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30年来国内建筑学科在 社区养老领域的研究动态

2022-06-10毛秀兰王松涛祝莹

关键词:老化设施养老

毛秀兰 王松涛 祝莹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数量的增长,作为重要的养老模式之一的社区养老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用知识图谱跟踪分析国内建筑工程学科在社区养老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发现:(1)适老化改造设计、养老模式、养老服务设施、养老建筑空间设计和景观设计是当前国内建筑学科社区养老领域研究热点,养老设施布局选址、建筑设备、农村社区养老却成为研究冷门;(2)适老环境景观设计、医养结合建筑设计、嵌入式养老设施设计以及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是近期的前沿研究方向;(3)针对老年人口的精细化设计、智慧型适老化设施设备研究、农村地区养老问题研究是未来研究的方向,因此,加强跨领域、多学科的跨界合作是提高研究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社区养老;养老服务中心;适老化设计;老龄社会;养老模式;老年人口;景观设计;知识图谱

按照国际通行老龄化标准,我国在1999年底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超过10%,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为了更好应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各类养老政策、措施、模式探索逐步推开,其中《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国务院35号文件》等政策明确要求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建设〔1〕,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数量激增,据民政部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有30.1万个,占我国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的88.5%〔2〕。同时城市居民的养老观念发生转变,《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提出26.5%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社区养老,和之前所提倡的9073、9064相比,差距较大〔3〕,社区养老总体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养老模式之一。

隨着社区养老事业的迅速发展,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可将社区养老服务类型、养老设施建筑分为以下三类:居家老人对提供上门服务、短距离助餐服务的老年活动中心、助餐服务站等设施的需求强烈,日托老人对提供康复保健、心理疏导、文化娱乐等服务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站等设施需求较大,全托老年人需要社区养老院、社区养老综合体等大型设施,实现全托养老服务。

为了推动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国内建筑工程学科专业人士(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聚焦养老,探索适用于各类养老模式、设施的物质载体和空间环境。建筑学致力于养老类建筑设计,从老年人的身体、心理需求出发,为老龄化人群提供人性化、科学化的建筑设计〔4〕;城乡规划从区域、城市、社区层面为养老类设施的布局选址提供合理建议;风景园林专业人士立足于老年人需求,运用“景观疗愈”等理念,注重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搭配,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环境〔5〕。

现有社区养老研究综述成果,多聚焦于养老模式、养老服务,而各类养老模式、服务的物质载体及空间环境相关研究综述较少。建筑工程学科致力于养老物质空间环境研究,故本文对国内建筑工程学科在社区养老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有助于精细化地分析和把握当前关于国内建筑工程学科在社区养老物质载体及空间环境上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洞悉其成因、逻辑和解决之道,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1.研究方法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3期毛秀兰近30年来国内建筑学科在社区养老领域的研究动态国内建筑工程学科在社区养老领域的文献数量在2010年后激增,运用文献法进行综述研究,分析的文献样本数量有限,难以兼顾大量已发表文献,而CiteSpace运用共引分析理论、寻径网络算法有利于精细化识别研究方向〔6〕。所以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分析,综合文献法和数据型分析方法,对国内建筑工程学科在社区养老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2.数据采集

本文数据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在CNKI中运用高级检索,将检索词设置为“社区and养老or社区养老”,文献时间限定为2020年12月31号之前,学科类型为建筑科学与工程学科。同时,为了提升研究数据的全面性和解释度,进一步扩大搜索范围,根据社区养老的定义,将“养老驿站、托老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等加入检索主题词,尽可能全面搜集文献。图11991—2020年国内建筑工程学科在社区

养老领域的历年发文量统计结果除去部分会议、报纸以及严重不相关的文献,得到2205篇文献作为分析数据。

如图1所示,国内建筑工程学科在社区养老领域的相关研究从 1991 年开始, 1991—2000年是研究初期,相关文献较少,平均年发文量1.8篇,总文献数量18篇;2001—2010年是一般增长期,文献数量增多,平均年发文量17.9篇,总文献数量179篇;2011—2020年是快速增长期,文献数量激增,平均年发文量200.8篇,总文献数量2008篇。

二、研究分析

(一)研究历程分析跟踪文献数量和社会人口发展变化,可推出以下结论:建筑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呼应社会发展、人口结构变化的需求。1994年国家颁布《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进入国家工作视野,社会开始关注养老,从中国知网检索到的第一篇国内建筑工程学科在社区养老领域的研究文献发表日期为1991年,这与当时刚起步的老龄工作发展背景相符合〔7〕。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0.2%,对比国际通行标准中的10%,普遍认为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从2000年开始国内建筑工程学科在社区养老领域的相关研究慢慢起步,研究文献逐渐增多,与2001—2010年一般增长期一致〔8〕。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高度重视老龄化问题,与2011—2020年快速增长期相一致,国内建筑工程学科在社区养老领域的研究文献激增,平均年发文量200.8篇〔9〕。

(二)研究作者

1.核心作者分析

作者发文量胡惠琴18周典13周燕珉10姚栋10裘知9于一凡9林文洁9王竹8李斌8徐怡珊7运用普赖斯理论分析核心作者,其条件为发文量在N篇以上,N=0.749η1/2max(ηmax为最高产者的发文量)〔10〕。统计发现1991—2020年,胡惠琴发文量最多,为18篇,即ηmax=18,由此求得N≈3.18,取整后得到发文量大于等于3篇的作者为建筑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社区养老相关研究中的核心作者,因此本文结合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和CiteSpace作者合作共现图谱对发文量前10的核心作者进行统计。从表1中可以看出胡惠琴发表文献数量居第一,发文量18篇;周典位居第二,发文量13篇;周燕珉和姚栋并列第三,发文量10篇。根据洛卡特定律分析研究作者和文献数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发文量为1篇的作者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小于60.79%,则形成稳定的研究网络〔10〕,表2为作者发文量占比统计结果,其中发文量为1篇的作者占比高达8522%,由此可知,我国建筑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社区养老相关研究中未形成稳定成熟的研究网络。

2.作者合作共现分析

图2为1991—2020年国内建筑工程学科在社区养老领域的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图谱中作者字体大小与发表的文献数量紧密相关,字体越大,文献数量越多。图中的节点代表作者,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连线越多合作越紧密,图中几位高产作者之间的连线较多,表明合作较为紧密,形成了“胡惠琴、林文洁、周燕珉”为主体的作者合作网络,还有一些其他的合作网络,例如“周典、周若祁、徐怡珊”之间形成的合作网络和“王竹、裘知、温芳”之间的合作网络。受软件显示功能和字体清晰度的影响,图2仅显示了发文较多的作者和网络,整体上有231条联系线,567个节点数,但只有00014的网络密度,整体来看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学术交流尚需加强。

(三)研究机构

从表3机构发文量看,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发文数量居第一,发文36篇;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居第二,发文量20篇;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位居第三,发文量19篇。研究机构共现网络图谱见图3,和作者共现知识图谱一样,图3仅显示了发文较多的机构和网络,整体上有 174 条联系线,376 个节点数,但只有 0.0025 的网络密度。从图3来看,机构之间的合作较为薄弱,只形成了两个明显的合作网络,一是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为核心,联合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以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合作网络,二是以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为核心,联合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以及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的合作网络。连线数越多机构合作越紧密,由此可知校际合作相对较多,校企之间的合作较少,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四)研究热点图4为1991—2020年国内建筑工程学科在社区养老领域的聚类分析结果,此次聚类采用TF* IDF 加权算法,结果为S=0.79,Q=0.54,在聚类分析中,一般认为Q值>0.3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S>0.5表明聚类就是合理的,S>0.7意味着聚类是令人信服的,综上可知文章中的聚类结构显著。每个聚类由多个紧密关联的词组成,数字越小,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即表明该聚类为最热门的研究。这些聚类折射出我国社区养老研究领域中适老化、老年公寓、养老社区、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等热点问题。

图 4 的聚类分析虽然展示了部分研究热点,但数量有限,不能完整展现国内建筑工程学科在社区养老领域的研究热点,所以表 4统计了频数排名前 30 的关键词进行参考。

从不同地区看国内建筑工程学科在社区养老的研究,可大致分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根据GB50867-2013《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和各省市养老设施建筑标准,从研究内容看建筑科学与工程学科需要综合考虑布局选址、建筑设计、建筑设备、场地道路、场地绿化、室外活动场地等,在之前检索到的 2205篇文献中进行检索得到表 5。

综合表4和表5可以看出,目前建筑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社区养老的研究热点为:养老建筑空间设计、养老模式、养老设施设置、适老化改造设计、适老景观设计;冷门研究包括:养老设施布局与选址、养老建筑设备、农村社区养老。

1.研究热点一:养老建筑空间设计

养老建筑空间设计的研究内容有以下方面:(1)探索“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下养老建筑设计策略。杨椰蓁分析了老年人对“医”和“养”的需求,并且给出了养老建筑的设计策略,重点在景观环境、适老化设计、智慧养老等方面探索〔11〕。(2)社区养老建筑模式与设计方法研究。高洪祥通过分析老年人心理特征以及生理变化,利用人体工程学合理安排老年人居住空间、洗浴空间、交通空间等,并且提出了养老建筑的一些通用设计手法〔12〕。(3)既有建筑改造为养老服务设施。

2.研究热点二:养老模式

社区中常见的养老模式有以下几种:(1)“嵌入式”养老模式。在社区中植入各类要素,提供就近连续照看服务,这些要素包括医疗服务、心理健康及衣食住行服务〔13〕。(2)医养结合模式,笔者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护理与养老结合,这是目前最多的形式,门槛相对较低;二是医疗(诊疗与治疗)和养老结合,该类型对人才、设备等资源需求较高,实践较少,建设和运营成本也较护理养老结合模式高。(3)“全龄化”养老模式。“全龄化”社区养老从社区环境、住宅建筑设计、服务设施以及管理运营四个方面为社区老人提供多元服务〔14〕。

3.研究热点三:养老设施

养老设施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运用DEM、GIS、LBS等软件分析养老设施可达性、人口匹配度、覆盖均匀度以及选址问题。曾辉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M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GIS相结合,为老年社区的选址提供建议〔15〕。何岸康、李建松等人通过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养老设施可达性,为优化养老设施布局提供参考意见〔16〕。(2)嵌入式养老设施。尤昊博、邹广天等人从养老服务设施和社区融合的角度出发,提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的基本模式,分析了社区既有建筑的建筑形式、空间布局等,在此基础上考虑采用不同的嵌入方式,例如内部调整式、外部扩展式以及分散布局式,最后提供合适的设计方法〔17〕。(3)基于老年人的行为需求以及设施的使用后评估,完善养老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筑设计。(4)为特殊老人,如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持续照护的养老设施。卜德清、和莎等人通过分析美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社区持续照护养老设施体系,给予国内社区养老持续照护重要启示,持续照护的养老设施体系需要协调中心,也需要一定的预防和保护服务〔18〕。

4.研究热点四:适老化改造设计

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主要包括:(1)适老化改造的动力机制,赵蔚等人认为老旧小区中的住户需求是改造原动力,政府、市场以及社会是改造的外部助力,只有两者协同,才能有效驱动老旧小区改造〔19〕。(2)既有建筑改造为养老设施的手法。徐知秋、胡惠琴等人探索了老旧小区既有建筑改造为养老设施的设计策略,归纳总结了4大类10小类改造手法,4大类改造手法分别是置换法、增建法、合并法以及空间重组法,10小类改造手法是在4大类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如合并法中考虑水平合并还是垂直合并〔20〕。(3)适老化改造对策。赵立志、丁飞等人分析了改造过程中的难题,认为住宅竖向辅助交通系统、养老公共服务设施、室外活动场地和停车场之间的关系是老旧小区改造重点〔21〕。(4)适老化设计,包括户外活动空间、景观环境、居住建筑等的适老化设计。

5.研究热点五:适老景观设计

社区养老的景观设计研究主要包括:(1)社区适老化景观设计。郑舒煜、马军山认为需要为全体老人设置适宜的景观环境,如康复花园、亲子花园、芳香花园、失智花园以及园艺花园〔22〕。(2)养老社区中康复环境设计与研究。王琦认为康复环境设计应体现人文关怀,在充分考量老年人生理变化及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可得到老年人康复环境设计准则和规范〔23〕。

(五)研究冷门方向1. 研究冷门一:养老设施布局与选址

国内建筑工程学科在社区养老设施布局选址的研究中起步较晚,论文数量较少:(1)社区养老设施布局评价,大多从公平性角度出发。肖维建立了供需公平、空间公平的评价体系,对南岗区进行实证分析,明确了空间布局、设施规模等问题,为下一步完善设施布局提供参考建议〔24〕。(2)不同类别的社区养老设施布局选址研究,如康复类、医疗类、生活类社区综合养老设施等。李斌运用GIS及相关模型,从供给密度、服务半径、需求密度等角度为康复类社区综合养老设施布局选址提供建议〔25〕。

2. 研究冷门二:养老建筑设备

国内建筑学科在社区养老建筑设备领域研究论文数量极少:(1)养老建筑智能化设计。肖彦等人以实际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养老建筑智能化设计要点包括远程医疗、呼叫、老年人监督与求助等专业业务系统设计;视频安防监控、出入口控制等安全防范技术系统设计;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设计等〔26〕。(2)养老设施智能化体系研究。形健结合老年人需求,将智能化相关的模式、平台、系统进行梳理,形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照料中心、服务站三级智能化体系〔27〕。

3. 研究冷门三:农村社区养老

国内建筑学科在农村社区养老领域的研究包括以下内容:(1)乡村社区空间适老性改造设计研究。陈香媛等人综合考虑西安农村特性、老年人需求及现状空间问题,提出养老自主化设计、室外步道适老化、建筑风貌及绿化空间适应性等农村社区空间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28〕。(2)农村养老社区户外环境设计研究。杨恒等人通过实地调研分析,认为公共基础设施不足、植物搭配单一、缺乏无障碍设计是农村养老社区户外环境设计的关键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29〕。

(六)冷热门研究方向形成原因1.社区养老成为热门研究的原因

近年来社区养老受到关注,成为养老的重要方式之一,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1)能较好平衡养老服务需求和养老成本。社區养老为老年人日常需求提供服务,比如日间照料、医疗保健等;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现有基础设施,避免进行大量养老成本极高的基建投资,成本相对较低。(2)社区养老容易和居家养老方式产生多种组合,形成共赢局面。一方面有利于养老服务拓展市场,降低边际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规范、标准的医护资源和养老服务。(3)社区养老的人口流动性与养老院、居家养老相比较好,新鲜的信息和事物更容易拉近老年人和真实社会的距离。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养老,既能得到家人的亲情关怀,又能生活在相对熟悉的环境接触不同年龄的人,同时得到社区医护资源和养老设施的各类专业服务,对老年人生活、生理和心理都较有益。

2.社区适老化改造成为热门研究的原因

根据图4聚类分析结果发现适老化聚类标签的数字最小,代表此聚类包含关键词最多,也就表明该聚类为最热门的研究,所以在此重点分析适老化研究:(1)我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人均GDP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对养老成本较为敏感,需要提供不同成本,特别是中低成本的养老服务。未来大部分国民会考虑成本较低的养老方式,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所以社区适老化改造设计极为重要。(2)我国大部分人口现阶段居住在未设置养老设施或养老设施不完备的小区,以成都为例,相较于其他城市,成都社区养老设施研究起步较早,但2013年才发布《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范》,考虑项目周期,大部分设施在2~3年后才能落地,表明2015、2016年之前修建的大部分小区未设置养老设施。为了充分利用现有存量资源满足当下养老需求,社区适老化改造成为研究热点。

3.布局选址、农村社区养老和建筑设备成为冷门研究的原因

笔者认为其原因如下:(1)建筑工程学科的研究人员对适老化建筑设备的关注较少。在既有建筑、养老设施中,建筑设备是提升适老化环境品质的最佳途径之一,比如增加空调、电梯能极大地改善适老化环境品质。建筑工程学科对适老化建筑设备的研究较少,但在其他学科如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研究文献较多,集中在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人工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智慧健康养老终端设备等方面。(2)布局选址和建筑工程学科是一种弱相关的关系,布局选址更多会和土地供应计划以及资源、资金投放有关,所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关于养老设施布局选址的研究较少。(3)农村社区养老相关研究较少主要因为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是采取家庭养老方式,农村老年人和农村管理部门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认识不足,对其关注较少。

(七)研究前沿探析突现词是在研究过程中被引用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代表一定时间段内该领域的研究前沿,所以本文利用关键词突现图分析研究前沿〔6〕。图5为1991—2020年国内建筑工程学科在社区养老领域的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其将突现知识图谱划分为早期前沿、中期前沿以及近期前沿。2000—2010年为早期前沿,内容包括:为老年住宅设计、居住模式、居住需求以及老年社区等;2010—2015年为中期前沿,包括养老地产、养老服务设施、智慧社区以及适老性的相关研究;2016—2020年为近期前沿,包括嵌入式养老设施、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适老景观设计、无障碍设计等。

三、总结与建议

1.研究总结

本文通过查阅社区养老相关资料,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形象直观地对社区养老研究热点以及前沿趋势进行探析。总结发现:社区养老的相关研究成果丰富,但存在一些问题:(1)研究作者与机构分散,整体来看,作者、校企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较少,校际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相对较多。(2)适老化相关研究中对改造动力机制、适老化设计、既有建筑改造为养老设施等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缺乏智慧型适老化设施设备研究。(3)现有研究聚焦于城市社区,对农村社区养老关注较少。(4)老年人行为特征、情感化设计等相关研究较少。

2.研究建议

(1)跨领域、多学科跨界合作。研究作者、机构之间需要加强跨界合作,使得社区养老研究网络更加成熟。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都是弱势群体,患病率遠高于其他群体,对医疗、护理和养老服务的要求也远高于其他群体。为向老年人提供智能、舒适的养老服务,需加强不同的学科之间的合作,如建筑工程学科和医学、心理学以及人体工程学等,同时建筑工程学科内部应加强建筑设计、室内外空间设计、建筑设备、声光热物理环境等专业之间的合作。

(2)加强智慧型适老化设施设备研究。适老化设施设备是改善适老环境品质的重要途径,结合社区养老前沿研究打造智慧养老社区和老旧小区养老智慧化、适老化,通过5G等互联网新技术、物联网、智能家具、智能家居环境、远程医养(包括诊断、治疗、康复、康养等),充分发挥作为高技术载体的建筑设备的巨大作用,全面改善提升社区养老设施的适老化环境品质。智能设施设备正在改变老年人的生活,智能设备与人工智能(AI)相结合,收集老年人健康数据,帮助用户推测患病几率并且为医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如智能床垫可检测老人的心率、起夜的次数;可穿戴设备不仅可以监测老年人心率,还可以监测血糖水平甚至有利于预防皮肤癌,未来适老化设施设备运用智慧理念将成为研究的热门方向。

(3)社区更新改造中加强适老化研究。社区更新改造中,补齐养老设施、提升设施适老性极为重要,这与近期前沿研究“嵌入式养老设施、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等”相一致。老旧小区存在大量老年人,但由于规划和配建标准落后,养老设施明显不足、空间适老化程度不够。大部分老旧小区缺乏专业性的养老空间资源和功能服务,如何合理布局15分钟社区生活圈、盘活闲置资源,补齐养老设施、提供适老性空间成为难题。

(4)关注农村地区养老问题。2018年《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指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1.44亿,其中近六成分布在农村。本文检索范围中农村养老相关论文仅41篇,占比为1.8%,研究较少。农村老年人普遍收入低、心理压力大、缺乏安全感,孤独感以及焦虑情绪如影随形,且农村老年人口总量大、养老形势严峻,亟需加强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研究。

(5)关注老年人行为特征以及情感问题,加强人性化的设计。考虑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不同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状态,比如失能、失智老年人以及自理老人的行为和心理特征截然不同,而研究人员需要根据这些差异化的需求,更加提供人性化的设计、精细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EB/OL〕.(20170308) 〔2021031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3/06/content_5173930.htm.

〔2〕天眼新闻.“数”说养老 2021年养老领域有这些变化〔J/OL〕.(20220101)

〔3〕三分报告.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EB/OL〕.(20220225)〔20220316〕.https://www.sohu.com/a/517666754_121094725.

〔4〕张北辰,刘圆圆. 环境心理学在养老类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 中国冶金教育,2016,(2):109-111.

〔5〕王惠. 养老社区适老化景观设计〔D〕. 青岛: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2021:13-21.

〔6〕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 CiteSpace 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 J〕. 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 253.

〔7〕东华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年)〔EB/OL〕.(19941214)〔20211016〕.https://cj.dhu.edu.cn/zsjyyjs/43/ec/c16824a213996/page.psp.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010328)〔2022012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1/content_60740.htm.

〔9〕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EB/OL〕.(20111216)〔20211016〕.http://www.gov.cn/zwgk/201112/27/content_2030503.htm.

〔10〕王声培,云雅娟. 洛特卡定律、普赖斯定律和我国数学科学文献〔J〕. 图书情报工作,1994,(3):21-24.

〔11〕杨椰蓁. “医养结合”模式下养老建筑设计策略初探〔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2018:99-107.

〔12〕高洪祥. 上海市社区养老建筑研究〔D〕.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8:75-81.

〔13〕章迎庆,梁可. 上海嵌入式养老社区模式探讨〔J〕. 住宅科技,2017,37(2):27-31.

〔14〕赵荣生,余新仁. “全龄化”社区养老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民政,2020,(9):39-40.

〔15〕曾辉. 基于 DEA-GIS 的城市养老社区选址问题优化研究〔D〕. 郑州: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2019:60-69.

〔16〕何岸康,李建松,杨娜娜,李林,泽. 武汉市人口老龄化时空格局与养老服务可达性分析〔J〕. 测绘地理信息,2020,45(6):150-153.

〔17〕尤昊博,邹广天,向立群,尚德重.社区既有建筑中嵌入式养老设施的适配设计〔J〕.城市建筑,2017,(20):23-26.

〔18〕卜德清,和莎,李苏之影. 国内外典型社区居家持续照护养老设施体系研究〔C〕∥2020 年工业建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2020:49-52.

〔19〕赵蔚,楊辰. 城市老旧住区适老化改造的需求、实施困境与规划对策——内生动力与外力介入的协同治理探讨〔J〕. 住宅科技,2020,40(12):27-34.

〔20〕徐知秋,胡惠琴. 老旧住宅改造成社区养老设施的方法探索〔J〕. 建筑学报,2017,(3):95-101.

〔21〕赵立志,丁飞,李晟凯. 老龄化背景下北京市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对策〔J〕. 城市发展研究,2017,24(7):11-14.

〔22〕郑舒煜,马军山. 居住区景观适老化设计初探〔J〕. 现代园艺,2020,43(22):92-94.

〔23〕王琦. 基于人文关怀的养老社区康复环境设计研究〔D〕. 西安: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2016:40-47.

〔24〕肖维. 社会公平视角下哈尔滨市南岗区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20:19-27.

〔25〕李斌,李雪,王依明.康复类社区综合养老设施布局选址研究〔J〕.建筑学报,2019,(2):44-49.

〔26〕肖彦,蒲域.养老建筑智能化设计要点——基于雄安容东养老中心项目设计案例〔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21,15(2):19-22+26.

〔27〕邢健. 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与智能化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2017:26-36.

〔28〕陈香媛,姜峰.西安城郊型农村社区养老居住环境设计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12):72-73.

〔29〕杨恒,赵斌.浅析嘉兴农村居家养老社区户外环境设计〔J〕.大众文艺,2016,(7):89.

Research on Community Pensions in Domestic

Architecture and Frontier Analysis

——Based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MAO Xiulan, WANG Songtao, ZHU Ying

Abstract: With the growth of the number of elderly population in China, community pension,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of pension, has been increasingly paid wide attention and achieved rich research results. We used to use the knowledge map to track and analyze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frontier trends of domestic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in the field of community pension, and found that:(1) Aging transformation design, pension model, pension service facilities, pension building space design and landscape design are the current research topics in the field of community pension in China, but the layout and site selection of pension facilities, building equipment and rural community pension have become a research unpopular;(2) Aging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medical care, embedded elderly care facilities design and aging transformation of old residential areas are the cuttingedg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e near future;(3) Fine design for the elderly population, research on smart agingappropriate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and research on elderly care in rural areas are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crossfield and cross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research level.

Key words: community endowment; pension service center; suitable for aging design; aging society; pension model; building space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

(责任编辑:叶光雄)

收稿日期:20211107

作者简介:毛秀兰,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 Email:3280707524@qq.com;祝莹,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健康建筑、居住建筑、适老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Email:yziyin@126.com。

通讯作者:王松涛,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Email:2290088010@qq.com。

猜你喜欢

老化设施养老
延缓大脑老化,要怎样吃
民生设施非“摆设”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节能技术在开关电源老化测试中的应用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