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背”在古典舞动作中的重要性
2022-06-10李孟晗青岛大学
李孟晗(青岛大学)
一、足部的生理结构
(1)脚骨的构成以及受力点。人的脚部共有二十六块骨头构成,跟部由七块骨头组成,主要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三大群体。其中,人体重量的百分之五十都落在跟部,是脚部承受压力最大的部位。跖骨(腰部)为五根长骨组成,巧妙的连接脚前掌和后跟,中心会出现向里凹的形状——足弓。足弓是由脚前掌的骨骼与跟部骨骼相交接,从而形成一定的凸起高度,即足背部的突起。通过足弓和跗部关节来缓冲人体的重量,分担足踝部的压力,并且让人体的足踝关节更有弹性,运动的能力更强。趾骨(脚前掌)主要是由十个脚趾抓地,使人们在正常行走和活动过程中,不会出现身体倾斜或摔倒,掌控整个身体的平衡能力。人体在行走过程中脚底的承重能力必须得到加强,跖骨底部中心产生了若干拱形,在跑步时出现脚心疼痛就是内弓不发达的原因。笔直垂下来的人体重量,通过胫骨支撑后,才能被跟骨底部内侧和强韧的内弓完全承受下来。
(2)足部经络的分布。中医认为,足部血管经络分布十分密集,人体经络不通,常常会造成血液流动缓慢,形成积血,容易出现一些常见的疾病,轻微者则会手脚冰凉,身上轻微碰撞就会出现瘀青。足面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排列着胆、胃、肝、脾四条经络,拉抻脚背可以运动这四条经络,适当地在睡前做勾绷脚动作可以加快腿部血液的流通,促进大脑的氧气循环,减少指关节的麻痹症状,起到养肝护胃、疏通血脉、防止血栓的作用。通常从人体全身来讲,脚趾能反映出头部的症状、脚掌的前半部分能反映出胸部的症状、后半部脚掌能反映出腹部的症状、脚跟能反映出盆腔部的症状。足三阴、三阳经在脚部相互贯通,肝部经脉从跗面部的足临泣穴位伸出,穿过足面一直延伸到大拇脚趾,与足厥阴肝经相连接,还有胃部经络位于足背最高处。尤其是腹部的各个器官全部反映在脚掌中部,但左右脚对应的肝脏稍有些区别。
(3)脚背的位置。人体足背部形成了一个略微突起的形状,突起的骨骼就是人体的第二根跖骨和第三根跖骨,以及第二、第三跖骨连接的跗跖关节。通过这两块骨骼以及关节形成一个相对高耸的角度,这个部分就称之为脚背,脚背主要指的是跗骨(跟部)关节处的脚面,学名称为跗面。脚部进行屈伸时,踝关节处的关节窝与距骨滑车进行前后运动,滑车部宽度较窄,可以轻易滑入关节窝的前端,由此跗跖关节就会自然向外凸起,形成绷脚。同时,当足跟推向跟腱时,距离缩小,脚背也会凸显。
二、脚背的作用
(1)脚背在生活中的作用。根据英国医学界提倡的一种脚部锻炼方式,将脚趾像手指握拳一样向内蜷起,脚背向外凸起,脚面肌肉变得紧张,这样会大大降低运动过程中的受伤概率,同时提升身体的平衡能力,还可以更好地去锻炼脚踝的力量。许多健康人士在晚上睡觉之前会进行勾脚绷脚的训练,一方面可以放松小腿肌肉,另一方面它可以增强脚弓的力量,有效地防止崴脚与内扣脚。
此外,除却遗传因素导致,脚背隆起的高低也会预示着一些疾病的发生。如果是后天受外伤导致的脚背变高,则可能是软骨质挫伤,如果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察觉的情况下,脚背突然变得很高,脚背水肿,则可能是心血管、肾脏、甲状腺功能减退造成的。
(2)脚背在舞蹈中的作用。脚背是宣泄演员内心思想的外在表现,轻快的步伐表现无限的喜悦,沉重的舞步透露悲伤的内心。舞美演绎于脚背,通过脚背与趾关节的灵活性,活化剧中情节,把握人物性格,表现舞者内心极端的思想,支撑身体承受来自不同空间的压力,是不可缺少的“奠基石”。加强脚背对于舞蹈动作的巩固性并不断丰富且拓展了舞蹈语言,简单的一个舞蹈动作,固定脚底的重心,刺激腿部的肌肉,使舞者整个身体状态达到最兴奋点。脚背的绷紧会使舞者的跳跃更加轻盈,控制会更加沉稳,脚底也会更加干净利索。
三、脚背在古典舞舞蹈动作中的重要性
当代中国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初期,经过历代专业舞者们的选择、提炼、组织、创新,具有极强的审美性与文化底蕴,因其本身是戏曲舞蹈与情节表演以及外国芭蕾舞的融合归纳而成,因此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独有的舞蹈形式。古典舞注重舞者感情的抒发,多以气息的提沉和舞姿的阴柔婉转为主,动作具有延伸性和柔韧性,能够在舞蹈动作中完美地表现出舞者内心细腻的情感,生动地体现出舞蹈意境。古典舞的技术技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弥补了舞蹈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极大地丰富舞蹈作品内容,为整部作品增添生命力。
(一)单一训练
控制是对一个人柔韧度以及控制力的考验,下肢的主要作用是规范舞蹈动作并且把控动作的开始与结束,是力度与韧度的结合。腿部力量通过古典舞基本功擦地、抬腿和吸撩腿三个动作进行训练,使得身体控制能力得到充分准备,在这三个动作训练中,对于脚背的运用与要求各有不同。擦地在使腿部肌肉拉长的同时,脚尖达到最紧绷状态,加强了腿部关节韧带的柔韧性。抬腿训练增强腿部的外开度、灵活性和肌肉瞬间收缩的力量。吸撩腿使得脚背的力量从脚尖抓地离开地面并在吸撩的动势下,动力腿速度得到猛增,肌肉的爆发力达到一定的高度,不仅训练了个人的软开度,也使得身体能力得到增强。能完全体现出三者结合体的动作就是“踹燕”(见图1),“踹燕”可分为直腿踹燕和吸撩腿踹燕。直腿踹燕的初始动作就是擦地,脚尖的引领,然后经过抬腿训练,强调肌肉的瞬间收缩力量,同时注重胯部力量的稳定。吸撩腿踹燕则是通过单一吸撩腿的训练,最大限度地刺激动力腿的速度与爆发力。两者都是需要扎实的中段力量,舞者经过膝盖、小腿、脚尖的依次带领下,上下腿形成一百八十度的垂直竖叉,并且上腿脚尖在不放松的情况下,使得上半身进行控后腰的动作。此动作技术难度非常大,很多人会由于上腿部力量不够强大,或者是下腿部膝盖以及脚踝力量十分脆弱,膝盖支撑不了整个身体的力量,要想达到完美的一百八十度立体直线,就需要注意脚背的绷紧,脚跟拉向脚踝的距离,以及小腿肌肉的延伸,上脚尖的绷紧就像是一个挂钩,使得舞者的整个腿部有一种不断向上延伸的趋势,形成两头拉扯的对抗力量,顶天立地,从而使得舞者能够稳住全身的基础上完整的展现此技巧。
图1 古典舞技巧“踹燕”(图片来源:搜狐账号“排舞中国”)
(二)古典舞中跳转翻的运用
古典舞动作中的跳转翻等技术技巧动作是舞蹈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许多武术,戏曲中的造型,是渲染气氛、模仿激烈场面、交代人物性格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而在做这些技巧时,不可忽视的就是脚的速度与力量,这就要求脚背始终是处于紧绷状态。落地时一定是经过脚前掌到脚中段,最后全脚掌落地,在双脚离开地面时,首先是脚背发力,带动小腿肌肉乃至全身,脚尖无极限的去伸展,把身体突显修长。(1)“跳跃技巧”是用于展示人物激烈动作的低空或者高空技巧,要求轻、漂,在过程当中发力要集中,丹田蓄力,讲究松紧结合,讲求“寸劲”。当舞蹈故事情节进入高潮时,音乐往往都是比较振奋人心的,演员们运用跳跃技巧动作,例如经典剧目《黄河》中,连续的大跳、倒踢紫金冠、双飞燕等,将整个剧目的氛围推向最高点。由于超强的爆发力量带动身体去进行跳跃,身体始终处于收紧的状态,舞者落地后尝试任何空间的动作都会变得如鱼得水(见图2)。因此,在做跳跃技巧时一定要注意脚底干净,脚背用力绷脚,腿部肌肉收紧,保证平稳落地后去接复合技巧,要求舞者在完成前一个技巧的瞬间紧接下一个动作,速度极快地进行弹跳。在凌空跳跃,撕腿跳等跳跃性动作技巧中,脚部是脚前掌经过推地得到反作用后的瞬间爆发力,是动作起跳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倘若在运动轨迹过程中,脚背松弛,身体没有达到绷紧状态,很容易导致中部力量松懈,从而造成一定风险问题。(2)“旋转”技巧中,不可或缺的三要素:重心轴、动力和舞姿,三者通常是通过不同方位、不同高度、不同姿态进行难度较高的旋转。最常见的就是:“拧”“倾”“直立”旋转。做拧转训练时,身体上的重心全部集中在腹部一点,因此,从脚尖一直到手指尖,这一条延长线上必须是完全笔直的,不允许出现任何一个部位的放松,特别是腿部力量。在倾转时,身体在腾空后快速收紧,全身处于三维空间垂直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螺旋状自旋,使得动作呈现“挺拔”但又具有“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练习“吸腿转”时强调最多的就是半脚尖的力量,尤其是在脚尖推地的一瞬间,重心在主力腿的五个脚趾上,助力腿则要求迅速绷脚吸腿,在旋转过程中,助力腿的脚背紧贴膝盖内侧,倘若主力腿脚尖与助力腿脚背出现松懈,“吸腿转”会出现重心不稳或助力腿上下移动的状况(见图3)。(3)翻身以腰为轴,身体呈三百六十度封闭圆状态下的翻转,在舞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拧、仰、俯和旁提的形态,因此翻身可以使动作与动作的衔接最为顺畅。翻身类的技巧动作形象生动,如连续“串翻身”,像加满后劲的车轮,疾风般向前滚去,膝盖夹紧,小腿迅速后踢腿,全部中心集中到脚掌上。至此,在做连绵不断的大幅度翻身技巧时,虽是表现缠绵悱恻的感觉,但自身肌肉要确保达到紧绷状态。越是在过程之中飘飘然的动作,越需要气息与肌肉的配合,有时虽然上半身姿态很是优美,但脚下动作不麻利,就会降低整个动作的规格。时常出现舞者上半身已经翻转过来,但脚下动作延迟,脚背以及脚趾无力,使得舞者绊倒自己。对于“点翻身”此动作,主力腿以单脚重心为基础,脚趾抓地,大脚背突出,脚跟、脚踝以及跟腱收紧,在连续翻身时,主力腿大脚背始终呈顶开状态,同时另一只吸点的脚需要瞬间离地至小腿三分之一处,敏捷快速,急如闪电,小腿在吸起来的一瞬间达到紧绷状态,这才能使得翻身达到快并且稳。
图2 古典舞《黄河》视频片段(图片来源:光影中国图片精选)
图3 古典舞动作“左吸腿”(图片来源:搜狐账号“排舞中国”)
(三)古典舞中对于脚背的要求和规范
古典舞中对于脚背的要求和规范有着很大的讲究,在古典舞基训五位小踢腿中,由五位站立开始,经过五位擦地,脚跟、脚掌、脚尖的依次离开地面,使脚背得到最大的外推,再由脚尖带领着离开地面,方能做到完美的五位前擦地起脚。观看北京舞蹈学院的古典舞基训视频,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脚背的形态,以及整体姿态的保持,其中大部分控制力量除了中段,其余的都是来自下肢的紧致。因此有很多专业院校的中专一年级学生,老师在进行古典舞教学时,都会从最基础的地面勾绷脚开始练习,大部分中专一年级的孩子会进行一年的地面压脚背,这也正突显了古典舞中对于脚背的重视,对其审美要求也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小脚趾用力抓地,大脚背顶起向上,从侧面宛若一个拱桥,当小脚背绷到与脚跟在一条水平线上时,小腿肌肉的收紧使得脚后跟离开了地面。
四、结语
控制能力较强的舞者可以清晰地感知到从腿部中心流向脚趾的全部力量。正确使用脚背,加强脚背对于舞蹈动作的巩固性,用心感受力量的延伸,不断升华并拓展舞蹈语言。观众的审美角度不在于演员的个别部分而是整体,从脸部出发,不管是斜线还是直线,到指尖还是到脚尖,线的延伸度极为重要。我们每个人看到一双漂亮的脚背时都会感叹,可以说是舞者的“第二张脸”也不为过,因此绝对不可忽视脚背在舞蹈动作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