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山水画创作画面虚实关系之间的关系

2022-06-10丁建国云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15期
关键词:山水画线条中国画

丁建国(云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一、中国画中虚实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绘画理论中“虚实”的侧重点在于绘画本身所带的“韵律”和“境界”等,是心气与绘画者本身手法达到某种程度的解释。自元代以后可谓是触及绘画技法的角角落落。

魏晋南北朝时期“虚实”这个概念开始有了萌芽,在绘画中也有了相应意识的出现。魏晋时期著名的画家顾恺之就提出来了“传神说”,还有迁想妙得等绘画论著的观点,在整个的论述中“神”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神”相对于“形”之外所得到。同时期南北朝著名理论家谢赫的《画品》则是古代中国评论绘画好坏与否的开始,从此之后绘画有了自己评论标准--“六法论”。“六法论”提出,气韵是第一要素,第二是讲究骨法之用笔,第三是应物之象形,第四是随类之赋彩,第五是经营之位置,第六则是转移之模写。这六法的提出,成为历代对于绘画品评的基本准则,尤其是“气韵”,是指整幅绘画中独有的意境,一直以来被称之为绘画中最重要的标准。对其他的准则有着引领作用。

被董其昌称之为南宗之主的唐代画家王维开创了“虚实”的另一个境界,中国山水画也有了新的突破,在《山水诀》中有着对于山水的“虚实”等突出问题的解释,“有无之说”中,无就是虚、有则是实。这种实实虚虚的相互融合分不出无与有,阐述了实与虚两者之间的重要作用。到了元朝之后,中国山水画的虚实也被画家表现得愈来愈充分,近现代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不仅是在理论上突出“虚实”的关系,更是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加以体现,黄宾虹的绘画风格以实来突出虚的作用,在绘画的创作中大虚大实的运用,也从侧面说明了虚实关系的重要性和意义。从魏晋时期到近现代对于虚实关系的探讨,使笔者对创作时虚实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虚实”关系始终伴随着创作的过程;也从中探索出虚实是共同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绘画中不仅需要实,也需要虚的存在。在创作时笔者的山水作品中虚实的关系也从这些角度开展。

二、创作中国画山水时虚实技法的特点

(一)构图的空白经营

留白是处理虚实技法中重要的特点之一。中国绘画讲求留白,画中大面积区域往往不着一色。中国绘画的空白不是画面的多余之处,而是画面中最值得回味的部分,这部分的白可以是天、可以是云、也可以是烟等。如唐代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明末曾鲸的《王时敏像》等。而中国山水画从魏晋以来,就吸收了人物画留白的特点,如展子虔的《游春图》(如图1)中,构造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画面尽头处的留白营造出了视觉距离。唐五代后山水画构图已日渐成熟,至宋代时,构图的空白经营又出现了变革。

图1 隋展子虔《游春图》局部-绢本43cm×80.5cm(来自网络)

南宋画家马远和夏圭的作品为后世称赞,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这种边角之景的构图集中反映了画家对画面的思考与取舍。如夏圭作品《山水十二景图》(如图2)中现存的《渔笛清幽》中,画面大面积留白,映衬出笛声的空旷悠扬,予人以回味无穷的意趣。清代画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中对虚实作了精辟的著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元明时,文人绘画逐渐居于主要地位,集诗书画于一体,画面不再追求大面积留白,而是文人画家在干笔渴墨的虚实之间不断追求画面的“士气”与“书卷气”,一反南宋院画的留白布局,回归到董源“平淡天真”的意趣追求。此后,留白不再作为绘画构图的中心手段,而是在细节的虚实之间探索画面更多的可能性,以符合文人审美的意趣。

图2 宋夏圭《山水十二景图》 设色绢本(来自网络)

(二)造型的疏密关系

造型的疏密往往是虚实的表现手法,在笔者绘画时疏密之间的虚实关系其实不同于平时所说虚实。在整幅绘画中虚实的关系讲究的是与媒介之间的无与有,疏密讲究的是媒介之间的交叠排列,交叠的艺术感染力比起排列的艺术效果更加密集。在笔者的绘画创作中主要媒介就是树木和山。对于树木和山地疏密的安排正体现出笔者对于画面虚实的安排和经营,山石皴擦的疏密、树干与树叶之间的疏密关系等等,这些类别都可以被视为虚实的艺术表现。按照不同的主体,主要突出的位置相对来说较为密,而其他位置则相对来说则较为疏。如近景的山水皴擦密,远处的皴擦疏,同样的描绘主体,如果位置不相同那么它的疏密关系也是不相同的。在中国画中有这么一句话: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王蒙的绘画类型是属于密不透风,倪瓒的绘画类型是属于疏可跑马。

在笔者的绘画创作中疏与密是用来表现绘画虚实之间的艺术处理手法之一。把绘画创作过程中树木、山石皴擦,来表现虚与实的效果,在绘画中虚实与疏密有着各自的意义。

(三)线条的刚柔变化

在中国画中大多是用线条来表现画面,可以说有时线条赋予了中国画生命。线条的变化多端,有的线条粗、有的线条细、有的曲直、有的重、有的轻等等,这些变化就是虚实的关系。虚实影响着线条的表现,线条的表现也是从绘画者的技法中得以实现。笔的变化是实与虚的变化,用笔有了虚与实之后,才能变化生动,引发出无穷的魅力。在绘画的线条表现中,虚实之间共生存,线条的强与柔就是实与虚力度上的体现。

在名人画家中无不体现线条的刚柔变化,有着“高古游丝”之称的顾恺之、有着“吴带当风”之称的吴道子、有着“曹衣出水”之称的曹仲达等等,正是把线条的表现发挥到了极致。

(四)墨色的黑白浓淡

墨色的黑白浓淡是表现绘画时虚实关系的本质,在中国画中用墨有焦墨、浓墨等;用笔也讲究轻、重等。整体的墨色和局部的墨色表现手法也不相同。在近处的绘画上无论山体还是山石用墨较重,用笔也较重,而且山石之间的皴法笔色也都有力湿润,所以山体大都显得较为“实”。在笔者绘画时,勾画山石时往往水分相对较少,用笔比较慢且力度较轻,这样的线条看起来缓慢有力,山石的底部往往力道重,墨色也相对来说重些。那么在创作时每处用笔也要体现虚实,使得绘画有浓有淡。

在中国山水画中,浓与淡相互存在,浓的地方不够,那么淡的位置就衬托不出来,没有淡的衬托浓的也没有精神。所以,有时在浓的地方加浓,或者在淡的位置更淡。这样效果更加强烈。

三、创作中国画山水虚实的作用

在创作中国山水画中适合的虚与实能够营造画面的张力,产生画面之间关系的动态,同时,也丰富了整幅画的表现力,给人以大虚大实的视觉感,仿佛如同在画中一般。在中国画中绘画时的动态是用来指实或虚彼此之间对立的方向有所发展,向彼此相反的一面扩张。例如,黑向着白,或者说线条的急缓变化,又或者山石和树木的密疏变化等,这些彼此之间的变化,有着表现绘画气韵的作用,也引导视觉的变更,就形成了国画中的动态。其实就是这一实一虚中彼此相互的变更,使得中国画山水连绵起伏,有着所谓的动态。

中国画创作动态效果的形成,其实也和观者所观看的画面有着连接。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和西方的油画的区别是不利用透视法、几何等方法,对于中国画的创作有着折枝法、对角线法、散点法等,是依据绘画的需求而创作所勾画的。那么,我们在欣赏山水画中,时常会受到郭熙“三远法”的影响,看这幅画属于三远法中的哪一种,还是某一种仰视、俯视、平视。视线也随着整个绘画的构图上下跳跃,构成一幅和谐生动的绘画作品。虚与实之间相互的影响、彼此之间是共存的状态。虚与实之间所构成的画面可以营造出具有诗意的画面意境,绘画者也可通过创作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真情实感,观者也会感受到绘画者的心境和美的感受。

中国画中意境的表现,其中扮演着重要成分的是“实”与“虚”,绘画者所绘的画作中,主要体现在虚实的关系上,这些画面可以表达出虚与实彼此的宇宙观念。中国画中所要传达的气韵生动是对于中国画中神和形之间的升华,达到一种美的境界,不管是神也好还是形也罢,其实往往感受变化莫过于使得观者与绘画融为一体,绘画者与绘画融为一体的境界。虚与实就如同道家的太极黑与白。中国画的绘画中虚实的相互影响下,共和的画面就会达到预期的水平。画面中不论是疏与密的配合还是黑白的运用都是虚实的变动,整幅画在山水中呈现出来的强有力的生命力使得人们折服。

四、创作中国画山水的理解

笔者对于古今画论中实与虚的研究和对优秀作品中画面虚与实表达关系做深刻探索,在绘画中国山水画实与虚关系中如何运用笔法有了更为精确的认识。笔者在创作中国山水画中对虚与实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和创作不仅通过理论联系到实践,而且还通过实践的创作去发现问题进一步地探究,不断地从懵懂到熟知。从而达到作品与个人融为一体,在创作中做到“物、我”一体。

在对实与虚关系运用到创作过程中的研究,从基本的绘画感受到真正的绘画创作实践不是那么简单和容易,也不是去再现现实的日常和对于传统经典作品的抄袭。而是通过不断实践对于画面的整体认识。把我们所看到的客观实际不断的转化成自己心中的景色,最后在创作中把自我对于客观事物的独特感受进行抽象的概括,从而抒发自我的真情实感,使得作品具有生命力,使画者、作品、观者之间产生共鸣。

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笔者为了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实力,观看了许多有关中国画的画作画展、构图布局以及有关山水的摄影作品等。这种综合的感知视觉无一不突破笔者原本的认知范围。给笔者以思维上的启发和理解,从无限自在的绘画过程中游刃有余地抒发自我,达到物我统一。在这个阶段,笔者对笔墨的理解和运用显得有些稚嫩和不成熟,但是,对于绘画的创作中开始有了自我的想法和突破,有了一定的表达能力。

在笔者读本科期间,笔者对于虚实关系有了一定的认知,在创作主题的选择中,由于笔者在中国的南方生活,这里有着南方山川独有的特点,笔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真挚的情感。不断地对经典理论书籍阅读并积极参加学院举办的写生活动。对于客观事物的观察使笔者不断大胆创作,景与情的共和达到“虚实”关系的转换,对绘画作品的构图布局不断思考创新模式。在绘画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

对于绘画创作要谦虚好学,吸收他人在绘画中“实虚”关系的理解,但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要将别人在绘画过程中的思考,在自身的创作中运用,把这些成为自身创作的基石。

五、总结

在中国画创作时“虚实”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元素,正是因为有了“虚实”中国画才更具有生命力和魂。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小小缩影,也体现出中国人对于宇宙观念的认知。凡事都会有对立面,“虚实”就体现着事物的两极变化。

猜你喜欢

山水画线条中国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中国画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线条之美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