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一山皆丰碑
——《向死而生》遥祭湘江战役
2022-06-10张健
张 健
近日,读了由人民出版社与广西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曾平标撰写的报告文学《向死而生》,这本书让我们对88年前发生在湘江上游,即今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一带的湘江战役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途中,遭遇了最悲壮、最艰难的一战,那就是突破湘江。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很多红军将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桂北大地上因此有了“一石一山皆丰碑,一草一木是忠魂”的说法。通过爬梳史料,作者在书中讲述了湘江战役的诸多细节,展现了红军将士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不畏牺牲的英雄形象。无论是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宁死不当俘虏,还是脚山铺阻击战中,负伤的红二师五团政委易荡平为了不拖累同志,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下了扳机,以及那些战斗到最后一刻、即便牺牲了仍然保持着射击姿势的红军战士……这些人物、故事、细节,读者或许通过其他渠道也曾了解过,但当我们再一次从《向死而生》一书中读到这段历史时,心潮仍是久久难以平静。斯人已逝,精神永存,遥想这些红军将士的风采,他们的决心和勇气,随着那殷殷碧血留在桂北的山河之间——那些巍峨的山石、蓬勃的草木,由此成为纪念他们的无言丰碑。
《向死而生》是一部带有史传特色的报告文学,涉及的题材重大,书写的场面宏阔,出场的人物众多,整体风格偏于悲壮沉郁。《向死而生》的一个较为独特的贡献,在于作者以田野采访与史料爬梳相结合的方式,从寻访湘江战役失散红军与收敛红军烈士遗骸的独特角度切入,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央红军当时的局面之险、处境之难、牺牲之大,写出了红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以及红军将士“不被一切敌人压倒而是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与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这种田野走访的方式与历史追寻的视角,让作者从时间深处挖掘出了很多有分量且沉甸甸的故事,并且让作品显得较有代入感,能够帮助读者触摸到历史的肌理和温度。
首先,《向死而生》一书打捞起散落在历史深处的很多片段,这些片段往往都涉及具体的某位红军战士的命运。酒海井、甑子岩、耳木洞、水流坪、瓦窑塘……随着作者的走访,我们看到每一个掩埋着红军烈士遗骸的地方,都发生过悲壮的故事。比如,人们不仅在耳木洞底发现了一批烈士遗骸,更在洞内隐蔽处发现了一个里洞,里洞的洞口被泥石掩盖,打开之后在里洞又发掘出烈士遗骸。经过检验后发现,里洞有好几具儿童及女性的遗骸,而外洞则全是男性遗骸。不难推断,当时耳木洞里的红军战士自觉承担了对妇女、儿童、重伤员的保护,所以他们将这些人转移到里洞,并对里洞的洞口进行了伪装……通过作者的采访与追溯,我们的眼前仿佛闪过一幕幕残酷的战斗场景,仿佛跃动着一张张最为鲜活的面孔。数万红军在强敌环伺、极端凶险的“围剿”中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和生与死的考验,让我们的心灵为之悸动、灵魂为之震撼。的确,没有他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他们是拓路者与牺牲者,应该永远为我们所铭记。
更重要的是,随着作者的走访与打捞,《向死而生》还写出了红军将士与桂北人民的鱼水情深,写出了红军将士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不畏牺牲的革命豪情。书中记录了长征中的红军与当地老百姓之间的“互动”。比如,红军路过灌阳县水车村时,村民翟顺修家刚满两岁的孩子正在发高烧,夫妇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位红军军医了解情况后,给翟顺修家送来了草药,并且详细地交代了服用方法。红军队伍在经过灰山屯时,天还没亮,疲惫的战士们不忍心打扰群众,坐在农家屋檐下三五成群互相依靠着睡觉。天亮后,村民肖业财打开大门后大吃一惊,同时也深为感动,这些身上穿着单薄的灰军装、脚上蹬着破草鞋的年轻战士,一个个被冻得瑟瑟发抖,却没有一个人来敲门打扰老百姓。肖业财由衷感叹道:“想不到天底下还有这么好的军队!”因为红军纪律严明,是一支真正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所以桂北老百姓真心实意地帮助红军。这本书记录了很多这样的故事与细节,如一些老百姓甘冒危险,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也要帮助落难的红军战士走出险境。这就是人心所向,也是历史的选择。
□《向死而生》□曾平标 著□人民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当然,这部报告文学并不是一味地钩沉历史,它的着眼点落到了长征精神在广西这片土地上的传承与弘扬。《向死而生》记录了这一历史过程:散落在桂北大地上的红军烈士遗骸,被逐一收敛、整理、入葬、立碑,享受后人庄严地祭奠。这些修缮好的湘江战役遗址(遗存),不但记载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而且镌刻着红军与民众的绵绵情意,同时,更激励着革命的理想信念在年轻一代身上的赓续传承。
这种理想信念与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还体现在桂北这片热土上轰轰烈烈开展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伟业。书中充满激情地写道:在湘江战役的发生地,红色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色,共同富裕的底色,桂北这片湘江战役的昔日战场与殷红土地,如今已是满山遍野沉甸甸的硕果,一望无垠金灿灿的稻田,充满着蓬勃的生机与无限的希望。
《向死而生》一书有细致的史料梳理,有脚踏实地的调研走访,有深沉的情感与厚重的历史内涵,是一部有温度、有筋骨,值得仔细品读的报告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