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老街 星火永传
2022-06-10冯杰夏咸恩汪志鸿
冯杰 夏咸恩 汪志鸿
恩施州鹤峰县五里乡五里村,这座茶香浸润的土家村庄,在90年前是“家家驻红军,户户是房东”的红色沃土。100多家湘鄂边苏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及苏维埃各群团组织机构在这里驻足5年之久,贺龙、贺英、周逸群、邓中夏、董大山等革命志士的足迹遍布这里的每块青石板路。
如今,写满红色历史的“红军老街”依然保存完好,20多处革命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乡村振兴的号角在这里被有力回应,红色引领下的绿色发展如火如荼。
清明过后没多久,记者一行穿过云雾缭绕的群山,沿着蜿蜒的公路来到五里村。一路走来,风景绝美。茶树遍布在各个山坡,翠色欲滴堪待折;桃花挂在枝头,笑看“人间四月芳菲尽”。这片藏在大山中的清幽之地,不是桃源,却胜似桃源。
一抹红色照亮古老茶山
贺龙是湖南省桑植县人,把鹤峰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1929年,贺龙带着革命火种来到鹤峰,并在此把熊熊烈火燃向了整个湘鄂西,五里坪(此后更名为“五里村”)则是贺龙在鹤峰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一站。
1930年12月,因军阀混战落败的川军甘占元、张轩部进入湘鄂边苏区,计划投奔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我军一面派游击队文书廖汉生前往走马向红二军团汇报,一面派贺英亲自前往宣恩沙道与川军谈判进入鹤峰的事宜。苏维埃政府贴欢迎标语,人民群众送粮送物以此表达诚意。川军同意行军路线和“五里坪领饷,走马坪收编”的安排,顺利抵达五里坪。
然而,在收编前夕,川军甘占元部一个团突然拒绝收编,发动武装抗令。贺龙与邓中夏早有准备,即刻命令红二军团迅速五路合围发动攻击,不到两个小时,就解除了这支3000余人川军的武装,并收编了这支部队。而这次突发的“五里坪围歼战”成为我军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一次著名战例。
鉴于在五里坪各项工作开展的情况,贺龙、邓中夏意识到这里无论地理位置还是群众基础都非常出众。1931年4月2日,湘鄂边五县党代表会议决定将湘鄂边特委迁到鹤峰五里坪,并在五里坪成立了领导五峰、长阳、鹤峰、石门、桑植五县苏维埃的联县政府。这一历史性决定,促使五里坪成为湘鄂边苏区中心。
5年时间,五里坪进驻了一整套完整的红色机关,包括中共湘鄂边特委机关、联县政府机关、湘鄂边独立团指挥部、游击梯队指挥所、后方医院、被服厂、赤色监所、红四军军部、苏维埃商会供销社等。红色革命精神也深深浸染着这片土地。
一条老街留住红色记忆
90多年斗转星移,变换人间。五里村把最宝贵的红色记忆和精神保留传承了下来。
走在村里的街道,楼房墙面上画着红军主题壁画,街边矗立着红军战士雕塑,墙上还有贺龙元帅的浮雕……随处可见红色元素。五里乡党委书记覃飞告诉我们,近年来,五里村因红色文化建设正慢慢变成一个网红打卡地。
五里村最让人难忘的地方是保留有红军老街的“湘鄂边苏区五里坪革命旧址纪念馆”。进入纪念馆大门,抬眼便是古朴的老街。置身在现代感十足的门口,眼前却是年代久远充满土家气息的老街,时光仿佛在此倒流,穿越回那个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脚下的青石板路已被岁月的脚步磨砺平滑,两边黑漆乌瓦的土家木屋门口挂着玉米辣椒,屋前台阶上生长着绿衣青苔。房屋门梁上“湘鄂边独立团团部旧址”“湘鄂边苏维埃商会、合作社旧址”“九区苏维埃政府、共青团湘鄂特委旧址”“中共湘鄂西前委、红四军军部旧址”的匾额提醒着游人,这条似乎烟火气十足的老街是一座革命历史纪念馆。
每一座旧址,都通过文字介绍、影像图画、文物陈列等方式,向参观者介绍曾经烽火硝烟的历史。沿着一条特定路线,可以按照时间线纵览整个五里坪的革命史。
对于革命遗址的保护修缮工作一直在路上。2012年4月,鹤峰县人民政府统筹资金700余万元,完成了五里坪革命旧址核心区26户居民的搬迁工作;2015年,投入国保专项资金500万元,完成了五里坪革命旧址抢险保护维修工程;2016年,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完成了五里坪革命旧址(二期)修缮工程,最大化保存了革命旧址原貌;2019年,先后完成了五里坪革命旧址消防工程、展示利用工程和防雷工程,打造了“红土地”湘鄂边苏区五里坪革命史纪念馆,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历史。
一众产业带动绿色发展
“县、乡党委通过与各级农业农村、住建、水利等部门沟通对接,整合传统村落、环境治理等各类项目资源10个,以高标准打造五里坪红色教育培训中心,进一步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和红色经济效益。”五里乡党委书记覃飞介绍。
“外地游客这几年明显增多。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可以接待五六十人,平均每月收入近4万元。”在村里开饭店的覃道银明显感受到红色旅游带来了收入增长。据了解,去年一年五里村共接待游客1.9万余人次。
除了红色旅游,茶叶、箬叶等绿色产业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收益。村中320亩有机茶田,年产值200多万元;可采摘箬叶面积15万亩,年产值4000万元左右。全村拥有各类茶叶、箬叶企业15家。
走进五里村老党员杨发林的箬叶厂,工人们正在熟练地清理箬叶,过秤、结算、分拣……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杨发林是五里村人,与箬叶打交道几十年。他从小商贩做起,先后在五里村、湄坪村建起两个箬叶加工车间。2011年,杨发林当选为五里村党支部书记,从上任开始,他就一直带着村民靠着箬叶产业增收致富。130多名村民到厂就业,年销售箬叶2400余吨,带动1000余名村民增收致富。
除此之外,五里村还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共商共议、重点整治等系列举措,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
在乡村治理上,积极探索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将现有党员分为“有职党员、无职党员”两大类,并细化为“村内任职、居家發展、流动在外、老弱失能”四小类。对村内任职党员实行“优绩优酬”管理机制,对居家发展党员实行“党徽闪耀”激励机制,对流动在外党员实行“全程跟踪”管理机制,对老弱失能党员实行“结对扶助”关怀机制。分类管理,充分激发了党员的带动性和干事积极性。
红色引擎带动绿色发展,“五里坪”这一品牌被越擦越亮,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