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rkholderia sp.GD17对水稻幼苗镉耐受的调节
2022-06-09祖国蔷胡哲王琪李光哲郝林
祖国蔷 胡哲 王琪 李光哲 郝林
(沈阳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沈阳 110034)
镉(Cd)是农田土壤和地下水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之一,其主要污染源是人们的日常生产过程和生活活动,如采矿、电镀、冶金、废弃物燃烧、含Cd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等[1]。由于Cd在土壤中的稳定性和分布的广泛性,使其污染治理变得十分困难。通过土壤-植物循环,Cd可进入植物体并高度积累。目前,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利用高积累植物对Cd污染土壤进行植物修复[2],二是减少Cd在作物中的积累,从而降低其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的危害[3]。
Cd主要通过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在较低浓度下即可抑制植物生长、降低产量。Cd对植物伤害的机理是多方面的,如与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尤其是酶)的基团(如巯基、组氨酰基、羧基)结合,或取代酶活性中心的金属辅基,干扰其生物学功能;引发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从而造成次级伤害,如破坏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破坏生物膜的稳定性等。此外,细胞内的Cd严重干扰或抑制植物的基础代谢过程,如细胞分裂、光合作用、激素合成、营养元素的吸收等[4-5]。与其他主要作物相比,水稻对Cd的吸收速率更高。在水培条件下,水稻对Cd的最大吸收速率分别是小麦和玉米的6.5和2.2倍[6]。因此,水稻是Cd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的主要作物[7]。例如,我国居民通过日常食物吸收Cd的总量约55.8%是由食用稻米“贡献”的[8]。因此,调节水稻植株对Cd的吸收、根-茎转移等,既可提高植株对Cd的耐受性,又可减少Cd在光合组织中积累并向籽粒转移,对农业绿色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降低Cd在籽粒中的积累,在水稻农业生产实践中运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如给植物或根际土壤施喂(加)生长调节剂、矿物营养元素、石灰岩或粉煤灰、有机添加剂等[9]。此外,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施加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可有效降低水稻对Cd的吸收、调节Cd在体内的化学状态和亚细胞间的分布,从而降低其植物毒性以及向籽粒的转移等[3,10]。
前期的研究中,沈阳师范大学微生物实验室从野生大豆根中分离出一株PGPR,它具有固氮、解磷、合成吲哚乙酸、产生ACC脱氨酶活性等能力。根据16S rDNA序列同源性比对,该菌株与Burkholderia sp.KY357336.1具有100%的同源性,因此,将其命名为Burkholderia sp.GD17[11]。本研究以接种GD17和未接菌的幼苗为材料,分析施加GD17菌株对水稻幼苗Cd的吸收以及后续应答过程中的调节作用。重点针对Cd的根-茎运输、氧化伤害和抗氧化防卫应答、光合作用损伤及修复、Cd耐受相关基因的表达等,为减少Cd的积累、提高植株的Cd耐受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粳稻(Oryza sativa L.cv.元发9号)种子购自于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将健康饱满的种子于5%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10 min,无菌水冲洗5次,将种子平铺于湿润的滤纸上(直径9 cm培养皿平铺2层Whatman No.1滤纸,加入10 mL无菌水),于28℃黑暗催芽48 h。选取发芽一致的种子播种于塑料盆中(上口径12 cm、下口径8 cm、高12 cm;培养基质为高压灭菌的市售草炭土∶蛭石3∶1,V∶V),每盆15粒。培养条件为光照14 h(200 μmol/(m2·s))、黑暗10 h,温度为28℃/22℃(光/暗),相对湿度为70%。细菌接种:在种子催芽期间,以10 mL处于对数期的GD17发酵液(108个细菌/mL)代替无菌水。Cd胁迫处理:将固体CdCl2与培养基质均匀混合,Cd的终浓度为20和40 mg/kg。试验设对照组(不加菌和Cd)、加菌组(+GD17)、加Cd组(+Cd)和加菌加Cd组(GD17+Cd)。植株生长20 d后用于生理生化和基因表达分析。
1.2 方法
1.2.1 GD17在根中的定殖、植株生长与Cd含量测定 参照Yang等[12]方法,采用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CFU)评估GD17在根中的定殖效率。随机从对照组和20 mg/kg Cd处理组的各5株植株收集根样品,于3%次氯酸钠溶液中振荡5 min,无菌水冲洗3次。将最后一次的冲洗液涂平板未检出任何菌。将表面杀菌的样品于研钵中充分研磨,收集样品于50 mL的具盖烧瓶中,加入15 mL无菌水,于旋转摇床(150 r/min)上匀浆30 min。静置至组织碎片沉降,吸取上清,并制成10倍的系列稀释液。涂布接种于LB平板上,于28℃培养2 d,计数CFU。在试验条件下,只检出一种菌落,且符合GD17菌落特征。植株的生长分别以地上部分和根的鲜重与干重表示。从每一组随机选取20棵植株,去离子水冲洗3次后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于根茎处分离,分别称鲜重。将各样品置于80℃烘箱中烘干48 h,称干重。样品中Cd含量测定:将上述烘干的对照组和20 mg/kg Cd处理组的地上部分和根样品(每份0.15-0.2 g)分别于研钵中研磨成粉末,于5 mL浓硝酸中消化。根据仪器说明书,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AP 6000,美国热电公司)对Cd含量进行分析。用CdCl2溶液制作标准曲线。
1.2.2 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13]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采用氮蓝四唑还原法[14]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采用紫外吸收法测定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依据Hemeda等[15]方法测定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RX)活性。参照李合生等[13]方法测定酶提取液中总蛋白质含量。
1.2.3 光合作用相关参数的测定 参照王学奎等[14]方法进行总叶绿素提取与含量分析。使用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LI-6400XT,美国LI-COR)测定叶片净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Pn)、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和胞间 CO2浓度(intercellular CO2concentration,Ci)。参照仪器说明书,使用动力学荧光成像系统(FluorCam,捷克Photon Systems Instruments Ltd.)对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成像分析,系统自带软件FluorCam 7.0自动求得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maximal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SII,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actual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SII,ФPSII)、电子传递效率(electron transport rate,ETR)和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of fluorescence,NPQ)的平均值。
1.2.4 基因表达分析 随机从4组供试植株中分别选取10株植株,收集根并置入液氮中,用研钵研磨成粉末。采用SV Total RNA Isolation System(Promega)提取总RNA,采用PrimeScript RT Reagen Kit(TaKaRa)试剂盒合成cDNA第一条链。参照文献[16-17],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Lightcycler 96,瑞士Roche)分析基因表达水平,以PK(Os06g0702800)、NABP(Os06g0215200) 和 TCTP(Os11g0660500)为内参,利用比较2-ΔΔCT法计算各个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基因特异性引物序列见表1。
表1 基因表达分析特异性引物Table 1 Primer sequences used for the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1.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文中数据均为3次独立生物学试验的平均值±标准差(n=3)。采用SAS软件进行ANOVA分析,经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P<0.05为显著性差异,图中以不同小写字母区分。
2 结果
2.1 GD17在根中的定殖、植物生长和Cd含量
为了检测GD17菌株在根中的定殖效率,分别在植株生长5、10和20 d时收集根样品。结果(图1)显示,在加20 mg/kg Cd的基质中生长5 d的植株根中GD17菌的数量达到3.6×106CFU/g根鲜重,10和20 d龄植株中内生菌数量维持在这一级别。同时也检测了在不加Cd或加40 mg/kg Cd的基质中生长20 d后植株根内生菌数量,结果与上述数值一致(图1)。未接种GD17的对照植株根中未检出GD17菌。接种GD17对正常条件下(不加Cd)生长20 d的植株干鲜重没有明显影响,但显著减缓Cd胁迫(20或40 mg/kg)对植株生长的抑制,具体表现在地上部和根的鲜重与干重(图2-A-D)以及植株的形态表型(图2-E)。基于Cd胁迫引发的植株可见伤害程度,接种GD17对植株根中的Cd积累没有明显影响(图2-F),但显著抑制Cd向地上部的转移,如加GD17植株地上部的Cd含量是未接菌植株的43%(图2-G)。
图1 GD17菌在根中的定殖效率(以菌落形成单位表示)Fig.1 Colonization efficiency of GD17 inside roots as indicated by colony-forming units(CFU)
图2 GD17和(或)Cd胁迫对植株生长和Cd含量的影响Fig.2 Effects of GD17 and(or)Cd stress on plant growth and Cd contents
2.2 氧化胁迫和抗氧化防卫
暴露于20 mg/kg Cd造成植株根和叶片氧化伤害,如MDA含量显著升高,接种GD17有效减缓Cd引发的氧化伤害程度,如根和地上部MDA分别是未接菌的78%和64%(图3-A、B)。无论是在对照(不加Cd)或Cd胁迫下,接种GD17植株根和叶片的SOD活性均低于未接菌的水平(图3-C、D),但PRX和CAT活性均高于未接菌的水平(图3-E-H)。
图3 GD17和(或)Cd胁迫对植株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Fig.3 Effects of GD17 and(or)Cd stress on malondialdehyde(MDA)content of plants,and activities of antioxidation enzymes
2.3 光合作用相关参数
与对照相比,暴露于Cd显著降低了植株的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接种GD17减缓了Cd的抑制作用(图4-A-C)。在Cd胁迫下,未接菌植株的胞间CO2浓度升高,但接种GD17植株不受影响(图4-D)。相似地,叶绿素荧光参数中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II)和电子传递效率(ETR)在加Cd的未接菌植株中显著降低,而在接种GD17植株中保持不变或降低程度减轻(图5)。Cd胁迫下,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NPQ)显著升高,尤其是接种GD17植株(图5)。荧光成像图也准确地反映了Cd胁迫引发的上述荧光参数变化趋势(图5)。
图4 GD17和(或)Cd胁迫对光合作用相关参数的影响Fig.4 Effects of GD17 and(or)Cd stress on photosynthesis-related parameters
图5 GD17和(或)Cd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Fig.5 Effects of GD17 and(or)Cd stress on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2.4 Cd耐受相关基因表达
HMA(heavy metal-transporting P-type ATPases)编码的ATP酶参与Cd及其他金属离子的吸收和转运。HMA1和HMA3的表达受Cd暴露上调,尤其是在接种GD17植株(图6-A、B)。NRAMP5(natural resistance-associated macrophage protein 5)编码一种Cd转运体,参与植物对Cd的吸收和转运。该基因表达受Cd胁迫诱导,其中在接种GD17植株中尤为明显(图6-C)。MT(metallothionein-like protein)编码类金属硫蛋白,参与植物对Cd胁迫引发的活性氧清除。Cd暴露上调了MT1a的表达,尤其是在接种GD17植株(图6-D);MT1c的表达在未接菌植株中受Cd胁迫轻微抑制,但在接种GD17植株中被显著诱导(图6-E)。PCS(phytochelatin synthase)编码植物络合素合成酶,参与植物体内络合素-Cd复合体(PC-Cd)的形成。PCS1和PCS2在Cd胁迫的接种GD17植株中呈现出显著的高表达(图6-F、G)。ABC(ATP-binding cassette protein)编码ABC转运体,参与PC-Cd复合体由细胞质转运至液泡。ABCG5的表达受Cd胁迫诱导,尤其是在接种GD17植株(图6-H)。
图6 GD17和(或)Cd胁迫对Cd耐受相关基因根中表达的影响Fig.6 Effects of GD17 and(or)Cd stress on the expression of Cd tolerance-related genes in roots
3 讨论
减少Cd在水稻中的积累对降低人类通过食物链吸入过量Cd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种子萌发(催芽)期间,外加Burkholderia sp.GD17菌有效提高了水稻幼苗对Cd胁迫的耐受性,其可能的机理与Cd的根-茎运输、植物的抗氧化防卫反应、光合作用相关过程以及Cd耐受相关基因的表达调节有关。已有研究表明,Burkholderia属某些菌株具有Cd高积累特性,例如B.cepacia GYP1积累的 Cd 达到每克干重 116 mg[18]。Burkholderia sp.Z-90可从污染土壤中去除Cd的效率达到37.7%[19];B.cenocepacia YG-3可去除500 mg/L Cd溶液中接近60%的Cd[20]。水稻根接种Burkholderia sp.Y4不仅减少Cd的吸收,也显著降低其向地上部以及籽粒的运输[21]。在本研究中,接种B.sp.GD17对根中的Cd积累没有明显影响,但显著降低其在地上部的积累。这表明接种GD17不仅限制了Cd的根-茎转运,同时也减少了植株根对Cd的吸收。关于前者的可能机理,本文在Cd耐受相关基因表达部分加以讨论,然而,对于后者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加以阐明。
作为非氧化还原金属离子,Cd不直接引发植物产生活性氧(ROS),但其可以通过干扰植物正常代谢(如光合作用)间接造成植物氧化伤害[22]。在本研究中,暴露于Cd导致根和叶片MDA显著积累,表明植物受到氧化伤害。接种GD17有效降低了MDA的积累,表明接种GD17植株对Cd的耐受性与降低的氧化伤害相关。此外,在Cd胁迫下,相比于未接菌植株,接种GD17植株的抗氧化酶PRX和CAT活性在一定程度上调了,这两种酶主要参与H2O2的清除。接种GD17显著降低了根和地上部SOD活性。基于SOD的诱导酶特性,这进一步反映了接种GD17抑制了ROS(尤其是O2-·)的产生。以前的研究也表明,Burkholderia sp.介导的水稻对盐胁迫耐受性伴随着SOD活性的降低[23]。根际促生菌Enterobacter sp.提高水稻幼苗对Cd的耐受性与降低的氧化伤害和提高的抗氧化能力相关[24]。
Cd暴露全面抑制水稻的光合作用,包括破坏叶绿体结构、降低气孔导度、抑制光能吸收和光化学转化等,从而降低净光合速率[25]。不断增加的证据显示,根际促生菌提高植物对Cd的耐受性与光合作用相关过程的保护有关。例如,Burkholderia gladioli显著减轻Cd对番茄植株生长的抑制与提高的光合作用能力(如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等)相关[26]。在本研究中,Cd胁迫降低了未接菌植株的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提高了胞间CO2浓度,但在接种GD17植株中,这些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修正。叶绿素荧光成像也揭示了GD17对Cd引发的光合作用损伤的修复。Fv/Fm比值反映了PSII捕光天线色素吸收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潜在最大效率。在正常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物Fv/Fm为0.8左右,在胁迫条件下,其下降程度反映了PSII受光抑制的程度[27]。本研究中,在Cd胁迫下,虽然未接菌植株的Fv/Fm只是适度降低,但与对照相比达到了显著性差异,而接种GD17植株与对照水平接近,表明GD17阻止了Cd引发的PSII光抑制。这可能与接种GD17植株将更多的吸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有关。ФPSII反映植物吸收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实际比例,广泛用于揭示胁迫条件引发的光合作用受限程度。本研究ФPSII的差异变化表明GD17菌可有效减缓Cd对光化学反应的抑制,这与净光合速率变化趋势一致。PSII的光抑制显著影响光合电子传递速率[28]。本研究中的ETR变化趋势反映了这一点。在胁迫条件下,植物吸收的过量光能(即超过其光化学反应的用量)以热的形式释放对减轻光系统的光损伤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中NPQ变化趋势表明过量吸收光能的热失散是接种GD17植株对Cd耐受的机理之一。以前的研究显示,根际促生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促进高积累植物Sedum alfredii对Cd的耐受性伴随着提高的光合作用效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29]。
植物对Cd的吸收以及Cd在体内的转运、分布、区划等受多方面因素的调节,其中某些特异的金属转运体起重要作用。水稻基因组中已识别出9个HMA,其中,OsHMA1-OsHMA3属于Zn/Co/Cd/Pb亚组[30]。OsHMA1在水稻根及地上部(包括花器官或组织)均可表达。虽然OsHMA1被认为只参与Zn的转运,但其表达也受Cd的诱导[31]。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OsHMA3主要在水稻根中表达,且在根的不同部位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OsHMA3定位于液泡膜上[32]。OsHMA3只负责Cd的转运,将其转入根部液泡,进而限制其根-茎转移[30,32]。例如,OsHMA3过表达的转基因水稻(Nipponbare)Cd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且OsHMA3在Cd高积累的水稻品种(Anjana Dhan)中异源表达可显著降低Cd在地上部的积累[32]。基于此,本研究结果表明,接种GD17植株地上部显著降低的Cd积累可能与HMA介导的根部Cd液泡区划相关。
在水稻基因组中已识别出7个NRAMP基因(OsNRAMP1-OsNRAMP7),其中,OsNRAMP5位于根的质膜中,是水稻吸收Cd/Mn的主要转运体,也参与Cd根-茎运输的调节[33-34]。例如,利用RNAi抑制OsNRAMP5的表达提高了Cd在水稻地上部的积累,反之,OsNRAMP5过表达显著减少Cd在地上部的积累[34]。OsNRAMP5过表达的转基因水稻根对Cd的吸收增加了,但其地上部以及籽粒中的Cd含量较对照显著降低,这可能与OsNRAMP5干扰Cd的木质部加载,进而影响其根-茎运输有关[35]。基于此,本研究中接种GD17显著降低地上部的Cd积累可能与提高的OsNRAMP5表达水平相关。不过在不同水稻品种中对OsNRAMP5的遗传操作也得到了相反的结果。如利用离子束辐射或CRISPR/Cas9系统对OsNRAMP5敲除的水稻突变体根、地上部以及籽粒中的Cd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水平[33,36]。
水稻基因组中已识别出15个MT基因,它们主要参与植物对金属的络合以及ROS清除[37]。由于已发表的相关论文中对水稻MT基因符号的使用很不一致,因此建议以水稻RAP基因识别号为准(http://rapdb.dna.affrc.go.jp/)进行比较。在本研究中,MT1a(OS11g0704500) 和 MT1c(Os12g0571100)的表达模式表明,接种GD17植株对Cd的耐受性可能与MT的生物学作用相关。已有证据表明这2个基因的表达受Cd胁迫诱导[38]。
植物络合素(phytochelatins,PCs)是植物体内另一类金属络合配体。与上述MT不同,PCs主要与非必需毒性重金属或金属类似物结合,如与Cd络合形成PC-Cd复合体。在细胞内,PCs以谷胱甘肽为前体,由络合素合成酶(phytochelatin synthases,PCSs)催化合成。与其他高等植物一样,水稻基因组中有2个PCS编码基因,OsPCS1(Os05g0415200)和 OsPCS2(Os06g0102300),其中 OsPCS2是催化PC合成的主要同工酶[39]。在Cd胁迫下,这2个基因在水稻根中表达水平与不加Cd的对照水平接近[40]。拟南芥AtPCS1功能缺失突变体cad1-3植株在3 μmol/L的Cd胁迫下,根的生长几乎被抑制,但在功能互补试验中,OsPCS2转基因植株(cad1-3/OsPCS2)根的生长完全恢复至野生型水平,而cad1-3/OsPCS1植株也有明显的恢复[40]。在水稻中,OSPCS2的T-DNA插入突变体幼苗生长受Cd胁迫(1 μmol/L)的显著抑制[40]。在本研究中,2个PCS基因的表达模式表明接种GD17植株对Cd的耐受性可能与PCS合成的转录调节有关。
在植物体内,PC-Cd复合体由细胞质转运至液泡中隔离,从而减轻Cd对植物的伤害,是植物对Cd耐受的重要机理之一。其中,部分ABC转运体参与这一过程[41]。水稻基因组中至少有120个ABC转运体编码基因[42],不过只有较少的几个成员在植物对Cd耐受机理中得以研究,如G亚组转运体OsABCG36[43]和 OsABCG43[44]。它们的表达受 Cd胁迫诱导,其中OsABCG36敲除的水稻突变体对Cd的敏感性增加[43]。在本研究中,OsABCG5的表达模式表明它可能参与接种GD17植株对Cd的耐受性。虽然OsABCG5在植物对Cd胁迫应答中的作用还未见报道,但它参与水稻植株的发育以及对其他非生物胁迫的应答[42]。
4 结论
从野生大豆根中分离的根际促生菌Burkholderia sp.GD17可在水稻植株根部有效定殖,并可显著减轻Cd胁迫对植株的伤害。其可能的作用机理包括:降低Cd的根-茎运输、调节抗氧化防卫反应、减缓Cd引发的氧化胁迫伤害和光合作用损伤;促进与Cd吸收、络合、转运、液泡区划等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植株对Cd胁迫的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