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艺术语境下视听语言表现形式的嬗变与美学价值

2022-06-10刘杰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15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受众数字

刘杰(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正逐渐成为人们接受信息传递与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是数字科技对传统媒体艺术渗透改造所形成的一种新兴的,充满科技色彩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其视听语言呈现出视听觉刺激与感官交互共生。学者们研究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基础多建立在传统媒介艺术理论的数字化之上,出现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

伴随着数字技术对传统学科的渗透不再局限于艺术、美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等传统的人文学课,已扩展到物理学、信息学、神经学、生物学等不同科学领域。作为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其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更迭而不断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挖掘。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技术与媒体艺术相互渗透融合诞生的新兴艺术门类,是数字技术与媒介传播、艺术美学三者之间紧密结合的产物,具备易传播、可交互、低门槛等特征,对艺术创作与传播的大众化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艺术门类。主要体现在数字视频、装置艺术、电子游戏和人工智能艺术上。其传播的便捷性与广泛性彻底改变了艺术和信息交流的模式。随着数字技术对媒体艺术传播方式的改变,其传播特征更加明显,可以归纳为视听语言的数字化、作品结构的数字化、创作平台的数字化、表现形式的数字化、传播形式的数字化和艺术表现的数字化七个方面。创作者需要对数字化传播特性进行深入了解,掌握数字信息技术的传播特点,理解作品受众的审美需求,才能创作出受欢迎的作品。

(二)互动平衡的技术支持与艺术表现

数字技术与艺术表现的融合交汇诞生了数字媒体艺术这一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可以清晰地感触到数字技术在创作者艺术思维间的流动,两者相互交融,创作者应当把握好两者的关系,使作品处于互动平衡之中。数字技术的发展注重高效、精确的程序化设定,感性的艺术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受到紧张的压迫与无意义的重复,过多关注数字技术的作品多呈现的毫无感情色彩。传媒大师麦克·卢汉说过:“我们的世界更像是一个地球村。”但却被艺术家们讽刺为一座“电子监狱”。因此,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追求技术与艺术的平衡不仅有利于缩短因技术应用产生与感性思维之间的距离,又能发现因技术应用被隐藏的审美效应。所以,保持创作过程中技术与艺术密切对话的同时,对社会的审美情趣、艺术情感保持密切的感知,维护好技术与艺术的互动与平衡相当重要。

二、数字媒体艺术中的视听语言

(一)视听语言的定义与内容

视听语言是对时间影像数据进行编排,通过画面和声音来表达创作者特定思想的一种意念符号,在经过创作者艺术加工后以视听觉媒介为介质进行传播。因此,对视听语言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视觉语言或听觉语言两者中的任意单一层面上。一方面,视觉语言代表画面和色彩要素,其造型功能和表意功能非常优秀。视觉画面中的色彩、构图、比例、透视等视觉要素作为视觉语言的重要构成部分,担负着人类感情的变化,强调着象征和隐喻。另一方面,听觉语言由声音要素进行展现,作品中人物对话、环境音效、背景配乐等形成作品的听觉语言,在空间与时间之中相互作用,帮助解释人物复杂的情感,传达创作者真实的思想。故视听语言是画面表达和声音表达的结合。

(二)视听语言呈现的技术手段

可以从五方面总结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呈现视听语言的技术手段:第一,数字动感。数字动感可以在交错时空线上实现对画面的调度,使受众感受到多维时空的幻觉,创造性的动感实现完成对心灵的震撼。第二,数字色彩。数字色彩可以对创作画面色彩进行有针对性和特定需求的数字化调整,依靠对色彩调整达成创作者需要的情感表达。第三,数字声音。创作者可以运用数字技术对作品的声学表现进行有效处理,如对真实音效的重建,对虚拟音效的模拟等。第四,数字纹理。数字纹理技术可以让创作者运用数字手段真实模拟再现自然界或想象中的各种材质纹理,帮助创作者实现作品的真实质感,让受众获得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受。第五,数字特技,数字特技技术能够实现画面的丰富处理,能够进行数字造像与数字合成,使创作者可以综合利用各种数字元素为受众提供极致的视听觉饕餮盛宴。

(三)视听语言呈现的艺术表达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视听语言所呈现的艺术表达主要存在于画面与声音两个方面,受众对作品创作者艺术思想表达的接受很大程度上也通过这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创作者通过画面的颜色、构图等视觉符号对作品的象征、隐喻等思想表达修饰上出现;另一方面,通过特殊、刻意处理的声音元素配合视觉符号进行表达的加强。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出现的象征、隐喻等艺术形式表现,通过分析其视听语言,可以从画面景物和构图、摄影角度、画面配音、背景音效等多种感官刺激表达出发,并共同构成数字媒体艺术视听语言呈现的艺术表达形式。

三、数字媒体艺术视听语言的呈现形式

(一)数字媒体艺术视听语言呈现形式原则

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过程中,视听语言的呈现形式随着技术创新与创作方法的发展逐渐产生并树立了许多新共识,经过汇总与精炼可以确立如下的呈现原则。

1.注重“体验”原则的感知沉浸

基于感知沉浸的虚拟交互型数字媒体艺术,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越发普及,通过创造一个无限的虚拟空间来实现视听知觉的欺骗。通过对受众感知系统的渗透,创作各种能够被捕捉的视听觉虚拟信息,利用交互式媒体传播技术渗透到受众的各个方向感知和各种感官体验中,从而创造出一种虚拟、身临其境的真实世界的刺激体验。为受众带来独特的感官渗透魅力,实现了受众与特定虚拟环境的合作,满足不同受众生理和心理需求,给受众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基于感知沉浸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依赖于人机交互信息技术中视觉与听觉信息的传达,更注重对受众视听觉感知系统的综合利用,视听语言呈现形式注重感官交互与感知沉浸,突出了注重“体验”原则。

2.叙事非线性化原则

传统的线性叙事是一种传统视频媒体编辑采用的相对单向固定的视听语言叙事和编辑模式,类似于同一时间轴固定方向编辑的视听语言表现模式。数字技术渗透视频媒体艺术后,呈现视听语言的叙事结构和编辑模式可以根据数字程序算法在不同的时间轴上进行编辑、分析和控制。与传统的线性叙事相比,非线性叙事的出现改变了叙事的固定模式,数字图像技术和叙事因果关系的对接是推动叙事非线性发展的重要因素。非线性与传统的线性自由散乱的叙事思维不同,是一种自由、分散的叙事思维,突破了传统叙事编辑的固定模式,整个叙事结构由不同时间轴上的信息节点连接起来,确立了叙事的非线性化。这种数字空间中非线性的故事节点与叙事编辑的关系是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视听语言呈现形式的一种全新结构,这种数据的飞跃,高度自由化的编辑,可以清楚展现人们内心渴望与自由,成为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视听语言的呈现形式的一般原则。

3.多元融合原则中的个性与共性

现今,个性化的观念深入人心,个性化需求得到社会广泛推崇,人们支持和欣赏不同文化中的个性表现。与强调独特性和特殊性的个体不同,共性追求满足大多数人和公共主体的利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中,叙事信息传递与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都是其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数字动画作品《疯狂动物城》中,关于都市新闻播报部分,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受众,创意团队采用各国本土化视觉元素符号制作了加拿大的麋鹿,澳大利亚版的考拉,中国的熊猫等不同播音员版本,贴近不同国家受众心理。

实现了多个个性化视觉元素符号的共存于一部数字影片中,实现个性与共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融合。在数字媒体繁荣的当下,数字虚拟艺术产品不再是受众个人独享的视觉消费,还被赋予社会公共服务性质的属性,借助数字技术制作的千姿百态虚拟空间和异想天开视听语言吸引着人们的参与探索,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有机融合。

(二)数字媒体艺术视听语言呈现形式的多样化

1.传播方式多样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介入,媒介的传播方式获得极大发展,受众参与艺术欣赏的途径越发便捷。多样化的视听语言呈现形式改变了人们的交际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视听传播渠道,任何人借助网络技术,都可以成为数字信息的传播主体,获得实时的传播体验。数字技术的应用促使传播方式多样、高效、便捷,扩展了数字媒体的传输速率、信息覆盖范围,促进了受众体验的分享。另一方面,也是艺术欣赏方式的变化。在数字环境下,基于视听语言的艺术创作表达极大简化,受众欣赏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不再需要过多的专业知识,受众群体范围得到扩大。受众从传统艺术欣赏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个性的选择、表达的交互与思想的碰撞。因此,高度丰富想象力和自由的创造力成为数字媒体艺术视听语言表达呈现的特点,数字媒体艺术中创作的新构想、新观点在摆脱传统艺术创作固有思想束缚后,展现了青春的活力和不断前进的动力。

2.创作机制多样化

数字媒体艺术不仅改变了艺术表现形式,改变了受众的欣赏结构,还打破了专业创作者对艺术创作的垄断。当媒体艺术创作门槛被数字技术拉低,创作机制与参与创作人员呈现多样化局面,颠覆了传统艺术中创作者与受众地位的固定界限。当下,在数字媒体视听语言艺术创作中,创作主体和受众客体的身份变化越发频繁。数字艺术创作过程中大众文化的广泛参与,打破了创作主体的框架,体现思想的丰富和解放。另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宽广的覆盖面降低了个人创作者的卓越,突出了团队集体创作的重要性。优秀数字媒体艺术中视听语言表达涉及高度系统化和更丰富、更复杂的学科领域,需要包括计算机科学、艺术、材料、影视、数学、生物、物理等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团队成员之间创作激情碰撞与思想的融合,为作品呈现丰富多彩的视听体验。所以,优秀团队是创作优秀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

四、数字媒体艺术视听语言的美学形态

(一)虚实相生中的自然美

数字媒体艺术视听语言的表达通过数字技术与机械感知技术的融合,不在受传统文化和艺术创作的局限。创造的虚拟“真实”肌理和真实的“虚拟”感知构成了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美。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视听语言的结构可以分为形式层、物质层和意境层三个层次。形式层即“形式感”或“形式美”,代表作品的意义和韵味。材料层指作品肌理,可以被数字技术模拟。意境层在作品欣赏中才能感受到,是审美意识的一个层次。数字媒体艺术借助数字技术实现现实与虚拟的互动,作品视听语言展现的内涵直接关系到创作者审美意识的现状。叶朗在《美学原理》中写道“艺术作品的美是永恒历史的产物,是一个永恒的过程”。艺术美有助于实现客观现实与精神思维的统一,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虚拟技术与客观现实世界的一致性实现了“质感”与“情感”的统一,这也是数字媒体艺术虚实相生之中“自然美”的体现。

(二)多元时空的未知美

多元时空中未知事物是人类无限想象力的源泉,正是对未知的探索与想象带动了科学的进步与艺术创作的发展,也正是因为对探索未知的渴望,人类才有产生对多元时空的想象和表达未知美的艺术创作。对未知美的分析应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探索未知事务的好奇心,反映了科学创新背后的驱动力。另一方面,是未知事物的想象,反映在对未知事务天马行空的艺术表达方面。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我们对多维时空的未知有着无限的想象,艺术创作者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对为多元时空中未知事物想象的具现,呈现在受众眼前,推动人类对未知事物探索的好奇心,在将科学探索融入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创作展现的过程中,体现了对多元时空中未知美的具现。

(三)技艺交织的和谐美

中国传统哲学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传统美学思想受此影响,在艺术表达方面也推崇技艺交织的和谐美。当代,数字媒体艺术出现是现代数字技术与传统媒体艺术融合共生,技艺交织,和谐发展的产物,呈现了当代技艺交织的和谐美。即反映了艺术作品的技术张力,又体现了技术产品的艺术表现,让技术呈现艺术化是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呈现过程与结果的显著特征。

五、数字媒体艺术视听语言美学价值挖掘

挖掘数字媒体艺术视听语言的美学价值,必须正确理解数字媒体艺术视听语言的呈现形式,探究作品审美价值的本质,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在对数字媒体艺术作品鉴赏分析的基础上,完成其视听语言审美价值的挖掘。

(一)科技创新能力的催化

科学技术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人类自然认知与科学视野的延伸。从机械设备到数字设备,从胶片存储到数字存储,现代科技成果应用使人们日常生活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审美倾向相互交叠源自多元文化的交汇,源自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互动,未来艺术发展的趋势必须更加广泛和共享。这些都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作为一种依托于数字科技的艺术形式,对数字科技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催化也是对数字媒体艺术美学价值挖掘的重要方面。

(二)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善

对社会人文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也日渐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参与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门槛一次又一次地降低,公众参与创作的热情高涨。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传播速度快、传播效率高的艺术形式,对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在数字媒体艺术快速发展历程中,创作者与受众群体间实现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统一显得尤为重要。把握海量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向,把优秀文化内涵融入作品之中,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发挥着改善人文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三)艺术表达边界的拓展

当今,数字媒体艺术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数字技术在艺术创作、传播和欣赏的不同阶段被广泛应用,使艺术表达与大众应用的边界越加难以区分。作为一种具有良好传播效果的艺术表现形式,各种数字媒体艺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和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场景中。艺术的表现不再仅限于纯粹的艺术和绘画,还涉及各种交叉学科。数字技术的发展对艺术形式的未来发展提出具体、全面的要求,拓宽了艺术表现领域,对传统艺术表达边界进行了拓展。

六、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是现代数字技术与艺术审美交融渗透,共同发展的时代产物,是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样,数字媒体艺术也承担着时代的信息与创作者的艺术思维。它的出现发展,密切了数字科技与艺术审美的交流,也对传统艺术表现带来了新的思考与挑战。每一个艺术创作者都在思考如何吸收运用新的创作手法和表达语言,延续艺术创作持续性的同时传达自身思想和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在挖掘自身创新思维的同时,在愈加多元的进步道路上不忘初心。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受众数字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答数字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数字看G20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