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西改良旋转推进法与Millard旋转推进法整复单侧唇裂的手术效果比较

2022-06-09刘晓琳王宇冯晓伟刘文静李向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唇裂小柱华西

刘晓琳 王宇 冯晓伟 刘文静 李向军

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河北省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石家庄 050017

唇腭裂是常见的先天畸形,发病率约为1.67‰[1],而其中大部分为单侧唇裂伴腭裂,手术是最常用的修复方法,初次唇裂整复术的目的是关闭裂隙,尽可能恢复鼻唇外形。

旋转推进法由Millard[2]提出,其主要优点是切除组织少,最大限度保留唇部自然解剖结构,瘢痕线模拟人中嵴形态,恢复上唇下部组织丰满度。缺点是鼻小柱基底点定点灵活性大,初学者不易掌握。针对该情况,石冰等[3-4]通过研究唇裂整复术的几何学原理,提出角平分线理论,将鼻小柱下方切口止点落在以健患侧唇峰与人中切迹连线所成夹角的角平分线上。并在2015年做出改进[5],即华西改良旋转推进法,对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保留鼻底连续组织;对单侧完全性唇裂,在侧唇上方设计三角瓣。本研究旨在比较华西改良旋转推进法与Millard 旋转推进法在修复初期单侧唇裂中的手术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4年1月—2017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诊断为初期单侧完全性/不完全性唇裂;2)非综合征型;3)手术由1名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完成;4)手术方法采用Millard旋转推进法。手术定点示意图及效果图(图1、2)。

图1 Millard旋转推进法定点示意图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Millard method

收集2017年7月—2020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患者,作为试验组,纳入标准:1)诊断为初期单侧完全性/不完全性唇裂;2)非综合征型;3)手术由1名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完成;4)手术方式采用华西改良旋转推进法,手术定点示意图及效果图(图3、4)。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图2 Millard旋转推进法手术效果图Fig 2 Effect of Millard method

图3 华西改良旋转推进法定点示意图Fig 3 Schematic diagram of modified West China method

图4 华西改良旋转推进法手术效果图Fig 4 Effect of modified West China method

1.2 定点测量

根据Giovanni Ettore 标准[6]拍摄照片,按照Farkas[7]定点,所选取的标记点:1)双侧内眦点(en);2)健、患侧鼻翼基部点(sba);3)健、患侧鼻翼点(al);4)鼻小柱中点(sn);5)健、患侧唇峰点(cph);6)健、患侧口角点(ch);7)将双侧内眦点连线的中垂线定位面部中线(VML)(图5)。分别测量各标记点到面部中线的距离。

图5 测量标志点Fig 5 Anthropometric landmarks

对称性用对称率表示:对称率=(距中线距离较近者/距中线距离较远者)×100%。越接近1,表明对称性越好[8]。手术前后sn位置变化用回归率表示,sn 回归率=(术前偏离程度-术后偏离程度)/术前偏离程度×100%,即(术前sn-VML-术后sn-VML)/术前sn-VML×100%,回归率越大,表明越接近面部中线[9]。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试验组、对照组术前与术后健、患侧sba、al、cph、ch是否对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利用独立t检验比较两组间术后健、患侧sba、al、cph、ch对称性差异,以及sn回归率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共纳入患者34 例,试验组16 例,年龄0.25~6 岁,平均年龄1.09 岁,单侧完全性唇裂4 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裂12 例;对照组18 例,年龄0.25~4 岁,平均年龄0.94 岁,单侧完全性唇裂4 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裂14例。

2.1 试验组术前、术后各标记点对称性比较

术前健、患侧sba、al、cph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患侧ch 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健、患侧sba、al、cph、ch 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试验组术前、术后各标记点对称性比较Tab 1 Comparison of the symmetry point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2 对照组术前、术后各标记点对称性比较

术前健、患侧sba、al、cph、ch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健、患侧sba、a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患侧cph、ch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对照组术前、术后各标记点对称性比较Tab 2 Comparison of the symmetry point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2.3 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各标志点对称性及sn 回归率比较

术后2组间sba、cph、ch对称率及sn回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 对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具体见表3。

表3 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对称率及sn回归率比较Tab 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symmetry rate and nasal columella regression rate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 讨论

初期唇裂整复术方法的改进及整复效果的提高,一直是颌面外科医师极为关注的问题,理想的术后效果是恢复鼻唇外形的对称性及美观性。

唇裂的本质在于组织的缺失、移位以及随之而来的不对称生长,一个优化的唇裂手术设计应考虑最大程度合理利用现有组织,保存正常解剖标志,恢复唇鼻形态和肌肉功能[10]。

现代单侧唇裂整复的主流设计思路是Millard[2]创建的旋转推进法,手术过程定点灵活,术中可进行调整修改,唇弓和人中嵴外形恢复较好,唇下部组织丰满微翘,是修复单侧唇裂的理想方法;但在应用中发现,完全性唇裂中,存在患侧唇峰下降不足的情况,针对此,Millard[11]提出改进,在保留原方法优点的基础上,设计回切切口,做从鼻小柱基部中点后倒转向非裂隙侧人中嵴延长切口的反转延伸,以此达到延长鼻小柱,下降患侧唇峰,矫正鼻畸形的目的。但鼻小柱基部定点不明确,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易掌握。

2000年,石冰等[4]通过研究分析上唇解剖结构以及唇裂整复术的几何学原理,进行分析后发现,裂隙侧唇峰点下降的关键在于延伸切口末端点的位置,该点应位于双侧唇峰点与人中切迹点构成角的平分线上,以确保裂隙侧唇峰充分下降至对称水平。以往的研究[8-9,12-15]显示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术后效果。

2015年,石冰等[5]根据患者的裂隙程度,在角平分线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个体化唇裂整复方案,即华西改良旋转推进法;对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保留鼻底连续组织,整体向近中移动以延长鼻小柱,避免小鼻孔畸形,维持鼻堤形态,稳定初期鼻形态;针对完全性唇裂,在侧唇上方设计小三角瓣,在保证唇峰点充分下降的同时,保留足够的侧唇宽度,C瓣则用于延长鼻小柱和修补鼻底。

笔者在临床中,通过对16 例单侧唇裂患者应用华西改良旋转推进法,18 例单侧唇裂患者应用Millard 旋转推进法,分别对初期唇裂术后鼻唇形态进行照片测量,对sba、al、cph、ch对称性比较分析,发现经过华西改良旋转推进法,术后鼻唇部的对称性均得到了明显改善;经过Millard 旋转推进法,术后唇部对称性可得到明显改善,而鼻部的对称性没有完全恢复。

通过2 组间对称率及sn 回归率的对比分析,发现华西改良旋转推进法与Millard 旋转推进法之间,sba、cph、ch 对称率及sn 回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西改良旋转推进法al 的对称率明显优于Millard 旋转推进法。所以,华西改良旋转推进法对改善初期的唇裂鼻畸形具有一定意义。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对初期单侧唇裂整复,2种方法对唇部整复效果均较好,但华西改良法比传统的Millard 旋转推进法对鼻部对称性的改善更好,远期效果还需要更长期的临床观察及研究。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唇裂小柱华西
志向
单侧唇裂整复术后并发鼻畸形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新乡:小城失败者
没有吴仁宝的华西村
懵懂少年惹性病 较劲的父母毁了两个家
没有吴仁宝的华西村
兄弟情
双侧矩形瓣法修复双侧唇裂术后上唇短小畸形
从唇裂继发畸形修复评价单侧唇裂修复术式选择
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重度完全性唇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