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数字化趋势完善全民阅读支持政策

2022-06-10李坤

中国国情国力 2022年5期
关键词:国民全民知识产权

李坤

“全民阅读”(Reading for All)是1997年3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国际倡议,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响应。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工作受到高度重视,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连续九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着数字技术的推广,数字阅读已成为主流阅读方式,全民阅读效率不断提高,数字阅读产业蓬勃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为了适应数字化阅读趋势,引导全民阅读进一步深化,推动阅读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应完善创新相关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全民阅读经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97—2005年):帮助全民“有书读”

1997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仅3069.8元,群众购买能力低,去公共图书馆读书是当时的主要选择。同时,当年的全国财政收入仅为8651亿元,图书馆事业经费也很紧张,公共图书馆图书馆藏和公共阅读空间都存在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1997年1月,中宣部、文化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倡导读书,要求加强图书馆建设,发起捐书和“送书下乡”活动,想方设法帮助城乡群众“有书读”。几年后,随着财政能力改善,阅读公共服务情况明显好转。2005年,我国财政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1999年增长了176.56%、83.8%,公共图书馆馆藏量增长了21.54%(见图1),但国民图书阅读率却比1999年降低了11.7个百分点(见图2)。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阅读兴趣和读书习惯等个人原因也是影响全民阅读率的重要因素。

图1 1999—2020年关键年份我国公共图书馆及馆藏数量

图2 1999—2020年部分年份我国成年国民图书综合阅读率

(二)第二阶段(2006—2011年):激发全民“爱读书”

2006年,中央文明办、中宣部等十一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倡议全国开展“爱读书,读好书”的全民阅读活动,全民综合阅读率开始回升。2008年全国阅读调查显示,全年没读过一本书的人群中,有46.29%是因为个人兴趣或习惯不读书;只有6%的群众知道身边有读书活动或读书节,但63.8%的群众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2009年起国家新闻出版署每年发布《全民阅读活动计划》,在全国广泛开展荐书和读书活动,营造读书氛围,激发群众阅读兴趣。2011年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提高到了77.6%(见图3),但仍然有62.6%的成年国民希望举办阅读活动或读书节,为群众推荐、购买和阅读高质量的图书提供帮助,国家新闻出版署启动了“书香中国”品牌阅读活动。

图3 2008—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的基本情况

(三)第三阶段(2012年至目前):保障全民“读好书”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全民阅读工作。一是建立健全法规政策体系,保障全民阅读权益。2016—2017年通过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从组织机制、基础建设、推广体系、资金和人员保障等方面为全民阅读提供了法规保障,到2020年底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已基本建构了全民阅读法规政策体系。二是提升阅读基础设施水平,为群众提供读书的好环境。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20年全国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数量比1999年增加了20.3%、藏书量增加了198%、流通人次增加了215.7%(见图4)。三是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帮助群众好读书、读好书。全国以“七进”(进农村、学校、家庭、企业、社区、军营、机关)工程为主要抓手,将全民阅读活动推到基层、推向群众。2020年我国基本形成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书香中国”读书品牌活动覆盖全国,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达到81.3%。

图4 1999—2020年部分年份我国公共图书馆图书流通人次

二、数字化阅读激发了阅读方式和阅读产业创新

(一)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主流阅读方式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即有数字阅读行为的人在整个国民中的比例迅速提高(见图5),数字化阅读浪潮席卷全国,惠及全部年龄阶段的国民。2007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批智能手机,2008年,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达12.7%,到2015年达到60%。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了《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要求建立全民阅读数字资源平台,加强数字化阅读服务。2017年文化部印发《“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提出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开展全民阅读数字化平台建设。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高达79.4%,已经接近综合阅读率(见图6),且7岁以下儿童和中老年群体参与数字阅读人数也在增长,数字阅读基本实现全民化。

图5 2008—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分类阅读率及互联网普及率

图6 2008—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分类阅读率变化情况

(二)全民阅读带动了数字阅读产业蓬勃发展

全民阅读活动最初由政府发起,主要追求社会效益。2012年全民阅读正式纳入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引导企业、第三方组织等参与全民阅读活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数字化阅读促生了庞大的消费群体,2012年全国成年居民的数字化阅读接触率为40.3%,其中40.1%的用户能接受付费下载阅读。在强劲市场需求吸引下,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全民阅读服务,数字化阅读产业应运而生。2020年,全国已建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全民阅读活动体系,形成了一条由硬件制造、内容创作、软件开发、平台服务和活动推广等构成的数字阅读产业链。2020年数字阅读用户达4.94亿人,产业规模达351.6亿元(见图7)。

图7 2016—2020年我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

(三)数字阅读产业供需增长,推动阅读方式创新发展

数字阅读产业发展是不断满足和创新阅读用户需求、创新阅读方式的过程。数字阅读产业需求端和供给端互相促进,推动了阅读方式由传统纸质阅读,扩展到电脑在线、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数字化有声阅读。2016年已有35%的群众在通勤途中阅读。2015年以来,数字阅读市场主体纷纷推出听书(有声阅读)软件,打造数字化有声阅读平台,将数字化有声阅读应用到通勤、家务、散步等生活场景中,为国民增加了大量碎片化阅读时间。2016年成年国民听书率为17%,2020年已达31.6%(见图8)。目前我国至少已有全书有声阅读、有声荐书、有声拆书、有声阅读+拆书+线上线下互动等四种有声阅读业态。前三种业态依次满足用户扩充阅读场景、增加阅读选择、缩短阅读时间三种需求。第四种业态是融合荐书、拆书、读书以及读者互动的复合模式,它在满足前三类需求基础上增加了社交功能,将线上与线下、数字阅读与纸质书阅读、阅读行为与社交行为、个体阅读与团体活动有效融合,更好地调动了听书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图8 2016-2020年我国国民听书(有声阅读)率变化情况

■夏日一隅|金永平/摄

三、数字化趋势下全民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阅读内容结构需要优化

我国群众的浅层阅读量一直远超深度阅读量,数字化阅读普及以来,浅层阅读倾向更为明显。1999年至今,文学作品阅读量一直位居所有书籍种类榜首,2020年大多数年龄阶段的读者仍倾向读传记、文学等故事性较强的书籍,4.94亿数字阅读用户中有4.60亿是网络文学用户,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249.8亿元,占整个数字阅读产业的71.0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90后、00后最爱读的是网络文学和科幻文学,青年沉迷于娱乐化碎片化阅读,不仅影响个人成长,也危及国家未来的竞争力。

(二)阅读服务效能亟待提高

亚马逊阅读调查显示:了解他人探索世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解决自身面临的人生和情感问题,是阅读的三个主要目的,但很多群众只靠自己难以达到这些目的,需要图书推荐和读书活动的帮助。图书推荐包括公益推荐和商业推荐。公益荐书一般依托公益性读书活动,请专家、名人或权威机构荐书,优点是推荐质量较高,缺点是受众范围难以铺广。商业推荐的优点是流量大、范围广、推广快,缺点是准入门槛低,推荐质量难以保障。从需求端来看,当前荐书的最大难点是如何针对广大群众的分类需求进行精准化、高质量的推荐。

2020年全民阅读品牌活动网络已经覆盖全国,但这些活动主要着力于采取荐书、捐书、宣传、提供购书补贴等传统措施,在帮助群众长期坚持深度阅读这方面存在服务空白。有声拆书等商业阅读服务活动,能拓宽群众的读书视野,但又助长了阅读碎片化趋势。民间自发的阅读团体有线上打卡或线下阅读交流等服务方式,对读者长期坚持深度阅读帮助很大,但这类团体数量少,服务范围小,限于人力和资金等因素难以扩展。现在已有极少量数字阅读企业开发App帮助读者长期坚持深度阅读,但市场影响力很低。

(三)知识产权保护必须加强

内容数字化使盗版成本更低、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盗版者为逃避监管动态移动数字终端,甚至将终端设施放在国外。数字化盗版已出现移动化、国际化、产业链化趋势,严重侵害创作者和销售商的权益,危及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在知识产权监管法规和监管技术上都给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产业模式创新也会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冲击。近三年来,免费的数字化阅读服务急速扩张,2020年我国免费网文App用户高达1.44亿,同比增长了22%。这种模式压制了数字化盗版,同时也会冲击内容创作者和收费市场主体的利益。绝大多数内容创作者面对销售平台处于天然劣势,如何保障内容创作者的知识产权权益不受免费数字化阅读模式的伤害,是当前知识产权立法机构和研究领域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四)培育数字阅读中小微市场主体有待加快

我国对数字阅读产业内容创作者的权益保护存在明显不足。市场主体广泛分布于数字内容创作、销售和阅读服务等各个行业,很多数字内容创作者就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这些独立个体的权益尤其难保护。2019年全国网文作者达1936万人,其中80%是90后,60%的作者月收入低于2000元。2020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学出版管理的通知》对网文从业者的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缺乏对这一群体的权益保障。这个群体既面临盗版者侵权,又面临一些数字平台的压榨。甚至有平台曾要求网文作者签署包括“乙方无条件将所有版权交给xx,甲方运营版权无需乙方同意,且不予分配利益”“和第三方发生版权纠纷时,所产生的相关费用由乙方承担”“甲方将乙方作品免费发布,视为对作品的推广手段,而不是侵权,乙方必须认可”等霸王条款的合同。数字内容创作者个体在平台面前议价劣势非常明显,对终端分散广阔的网络侵权缺乏高效申诉途径,国家层面出台加强保护数字内容创作者合法权益的法规已刻不容缓。

阅读服务行业的市场主体大多是中小微企业,广泛面临人才缺口、融资困境、技术屏障等难题,迫切需要得到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数字化时代,流量和产业资源更易向大品牌和大平台聚拢,使得数字阅读行业和其他互联网产业一样具有很强的头部效应,大平台很容易利用市场、资金和品牌优势,挤兑中小微市场主体的生存空间。以营收为例:数字阅读行业现在主要有收费、免费、收费+免费融合等三种营收模式;中小微平台企业规模小、融资难,在产业竞争中本来就处于劣势地位,免费或收费+免费模式的大幅推广,等同于切断或减少了它们从市场中赚取资金的机会。在互联网产业发展史上,利用资本优势进行免费或低于成本价销售,正是互联网巨头挤压弱势同行、获取市场支配地位的关键手段。迫切需要出台产业政策,有效保护中小微阅读服务企业不受不正当市场竞争倾轧,维持市场活力,保障阅读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群众读书活动的支持

各级政府或企事业单位要支持群众自发组织阅读活动,利用全民阅读的公共资金,广泛、有力地帮助群众进行深度阅读。设立群众阅读活动基金,给长期坚持活动的民间阅读团体提供小额经费支持。颁发阅读组织奖、优秀阅读奖等奖项,表彰在群众阅读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团体和个人,营造更好的读书氛围。

(二)加快培育阅读产业中小微市场主体

加强对内容创作主体的权益保护和激励。完善内容创作者社会保障政策,设置奖项,以绩效为导向,激励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突出的优秀作品。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民阅读品牌活动等方式,激励和扶持创新阅读产品或服务模式的中小微阅读服务企业,鼓励企业服务与民间阅读活动有机融合。设立阅读服务奖,奖励创新阅读服务模式、提高阅读服务质量或扩大阅读群体业绩卓越的市场主体和优秀个人。成立阅读产业中小微企业专项扶持基金,支持创新阅读产品和阅读服务业的中小微市场主体。建立阅读产业投融资平台,为阅读产业创业者、企业、投资机构等畅通投融资渠道。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知识产权立法工作,加强原创保护。制定数字阅读付费管理办法,修订互联网平台、分享者和使用者给原创作者付费的法律条款,严格保护内容创作者和出版机构的知识产权。鼓励数字内容创作者在全国总工会统筹下组建数字内容创作者工会,通过集体方式维护创作者合法权益。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通过逼迫创作者授权无偿使用其知识产权而牟利的行为。要求数字发布平台共担知识产权维权费用。提高知识产权科技保护、科技维权能力。政府通过采购或组织开发知识产权保护共性数字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消费者给原创作者和出版机构进行知识付费的互联网知识产权自动付费系统。

(四)强化对数字阅读市场不正当竞争的法律监管

加强对数字阅读市场不正当竞争的立法研究,禁止任何经营者以免费或低于成本销售的方式排挤竞争对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条款的基础上,完善数字阅读产业相关管理政策。加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市场生态。

猜你喜欢

国民全民知识产权
论比例原则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中的适用
保护知识产权 激发创新动能
冬奥会“点燃”全民冰雪热潮
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量4.65本
莲 藕
2019年度PALM展参展商获取知识产权优胜奖获奖单位名单
全民阅读优秀推广机构、推广人名单
中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