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谏逐客书》中的说理艺术

2022-06-11李艳春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李斯君主秦王

李艳春

《谏逐客书》是秦朝大臣李斯写给秦王赢政的一封奏议。作者围绕“用客”和“逐客”展开论述,层层推进,并综合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等,最后成功说服了秦王。秦王不仅马上派人将李斯追了回来,还收回了“逐客”的政令。可以说,这篇文章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着重分析一下《谏逐客书》中的说理艺术。

一、立论很高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写文章也是如此。李斯在这篇文章中着重分析了“逐客”的性质,并在写作的过程中强调了自己的立场,使文章的立论有了一定的高度。

在《谏逐客书》中,他提到:由于“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引发了一场“信任危机”。这是陛下“逐客”的导火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和六国之间紧张的关系。此外,秦王朝的宗室势力与客卿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宗室贵族借由“郑国离间”事件想要排除异己。他们打击的主要对象就是在秦国担任要职的客卿,想借此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可以说,宗室贵族在这次“逐客”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自己作为秦国的客卿,本来深受陛下的重用;此次的逐客事件因韩人郑国而起,自己却也出现在被逐的名单上。受到这样的牵连,的确很意外。

在说理的过程中,李斯没有站在个人立场,从“维权”的角度替自己辩解,也没有义正辞严地发誓自己一定会和韩国划清界限,而是站在国家的高度为秦王着想,为秦国着想,分析了此次“逐客”事件的性质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韩非曾在《说难》一文中阐述:“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大意是说交流的难点主要在于要明白这个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如此才能用我所说的话来打动他。试问,秦王赢政最看重什么?他最在乎的当然是秦国之未来,希望自己的国家国富民强,并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一统六国的大业。因此,李斯在文章中着重强调了秦王逐客后会失去很多人才,相当于在无形中削弱了秦国的力量。这显然与秦王统一六国的大业是背道而驰的。

反之,如果李斯没有站在这样的高度说理,而是洋洋洒洒细数秦王室的宗室贵族排除异己、结党营私的罪名,那么他肯定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从自己为秦国立下的汗马功劳的角度说理,阐明自己忠心事主、别无二心,那么他在秦王的眼里就成了一个擅长邀宠献媚的小人;如果选择从“韩人郑国”人手,认为其“开凿河渠灌溉田地”的举动是在为秦国谋福利,为其证明清白,那么肯定会惹秦王大怒,怀疑他也有不轨之心,进而招来杀身之祸;如果他一气之下,仅凭意气用事,大谈特谈秦王赢政是非不分、听信谗言,那么他不仅无法改变秦王的决定,而且会使其产生“杀客之心”。

李斯非常聪明。他直接跳出了人际关系极其复杂的小圈子,闭口不提自己的功牢,而只从秦国的根本利益人手,从大局出发,让自己置身事外,站在秦王的立场上思考、解决问题,引起秦王的注意,从而使自己的观点被接受和采纳。

二、语言得体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上书给帝王的奏议、奏章等也是如此。在写作的过程中,臣子需把握好尺度,用得体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因为奏疏是写给君主看的,所以臣子要时刻注意彼此的身份,既要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使君王改变主意,又不能不顾君臣尊卑。

李斯在《谏逐客书》的开头只写了这样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意思是说我听说朝中的一些官吏在议论驱逐宾客的事情,我私下认为此事有些欠妥。这句话看似平平无奇,彷佛在拉家常,但是仔细品味,我们就能发现其中大有深意。

首先,这句话观点鲜明,单刀直人,亮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逐客有过”。在当时,朝野上下、众多官员都支持逐客,而李斯此时站大多数人甚至是秦王的对立面,力排众议,直指这件事做错了,可想而知需要多大的勇气。

其次,用语得体。李斯虽然需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能意气用事。毕竟是以“下”劝“上”,稍不注意就会人头不保。在历史上,秦王赢政也不是一位仁慈、宽容的君主。因此,他在上书时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臣闻”和“吏议”两个细节非常妙。“臣闻”暗示自己是在不经意间听说的,绝不是故意打听。通过这样的方式,李斯在无形中就隐去了自己就是一位“要被驱逐的客卿”这一身份,而变成了一个中立者、旁观者。“吏议”的意思是官吏们正在商议这件事。难道李斯不知道这件事是达官贵族们蓄谋已久的吗?难道他不知道这件事甚至已经得到了秦王的首肯吗?他当然知道。但是,李斯通过“吏议”二字对此作了淡化处理:将“达官贵族们”淡化为了考虑不周的“小官吏”,也将已经开始付诸实施的“逐客政令”淡化为了“正在商议的一件事情”。这就为此事留下了转圜的余地。由此,李斯就将“逐客之过”完全归结到了“吏”身上,而不是帝王身上,巧妙地避免了将矛头指向秦王,给秦王留足了颜面,也给了他一个“更改政令”的台阶下。

在文章开头,李斯只用“臣闻”和“吏议”就实现了矛盾冲突的转化——将以自己为代表的宾客与权贵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了宾客与小官小吏之间的矛盾。这样一来,就直接将秦王“摘”了出来,使其完全变成了一个旁观者和决策者,彻底化解了秦王对议论此事的抵触情绪,有效地消除了他的戒心。

三、论证有力

論证的过程是文章的“骨架”。李斯在文章开篇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逐客是错的”。那么,他的理由是什么呢?

李斯选择从秦国的史实人手,快速拉近自己与秦王之间的距离。他通过回顾秦国的君王是如何在宾客的辅佐下建功立业,一步步建立秦国不朽的功业,既满足了秦王的虚荣心理,也引起了秦王的深刻反思。他如果选择谈论别国的君主是如何善用宾客的,恐怕难以让秦王信服。

在文章中,作者一口气列举了秦国发展史上的四位君主,分别是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以及秦昭王,从正面论述了这四位君主励精图治,使国家越来越富强的历史,力证国家的强盛与他们善用别国的人才有重要的关系。接着,他又从反面论证,如果“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指明如果这四位君主不接纳远客,不任用来自别国的贤士,那么如今的秦国就没有这么强的实力了。这样,从正反两个方面有力地论证了“用客则国强,弃客则国危”。

接着,李斯由历史转到现实,讲述了秦王赢政是如何“取物”的。“取物”的原则是“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指出:不管是音乐还是物品,在“取物”时难道不是不看产地,只需让人赏心悦目就好吗?那么,为什么用人不是如此呢?“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不问人才是否可用,也不管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国的宾客就要驱逐,这说明陛下看重的只是“色乐珠玉”,而不是“人民群众”。作者站在国家的高度,论说了人才的重要性,改变了秦王“逐客”的决定。

总而言之,《谏逐客书》立论有高度,紧紧围绕“秦王想要统一六国就要重用宾客”来论述,通过运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有力地说明了“用客之利”和“逐客之弊”,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汉代的散文和辞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046704F1-DA6B-49E1-91FE-B3AED629212D

猜你喜欢

李斯君主秦王
五张羊皮
和谐君主帝喾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呆若木鸡
李斯自食苦果
呆若木鸡
只爱黑白红
食客
儿时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