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
——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

2022-06-09张岩岩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工匠校企实训

张岩岩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1321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进一步强调了工匠精神对当今时代的重要价值[1]。随着经济形势减缓,我国产业进行转换调整,急需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适当调整高校的产教融合方向,加强人文素质培育,传承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为实体经济壮大贡献力量。

1 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古代,手艺人称为工匠。《辞海·工部》中指出“工,匠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2]。工匠精神体现着古代匠人钻研技艺、精益求精、善于创新,在我国源远流长。工匠精神的内涵为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包含传统工匠所具备的基本元素和特征。

工匠精神在当代也发展成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外延体现。工匠精神包含尊师重教、一丝不苟、求富立德、精益求精、知行合一五个方面[3]。工匠这一职业不再是具体的手工匠人代表,工匠精神包含从业人员崇尚技艺、钻研技能的专业精神。工匠精神对工作成果有着精益求精职业态度;对工作岗位有着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对师徒传承有着很深的情感依托,特别是授业解惑、尊师重道的师道精神;对技能技巧有着既尊重传统、又勇于挑战的守正创新精神。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情况

为了调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现状及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的办法,选取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加以探究。首先,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工匠精神的基本情况进行调研,第二部分围绕工匠精神推广及培养路径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主观意见进行陈述。通过这三部分调研,旨在掌握应用型院校本科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并调查本科生对学校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探索的满意度。问卷包括基本情况调查部分(12题)、培养路径调查部分(17题)、主观题(1题)。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0份,问卷调查主要借助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发放搜集。

2.2 调查分析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男生占比47.44%,女生占比52.56%,男女生比例均衡;大一学生占比51.53%(调研对象包括专升本学生),大二学生占比6.14%,大三学生占比33.79%,大四学生占比8.53%,问卷侧重专升本及大三学生,专升本学制2年,与大三学生同时面临生产与定岗实习,有一定的实习经验和实习前期准备。

2.2.1 工匠精神认知与职业规划层面调研分析 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首先要掌握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知程度,根据不同程度运用不同方法,从整体看,应用型本科对于工匠精神宣传比较重视。了解工匠精神的渠道如图1所示,74.74%的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渠道来自学校宣传,教师讲授及网络媒体也是获取渠道之一。工匠精神的的内涵如图2所示,学生的认知比较全面,88.4%的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认同主要体现在爱岗敬业,这也是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核心认知,在学校思政教育大课堂的普及下,学生对于职业有了更深层的追求,精益求精、专心致志、协同合作及勇于创新超过68%。从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认知可以看出,学生对职业的责任感有了不怕苦、敢吃苦的精神动能。成为工匠型人才的自信如图3所示,53.92%的学生明确表示非常有信心。工匠精神对于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性如图4所示,70.31%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21.5%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从占比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而且还有48.12%的学生非常想成为一名工匠,22.87%的学生比较想成为一名工匠,说明工匠精神已经深入学生的思想,学生会按照工匠精神的内涵要求自己、突破自己,用新的尺度规范自己。

图1 了解工匠精神的渠道

图2 工匠精神的内涵

图3 成为工匠型人才的信心

图4 工匠精神对于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性

除了在思想认识上对工匠精神进行了调研,在职业规划方面也进行了数据分析,工匠精神在学校的培养目标中逐渐凸显,受到重视,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也有所体现,实习时73.38%的学生认为由工匠师傅负责带很好,非常有用,22.53%的学生认为能学到知识。我国的工匠文化源远流长,从小受着工匠精神的熏陶,在实习的时候无论是技艺上或者在品质上,都希望得到工匠师傅指导,慢慢打磨,让技艺得到更好的锻炼与提升(见图5)。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对于实习实训的教学安排,主要是为了衔接校企合作,让学生了解企业,让企业引导学生,只有50.51%的学生认为实训所学的专业知识完全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一半的学生没有达到实训教学的基本目标,可以看出要不断融合实训实习的教学体系,要将工匠精神真正落到实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把工匠精神只停留于表面,流于形式,要真正地在实习实训环节进行学徒制,让企业深入参与实习实训的各个环节,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研究考核方式,让工匠精神具体化(见图6)。对于学生职业规划的引导力度不够,如图7所示,48.12%的学生对所学专业很感兴趣,31.4%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比较感兴趣,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专业的自我效能感不高,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动力,产生挫败感,对自身未来发展缺少明确的目标。由图8可知,50.85%的学生对未来职业有明确目标,说明现阶段对于未来职业规划需要进一步确认目标,不能让学生养成遇到问题采用消极或者逃避的心态解决,要寻求积极的解决方案,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通过不断提升自我效能,增加自信,提升自身心理与估值。对未来职业有目标,才会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坚守岗位,实现职业角色的转换。

图5 实习过程由工匠师傅负责

图6 实训知识能否解决实际问题

图7 所学专业兴趣度

图8 未来职业是否具有明确目标

2.2.2 学校对于工匠精神培养路径实施的调研分析 通过对学校工匠精神调研情况分析,从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方法、学校宣传渠道、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多个角度探究工匠精神的培养理念、培养路径实施情况,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学校对工匠精神的培养有了一定方向,但实施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表1 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的实施情况

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课程设置有待完善。首先,把握课程框架结构合理性,把行业目标、行业标准、行业精神融入课程设置中,让整个课程体系与时俱进。其次,课程内容实用性有待加强,课程内容要与企业需求紧密相连,要考虑行业趋势发展,通过课程培养出直接能进入行业的可用人才。然后,教材的实用性也要充分考虑,根据实际情况要有实操性,也要具有精神引导性。最后,课程研发力度不足。对工匠精神的课程内核体系可以参考国外优秀的经验,根据自身学校情况,根据学情不同,进行因地制宜的课程研发,制定出相对完整的课程评估体系。教材的研发,案例的研发,教学模式的研发,这都需要高校制度的支撑,也需要教师与企业专家的经验融合,以便确定以现代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待优化。校企合作,现在已经是各大高校的办学特色与方针政策,对于校企合作的具体模式有些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进行深入探究。校企合作的课程主要通过学生的生产实习、定岗实习、实训课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设置。这些课程设置企业没有完全投入,没有以工匠精神的标准来严格要求学生,没有一个双方共同制定的培养目标,无法将人才培养目标计划落实,也没有真正实现工匠精神的提升。

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文化宣传不全面。当前高校对于文化精神的传播略显不足,没有整体的规划与主题,针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匠精神的宣传可以让学校确定自身办学特色,从而提升竞争力与社会服务力。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可以从精神熏陶、制度规范、行为准则等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工匠精神渗透的力度,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与文化生活,使学生明确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4-5]。

3 应用型本科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思考

3.1 加强工匠精神教育,树立正确三观

大学生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和国家发展的未来,高校作为培养青年学生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党和国家、民族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教育主要有两个途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式教育。将思想教育与工匠精神结合,能够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将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有目标、有意识的担负起国家赋予的责任感、使命感,服从党和国家及职业的需要,发挥自身优势,贡献力量。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及践行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一丝不苟的钉子精神,主动学习技术,苦练本领,克服困难,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承载着太多的优良品格,是文化资源的宝贵财富。将工匠精神注入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成长,无疑是为学生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撑与精神动力,也为学校培养拓展全新视角,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3.2 构建校企融合的工匠精神培养模式

针对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工匠精神培养合力问题,解决方案就是从人才培养的协作模式上优化,如图9所示。应用本科与企业协同合作的内部动力就是工匠精神外部动力,就是培养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合作流程与企业建立连接,通过精神认同与企业达成共识,培养模式不停留于单一课程的设置,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进行成果转化。企业的发展与学校人才培养挂钩,引专家入校,引学生入企,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式,弥补学校教学工作的不足。特别是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把学生带到企业,到工人师傅中间去,学习专研技术,感受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利用企业的条件。企业文化利用企业员工的技术技能和外化精神,教育感染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人才应用转型,减少双方磨合成本,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理念,职业态度与品德、专业精神、师德精神、创新意识等工匠精神内涵转化为行为模式。学校应主动作为,积极争取企业的支持,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特征的教学运行机制,促使校企融合的工匠精神培养模式得到现实。这种校企深入融合的培养模式,依托工匠精神为主旨,建立共赢利益驱动机制。

图9 校企融合工匠精神培养模式

3.3 完善课程体系,结合岗位需求,建立适合工匠培养的实训基地

课程是专业知识系统化传递的载体。课程的设置与课程体系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理解的质量。通过问卷分析发现,对于课程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的调查中,一半学生没有给予肯定的答案。因此,课程改革必须从基础做起,针对课程设置在课程内容上不够灵活,可以采用双元制的课程方案,加大以社会需求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对于课程有多元选择,把课程模块化变得有弹性,根据行业标准进行拆分知识能力,利用任务式教学,让学生明确自身定位和需求。也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专业方向特殊需求,重新调整。允许增减课程空间,以满足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需要。学校要将工匠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中,促使工匠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高尚品质及良好行为习惯,激发出学生自我提升素养的原动力[5]。

校内实训基地是学校专业理论课堂教学的辅助平台,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的专业教育更具有实际意义。通过实验教学、实训基地的操作,深化课堂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工匠之路打好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实训课程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实训条件。改革实训教学制度,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实行现代师徒双导师制。本着开放、共享、仿真、生产的原则,突出互补性,培养学生的现代企业精神及工匠精神。提高实训教学效果,保证学生基础扎实的同时技能不断提升,工匠精神真正地落地生根。

3.4 加强校园文化健设,营造弘扬工匠精神氛围

校园文化是高校隐性的教育资源,它对于学生思想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宣传工作,不同院校专业的学生,对其内涵、特点的认识可能略有差异,但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的外延及其赋予的时代意义等都有其共性。校园文化的建设,作为学校对学生思想教育的补充形式,必然会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协会、报告会、讲座、校友会、创业教育座谈会、主题班会等各种校园文化载体,大力宣传工匠的先进事迹,让工匠精神入耳、入脑、入心,邀请工匠达人等走进校园、走进讲堂。把鲜活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带入课堂传达给学生。组织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技能大赛,借助技能大赛,反馈技能盲区,第一时间调整教学方向。通过技能大赛选拔优秀的技能人才,让工匠精神落到实处,以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挖掘可利用资源,将板报、新媒体、建造著名匠人塑像等形式结合。宣传名人的事迹,在校园里营造工匠光荣的氛围。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学习的意志,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抗打击能力。让“工匠”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相融合,把企业文化资源引入学校,推动校园文化长期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工匠校企实训
赛教融合下高职大数据专业实训平台自主建设探索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90后大工匠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试论一体化的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研制
工匠神形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