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传统文本语言艺术研究
2022-06-10娄宇婷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
娄宇婷(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
传统二人转并不是社会主流艺术,最早起源没有受到内业学者重视,因此,相关文献较少,随着清朝末期社会不安定,艺术发展受到制约,建国初期二人转艺术才被人们重视。但相关文献记载只是一些文字记录,理论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1979 年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二人转艺术研究随即展开,其中田子馥主编的有关二人转剧目对民间艺术客观、完整的记录和汇编,对后续人二转传统文本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卢晓侠在研究东北民俗喜剧方言并做了深入研究,二人转押韵一般采取上声韵,韵脚数量随意,连押不同韵,韵脚有词缀,赋予了二人转幽默语义和表达方式。二人转文本中修辞特色来源于东北方言,也是二人转艺术最核心部分。许秋华对民俗语汇做出了分类,并与东北文化建立了联系。东北方言与二人转的表现形式相似,从修辞角度分析二人转幽默表现形式,发掘了二人转蕴涵的独特语言情趣都是来源于东北方言。二人转蕴涵音乐、语言、文化、舞蹈艺术,本文重点分析二人转文本语言,从词汇、修辞、语法艺术出发,重点分析了二人转传统文本语言。二人转语言可以彰显东北方言词汇特征,为了深入探寻二人转语言特色,二人转传承与发展应密切联系东北方言,丰富二人转文学作品审美价值。
一、二人转传统文本词汇研究
(一)方言词
二人转文本来源于东北方言,承载着黑土地特色文化和风土民俗,表达了当地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二人转具有东北特色,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突出用方言说与唱的特点。东北方言突出了二人转的幽默、诙谐的语义,词汇内涵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密切关联,赋予人物形象生动、丰满之感,语义通俗易懂,易于传承。
(1)方言名词。表达人物的方言很多,例如,老爷们是指成年男性,老娘们是指成年妇女,丫头片子是指女孩子。二人转文本表达人物的方言名词一般较为形象,更贴近人们心理预期,情感产生共鸣,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例如,在《刘云打母》中,表露了“老棺材瓤子”一词,文本中指老人,而这种贬义词含有鄙视含义。例如,《狠毒记》中形容孩子长得像“虎羔子”,带有褒义色彩,形容孩子身体强壮。例如,《二大妈探病》中二大妈表达“老家贼”,主要是形容奸诈的人。这些方言名词增强了语义,在具体的语境中得以展现。表达事物的方言相对表达人物方言少。例如,嘴丫子指的是嘴角;孬包是指怯懦无能的人;胯骨轴子指的是胯骨位置;嗓葫芦指的是男人的喉结或者是喉咙;土垃坷指的是较小的土块;蛤蟆咕嘟指的是蝌蚪。这些方言名词可以让人形象地感受到称谓对象特点,具有诙谐幽默的语境特征。例如,在《墙头记》中老爸饿了吃饭嘎巴,其中的“饭嘎巴”指的是留在锅底那部分烤焦的硬米饭,《二大妈探病》中的“柴火垛”指的是用来做燃料的秸秆、草木堆成的草堆。二人转传统文本名词带有一定东北特色,也是东北人们的生活写照,例如“苣荬菜”“饭嘎巴”等是底层人民日常饮食,语境中体现出人们对没有生活的向往,承载了东北特色的文化生活。
(2)方言动词。二人转中方言动词包括单音节、双音节以及多音阶,“削”的意思是打、揍;“㨄”的意识是托起、掀,撵;“嗞”的意思是被一阵阵的急风吹;勒的意思是理睬;“搁”的意思是用、拿;放、撂;“造”的意思是搞,弄;吃;挥霍、打、掉、“作”;“整”的意思是搞、弄、喝、说、做、赚、吹、拿、玩;动词可以超出使用范畴,一个动词可以代替多个具体动词,表意较为浮泛,这种语义宽泛的成为泛义动词。在不同替代中表达意思不同,有些动词具有宽泛和浮泛的特征,尤其“整”“造”“搁”在东北方言中应用广泛,都是泛义动词。运用方言泛义动词,与普通话表达相比更加诙谐幽默,也是表达东北地区日常行为动作的浓缩。双音节、多音阶的动词表达语义更为丰富,例如“赛脸”主要是指小孩出于顽皮而纠缠着别人闹着玩又不听制止的行为;“扒瞎”是指扯谎,胡说八道;“上赶子”指的是积极主动讨好某人;“秃噜扣”指的是比喻定准的事没有办成导致落空;“溜须”指的是拍马屁、奉承。这些双音节、多音阶方言动词突出了二人转的特色,在语义上存在一定相关性,例如,“拉勾”与“扯纤”作为动宾结构,“歪㧟”和“斜拉”都是表达事物的倾斜状态,语义相近,“扯老婆舌”是动宾结构,“扯”的意思是“闲唠,瞎说”,不同方言动词,营造的语境有褒义、有贬义,结构构成方面较为随意,方言动词情感指向较为明显,有些带有负面情感,带有一定的贬义预警,不同语义强调的层次有所不同。
(二)同素异序词
首先,押韵作用的同素异序词。一般二人转文本中同素异序现象包括三种类型。其中CDAB 式代表的词有饭袋酒囊代表酒囊饭袋;义重恩深代表恩深义重等。有些语义强调同素异序,增强语言陈述效果,突出了韵律奏感和文学色彩。其次,强调作用的同素异序词。一般二人转艺术流传于东北地区底层百姓,文本具有“口语”和“俗”的特征,源于同素异序语义通俗易懂、直抵人心。最后,趣味表达作用的同素异序词。二人转传统文本中线性结构会因语境需求而改变,语义表达具有趣味性,给受众者一定的美感,提高了情感表达效果。其中有CBAD 式在《天缘配》运用了巧言花语;ADCB 式在《郭军反奉》中运用齐心用力;DABC 式《白狗黵卷》中运用理伤天害,CDAB 式在《愚公哭山》中运用气爽神清;AAB 式《张郎休妻》中运用熏熏醉。上述这些同素异序词格式很随性、新颖,突出了二人转趣味性。
(三)熟语
第一,成语。成语一般以四字格为主,使用频率高,其中成语包括运用身体某个部位而突出形象的成语、基数词构成的成语、自然事物构成的成语以及其他结构构成的成语。成语与普通话相同,达到言简意赅、凝练思想的效果,成语可以对人物表情、状态、内心情感形象的描写,运用到二人转中,可以增强文本的节奏感,增强韵律美和音律美,赋予了二人转的音乐鉴赏力。成语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给二人转传统文本增添了文学色彩。第二,俗语。其中,俗语有七言俗语至十四言俗语不同句式。《巧得妻》中运用“彩凤怎能嫁斑鸠”是典型的七言俗语;《刘云打母》中“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是典型的八言俗语;《巧得妻》中“癞蛤蟆妄想吃天鹅肉”是典型的九言俗语;《刁婆传》中“老母猪吃大酱不懂淡和咸”是十一言俗语,类似俗语使用较为灵活,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很多俗语运用较为随意。第三,谚语。包括哲理类、社会知识类、思想修养类。例如,“老猫房上睡,一辈留一辈”,意思是要尊卑血缘,总结生活经验。《五女哭坟》中描述“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意思是人们衣着打扮根据自身爱好选择。第四,歇后语。二人转中歇后语用得较多,具有口语特点,包括谜面和谜底两部分,上一句作为引子,下一句是注释,包括喻义和谐音两种类型。《张郎休妻》中“这算破煎饼——摊上啦”;《糊涂县官》中“癞蛤蟆吃偏食——心中有数”。与普通话在格式运用上有所相同,但文本形式有所区别。谐音类歇后语带有东北方言色彩,个虽然格式运用与普通话相似,但更为灵活,语义表达更为丰满,突出东北方言地域特点。
二、二人转传统文本语法研究
(一)重叠
第一,名词重叠。名词重叠包括“AABB”式和“AA”两种,二人转中多以构形重叠为主,其中构形重叠不产生新词。其中“AABB”式代表性词有恩恩怨怨、老老少少等,“AA”式代表词有“棍棍”“鞭鞭”等,主要是叙述客观事。第二,动词重叠。AA 式代表词有“拍拍”“尝尝”“嚷嚷”等。AAB式代表词有“团团转”“溜溜须”等,ABB 式代表词有“哭啼啼”“胡咧咧”“乐悠悠”等;A 一A 式代表词有“嘘呼嘘呼”“寻思寻思”等,ABAB 式代表词有“晃晃悠悠”“骂骂吵吵”等,“AABB”式较“AB”式感情色彩更加浓重,“AABB”式比ABB 式语义更加形象化。AABB 式中的“BB”不具备语义表达。第三,形容词重叠。AABB式代表词有“憋憋屈屈”“鼓鼓溜溜”等。形容词重叠中的“结结实实”具有一定的褒义感情色彩,ABAB 式中的很多句式,例如“忽悠忽悠”可以转换为AABB 式。ABB 式其中的“BB”是词缀构成,例如“气呼呼”“颤悠悠”等,ABB 式具有一定形容词特征,具有很强的描摹性。
(二)语序
第一,述语和宾语的语序。二人转文本中的动词在后宾语在前,“O+V”形式,没有限制动词使用,普通话中,连谓结构语序表达为“V+O+V+O”,二人转语序连谓结构为“O+V+V+O”。第二,二人转在定语和中心语的语序中,定语多用于“数量词”,定语后置一般在句子末端体现,为了增强表达色彩,而很少采用形容词,起到深化语义效果。第三,二人转在状语和中心语的语序中“V+形容词”和“V+象声词”,这种主要是以状语后置语序结构体现。确保语序平仄和谐、悦耳动听,增强音乐的节奏感。有些二人转传统文本为了追求唱词效果,保持平仄相间,语序会发生变化,以达到理想艺术效果。
三、二人转传统文本修辞研究
(一)比喻
二人转中明喻使用最多,其中包括本体、喻体和喻词。喻词包括“像”“似”“好比”等。第一,人物类。人物类比喻根据喻体不同划分为动物、植物、器物、景物。人物类喻体为动物,例如《百里负米》中将人长得比喻为豆鼠子成精,《二大妈探病》中将人脸红比喻为老母鸡下蛋,生动地表露出人物特征,更加风趣幽默。比喻植物类,例如《吕洞宾戏牡丹》中比喻人物无精打采,就像霜打的茄子当时就蔫了,具有一定乡土气息。人物类喻体为器物,例如在《二大妈探病》中,将心比喻为炭火盆。这种二人转文本语言更贴近人们生活,使二人转艺术更加符合情感需求。人物类喻体为景物很少出现在二人转文本中,例如,《醉青天》中形容武松全身热血上窜,如同瀑布出山涧,将民众意识赋予到本体上,使语言更加生动。第二,事物类。这类比喻在二人转文本词格中有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描写。例如,《王令安借当》中装烟袋比喻棍子、比喻手枪;《游湖借伞》中形容话像凉水浇头。第三,动植物类。二人转中对植物描应突出一定情感,利用自然景物烘托气氛。例如《啮指痛心》中,野田禾稻如火焚,语言更加形象,让人们产生联想,提高受众者的切身感受。
(二)排比
(1)句子排比。二人转中的排比分为单句排比和分句排比两种。其中,分句排比例如《李慧娘》中形容美女穿着打扮和样貌形态。《瘸知县上北楼》 《人参姑娘》 《白狗黵卷》等二人转作品中都有分句排比。单句排比例如《秦雪梅吊孝》 《大观灯》 《牛郎织女》等作品中都有单句排比。(2)句法成分排比。二人转传统文本中,排比辞格是为了增强语义,其中谓语排比较多,具有较强的概括力。排比一般以点带面,排比修辞句式注重情感抒发,增强二人转文本语言节奏感,突出东北方言的幽默感和趣味性,运用排比句式,可以在情感抒发上更前全面、具体、生动,增强与受众者的情感共鸣。(3)顶真。顶真是句子头尾用相同的词语相连,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辞格,需要两个句子才能进行顶真。二人转中顶真辞格在前一句尾词作为后一句的起始词,二人转文本简化,一般句子格式较为省略,将两个句子合并在一起叙述,运用这种辞格可以阐明二人转文本内容,提高语义的逻辑性,二人转文本很少运用顶真辞格。《二大妈探病》中有这种顶真表述,水养鱼鱼恋水鱼水不分,二人转传统文本中重叠这类词组在音节上应停顿,例如,水养鱼、鱼恋水、鱼水不分,突出语义,使二人转文本具有诗歌韵味、音律流畅。顶真句式整体、节奏感强,运用在二人转文本中具有趣味性。(4)拟人。二人转文本中拟人运用较多,将没有生命属性的物赋予人的思维、言行和特征。例如,《张郎休妻》中片段,形容嗓子眼伸出个小巴掌,将不能有动作的嗓子眼用伸出了巴掌来表达,体现出要表达的人物急切的感受。二人转运用这种拟人手法具有一定口语化特征。
四、结束语
本文对二人转文本中的语法、修辞等进行分析,突出了东北方言幽默、诙谐特点,彰显了二人转传统文本的地域文化,用词精准、形象,使受众者耳目一新、情感共鸣。二人转词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使用频率及语义表达,一些方言动词运用可以突出动作特点,赋予了一定的感情色彩。二人转方言动词很少运用四音节,结构间语义相关联,二人转文本中单音节方言形容词应用少,大多运用多音阶方言形容词。其中为了突出押韵,大多采取CDAB 式、BADC式和BA 式等句式的同素异序,突出语言新颖性,歇后语、语法修辞运用等都能贴近东北地区人们生活实际,满足人们对艺术文化的消解预期,促进二人转艺术的广泛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