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北王皮影:打破传统是为了守住传统

2022-06-11李浩瑄

廉政瞭望 2022年5期
关键词:阆中皮影戏皮影

李浩瑄

“堂堂武将不打仗,倒叫俺坐公堂……”4月的一个下午,在四川阆中古城王皮影博物馆内的小剧场,传统皮影戏剧目《张飞审瓜》正在排练。

4名年轻人站在白色幕布后有条不紊地摆弄着剧中的5个人物和3颗“西瓜”道具。这天他们的老师王彪去重庆出差了,在师兄王晓彬的带领下,演员们伴着老师录好的唱段练习表演。

川北王皮影拥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顶桂冠,王彪、王访两兄弟是这项古老艺术的第七代传承人,王晓彬是王彪的儿子。

方寸白布一盏舞台,尺把小人演绎华彩。当青灯之影穿透人物、花草、楼宇……千人千像在画幕的另一端映现,声色犬马、世间百态。20多年间,王皮影从岌岌可危到再放异彩,探寻出一条传统技艺发展的新路子,成为阆中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可以说是电影鼻祖。

王彪的爷爷王文坤10岁跟随祖父学雕木偶、皮影,同时学唱皮影;15岁开始学端公,唱傩戏,兼习风水;17岁拜南部县皮影艺人李云亭为师,学唱皮影。

1941年,年仅19岁的王文坤收购了阆中冯朝清皮影班的皮影箱子,自此成为了班主,有了自己的皮影戏班子。他在当时盛行的影像较小的渭南皮影上改进完善,创立了影像更大、造型更贴近真实人像、剧目更齐全的川北皮影。“王家班”开始活跃于川北各个地区,夜晚时分,乡亲们聚在一起看皮影戏,是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除此之外,婚丧嫁娶、小孩满月、乔迁之喜、老人过寿之时也少不了“王家班”助兴。年幼的王彪和王访便一直跟随爷爷的戏班走村串户。

李报伶和许新悦正在合作表演现代创新剧目《两朋友》。

1988年,奥地利举行世界民俗文化交流演出,王彪的爷爷王文坤带领他的皮影艺术团,应邀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7天,在当地引起轰动,川北皮影名噪四方。

不过,这时候的王皮影要维持生计已相当艰难。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电视机的横空出世给皮影戏班子带来了巨大冲击。戏班子几乎接不到活,王文坤去奥地利之前,其实已不再走村串户演出。

那时,王彪有了孩子,为了养家糊口,他选择了外出打工。干到第10年时,他在深圳一家上市公司的养殖场当上了猪圈负责人。所以,爷爷在国外演出的同时,王彪在深圳养猪。

刚开始,王彪并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曾是一名皮影艺人,“那时候,我怕说出来被人瞧不起。”

2000年,王彪打算去东北发展,去之前,他先到北京散心。在潘家园古玩市场一家卖皮影的店里,他见到了刊登爷爷当年去奥地利演出新闻的报纸,报纸上对王文坤极尽赞美之词,这给王彪带来了不小的触动。

皮影店老板给了王彪一个电话号码,让他与我国著名雕塑家、皮影收藏艺术家赵树同联系。电话接通,赵老先生便问:“你是不是王文坤的孙子?你们再不回来,王皮影就完了。”

當时,王文坤已在一年前去世,赵树同一直希望能找到人让他手中的皮影再次“活”过来。“赵老先生那时候已经73岁高龄,他说,小王,一个人只要认定一件事,坚持走下去,总能看到曙光。我知道你担心没有市场,没关系,我帮你找市场。”

赵树同的话打动了王彪,这通电话打完,他决定不去东北了。回到四川,在赵树同的帮助下,王彪重新把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排起了皮影戏。

那个时候,成都人民公园赖汤圆铺子旁有个喝茶的地方,王彪带着家里人在那里重新“开箱”,之后再将演出大本营搬到了顺兴老茶馆。最忙的时候,他们白天在茶馆里演,晚上再跑7个场子,一个月能挣7000多块钱。

王皮影在成都打响了知名度,演出事业蒸蒸日上。2004年,阆中决定大力发展旅游业,为了打造城市名片,时任阆中市委书记任晓春“四顾茅庐”,邀请王彪前去增光添彩。已小有名气的王彪决定回到家乡阆中,一切又从零开始。

王彪注意到,绝大多数游客,只要到阆中就必看皮影。发现商机后,王彪把“四川川北皮影艺术团”登记注册,花1.2万元在阆中古城一家客栈租下演出场地。一年下来,团里6个人居然净收入20万元左右。

2006年,眼光独到的王彪租下古城入口处的华光楼搞餐饮,同时演皮影,并出售皮影工艺纪念品,一年毛利润达到了100多万元。专门针对游客演出的皮影也受到热捧,平均每年上演六七百场。

2008年6月,王皮影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要培养年轻演员,王彪、王访两兄弟还得经常到全国各地跑业务、谈合作,让皮影适应市场发展。

“打破传统是为了守住传统。”王彪坦言,有人说他们靠皮影赚大钱,事实上是以餐饮、旅游等行业的营收“养”皮影,“我们希望这门传统艺术能在市场中找到生存空间。”对于皮影表演和雕刻技艺的要求,其实从未降低。

这些年,王晓彬已逐渐帮父亲分担起团内事务。比起父亲,王晓彬有些不善言辞。在他成年之前,其实从没想过将来“不得不”传承这项技艺。2007年,21岁的王晓彬听从父亲安排,开始学习皮影。

学习的过程比想象中更枯燥,从乐器学起,再学皮影雕刻,最后才学表演。

王晓彬认为,皮影雕刻是最难掌握的一项技术。一个皮影人物的制作过程极为繁琐,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最好选用4至6岁的母牛皮,做之前先用干净的凉水浸泡两三天,再经过刮牛毛肉渣等工序把牛皮刮薄泡亮,然后撑在木架之上阴干。还有更复杂的方法称为“软刮”。

王皮影在成都打响了知名度,演出事业蒸蒸日上。2004 年,阆中决定大力发展旅游业,为了打造城市名片,时任阆中市委书记任晓春“四顾茅庐”,邀请王彪前去增光添彩。已小有名气的王彪决定回到家乡阆中,一切又从零开始。

位于阆中古城内的王皮影博物馆。

工匠的手艺必须熟练,否则刮出来的皮薄厚不均就没法用了。后面的镂刻等工序则要求更高。一个皮影人物要刻3000多刀,多的要用30把以上的刀具。人物性格则需要用色彩来体现,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这样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幕布上的影子具有独特的美感。最后才是设置牵线架杆儿,一个道具就算完成了。

要让这些道具在幕布上活灵活现,或朗然起舞、或提枪厮杀,达到惟妙惟肖的表演效果,还得靠艺人的双手。正可谓“一张牛皮刻出人神山水,半边人脸表尽喜怒哀乐”。

作为王皮影的第七代传人,王彪一直思考着如何让更多人加入到传承队伍中。早在2006年底,王彪兄弟就打破家族“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招了20多个学员专业学皮影,不仅包吃包住,每人每月还发600元工资。可惜7个月后,这批学员中只剩了两个人。

去年3月,王皮影艺术团非遗讲座暨招聘宣讲会走进了大学校园。王彪向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00名应届毕业生发出现场邀约:欢迎大家加入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中来。

一年过去,这群出生于1999年左右的年轻人还剩下5个,许新悦是其中之一。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见她在练习时格外投入,即使没有系统学过唱腔,她在幕布后操纵皮影人物表演时,也一直跟唱着。

“我本身就很喜欢传统艺术,不过在决定将爱好作为职业时,也下了很大的决心,毕竟首先得考虑温饱问题。”许新悦目前每月到手工资三四千元,艺术团包吃住,温饱倒是不愁,只是朋友们一听说她在学皮影、演皮影都感到很不可思议,“都说这个职业太小众了”。

李报伶出生于1991年,他的母亲是王彪的妹妹,这个小伙如今是团里的“台柱子”。李报伶大学学的是建筑设计,毕业后回到阆中学皮影。多亏了他的设计功底,许新悦这批新进大学生的雕刻技艺很多时候都是他来教。

王皮影艺術团的演出一般安排有一场传统剧目和一场现代创新剧目,其中《两朋友》就是王皮影创作的现代创新剧目。《两朋友》讲述的是熊与猴子互帮互助的故事,熊与猴子分上下半身,都需要2个人配合表演,还另需1个人剪场。

猴子动作频率高不说,位置变化也尤为频繁,表演难度较大。许新悦和同一批的小伙伴花了两个月才熟练掌握了这出戏。

这两年,王皮影艺术团的演出时间并不多。这群年轻人利用这个时间开发起了新剧目,如《哪吒闹海》《飞夺泸定桥》等。

结合近年来兴起的青少年研学旅行,王彪也利用自己的场地做起了研学课程。“皮影是一种独具魅力的综合艺术,对于它的传承,我觉得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多学科的共同研究发展。”王彪说。

2019年,川东北地区首个民营皮影博物馆“王皮影博物馆”落户阆中古城内,免费对外开放,这所融展览、演绎、传习、培训教学等功能为一体的博物馆,承载着王彪带领一群年轻人“打破传统,守住皮影之根”的期望。

猜你喜欢

阆中皮影戏皮影
登阆中腾王阁
我们来演皮影戏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
皮影戏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