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太空中国航天事业意义非凡

2022-06-10胡墨涵

留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航天事业升空天宫

胡墨涵

2022年5月15日是天问一号着陆火星一周年的日子。一年前,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收获颇丰,2022年5月5日,我国成功发射吉林一号宽幅01C卫星。4月2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京完成开舱。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众多举世瞩目的成就,而未来,我国航天事业将探索更加辽阔的“星辰大海”,让我们一同展望美好的到来。

1970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彼时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有能力制造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在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神舟一号飞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此次飞行对飞船内的生命保障系统、姿态控制系统等进行了测试并考核了运载火箭的性能以及可靠性。此次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一次重要飞行,是中国航天史的重要里程碑。同年11月21日,神舟一号返回。而后,我国第二艘、第三艘、第四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也先后成功发射。

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艘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升空,神舟五号载着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天宫一号是中国发射的一个太空空间实验室。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并完成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成为一个小型空间站。此次交会对接试验,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而后发射的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都与天宫一号协同完成对接任务。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布的第二个目标飞行器,也是中国首个具有补加功能的载人航天科学实验空间实验室。同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这艘飞船搭乘了两名航天员来与天宫二号对接,并且执行在太空中进行长期实验的任务。

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象征着古人对未知星空的向往。在现代,嫦娥这个名字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嫦娥工程”即是我国的探月工程,探索月球对我国来说有着重大意义,随着人造地球卫星以及航天工程的进行和发展,探索月球的工程也逐步展开。2007年中国探月计划中的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完成了我国首次绕月探测行动,这次探测活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搭乘了多种科学探测仪器的嫦娥一号对月球周围进行了探测,随后于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成功撞击月球。

在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后,我国没有停止探索月球的步伐。2010年10月,嫦娥二号人造绕月卫星成功发射。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直到现在,嫦娥三号部分负载仍在有效运行之中。探月工程是逐步开展的,此前的探月工程为嫦娥四号的发射和探索工作积攒了足够多的理论以及实践经验。满载着期待,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搭载着玉兔二号的月球发射车。在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等步骤后,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着陆,并卸载玉兔二号月球车。就我国取得的这一壮举,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致电祝贺:“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中国探月的第一行足迹,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

目前,我国探月工程已经完成了三期工程,接下来将启动第四期探月工程。202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于“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启动一批新的重大航天工程,其中包括第四期探月工程。根据预想计划,我国的月球探测将进入无人区,此后发射的探测器将在月球无人区采样。未来我国还将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在月球进一步采集相关样本。未来还可能在月球建立科研站基本型。

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与张晓光在太空中为全国学生进行太空授课,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了我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探索宇宙的魅力。这样一节特殊的课程让许多学生印象深刻,在失重的情况下。三位宇航员向学生们讲解了物理学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向同学们介绍了如何制造水球。

时隔8年,王亚平再次进入太空,于神舟十三号飞船上为我国学生讲解知识,进行“天宫授课”,为全国的学生们科普太空中的奥妙。

在第二堂“天宫授课”中,陪同航天员一同授课的航天员翟志刚对同学们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未来属于你们!”对这些终将从少年成长为青年的学生来说,“太空授课”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一堂在太空中讲授的科普课,也是驱使他们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栋梁的一堂课。

观看“天宫授课”的学生也许还回味在太空课堂的魅力之中,而8年前观看那堂课的学生如今有些已经成为助力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分子。《人民日报》报道,2000年出生的官灿辉如今是一名航天搜救员。据了解,正是2013年,王亚平于天宫一号中的授课,让他对航天产生了好奇,并萌生了当科学家的想法。5年后,他加入了航天队伍,成为一名航天搜救员。巧合的是,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返回,迎接王亚平的工作人员中就有这名曾经观看她“天宫授课”的学生。相信在未来,有更多的青年才俊,将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成为一名航天人。

2022年4月4日,人民网报道,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展现了中国人“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回望来时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每一步都坚实而有力。

如今,我国航天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不代表着结束,中国航天的高度还在不断刷新之中。在浩瀚的太空中,仍有空间等待着我们研究和探索。同时通过掌握的技术,我国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为社会创新提供了强大激励。在未来,我国的航天成绩还将继续书写,航天工作者也将继续贡献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航天事业升空天宫
少年拍天宫·浩淼之星在行动(下)
向着“天宫”,那个新高度
中国航天,叩门“天宫”
以加强党的建设促进航天事业发展新跨越
火箭升空啦
绝境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助燃剂”
“天宫二号”里的大扫除
火箭升空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