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疗法应用于自闭症儿童干预的个案研究
2022-06-10李佳楠张世霞高爽
李佳楠 张世霞 高爽
摘要: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主要症状表现有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以一名自闭症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耕地、栽种、浇水、除草及果实收获等农耕园艺流程,调动其视、听、嗅及触感等多感官参与植物的栽培、陪伴等活动,在自然环境中,改善该自闭症儿童的不良情绪和刻板行为,增强其自我控制能力和持久的注意力,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效果较好。实践证明,园艺疗法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式,对自闭儿童的干预有一定效果,值得在该领域深入推广。
关键词:园艺疗法;自闭症儿童;干预;刻板行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8-0055-03
园艺疗法(Horticultural Therapy)是指对于有必要在其身体及心理方面进行改善的人们,借由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活动,从其社会、教育、心理及身体诸方面进行调整更新的一种有效的方法[1]。园艺疗法作为自闭症儿童的辅助疗法之一,可与其他疗法结合来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在促进儿童行为规则化发展、提升交往能力及稳定儿童情绪等方面均有显著的干预效果。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主要症状表现有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全世界自闭症患者约6000万,中国约占1000万,其中0~14岁自闭症儿童超过200万,且发生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2]。目前,自闭症的诱因尚不明确,外在行为表现为哭叫、自残、攻击、对立、违抗等,以及无法用目光注视、身体姿势等与人沟通互动,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分享与合作,难以发展出良好的友谊等,这些行为表现通常会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
本研究以北京源起自闭症儿童关爱中心一名自闭症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园艺疗法对其进行干预,旨在使该名儿童在自我控制力、专注力、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有所改善,提高情绪稳定性,建立正面的、能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
一、个案概况
以北京源起自闭症儿童关爱中心2020年入学的一名自闭症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家长的访谈,了解其基本情况如下:
大山(化名),男孩,8岁。6岁时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断为自闭症,不能主动对话,语调异常,脾气急躁,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困难,刻板性行为明显(摆手、咬手),情绪稳定性差,容易焦虑、狂躁、哭闹,高兴时会蹦跳,当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或者要求不被满足时会咬自己的手。曾上过两所幼儿园,做过康复训练,对数字敏感,身体协调能力与手部精细能力较强,动作模仿能力较强。在家长访谈中,大山的母亲说,大山好像对什么都感兴趣,但每件事维持的时间都很短,不到10分钟,如果继续让他做就会大喊大叫。她希望通过园艺疗法拓展大山的兴趣爱好,提高做事情的专注力。
研究者根据大山的实际情况,对他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干预,让大山更多地亲近土地和自然,体会园艺种植的乐趣。
二、干预目标与方案
(一)干预目标
在干预中通过园艺疗法,让大山学习耕地、栽种、浇水、除草及果实收获等劳动技能,提高触觉能力、专注力,调节情绪,疗愈身心,促进情绪稳定;在陪伴、管理植物的过程中体会责任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通过栽培来提升注意力的持久性,提高沟通表达能力,促进社会性发展;通过除草促进冲动的适度宣泄,减少问题行为。
(二)干预方案
对大山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干预,时间为每周三下午15:00~16:00。在干预中,研究者使用雷秀雅[3]创立的园艺疗法中的三种具体方法,即园艺认领疗法、植物种植疗法和自然接触植物疗法 ,让大山在栽种、度过、收获中感觉植物的存在,增加对植物的兴趣。研究者填写园艺课程观察表,对每节课的目标、内容、过程等进行详细记录,为后期适时调整干预方案与评价个案的技能反应提供依据。观察个案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分析评估园艺疗法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效果。
三、实施过程
研究者根据大山的性格特点和需求,遵循季节变化,分阶段对其开展了干预及康复训练活动。
第一阶段(第1~3周):接触植物。
研究者带领大山及其他自闭症儿童参观农场的大棚和菜地,观察蔬菜等植物的生长状态,接触陌生环境,为接下来实施园艺疗法奠定基础。
走在农场的窄路上,遇到矮树时教大山学会弯腰通过。当大山开始快速奔跑时,研究者向他发出指令:“排好队,慢慢走,往前走,抬起脚,大步往前走。大山,请你慢点儿走。”随后大山开始放慢脚步。采摘桑叶时,大山在桑叶大棚内乱跑,研究者通过带领大山数叶子、比大小的方式,让大山专注于这一任务。研究者带领大山拿着篮子寻找不同的叶子和喜欢的花瓣,然后两人坐在石桌旁,将白色帆布袋铺在石桌上,上面放叶子和花瓣,最上面放白纸。研究者教大山用石子不停敲打叶子和花瓣,直到颜色印染到白色帆布袋上。完成后,大山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
参观三次之后,大山开始熟悉农场,建立了行为规则。
第二阶段(第4~9周):植物的认养和种植。
在研究者的协助下,大山制作了自己喜欢的颜色的名牌。研究者让大山手拿着小铲子挖坑,先后栽种了茄子、土豆、豆角、玉米、紫蘇、薄荷等植物。栽种过程中,在介绍植物的名字时,通过让大山察看、触摸、闻、嗅等来感受植物的不同特征,然后在种植的秧苗旁插上自己的名牌,并由社工协助写上大山的名字。在合理的范围让自闭症儿童做出自己满意的选择,有助于提升他们对于生活的掌控感,同时加深对自己所栽种植物的记忆。
每次活动开始前,研究者会带领大山清除地里的杂草,给植物浇水,培养大山对植物的责任感。研究者发现大山对薄荷感兴趣,喜欢闻薄荷的味道,所以连续三周开展了栽种薄荷的活动,观察大山的行为变化。
活动中,大山会把手在眼前摆动,目光斜视。因为大山对数字很敏感,故研究者通过一边栽种一边数数的方式,与大山不断地进行语言交流,提高大山做事情的专注力。栽种完薄荷后,大山飞快地拿起水壶,给所有的薄荷浇水。此时,研究者向大山发出指示:应该一个一个浇,水不能太满。之后,研究者带领大山用盆接水、端水,找到自己的名牌,给自己栽种的植物浇水,并告诉他要让每个格子的水量平均一些,避免他突然把水倒在一处。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鼓励大山观察周围环境中适合自己的工具,自发性地提出要求。
三周后,大山可以自主完成薄荷栽种,没有出现情绪抵抗或者攻击、自残行为。栽种完植物后会自己去浇水,并且能找到自己的名牌,浇水量也有了一定的控制。研究者延长了大山的浇水时长,让他充分享受浇水的乐趣。
综上,六周的时间里,研究者充分调动了大山的视、触、嗅、听等多感官参与植物栽培、陪伴等活动,让他充分体验种植的乐趣。
第三阶段(第10~12周):收获。
研究者带领大山收获土豆、玉米、大蒜等,并教大山认识植物的果实,比较各类植物果实的大小,告诉他哪部分能吃,然后让他放在推车里,再运送到指定位置,并带回家和父母加工制作成食物,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在参加园艺活动时,自闭症儿童不时有抬手、伸展、下蹲等动作,这不但锻炼了他们四肢的各个肌群,还能够提升其平衡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随着体力的不断消耗,自闭症儿童的内心会平静下来;对于植物的关注,会让他们的大脑松弛下来,缓解急躁的情绪,由此提升情绪控制能力。
四、干预效果
经过近三个月的干预,研究者找到了大山感兴趣并能专注的事情,通过布置丰富的任务活动,使他实现了从不专注到专注,同时增加了兴趣内容,刻板行为次数减少。
在接触植物的过程中,大山的情绪稳定性大幅提升,摆手、跑跳等行为明显减少。参观农场时奔跑的速度变慢了,并开始有意识地等待研究者,但全程仍需要指导,否则就会漫无目的地乱跑。目光开始关注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拿起来放在眼前认真观察,会面对人主动微笑。
在植物认领与种植过程中,大山的自控能力和耐力得到增强,能坚持完成任务,不再半途而废。他表现出对水的浓厚兴趣,由最开始的拿喷壶大量往一个地方灌水,到后面知道给所有的花草浇水,并且能找到自己认养的植物。能自己完成部分任务,自己不能完成的,通过研究者协助,也可以顺利完成。
在整个园艺干预过程中,大山的主动性语言与行为增多,交流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大山的母亲对整个园艺干预过程很满意,并且表示:“大山认识了土豆、玉米等;发脾气的次数减少,做事情时持续的时间也更长了。”在干预过程中,大山和研究者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有时会主动叫研究者的名字,并且在想做某件事时会牵住研究者的手,表达简单意愿。
五、总结与讨论
园艺疗法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式,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有一定的效果。但自闭症儿童无法用语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对其情绪和行为进行准确判断[4]。
在选择场所时,一定要注重安全性;在植物的选择上也必须考虑到花粉过敏问题,同时避免使用一些带刺或者有毒性的植物[5-6]。
在干预过程中,研究者应尊重自闭症儿童个体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调整设计方案,以保证干预的顺利进行。
鉴于干预时间有限,该名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后续有可能出现反复。研究者将继续追踪分析园艺疗法在自闭症儿童干预和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不断根据自闭症儿童的成长变化调整方案,同时争取家长和相关人员的积极配合,以期达到消除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树华. 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上) [J].中国园林,2000,16(3):17-19.
[2]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 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雷秀雅.自闭症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技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王碧涵,周桂龙,江晓珍. 园艺疗法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的个案研究[J]. 黑龙江教育,2021(2):70-71.
[5]寇妮. 沉睡在梦中数星星的孩子[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2(5):54-56.
[6]郭成,金灿灿,雷秀雅. 园艺疗法在自闭症儿童社交障碍干预中的应用[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20-23.
編辑/于 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