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层次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图书馆价值研究
——读者、信息资源、空间的视角
2022-06-09吴志强
张 爽, 高 凡, 蒲 波, 吴志强, 蒋 楠
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浪潮不断冲击我国社会的各领域,信息和知识的更新速度、传播方式、媒介载体、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发生了根本变化〔1~2〕。多样化、碎片化、海量化的信息和知识不断涌现与传播,信息快速获取、知识服务等需求正深刻影响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和价值〔3〕,高校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变化,图书馆的发展迎来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4~6〕。一方面,纸质资源借阅率逐年下降,零借阅需求的纸质资源比例增大,许多师生几年未曾踏入图书馆,外借、阅览、参考咨询等传统业务不断萎缩〔5,7〕。另一方面,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方便快捷的数字资源受到人们的青睐,基于数据挖掘与开发的信息情报服务〔8〕、个性化的学科信息服务〔9~10〕、多样化的定题知识服务〔11~12〕、阅读推广服务〔13~14〕、空间服务〔7,15〕、智慧服务〔16〕、校园文化建设服务〔17〕等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的新型业务方兴未艾。高校图书馆的价值维度呈现多样化趋势,如何提升图书馆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朱九思先生提出教师、图书馆和实验室是高校的三大支柱〔18〕,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的重要支撑基地〔19〕。综观世界一流大学,一流的图书馆都是不可或缺的〔20〕,图书馆的建设对高校的发展非常重要〔21〕。因此,梳理信息网络时代读者对信息资源和空间需求的变化,探寻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的价值,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需求层次理论,从图书馆的三大构成要素出发,梳理读者对信息资源和空间的需求,分析如何构建高校图书馆的价值。
一、高校图书馆构成要素与价值
(一)高校图书馆构成要素
要素是事物存在的必要因素。1931年,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图书馆学五法则》中强调了“书”与“读者”两个要素〔22〕;1957年,刘国钧先生提出书是图书馆的资金,图书馆是为读者利益而成立的,建筑和设备物质是基础〔23〕;吴慰慈、董炎认为图书馆主要是由文献信息资源、用户、工作人员、技术方法、建筑与设备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发展着的有机体〔24〕。2015年,美国哈佛大学前副校长、图书馆馆长莎拉·托马斯认为,在任何环境下,读者、馆藏和空间始终是图书馆的三大要素〔25〕。新时代,随着资源获取越来越便捷,海量数据的不断涌现,图书馆服务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等特点,高校图书馆建设需体现出以读者为服务目标和中心的思想,加强信息资源与空间要素的和谐建议与创新发展。因此,信息资源、读者和空间是图书馆的主要构成要素。
(二)高校图书馆的价值
美国图书馆学家巴特勒在《图书馆学导论》(1933年)中提出:“图书是保存人类记忆的一种社会机制,而图书馆则是将这种记忆移植到活着的个人意识中的一种社会装置”〔26〕,揭示了图书馆的根本任务——为人们提供知识服务。随着时代的变迁,图书馆的功能和概念有了新的发展和更清晰的目标定位,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根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图书馆的价值要体现以读者为中心〔27〕。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了《图书馆宣言》,要求图书馆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28〕,把满足读者需求放在第一位。因此,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价值要以读者的变化、多样的需求为出发点,提升高校图书馆的价值。
(三)图书馆构成要素与价值关系
图书馆要素是图书馆存在的原因和条件,是其自身固有的、决定其性质的因素〔29〕。分析图书馆要素有助于挖掘图书馆的价值,通过对图书馆价值和要素的分析,构建图书馆价值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读者的需求决定了图书馆的价值,图书馆的价值体现了读者的需求,图书馆的功能考虑应从读者的需求出发,纸质、数字等信息资源和实体、虚拟等空间是支撑图书馆满足读者需求的物质基础。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要突显出图书馆价值,必须以高校图书馆读者特征为切入点,从图书馆读者需求的内涵入手,分析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增长点,以及图书馆信息资源、空间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读者需要;优化三大要素建设,更好地服务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使图书馆的价值得到提升和认可。
图1 高校图书馆价值与构成要素关系
二、基于需求层次理论视域的图书馆要素规划设计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Maslow.A.H.)从人类动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经典的需求层次理论〔30〕,他将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生理和安全需求属于低级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属于高级需求,五个层次的需求由低到高依次排列。该理论强调了人的动机、行为是由需求决定的;每个人都有需求,需求具有复杂性和变化性,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当迫切需求得到满足,更深层次的需求会出现激励效果。
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高校图书馆的价值,可以厘清不同读者人群不同层次上的需求差异,揭示较低层次需求满足后读者的更高层次需求和潜在需求期待;挖掘和刺激读者对图书馆的更多需求,以读者的需求为牵引来设计规划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空间等主要要素,增加图书馆的认可度、需求度和吸引力,提升图书馆功能和价值。
(一)读者需求牵引下的信息资源设计规划
信息数字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构成、建设和使用发生了巨大变化,其种类、数量、范围都大幅扩展。高校图书馆资源要素呈现如下现状:一方面,继续保留纸质图书、纸质期刊、报纸等传统资源,另一方面,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在线课程资源〔31〕、教材教参库〔32〕等数字资源大幅涌现,并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多维度的检索和分析应用工具,如ESI、JCR、ERS资源地图、Sivcal、InCites等为数据加工、评价分析、情报预测提供了便利,高校图书馆还注重建设自己的特藏资源、特色数据库、机构知识库等,为学校的文化建设、科研发展提供支持。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图书馆信息资源要素,如图2所示。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等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对资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图书馆可根据学校学科设置与发展战略、教学研究、学生学习习惯的变化,优化纸质、数字资源构成,提高信息资源对学科建设的保障率,构建纸电一体化平台,简化师生检索和智慧导航系统,帮助师生精确定位资源。安全是需求理论的第二层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具有可信赖、持续性和稳定性,应加强利用率和可达性的监测,保障教学科研可以有序、稳定的持续开展,开通多校区一体化服务和数字资源校外访问服务,打破资源使用的地域限制,提供方便的自助借还、预约预借等服务〔33~34〕。
图2 信息资源设计规划
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现阶段,多样化、个性化的知识和信息服务、文化建设服务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8,12〕,是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的重要特征。高校图书馆在校史、校友、特色学科等方面挖掘开发,建设特色资源:北京大学晚清民国文献、北大讲座,清华文库,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特色资源、“思源阁”交大文库,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文献库、中山大学学人文库等,传承文化精神,增加师生对高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开设科技查新、学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竞争情报分析等多样化服务〔35~36〕,助力学校的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开展嵌入、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以专业情报分析技能参与科学研究,为科研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撑和导航;开设信息检索、经典阅读、阅读与写作、知识产权、竞争情报等相关课程和第二课堂〔37~39〕,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贡献力量。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特色资源,提供的个性化、创新性、精准的知识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价值增值的生长点。
(二)读者需求牵引下的空间设计规划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主要包括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数字网络时代,由于图书馆功能的多样化发展,空间设计和布局需要以读者需求为中心来规划设计,不断优化〔40〕。虚拟空间是指图书馆构建的网络交互平台,包括图书馆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络课堂等多种具有交互功能的虚拟空间〔41〕,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图书馆服务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对空间要素进行设计规划,如图3所示。
图3 空间设计规划
1.实体空间设计规划
实体空间的服务对象是到馆读者,只有根据需求设计空间功能、优化空间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把图书馆建设成为宿舍和教室外的校园第三空间〔42〕,成为师生阅读、学习、交流、创新和自我成长的殿堂。
读者对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的生理需求是到馆借阅,每一位读者都希望顺利找到阅览座位,轻松查找架上资源。因此,应根据门禁流量和借阅数据的统计分析,设置足量的阅览座位和合理排架布局,利用座位预约系统优化空间使用效率。
安全需求体现在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图书馆设备、设施定期检查,消防和监控系统、应急突发预案完备可操作,空间巡查人员安全预警和处置能力等是图书馆空间运行有序、安全的保障。
爱和归属感要求空间具有舒适性、开放性、包容性、社交性、创新性。许多高校图书馆规划了配置高科技设备的有声阅读区、无声学习区、研讨区,舒适的休闲放松区、夜读区等〔43~44〕,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还设置了小憩区(Zzz Zone)〔45〕。这些功能各异的空间是为了尽可能的为读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空间、社交空间,让读者感受到宾至如归的人文关怀,吸引更多的读者。
尊重需求要求图书馆的空间具有平等使用权和隐私保护性,体现在阅览座位间距布置科学,动静空间布局合理,既要为更多的读者提供阅览空间,又要注意保护好他们的隐私和行为互不干扰。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图书馆不仅是学习中心,更是文化建设与传承基地。图书馆要利用空间建设素质教育育人基地、科学探索的实践空间和创客空间,配合课堂教学和科研活动开展,提供空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读者的成长、成才提供场所和平台。
2.虚拟空间设计规划
图书馆虚拟空间的服务对象更加广泛,提供无时不刻的泛在化的服务。读者对图书馆网络虚拟空间的生理需求要求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设计板块清晰、实用性高。虚拟空间建设要更加注重网络安全,保证读者随时随地使用网络资源的流畅和安全,预留突发问题的解决途径和负责部门的链接端口。
爱和归属感要求虚拟空间建设具有个性化、互动性和良好的体验感。要提供各种个性化场景服务,包括个人图书馆、用户社区、用户互动与分享等,根据数据分析描绘学者画像,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提醒服务、预警服务等,体现图书馆“读者至上”的建设理念。
尊重需求要求虚拟空间中的各项读者数据具有隐私保护性质。尊重需求的满足,能极大提高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信任度和依赖度,得到更多读者的青睐。
图书馆在其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拥有众多固定用户的平台设置研究展示、探索发现、自我发现等板块,为潜在合作的读者打造安全的用户虚拟社区,助力读者推进研究和实现自我。
三、结语
图书馆是高校有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价值和地位取决于其作用的发挥。本文研究了图书馆价值与读者、信息资源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图书馆的价值体现,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信息资源和空间两方面构建了递进式、分层次的高校图书馆需求设计规划。高校图书馆应加强读者需求调查,从需求出发,加强较低层次需求的建设,激发读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加强图书馆自身能力建设,从服务理念、服务内涵、服务模式、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和精加工知识服务,以及空间功能和环境的优化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提升图书馆价值。
信息网络时代加速发展,高校图书馆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未来“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设中,图书馆应进一步立足自身实际,抓住时代机遇,加快转型发展,以师生教学、科学研究、高校发展和高等教育规划需求为目标,分析读者需求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把高校图书馆建设成为师生理想的知识学习场所、信息共享空间、文化交流中心和创新思想平台,使图书馆从信息文献资源的收藏者升级成为科学研究和知识创造的参与者和学校跨学科交流的桥梁,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真正成为新时代高校的知识“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