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增长目标与劳动力价格扭曲*

2022-06-09

新疆社会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劳动力程度价格

李 言 张 帆

内容提要:文章基于中国城市层面数据,利用生产函数法测算劳动力价格扭曲,探讨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通过劳资谈判力量渠道作用于劳动力价格扭曲;实证分析表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提高将加剧劳动力价格扭曲,且在分地区层面,东部地区的影响幅度最大,在分城市规模层面,大城市的影响幅度最大;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地方经济增长目标会通过加剧劳资谈判力量失衡对劳动力价格扭曲产生负向影响;分位数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力价格扭曲越大,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的影响幅度越大。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品市场化程度快速提高,商品价格机制已经主要由市场机制决定,政府干预的范围很小;与之相比,要素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主要表现为要素价格扭曲的普遍存在。回顾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在释放经济活力、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了社会发展的稳定,但在消除部分扭曲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新的扭曲。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对此的一种解释是中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着典型的垂直管理模式和自上而下的目标激励体系。地方政府为了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目标,逐渐开始对要素市场进行干预,通过扭曲要素价格的途径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短期比较优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

在地方政府竞争的格局下,中央政府通过政绩奖励会激励地方官员因晋升需求而积极发展当地经济。因此,地方政府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往往会受到上级政府经济绩效目标的约束,导致经济增长目标随府际传递而“层层加码”。此外,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目标中还存在典型的“自我施压”,即地方政府倾向于使用硬约束方式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如偏好使用“确保”、“以上”等硬约束性质的用语。在内外部双重约束下,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更愿意采取短期经济行为。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目标的追逐意味着其要获取发展比较优势,在诸多手段中,干预劳动力市场成为其主要选项。由于资本流动性高,当各地方政府采取具有扭曲要素价格特征的政策时,较小的差异可能就会导致资本选择流动,使得干预效果不确定性较大,而劳动力一般只有在政策差异较大时才会流动,因为后者的流动成本更大,所以干预劳动力市场所产生的差异难以导致劳动力流向其他地区。因此,如果我们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视为其生产函数的产出,扭曲劳动力价格便是地方政府吸引要素投入的重要途径。由于对地方政府而言,生产目标先于生产投入,所以,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

本文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纳入劳动力价格扭曲分析框架,检验地方经济增长目标是否会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产生影响。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将地方政府制定经济增长目标行为与扭曲要素价格行为相联系,分析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并从劳资谈判力量渠道构建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影响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的中介机制,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机制分析部分所提出的假设进行相应检验,以此提出具有政策组合思想的劳动力市场化配置改革方案。另外,为了进一步研究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影响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的异质性问题,本文还进一步利用面板分位数模型检验了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不同的情形下,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对经济增长目标的约束会影响市场运行效果,也会影响体现经济体制改革题中之义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时集中出现,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阶段,将改革置于经济增长之上已成为普遍的共识。顺利渡过“三期叠加”时期,就要处理好市场与资源配置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便顺利实现增长速度换挡、渡过结构调整阵痛,以及完成前期刺激政策消化。在此背景下,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使用经济增长目标区间的提法,次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没有提出GDP增长或者翻番类的目标要求。而在过去较长的时期内,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的制定陷入到“自上而下的标尺竞争”中,虽然这种激励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但会引致地方政府为完成目标而产生短视行为,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经济后果。余泳泽等基于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目标“层层加码”不利于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1)余泳泽、张少辉、杜运苏:《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与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世界经济》2019年第10期。徐现祥等的研究发现,无论是理论推导还是经验分析,当政策工具是要素投入时,经济增长目标的提高会损害经济发展质量。(2)徐现祥、李书娟、王贤彬、毕青苗:《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的选择: 以高质量发展终结“崩溃论”》,《世界经济》2018年第10期。王文举和姚益家的研究发现,当地方政府制定越高的经济增长目标时,企业家精神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弱。(3)王文举、姚益家:《企业家精神、经济增长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经纬》2021年第3期。纪祥裕和唐荣的研究发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对技术创新产生了显著抑制作用。(4)纪祥裕、唐荣:《地方经济增长目标会影响技术创新吗》,《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从研究视角而言,少有研究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纳入到新常态时期要素资源配置研究中,然而,由于地方政府往往会通过扭曲劳动力价格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所以两者之间关系密切。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去探讨劳动力价格扭曲的成因,即市场分割和劳资谈判力量失衡,且两者都与地方政府干预有关。早期对劳动力市场分割进行研究的学者认为在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情况下,工资的决定并不遵循新古典的边际法则。Dickens和Lang 等认为市场分割是造成劳动力价格扭曲的重要原因,他们通过实证手段证明,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区分是存在的,而且还存在着阻碍劳动力从次要市场向主要市场流动的非经济壁垒。(5)Dickens W. T.,Lang K.,A Test of Dual Labor Market Theor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4), pp.792-805.蔡昉等认为阻碍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根源是户籍制度所引起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6)蔡昉、王德文、都阳:《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区域差距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谢嗣胜和姚先国认为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市场分割的事实限制了劳动力在不同城市、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等环境下的自由流动,达不到劳动力能力与薪资的最合理配置。(7)谢嗣胜、姚先国:《我国城市就业人员性别工资歧视的估计》,《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6期。

由于中国目前正处于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工会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性强化了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强势地位,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竞争过程中的招商引资行为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强势地位,导致工人的工资往往并不能真实反映其自身的生产效率,因此,劳资谈判力量失衡是导致劳动力价格扭曲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李文溥和李静认为,由于劳动力市场被分割,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劳资谈判力量对比都出现了失衡。(8)李文溥、李静:《要素比价扭曲、过度资本深化与劳动报酬比重下降》,《学术月刊》2011年第2期。在传统的正规劳动力市场上,政府部门、国有事业、国有企业的正规就业者基本上是不可退出的,这就形成了绑架机制,导致了过高的劳动力成本;在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上,尽管市场化程度较高,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个别劳工与资方之间的力量依然悬殊,因而,这种市场决定的“均衡”劳动力价格必然低于真正劳资谈判力量均衡下的劳动力价格。张杰等认为地方政府政绩评价体系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对本地企业的保护,使得政府对企业侵占农民工和普通打工者权益的现象表现漠然,甚至默许企业利用自身在劳动力市场的强势地位支付给工人低于市场水平的工资。(9)张杰、周晓艳、李勇:《要素市场扭曲抑制了中国企业R & D?》,《经济研究》2011年第8期。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推进,经济发展逐渐从相互竞争走向相互合作,市场分割因素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因此,本文主要从劳资谈判力量角度构建“经济增长目标→劳资谈判力量→劳动力价格扭曲”作用机制。

三、研究设计

(一)指标处理

关于要素市场扭曲的测算,常用的三种方法为生产函数法、(10)Hsieh C. T.,Klenow P. J.,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124(4),pp.1403-1448.非参数分析法(11)Skoorka B. M.,Measuring Market Distortion: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Policy and Competitiveness,Applied Economics,2000,32(3),pp.253-264.和市场化指数法,(12)张杰、周晓艳、李勇:《要素市场扭曲抑制了中国企业R & D?》,《经济研究》2011年第8期。由于只有生产函数法可以具体测算出每种要素的价格扭曲程度,故接下来利用该方法对城市劳动力价格扭曲进行测算。从总量层面切入,将劳动力价格扭曲引入城市i利润函数中,然后求解利润最大化的方式得到测算要素市场扭曲的表达式:

(1)

(2)

城市i的生产函数为C-D形式,式中π表示利润,Y表示总产出,W表示工资,L表示劳动力,RK表示资本利息,K表示资本,disw表示劳动力价格扭曲。通过求解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并进一步转换后,就可以得到测算扭曲的表达式:

(3)

需要整理的数据包括城市层面的总产出、资本和劳动力等三笔数据,时间跨度为2003—2016年,经过筛选后的样本量为276个城市,相关数据主要来自国研网。关于城市总产出,利用总产出指数,将数据转换为以2003年为基期的实际值,并进一步将名义总产出比上实际总产出得到总产出平减指数(pt),并利用该指数将下面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劳动力平均工资两笔数据的名义值转换为实际值。关于城市资本,测算该数据需要两笔数据,即2003年城市固定资本和2003—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其中,2003—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直接从国研网获得。关于2003年各城市固定资本(K2003),本文主要参考Hall 和Jone的测算方法,(13)Hall R. E.,Jones C. I.,Why do Some Countries Produce So Much More Output Per Worker Than Other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114(1),pp.83-116.用2003年的固定资本形成额(I2003)比上2003—2013年固定资本形成额的几何平均增长率(g)加上固定资本折旧率(δ)之和,即K2003=I2003/(g+δ)。参考张军等的研究,(14)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本文将固定资本折旧率设定为9.6%。在上述两笔数据的基础上,就可以利用永续盘存法测算得到以2003年为基期的2003—2016年各个城市的资本,其测算公式为Kt=(1-δ)Kt-1+It/pt。城市劳动力数据直接取自就业人员数。

本文采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并考虑无效率项随时间波动情形,对生产函数进行估计。为了保持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将式(2)转换为劳均变量形式:

Yi,t/Li,t=Ai,t(Ki,t/Li,t)α

(4)

然后对劳均总产出和劳均资本数据取对数:

In(Yi,t/Li,t)=c+αIn(Ki,t/Li,t)+γi+εi,t

(5)

利用估计得到的参数,结合式(3),就可以对城市劳动力价格扭曲进行测算。要素市场扭曲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要素价格的正向扭曲,即要素实际价格高于要素的边际产出价值所确定的均衡水平;一种是要素价格的负向扭曲,即要素实际价格低于要素的边际产出价值所确定的均衡水平。(15)王宁、史晋川:《中国要素价格扭曲程度的测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年第9期。从测算结果来看,劳动力价格以负向扭曲为主,这与相关研究的测算结果相似。(16)李言:《中国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的变迁: 2000—2016年》,《经济学动态》2020年第1期。

(二)模型设定

(6)

基准回归模型的设定如式(6)所示,特别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想要切实影响至企业风险中需要一定的时滞,因此在回归模型中考虑变量传导的时差可能更为合理。(17)任晓怡、向海凌、吴非:《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如何影响金融市场稳定——基于股价崩盘风险的视角》,《经济学报》2020年第2期。本文在实证分析中,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滞后一期,在稳健性分析时,将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均设定为滞后一期。被解释变量为劳动力价格扭曲(disw),解释变量为滞后一期地方经济增长目标(lrate),控制变量(X)包括产业结构(stru)、经济规模(lngdp)和财政支出规模(gov)。产业结构利用第三产业占比衡量,经济规模利用国内生产总值对数值衡量,财政支出规模利用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衡量。关于经济增长目标,本文利用网络爬虫,从地方政府网站收集了2003—2016年包含经济增长目标信息的2954份政府工作报告文本,进一步整理得到城市年度经济增长目标。控制变量的数据来源为国研网。由于采用面板双固定效应模型,所以式(6)中包含时间固定效应项(η)和个体固定效应项(γ)。

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劳资谈判力量(tanpan)作用机制进行检验。具体模式设定如下:

(7)

(8)

采用逐步法判断中介效应是否存在,即通过式(7)和式(8)中解释变量和中介变量系数的显著性进行判断,具体可参见温忠麟等的研究。(18)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心理学报》2005年第2期。

表1 描述性统计

根据表1,劳动力价格扭曲既存在负向扭曲情形,也存在正向扭曲情形。根据变异系数,劳动力价格扭曲的地区差异要大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的地区差异。控制变量中,财政支出规模的地区差异最大,经济规模的地区差异最小。

河边林床栽乔木。农场内部的大型河流呈现一横七纵的结构,由于农场地处海边,风力较大,沿河栽植高大乔木,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四、实证分析

(一)基本分析

基准分析主要从全国层面切入,通过递归回归的方式展开。根据表2,从系数回归结果看,地方经济增长目标提高将会加剧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且该结果在逐渐增加控制变量的情形下依然成立。当进一步对正向扭曲和扭曲程度大于10的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的样本进行删除后,根据表2的模型5,回归结果依然显示地方经济增长目标越高,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越大。从控制变量的结果看,经济规模增加将会显著加剧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而财政支出规模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则会显著降低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经济规模越大的地区,也是劳动力较为集中的地区,劳动力过剩的概率较大,此时,企业更容易在压低工资的情况下招到工人,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因此加重。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增加之所以能够起到降低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行为具有发展型特点,即主要用于完善本地基础设施,进而有助于消除非制度性劳动力流动障碍,降低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产业结构升级降低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的原因在于第三产业劳动力的跨行业流动能力更强,实现更高程度的匹配结果,降低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

表2 基本回归结果

(二)异质性分析

异质性分析主要从分地区和分城市规模两个层面切入:分地区指案例地理位置将城市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19)东部地区:北京、福建、广东、海南、河北、江苏、辽宁、山东、上海、天津、浙江;中部地区:安徽、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吉林、山西;西部地区:重庆、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陕西、四川、新疆、云南。分城市规模指按照人口将城市划分为中小城市(人口≤100万)、大城市(100万<人口≤500万)和特大城市(人口>500万)。从分地区层面看,根据表3,与全国层面相同,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的提高都会加剧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但上述影响只有在东部地区是显著的,而在其他两个地区并不显著。从影响幅度看,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在东部地区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的影响幅度最大,而在西部地区的影响幅度最小,前者与后者之间的差异明显。结合三大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特征,上述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越高,其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越大,出现这一结果,可能与地方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有关,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规模也较大,其具有更多的资源对经济进行调整。

表3 异质性回归结果

从分城市规模层面看,根据表3,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层面,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的提高都会加剧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且上述影响都是显著的,而在中小城市则是不显著的抑制作用。从影响幅度看,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在大城市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的影响幅度最大,而在中小城市的影响幅度最小。结合不同城市规模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特征,上述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越高,其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越大,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与前面对东部地区的解释相似,即与地方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有关,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规模也较大,其具有更多的资源对经济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地方经济增长目标提高将加剧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在东部地区,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变动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的影响幅度最大,且影响是显著的,在西部地区的影响幅度最小,且影响是不显著的。分城市规模看,在大城市,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变动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影响是显著的,在中小城市,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变动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主要从四个角度对前面的实证分析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首先是更换被解释变量,其次是更换控制变量,将所有控制变量进行滞后一期处理,处理可能存在的反向因果关系,再次是使用工具变量方法,处理可能存在的遗漏变量问题,最后是更换估计方法,利用动态面板模型估计方法处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

前面的劳动力价格扭曲主要是通过C-D生产函数设定与随机前沿面板数据模型相结合得到,相关研究则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设定与面板数据模型相结合的方式测算劳动力价格扭曲。(20)白俊红、卞元超:《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创新生产的效率损失》,《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11期。所以,为了检验前面所得到的结论是否具有稳健性,本文也采用后面的设定对劳动力价格扭曲进行测算,并进行回归分析。根据表4,更换被解释变量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提高仍然将会加剧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且东部地区的影响幅度最大,西部地区的影响幅度最小。上述更换被解释变量测算方法的结果表明前面分析所得到的结论是稳健的。

表4 更换被解释变量测算方法稳健性回归结果

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反向因果关系,本文将控制变量也进行滞后一阶处理。根据表5,更换控制变量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提高仍然会加剧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且东部地区的影响幅度最大,西部地区的影响幅度最小。上述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的结果表明前面分析所得到的结论是稳健的。

表5 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稳健性回归结果

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分析经济增长目标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的影响。关于工具变量的构建,将基于城市层面的经济增长目标求出省级层面的经济增长目标均值,并利用该均值作为城市层面增长目标的工具变量。根据表6,采用工具变量法的回归结果表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提高仍然将会加剧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且东部地区的影响幅度最大,西部地区的影响幅度最小。上述工具变量法回归结果表明前面分析所得到的结论是稳健的。

表6 工具变量法稳健性回归结果

表7 动态面板模型稳健性回归结果

(四)中介效应分析

图1 劳资谈判力量分样本核密度图

为了进一步对前面的假说进行检验,本文接下来利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劳资谈判力量作用渠道进行检验。本文利用工人平均工资涨幅与国内生产总值涨幅之比衡量劳资谈判力量(tanpan),该指标越大表明劳方具有越强的谈判力量。根据图1,相较于高于劳动力价格扭曲的样本,低于均值的样本的劳动力谈判力量更强,该结果表明,劳资谈判力量越强的地区,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越小。下面本文先利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经济增长目标对谈判力量的影响,控制变量的设定与前面的计量模型设定相同。

根据表8,所有情形下,模型检验的结果均表明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从系数回归结果看,地方经济增长目标提高将会减弱谈判力量,且该结果在逐渐增加控制变量的情形下依然成立,从而表明经济增长目标的制定会削弱谈判力量,从而加剧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

根据表9,从劳资谈判力量渠道的中介效应回归结果看,地方经济增长目标提高将会对劳资谈判力量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即降低了工资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增速,而劳资谈判力量的平衡则会显著降低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所以,将上述结果与Sobel检验的结果联合起来看,劳资谈判力量的中介机制成立。其中,直接影响占比为95.84%,间接影响占比为4.16%。从推动劳动力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角度看,在降低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目标的过度追逐的过程中,可以将平衡劳资谈判力量、加速企业工会建设纳入评价体系。

表9 中介效应模型回归结果

(五)面板分位数模型分析

面板分位数模型分析主要从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内生视角进一步考察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影响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的异质性,即分析在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不同的情形下,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的影响。

表10 面板分位数模型回归结果

根据表10,所有分位数层面的回归结果都与全国层面相似,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的提高都会加剧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且上述影响在所有分位数层面都是显著的。从影响幅度看,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在80%分位数层面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的影响幅度最大,而在20%分位数层面的影响幅度最小,且前者比后者的影响更加显著。结合四个分位数层面的含义,上述结果表明,在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越大的地区,地方政府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的影响幅度越大,出现这一结果,可能与地方政府调控经济的惯性有关,在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大的地区,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对要素市场进行干预,即地方政府具有干预要素市场的倾向。

以上结果表明,为了更好地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从经济增长目标制定的角度看,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较大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加快推进其他降低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的举措。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劳动力市场化配置改革是下一步市场化改革的重点,中国劳动力市场化改革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而地方政府干预行为背后则是对经济增长目标的追逐。本文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纳入劳动力价格扭曲分析框架,考察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地方经济增长目标提高将会加剧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分地区看,在东部地区,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变动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的影响幅度最大,且影响是显著的,在西部地区的影响幅度最小,且影响是不显著的。分城市规模看,在大城市,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变动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影响是显著的;在中小城市,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变动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

第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会通过加剧劳资谈判力量失衡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产生负向影响。面板分位数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在80%分位数层面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的影响幅度最大,而在20%分位数层面的影响幅度最小,且前者比后者的影响更加显著。结合四个分位数层面的含义可知,在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越大的地区,地方政府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的影响幅度越大

根据以上结论,下一步在推进劳动力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推进劳动力配置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需要逐渐减轻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目标的追求,构建更加合理的政绩评价体系。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有所差异。在经济起飞阶段,对经济增长目标的追逐既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许多问题也会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然而,起飞毕竟只是一个阶段,当过了这个阶段后,追求经济效率将成为更合理和必要的目标。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也许会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长,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长期受益仍然大于短期损失。

其次,在重构地方政府政绩评价体系的同时,可以将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并降低对资本积累的偏好纳入评价体系。所有改革都会有利有弊,采用政策组合的方式推进改革,利用相互对冲的方式构建一个更加稳定的改革环境至关重要。由于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从前文异质性分析就可以看出,所以在重构政绩评价机制的过程中也要因地制宜,在东部地区可以加速推进改革,而在中西部地区则可以逐步推进改革。

最后,在推进劳动力配置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注意推进降低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的其他举措。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在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较大的地区,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的影响幅度也越大。由此可知,将降低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的举措,比如加快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等,与重构地方政府政绩评价体系相结合,可以为后者提供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即使后者的改革速度较慢,也可以减轻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的影响。

猜你喜欢

劳动力程度价格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价格
价格
价格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价格
断裂对油气富集程度的控制作用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