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东方歌剧”

2022-06-10汪亲安徽师范大学

艺术品鉴 2022年15期
关键词:徽班老生剧目

汪亲(安徽师范大学)

一、京剧的历史分期

京剧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分别是:发源期、孕育期、形成期、成熟期、鼎盛期。那这五个分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呢?京剧的发源与安徽的徽剧有着密切的联系。安徽的徽剧是京剧的前身,因此,徽剧又有京剧之母的称谓,还被称作皮黄戏。

徽剧的前身为徽戏,徽戏起于何时不能确知。活跃于清朝中期,后期的微戏主要声腔为吹腔、拨子、二簧、西皮,总称“数调”。严长明在1774 年(乾隆三十九年)写成了《秦云撅英小谱》一书,在这本书中提到了吹腔,这种腔调流行于安徽枞阳一代,今天被称之为石牌腔。(石牌、枞阳均为安庆一带地名)。程演生(1888~1955)在《饶优谱》亦称:“石牌腔或枞阳腔,自是徽调之本腔”。乾隆五十八年(1793)成书的李斗《扬州面肪录》在言及各地戏班云集扬州的情形时说:“安庆有以二簧调来色艺最优。”每与二簧联用的西皮(与二簧合称“皮簧”)大约其时(或稍后)也在安庆徽戏班中使用。

1790 年(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带着他的三庆班进京,去给乾隆帝庆祝八十寿辰,这也是首个进京演出的徽班。在三庆班进京之后,又有许多徽班进入京师,其中,最著名的有四个班,除了三庆之外,还有四喜、和春以及春台班。徽班和其他剧种有频繁接触,流动性非常强,因而融入了其他戏种的声腔。比如,昆腔戏、啰啰腔等。徽班的成功进京也离不开徽商。徽州商人非常擅长做生意,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也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当时的经济社会持续向前发展,一些徽州商人开始培养家班,在徽剧包装上面花费重金,这些都成为徽剧得以进京的重要条件。在当时,那些被称之为徽班的戏曲班社都是被特定的徽州商人所养所用的。到了嘉庆初年,在北京戏曲舞台上,徽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当时有名气的戏庄有广德楼、广和楼等,这些戏庄的戏主要由徽班来演。四大徽班到京师演出,便为中国京剧史拉开序幕,而这段200 年的历史是那般的波澜壮阔。

京剧的孕育期——徽秦合流、徽汉合流。清初的时候,京腔和昆曲在京城戏曲舞台上非常盛行。到了乾隆中叶,京腔独霸京城舞台,曾经与之并肩的昆曲走向落寞。到了1780 年(乾隆四十五年),京腔的地位遭到了秦腔的撼动。当时,《滚楼》在京城唱响,而它的演唱者魏长生正是秦腔艺人。魏长生拥有俊美的扮相,甜润的嗓音,唱腔十分委婉。在这之后,京师无人再问原本盛名在外的京腔六大名班。这些名班的艺人为了谋生不得不加入到秦腔班中去。可惜好景不长,魏长生被迫离开京师,秦腔随之也被观众抛弃。为了谋生,秦腔艺人不得不进入徽班,自此之后,出现了徽秦合流的局面,除了融入了秦腔的唱腔,徽班还广泛吸收了秦腔的表演精华以及大量剧本,此举促进了徽戏艺术发展。

汉剧早期在湖北流行,其中的西皮和二黄和徽戏颇有渊源。汉剧进京之后,和徽戏在艺术上交流颇多。1845 年(道光二十五年)出现了各大戏班的领班均演老生的局面。徽汉合流之后,安徽二簧调和湖北西皮调实现了交流。而这为京剧诞生做了充足的准备。

从1840(道光二十年)到1860 年(咸丰十年),徽戏与秦腔、汉剧实现了合流,并吸收了京腔和昆曲的长处,由此形成了京剧。曲调板式完备丰富成为京剧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京剧的曲调板式是徽、秦、汉三个剧中均无法相比的。唱腔由两部分混合而成,分别是曲牌体和板腔体。声腔以西皮、二簧为主;标志之二,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行当;标志之三,出现了京剧剧目;标志之四,初步形成了京剧代表,即当时的“老生三杰”,分别是张二奎、程长庚、余三胜。他们都有自己的表演风格,在京剧的形成上各有贡献,主要涉及京剧戏曲形式、主要腔调以及说白、字音上。

京剧成熟期(1883~1918 年)。在这一时期,京剧有三位代表人物: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他们被称作“老生后三杰”。他们三人中的谭鑫培集各家之长,并在“老生三杰”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发展,在他的推动下,京剧艺术日趋成熟。谭鑫培擅长博采众长,他不仅从包括昆曲在内的多个戏种中寻得借鉴,还从京剧其他行当中获得启发,再融入自己的唱腔当中,形成独具特色的“谭派”风格,于是出现了“无腔不学谭”的说法。

京剧进入成熟期之后,除了老生之外,各个行当均有代表人物。比如,生行有贾洪林、许荫棠等;小生有王楞仙、德珺如等;武生有杨隆寿、俞菊笙;旦行有陈德霖、王瑶卿等;净行有何桂山、金秀山等;丑行有王长林、罗百岁等。正是在诸多名家共同努力下,京剧在继承和创新中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成熟的演唱技艺,不断走向新高度。

1917 年之后涌现出大批优秀京剧演员,呈现出许多流派,并朝着鼎盛期发展。这一时期京剧人才济济,流派纷呈,这标志着京剧走向鼎盛期。

二、京剧行当和代表人物

京剧的著名艺术家也推动了京剧的发展,下面笔者将按照京剧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分别对艺术家做个简短的介绍。

在京剧中,生行是一个重要行当,它又有多个分类。比如老生,也被称作须生,主要是中年以上的人,在表演的时候要戴上髯口。按照身份和性格的差异,老生还可以分成唱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再比如红生,这类须生的脸是红色的,比如关羽、赵匡胤等。另外,还有武生、小生、娃娃生等。老生有四大代表人物,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和言菊朋。余叔岩(1890-1943)是余派的创始人,老生余三胜之孙,青衣余紫云之子。曾从师于吴连奎、薛凤池、李喜瑞、姚增禄。一度“倒仓”,嗓音变坏,不能演戏。嗓音恢复后,跟谭鑫培学过一出《战太平》、半出《失印救火》。他继承谭派,又有所创新,形成唱腔刚柔相济的余派。京剧界常用“云遮月”的说法来赞赏余叔岩的声音美,他的嗓音主要不靠亮度取胜,而是有厚度、挂“味儿”。他行腔曲折自如,顿挫有致,抑扬动听,还很善于运用“擞音”等装饰因素来点染唱腔的色彩。在艺术处理上审慎精到,字斟句酌,于简洁、精炼中蕴藏着深厚的功力。余叔岩全面继承了谭派艺术,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更多延长技巧,因而,是新谭派的代表人物。余派唱腔字正腔圆、韵味清醇,表演的时候声情并茂,完全符合传统戏曲的审美和精神法则。余叔岩塑造的形象气质儒雅,风格清健,端庄大方。余叔岩经常表演的剧目有《状元谱》 《定军山》等。

旦行也有多种角色分类。比如,青衣,扮演的都是贤妻良母,表演时以唱为主。花旦则是性格活泼的女子,还有写反面人物和悲剧人物。介于青衣和花旦之间的是花衫,扮演这类角色需要穿花盆底鞋,梳古装头。京剧刚出现的时候,出现了男旦艺术,它的开启人是梅巧玲等老一辈艺术家。梅派艺术正是由梅巧玲开创,他为旦角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梅派的发展离不开梅巧玲的作用。梅竹芬是梅巧玲的儿子,他继承父亲的衣钵,传承了梅派艺术。梅兰芳是梅巧玲的孙子,他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将梅派艺术发展到新的高度。在当时,“梅尚程荀”被誉为四大名旦,在京剧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把京剧推上了巅峰,四大名旦的出现标志着京剧走向兴盛。梅兰芳从“梅派”开始进行旦行立派,他也成为京剧史上最擅长演旦的人,所以,梅兰芳被称为中国旦角创意立派第一人。

净行演的都是花脸。他们在脸上画彩图,虽说看上去不干净,却取其反意,称之为“净”。净行的黑头和铜锤花脸在表演时以唱为主,其中铜锤花脸又被称之为正净。架子花脸以工架为主,被称为副净,主要是大将、绿林好汉、和尚等。还有武工花脸,又称之为武净,武二花脸是红净,每种花脸都有不同的表演风格。代表人物:何桂山、尚长荣、侯喜瑞等。何桂山名宝庆,为何喜福的第九子,故人称“何九”。他的嗓音浑厚嘹亮,唱腔古朴简洁。他所扮演的钟馗的“二十四式门神架子”、鲁智深的“十八罗汉式”舞姿极富造型美,被誉为“昆净第一”。他先拜花脸演员刘大头为师,后又拜汪正士为师。搭入三庆班后,经常与程长庚配戏。后入春台班。他代表作品很多,如铜锤戏《遇皇后》 《打龙袍》 《双包案》 《大回朝》 《御果园》《白良关》等。架子花脸戏《黄一刀》 《太行山》 《五鬼闹判》都很擅长。昆曲戏以《功宴》 《北诈》 《钟馗嫁妹》 《醉打山门》等戏最为出色。

丑行勾脸和花脸不同,这一行勾画的是“三花脸”。丑行又可以细分为文丑和武丑。其中,文丑中的方巾丑主要是儒生这类角色。武丑则需要演一些武技。

比如,扑、翻、打、跌等。由于能说能跳,角色看上去非常伶俐,因此,武丑又被称之为开口跳,这类角色非常擅长武功武技。代表人物:王长林、叶盛章等。叶盛章(1912.12.7~1966.8.31),京剧艺术有史以来首创丑行挑班第一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享有“流派”鼻祖之誉的丑角艺术大师。字耀如,安徽太湖人,生于北京。自从前辈著名武丑王长林去世,盛章成为武丑行当中的代表人物;他武功精湛,并能突破行当的限制更好地塑造剧中人物。他擅长的剧目有《巧连环》 《酒丐》 《盗银壶》 《徐良出世》等,并兼演猴戏。武丑既要求武功扎实,能翻能打,又要求念白口齿清楚伶俐;叶盛章二者兼优,扮演杨香武、朱光祖、胡理、时迁等角色,演出效果极佳。

三、京剧代表曲目

京剧发展200 多年来,代表作品数不胜数。笔者将京剧代表剧目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传统剧目、新编剧目、八大样板戏。传统剧目有:《霸王别姬》《锁麟囊》 《贵妃醉酒》 《定军山》 《宇宙锋》 《玉堂春》 《群英会》等。新编剧目有:《赤壁》 《走西口》 《梨园少将》《满江红》 《李清照》 《墙头马上》等。八大样板戏包括《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 《奇袭白虎团》 《海港》,还有交响音乐《沙家浜》和芭蕾舞剧《白毛女》。

传统剧目介绍:《霸王别姬》是京剧相当重要的戏码之一。而中国大陆的导演陈凯歌曾将李碧华原著小说《霸王别姬》改编成同名电影,并荣获一九九三年坎城影展金棕榈大奖。这个剧原本叫作《楚汉争》是根据《史记》中的《项羽本纪》以及《千金记》改编而成。

总共分成四本。尚小云和杨小楼在1918 年完成了这个剧目的首演。1922 年,杨小楼和梅兰芳合作演出。之后《楚汉争》被齐如山、吴震修改编,并将剧目名更为《霸王别姬》。

《锁麟囊》是“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的代表作,由著名剧作家翁偶虹编剧,内容取自《剧说》,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富家小姐,在富贵无常的人世中,如何因当年的仗义助人而得报恩和救助的故事。在程派剧目中,该剧无论是唱词安排还是声腔艺术均独居魁首,在京剧界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编剧目介绍:《赤壁》是由国家大剧院以《三国志》为底本,结合小说《三国演义》和传统三国戏改编的京剧剧目。京剧《赤壁》的剧情在有限的时空内,串起了散落在三国战火中的闪光“珠玑”:曹操与孙刘横刀立马的军事对抗、东吴内部文臣武战降不一的激烈纷争、周瑜与小乔的爱恨情仇生离死别以及“流言”作为杀人不见血之利器,对于故事情节的“催化”和“激化”。

山西省京剧院创作了《走西口》,并和中国国家京剧院等单位共同打造了一部新编历史剧。该剧讲述清朝时期的晋德裕商号坚持诚信经营,为了开辟对俄贸易通道而历经坎坷的故事。虽然演的是清代故事,却紧扣时代脉搏,以诚信和开拓的晋商精神为主题,表现了晋商以义制利、开拓创新的思想。

四、结语

京剧的历史沿革、京剧行当、代表人物及作品,本文做了简述介绍。由于现代音乐,影视音乐等的发展,中国传统戏曲的“咿咿呀呀”在年轻人面前并不流行,但“国粹”岂可不传。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的京剧应该如何发展?京剧的传承发展不仅需要年轻的力量注入,更需要创新发展。传统戏曲如同一条河,我们要不断向河中注入活水,让它滚滚向前流动。

猜你喜欢

徽班老生剧目
徽班博物馆
舞台剧目
“九门轮转”小考——兼论徽班演出“轮转制”的运作机理
Songs from the Past
京剧行当——老生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京剧与徽班那些事儿
京剧青衣时代的奠定——陈德霖与晚清京师徽班旦行的变革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