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促消费扩内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6-10代晓霞陈娟

中国国情国力 2022年5期
关键词:消费品消费

代晓霞 陈娟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其状况的优劣直接反映社会发展境况及人们生活水平。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已经进入服务型消费、品质消费全面跃升的重要阶段,消费结构已呈现出向医疗、信息、文化、教育等服务消费演变的趋势,居民消费升级已成为我国新形势下经济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关键因素。后疫情时代,新消费新业态崛起,线上线下消费场景加速融合,中国消费市场正在面临进一步的升级换挡。因此,正确把握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现状、消费需求变化趋势及促消费扩内需存在的问题,对引导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扩大内需市场、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消费的基本类型及消费行为分析

(一)消费的基本分类

一般来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和最终消费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消费总体状况最重要的参考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企业(单位)通过交易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但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它主要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市场的景气情况。最终消费率则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居民和政府实际最终消费支出与GDP的比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的重要指标。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核算期内由居民个人直接购买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所花费的支出,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的直接消费水平。

国际上,通常把消费分为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两大类。实物消费又分为耐用消费品与非耐用消费品。前者主要包括家电、家具、汽车、手机等使用寿命较长、可多次使用的产品;后者包括食品饮料、食品、服装鞋帽、日用品等消耗快、需不断重复购买的产品。服务消费也称为劳务消费,主要是指用于支付社会提供的各种文化和生活方面的非商品性服务费用,包括餐饮、衣着加工、家庭、医疗、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居住和其他等八大类别服务。

国际上各国比较通用的消费统计方法是按照消费内容来分类的。我国和经合组织国家对居民消费支出分类大致相同,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分为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等八类。经合组织居民消费支出构成分为食品、非酒精饮料,酒精饮料、烟草和麻醉品,服装和鞋类,住房、水、电、天然气和其他燃料,家具、家用设备及住房日常维护,医疗保健,交通,通讯,休闲与文化,教育,饭店和旅馆,其他等十二类。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实物消费不含服务消费,且包括对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等非政府单位的商品零售额、售给政府单位的交通工具和电讯产品、作为中间品进行消费的实物商品消费。后者包括服务消费、农民自产自用农产品和自有住房使用等虚拟消费、其他非商品化的实物消费等。

(二)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总体看,收入、年龄、城乡结构都直接影响到消费。从收入结构看,总收入对总消费有决定性作用,持久性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房租、利息等)是促进消费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中等收入人群的增长是社会消费市场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从年龄结构看,中青年人口比重的上升是影响消费持续释放的重要因素;老龄群体带来的“银发经济”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0-14岁少年人群是家庭基本支出类别最多的人群,如教育、文化、衣着、亲子服务等,是家庭“消费中心”。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而工业化必然带来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将增加2%,城镇化将带动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此外,生产和消费互为条件相互制约。一方面,生产决定了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与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要实现丰富的、多元化的、多层次的消费,必须依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端的变革和有效的供给。

(三)典型群体消费行为特点

在新型消费大趋势下,细分消费群体快速发展,其中有的细分市场已接近或超过万亿元级别。出现了部分典型群体,如高净值人群、中产阶级、银发族、90后群体等,不同消费群体消费偏好不同。按照需求,又可把消费分为生存型、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生存型消费主要以基本生活需要、补充劳动损耗为目的,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居住消费;发展型消费主要用于发展消费者体力、智力、素质,是扩大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消费,包括教育、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消费;享受型消费主要以提高生活水平、满足享受需要为目的,包括娱乐文化服务、家庭设备用品与耐用消费品、其他产品和服务等。

二、我国居民消费的现状和主要特征

随着经济体量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不断调整,过去更为倚重“两头在外”国际市场的发展模式逐步调整,中国经济持续性增长的关键在拉动内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消费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4%。当前我国消费的主要情况和基本特征如下。

(一)从消费规模看,近年来稳步持续快速增长

随着扩内需和改善民生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国消费规模迅速增长。2010—2021年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5.2万亿元增长至44.1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0.2%,远高于GDP增速(见图1)。最终消费率持续提升,由2010年的49.3%提高至2020年的54.3%,其中居民消费支出占最终消费支出比例大约维持在70%左右,远大于政府消费支出占比。

图1 2010—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GDP增速及最终消费率变化

(二)从消费结构看,正由实物消费为主向服务消费为主转变

从实物消费看(见表1),耐用消费品以汽车、通讯器材为代表,2015—2021年间消费规模增加明显,限上单位零售额占比分别提高1.6和1.5个百分点。非耐用消费品仍以粮油食品、服装等生存型产品为主,但日用品和化妆品占比增加明显。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见表2),2015年以来食品烟酒、衣着类消费支出占比下降明显(2020年受疫情影响有所波动),餐饮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和医疗服务等各种生活服务性消费支出由2015年的41.1%提高至2019年的45.9%,反映出我国居民以衣、食等实物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已得到明显改善。网上消费中,非实物商品消费占比由2015年初的16%上升至2021年末的17.5%,进一步表明我国居民消费正逐步向服务消费跃进。特别是疫情期间,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远程办公等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落地,引领新型服务消费加快扩容。

表1 2015年和2021年部分限上单位商品零售额比较

表2 2015—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变化(%)

(三)从消费品种看,创新升级产品成为消费热点

随着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的深入实施,产品的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明显提升。消费者对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健康、绿色、智能和高品质的产品更受市场欢迎,特别是部分家电类高端产品销量增长明显。智能马桶、抽油烟机等智能家居产品成为流行趋势,智能音箱、手机、轻薄笔记本、可穿戴智能产品等电子产品需求快速增长,洗碗机、破壁料理机、净水器、空气净化器等小家电成为新增长点,服装、家具等行业个性化定制模式得到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传统汽车消费呈现高端化趋势,美妆护肤品、高端美容仪、奢侈品等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四)从消费模式看,网络零售实现快速增长

2020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7.21万亿元(见表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交易额9.76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由2015年的10.8%提升至24.9%。从商品品类看,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日用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占比较高,中西药品、烟酒、饮料等增速较快(见图2)。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网络销售对消费规模支撑作用进一步体现。2020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9%的情况下,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8%。

表3 2015—2020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网上零售额、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情况

图2 2020年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各主要品类零售额占比及增速情况

(五)从消费群体看,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逐年缩小

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消费能力有效提升,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8.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5%。其中(见表4),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8063.4元、13327.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6.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增幅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农村消费的潜力得到逐步释放。城乡消费差距逐年缩小,由2013年的2.5倍降至2019年的2.1倍。耐用消费品保有量看,农村家庭家用汽车、空调保有量大幅增长,增速明显高于城镇家庭(见表5)。

表4 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情况

表5 2015—2020年我国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每百户家庭保有量情况

三、我国促消费扩内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实物商品结构性供给不足,供需匹配度不高

虽然我国消费品生产规模和能力显著提升,但部分产品供给存在一些短板,结构性供给不足。食品方面,一方面,种养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不高,导致原料价格和生产成本偏高。农产品预处理、分级分类、商品化不足,缺乏质优价廉产品。生猪、原奶等加工原料价格长期高于欧美40%以上,导致乳、肉制品价格偏高。另一方面,受关键原配料自给能力、配方设计能力以及产品开发的核心技术影响,婴幼儿乳粉及老年食品、特殊食品有效供给不足。衣着方面,我国企业成本费用率长期保持高位,虽所售产品的绝对价格与欧美国家差别不大,但利润空间微薄,限制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尤其是高端品牌建设发展严重不足。根据英国品牌评估机构“品牌金融”(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1全球最有价值的50个服装时尚品牌》,仅有安踏、波司登两家企业上榜,且分别排在第17、50位。化妆品和奢侈品方面,国产品牌设计开发和市场号召能力不足,消费外流现象突出,特别是高端产品,根据贝恩公司测算,2019年中国消费者购买了全球35%的个人奢侈品。高端新能源汽车方面,由于电池快充技术、安全性技术、智能化关键技术等与国际品牌仍存在较大差距,消费者对国产新能源汽车普遍缺乏高端认同感。根据乘联会数据,2019年30万以上价位产品仅占我国纯电动乘用车销量的2.5%。此外,品质保障是驱使海外直购的首要因素,海淘数据快速增长也印证了我国高品质产品供给不足,2019年我国海淘用户达1.54亿人,同比增长52.5%,交易规模超过十万亿元。

(二)服务消费发展水平不高,影响居民消费意愿释放

当前,旅游、餐饮、文化娱乐、信息、健康等服务类消费正成为我国消费扩张的重要力量,部分服务消费的内容、质量和运营能力还存在不足。如医疗保健领域,发展水平较低、供给端总量不足、医疗资源分布结构失衡、高端医疗服务稀缺等问题凸显。数据显示,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较低。信息服务领域,还存在低质高价现象,供需双方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不足、信息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也阻碍了信息消费的提质扩容。2019年,我国人均信息消费约631美元(约合人民币4342元),美国约3400美元(约合人民币23394元),日本约2400美元(约合人民币16513元)。可见,我国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三)产品品质影响消费信心,品牌发展与消费趋势不适应

虽然消费品整体质量水平普遍提高,但由于企业规模、消费市场、流通渠道不同,导致消费品质量状况不平衡,少数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响了消费信心。同时,因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消费品企业的原料来源、加工工艺等缺乏了解,消费时存在顾虑。另一方面,我国是消费品生产大国,但品牌影响力与国际“大牌”差距较大,产品定价与品牌价值不匹配,存在“性价比”不高,影响力不够、消费者不认的现象。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创意设计等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引领消费需求。部分服装家纺品牌定位不准,脱离市场实际需求,难以持续发展。2019年,欧睿发布的全球百大快消品品牌榜单中,我国仅占7席。2020年,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中,我国入围的消费品品牌仅有海尔、茅台、小米、华为四家。

(四)流通环节问题突出,抑制了消费潜力释放

商品从生产端到销售端的流通效率和顺畅程度直接影响消费体验和消费意愿。长期以来,流通环节的问题也影响消费需求的释放,一是部分产品流通环节多、效率低。以国产乳制品为例,不仅要经过一级批发和二、三级分销环节,而且进入超市货架较好位置往往还需缴纳不低的进场费、宣传费。而进口奶一般是一级代理商直通门店,有些产品由超市直接从原产地进货,没有过多中间环节。二是流通成本较高。我国物流成本占产品成本的比例约为30%—40%,其他发展中国家为15%—25%,发达国家一般为10%—15%。流通问题既扭曲价格,也造成一些符合消费需求的产品难以进入流通市场或者价格较高。居民消费品中,生物特征较强的食品、农产品的预处理和保管不足导致损失较大,冷链物流设施短缺。建材、家具等通常为签定订单后再生产,缺乏专门仓储及分拨,时效性、标准化水平不足。纸制品等主要在线下、分散消费的产品,库存天数较长、综合物流成本高。

(五)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及资产负债率上升,挤压居民消费意愿

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但房贷等资产负债率仍在攀升,居民杠杆率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对居民消费意愿产生挤出效应。2015—2020年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整体呈下降态势。从不同消费群体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见图3),而农村居民占比则整体呈上升态势,且收入相对较高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一直低于农村居民的比重,反映出城镇居民虽然收入远高于农村居民,但受城镇居民资产负债上升及房租上涨的影响,其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

图3 2015—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收入比重的变化情况

(六)消费增长动力不足

整体来看,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自2000年首次超过国际警戒线0.4以来,呈现出先攀升后稳定的态势,2020年为0.468。依据经济学有关理论,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要低于中低收入者,当过多财富掌握在较少人手中的状况愈演愈烈时,便会抑制整体居民消费的增加。

四、对策建议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谋划。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近年来,出台相关政策、完善消费市场体制机制,基于此,建议继续围绕完善扩大消费的体制机制、优化消费环境以及推进重点领域消费升级等方面进一步加快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和举措。

(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消费增长动力

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工作,稳定就业预期,着力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低收入人群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保费缴纳、薪酬等政策制度。调整个人所得税制度,进一步提高高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税率,并加强征管,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推进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民通过对集体资产使用权进行抵押、担保、流转等方式创造收益。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继续完善以养老、医疗、失业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转移力度,不断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切实解决居民关心的医疗、养老、失业等民生问题,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提升居民消费倾向和消费预期。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坚持学校教育为主,在中小学增加校内兴趣班、特长班辅导,加强校外培训机构准入和经营管理,杜绝乱收费等行为。切实减轻住房支出和学生教育支出对居民日常消费的挤出效应,增强居民消费意愿。

(三)加大工业领域政策支持,推动重点领域消费升级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信息消费、汽车消费、绿色消费等重点领域,精准施策推动消费升级。制订促进5G等信息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信息消费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对5G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企业5G应用、5G智能网联交通设施建设等加大支持力度,对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内容体系建设和终端产品推广给予支持,对优质国产软件(工业软件)研发和推广应用给予扶持。继续完善电动汽车消费鼓励政策,加大公交、出租车等公共领域和居民个人置换电动能源汽车力度,实施城市电动公交普及的专项支持,推动电动汽车下乡,加速推进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等。支持建设机动车、家电、消费电子产品、动力电池等回收体系,建立资源再生循环利用体系。

(四)“软”“硬”兼施,优化消费发展环境

首先,加大“硬”投入,强化公共消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公共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如运动场、体育馆、游泳馆等公众健身场所等,提升对社区的覆盖能力,构建和完善大健康、大养老服务体系。其次,通过“硬”科技,加强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物联网优先覆盖核心商圈、重点园区、现代物流体系,为新型消费发展夯实供给和流通基础。针对中小企业5G、物联网、VR等基础设施需求,由政府进行标准选型和设备招标,并给予资金支持,快速推进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最后,强化“软”服务,营造良好的营商和消费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证照办理流程。建立营商环境、消费环境评价机制,制订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公众评价,对各级政府形成机制性约束。

■叠瀑入潭 |付秀宏/摄

猜你喜欢

消费品消费
1—5月,餐饮收入实现17789亿元,保持稳定恢复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2020年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正增长
法兰克福春季消费品展开幕
消费降级了吗?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