,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思政课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思政课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做不到面面俱到,不能对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又不具备思政的专业背景,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学生专业水平的发展,在开展劳动教育时不能与思政教学紧密结合,在职业道德等方面对学生的培育比较欠缺。最后,高职院校学制较短的客观因素也导致师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些因素都导致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之间始终存在隔阂,不能有效统一。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探索
(一)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体制
首先,要配齐配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要首先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学校应建立起校党委领导下的由各院系党总支、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人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根据学生思想状况,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并拟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其次,明确劳动教育独立的课程性质,设置劳动教育为必修课程,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劳动理论教育和实践培训,帮助教师拓宽思维、更新知识、提高教学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有效融合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节约教育资源和成本。最后,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比如高职院校每学期进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专题教育不少于一定学时,理论课进行严格的笔试考核,实践课由学校制定考核标准和规则,合理安排学生志愿者下乡、去相关单位和企业实习等实践项目,完成规定的课时、通过规定的考核方可毕业。
(二)贯彻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理念
切实将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的全过程。首先,要明确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属于思政教育的内容。当前,高校在开展劳动价值观培育时往往会面临学科归属的困惑,遇到课程依托无法解决的问题。对此,高校要根据国家劳动教育的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设立培育劳动价值观的相应课程。其次,深度挖掘劳动价值观在专业知识中的渗透,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与培育,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有机融合。最后,完善劳动教育的教材设计。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教材相对落后,没有体现思政元素,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理念缺乏一定的教育依据,要加快相关教材的建设和资源的开发。
(三)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在高职思政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中,“职业精神”这一项直接指向劳动教育,要求学生自觉践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境界[2]。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里为学生指明道路。在思想认识层面,要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理解劳动的内涵、意义和价值,明确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在情感态度层面,要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尊重劳动、崇尚劳动、职业不分貴贱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深切体会劳动的光荣、崇高、伟大,调动他们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实现人生追求的积极性;在行为倾向层面,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辛勤劳动,通过脚踏实地的劳动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正确为自己树立职业目标,把个人的职业选择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要引导学生主动向劳动模范看齐,提升投身劳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坚定通过劳动获得财富和幸福的信心。使学生透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努力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发展能力。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就是工匠精神,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也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和思政课实践教学里,教师都要着力培育学生踏实肯干、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并注重对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以高尚的品德和高超的技能,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导向、引领示范、积极凝聚、休闲娱乐等功能,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对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首先,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以育人为导向,注重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学校可以党史、国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国际性节日为契机,开展相关的主题展览,并辅之以相关文化活动,如借助“五一”国际劳动节开展系列劳动教育活动;也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和灵感,如以“大禹治水”的故事开展以奉献精神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活动。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初入校园,面对新的环境,容易被外界因素左右,因此,优化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作为与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灵感与素材来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崇高的思想品质。
(五)协同多方力量,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育人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单单靠学校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从不同的培育特点入手,密切配合,有机融合,营造良好氛围,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理念纳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3],在社会各层面得到全方位的落实,拓展劳动价值观的培育途径。在家庭方面,重视和加强与家长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方面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利用好家庭这一教育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正确的方向引领,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劳动能力。在社会方面,学校可与相关单位合作,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与志愿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宣传、义务劳动、慰问帮扶、环境整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特殊情况,正是培育学生公共服务意识的良好时机,社会各界要积极搭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平台,为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提供机会,培育学生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公共事件时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的精神。比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经常性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体验、训练,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劳动的真谛。还可以请知名学者、企业家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4],与学生互动交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知道在职场和社会中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
四、结语
在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时代[5]。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只有积极探索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协同纳入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促进“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的实现,使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0-03-27(01).
[2]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2016(10):20-22.
[3] 王津. 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劳动观教育研究[D]. 临沂:临沂大学,2021:15-18.
[4] 张晨琛,续芳.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路径研究[J]. 山西青年,2021(03):22-23.
[5] 施艳青.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探索[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6):9-10.
(责任编辑:罗欣)A08DE852-B1C1-4809-B836-79CB50293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