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高速公路隧道遮光棚对气流组织的影响分析

2022-06-09刘健刘凯凯刘俊车轮飞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22年4期
关键词:右线洞口射流

刘健 刘凯凯 刘俊 车轮飞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0 引言

为保障行车安全,隧道洞口通常设置一段遮光棚,形成光过渡段,缓和明暗差异[1-2]。遮光棚的结构形式往往较为封闭,不利于隧道内污染物的扩散,影响隧道通风效果[3-4]。本文以某城市高速公路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就遮光棚对平行隧道气流组织的影响展开分析。

1 工程概况及问题描述

某城市高速公路隧道为双向四车道,单向行车,设计时速100 km/h,为过境运输通道,以货、客运为主。隧道断面采用整体框架结构,主洞净宽11.05 m,净高5.8 m,隧道暗埋段长度为3170 m。隧道采用全射流纵向通风方式,左右线各设置10 组双向射流风机,每组2 台,单台射流风机直径1000 mm,功率30 kW,隧道横断面如图1 所示,通风设备布置如图2 所示,隧道洞口设置遮光棚作为光过渡段,遮光棚采用钢结构+玻璃的封闭结构,纵向长度约40 m,遮光棚下方左右线隧道不设置隔墙。南端路面至遮光棚高度为10.7~ 13.2 m,北端路面至遮光棚高度为9.8~12.4 m,遮光棚的纵断面及横断面如图3~4 所示。据运营单位反映,正常运营时隧道内空气品质不佳,能见度较低,行车舒适性差。

图1 隧道横断面(单位:mm)

图2 通风设备布置图(单位:m)

图3 遮光棚纵断面(单位:mm)

图4 遮光棚横断面(单位:mm)

2 现场测试

为了解隧道实际运营情况,在8 月份对隧道开展现场测试。左右线各设置4 处测点,2 处位于隧道内,2 处位于光过渡段,测点位置如图5 所示。共测试了3 种工况:左右线隧道射流风机全关、仅开启右线射流风机和左右线隧道射流风机全开。不同工况切换后待30 min 后开始测试。

图5 测点布置图(单位:m)

测试期间,隧道南侧室外温度为34.0℃,北侧室外温度为33.4℃。风速和温度测试结果如表1 所示。2#与3# 测点温度的平均值定义为隧道的平均温度,2#与3#测点速度的平均值定义为隧道的平均速度。

表1 风速测试结果

从风速测试结果来看,在工况1 左右线射流风机均未开启时,在汽车活塞风的作用下,左右线隧道平均风速为2.8 m/s 和3.2 m/s。对比工况2 和工况1 可以看出,当右线射流风机开启时,右线隧道平均风速提升至5.8 m/s,左线隧道平均风速提升至4.4 m/s,但此时左线隧道射流风机并未开启,说明左线气流受到右线射流风机的影响。在工况3 下,左右线射流风机均开启,活塞风叠加射流风机的作用下,左右线隧道平均风速达到6.5 m/s 和6.3 m/s。

综上,从测试结果来看,洞口光过渡段封闭遮光棚削弱了隧道与室外的通风换气能力,两条隧道的气流相互影响,气流在两条隧道内来回打转,即使开启全部射流风机也难以从室外引入新风。

3 模拟计算

3.1 边界条件

采用 FULENT 17.0 软件[5]对本隧道进行数值模拟。隧道两端基本对称,重点模拟了北端洞口的通风情况。为简化模型,曲面的遮光棚简化成长方体,宽度为22.8 m,顶部距离隧道地面12 m,纵向长40 m。模型如图6 所示。

图6 模型示意图(单位:mm)

数值模拟采用有限容积法进行方程离散,压力与速度的耦合采用 SIMPLEC 算法,采用六面体网格进行网格化处理,并在隧道入口、隧道出口、光过渡段进行网格的加密。网格数量约为100 万。

进口和出口均设定义为速度入口,以现场测试所得的风速作为边界条件分别建模计算,分析左右线隧道间的窜流规律。边界条件的设置如表2 所示,另外还将入口速度和出口速度分别设置为6 m/s 和4 m/s,与测试工况2 进行比较。本文以CO 为污染物,将右线隧道截面设置为均匀的 CO 散发面源,质量分数为0.2%。左线隧道和室外大气不设置CO 散发源,初始情况下CO 质量分数均为0。定义左线隧道CO 质量分数与右线隧道CO 质量分数的比值为回流率,以此表征隧道洞口污染物窜流情况。

表2 入口边界条件的设置

3.2 模拟结果

隧道洞口3 m 高度处的速度场分布如图7 所示,图中 X 轴3150~3170 m 为隧道内,3170~3210 m 为光过渡段。Y 轴0~11.05 m 为右线隧道,11.75~22.8 m 为左线隧道。

图7 速度场分布图(单位:m/s)

可以看出,在隧道洞口附近光过渡段范围内(3170~3190 m 处),气流均存在明显的回流现象。这是由于在洞口光过渡段处左右线连通,且封闭的遮光棚结构削弱了隧道与室外的通风换气能力,右线隧道排出的气流受左线隧道进口处负压的影响发生了偏转,来自右线隧道的废气未能直接排放至隧道外即被吸入左线。部分新鲜空气从外界进入光过渡段,与右线隧道的废气混合后进入左线隧道。对比7a 和7d 可以看出,当左右线的隧道风机全部开启时,洞口处的负压更大,右线隧道的排风均在3170~3185 m 范围内发生偏转并全部被吸入左线隧道,且较大的横向风会对行车安全构成了威胁。对比7b 和7c 可以看出,当右线出口风速大于左线入口风速时,排风部分直接排出室外,部分被吸入左线隧道。当左线入口风速大于右线出口风速时,受到左线负压的作用,右线隧道的全部排风被吸入左线。

4 种工况下的回流率如表3 所示。工况3 由于左线入口风速大于右线出口风速,左线隧道洞口处的负压作用更大,更多的室外新风被吸入左线隧道,因此回流率相对较低,为66.7%,但是由于隧道两端呈现对称性,另一侧洞口的气流情况与工况2 类似。其余工况回流率相差不大,均在85%左右,严重影响了左线隧道空气品质。

表3 模拟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不改变现有遮光棚结构的情况下,仅通过加强通风强度并不能降低窜流的影响。

4 原因分析

综合工程实际情况、现场测试和模拟计算,分析可知,导致空气品质不佳,能见度较低的原因归结为以下2 个方面:

1)封闭遮光棚导致隧道左右线相互影响,废气回流率大

根据模拟计算可知,由于左右线隧道洞口距离近,且在光过渡段处左右线之间完全连通,同时受封闭遮光棚影响,废气未经与外界新鲜空气充分混合稀释便被相邻隧道吸入,导致隧道废气难以有效排出,废气回流率大,影响正常运营时隧道的有效通风换气效果。大量废气在左右线隧道内部循环打转,严重影响隧道内空气品质,带来通风不良、污浊空气堆积现象,此为主要原因。

2)隧道大型车比例高

本隧道为过境运输通道,通行大货车和拖挂车等大型车,根据交通量预测,大型车占比约20%,该两类车辆均采用柴油发动机,产生的烟尘量高于城市隧道。且隧道为高速公路隧道,全天不间断运营,因此隧道路面及墙面清洗频率远低于城市隧道,造成隧道内环境较差,此为次要原因。

5 结论与建议

1)通过现场实测和模型试验可以看出,隧道洞口处光过渡段封闭遮光棚强化了左右线之间的相互作用,削弱了隧道与室外通风换气效果,气流在两条隧道内来回打转,影响了隧道洞口的气流组织,导致废气回流,即使加强通风强度也不能降低回流率,是造成隧道通风换气不良的直接原因。

2)在工程实践中,对遮光棚的关注往往聚焦在遮光效果及造型美观上,通常由建筑专业牵头完成,不需要通风专业会签。由此案例可以看出,不良的遮光棚设计会影响隧道通风效果,各相关专业在前期应做好协调沟通工作,通风专业应结合自身需要提出相关要求,以便确定合理的遮光棚形式。

猜你喜欢

右线洞口射流
深海逃逸舱射流注水均压过程仿真分析
低压天然气泄漏射流扩散特性研究
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的实测分析
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浅埋段的施工工艺
下穿河流双线盾构隧道管片力学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老虎山隧道建设期增设施工导洞方案的研究
大灰狼找兔子
神秘洞口
地铁交叉隧道盾构施工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射流齿形喷嘴射流流场与气动声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