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进入年轻人的社交圈
2022-06-11
如今的社交媒体并不完全是年轻人的天下,还有一群祖父年纪的耄耋博主长期活跃在社交媒体上。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窥见老年人的社交江湖。
“站在中心”
住在上海的张锡康今年已经90岁了。他在2010年6月注册了微博,起名叫做@阿康小屋,将自己在小书房里的思考搬到了网上。他每天在微博上发表5条原创内容,12年间,一共撰写了23000多条。每天发微博是让张锡康颇费心思的一件事,但是他认为深度思考利于养生,“我年纪大了,人已经渐渐地走向了社会边缘,但是在精神上,我还是可以站在社会中心的。”
张锡康每天都要上网看新闻,还会带着相机下楼散步,拍上几张好看的照片发在朋友圈里,再配上一首诗。他还喜欢唱歌,如今已经在一款K歌APP上演唱了1400首。张锡康也爱画画,儿子的几位朋友花了3万元买走了他的几幅水粉画作,张锡康分文不留,将画款全部捐给了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
“我还有用”
88岁的杨保廷是泉州的一名退休老刑警。2011年的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关于微博的报道,他决定玩一玩。渐渐地,微博便成为了这个退休老刑警与世界交流的窗口。他屡屡在自己的微博上帮网友解决燃眉之急,“微博上常常会有人私信我,咨询立案的问题,诉讼的问题,我每次都有问必答。”杨保廷说。
杨保廷的微博引起了单位和同行们的关注,也成了泉州警队的外宣窗口。由于微博上关注的人逐渐增多,影响力日益增强,杨保廷被聘为泉州市反电信网络诈骗公益宣传大使。老警察就这样站在了时代的“潮头”。杨保廷笑道:“在微博上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这也说明了我还有用。”
“第二人生”
董蕴琦今年85岁了,比夫人张凤鸣大一岁。退休后,张凤鸣和老伴董蕴琦推却了所有返聘邀请,踏上了旅途。如今,他们已经走过七大洲的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还进了北极圈,登上过南极大陆。
董蕴琦和张凤鸣退休后,在老年大学里学会了电脑。不出门旅游的日子里,张凤鸣就在家里整理照片,写下几十万字的游记,还将老两口的117封家信编成书。董蕴琦则从2010年起开始写微博,分享旅途故事,在网上交到了许多朋友。他说这是互联网带给他的“第二人生”。
董蕴琦曾经在微博上收到过私信求助。有一位年轻的姑娘,因为失恋有了轻生的念头,给董蕴琦发来了私信。董蕴琦赶紧和这位粉丝取得了联系,劝解、安抚,并经过当事人的同意,将真名匿去,在微博上写下了她的故事。很多热心网友也都留言抚慰,最后这个姑娘在大伙的帮助和鼓励下,从自杀念头里走了出来,和董蕴琦成为了忘年交。
“公益到底”
今年80岁的常志复,是北京首批五星级志愿者。2008年,常志复如愿成为了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和志愿者。在今年冬奥会,常志复又以80岁高龄成为了冬奥会年龄最大的志愿者。
常志复表示,学了电脑后,自己的志愿者生涯愈发充实。许多大学生志愿者社团看过报道后,通过微博找到常志复,多次邀请她来到学校开展志愿服务宣讲;有人想加入志愿者行列,会在微博上咨询常志复,她都一一详细解答;还曾有人发私信恳请协助寻人,常志复尽己所能,不仅转发信息,还在现实生活中多方打探,最后真有不少人找到了失散的亲人和失联的朋友。
“生活助手”
徐祖哲81岁了,是中国计算机史的研究者,也是1966年中国第一部长途电话自动计费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发者之一。
通讯、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元宇宙……这些词汇仿佛和满头银发的人群没什么关系。然而对徐祖哲而言,这是他一辈子关注、从事的工作。从电子邮箱、论坛到现在的诸多手机软件,他都在关注和使用。
徐祖哲认为,眼下许多产品的开发和设計对老年人不够友好,“互联网技术公司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完全可以把人群划分得更细,做成不同的等级,考虑到不同年龄层的诉求,满足日常所需,这也能让老年朋友们感受到善意,让网络真正能够变成老年人生活中的助手和秘书。”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