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显像在皮肤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
2022-06-09汪世存张依凡倪展凤麟石
刘 昕 汪世存 张依凡倪 明 潘 博 展凤麟石 琴
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ET/CT中心 (安徽 合肥 230001)
皮肤淋巴瘤(cutaneous lymphoma)是皮肤中恶性T或B淋巴细胞增生引起皮肤损害的一种疾病[1]。可分为起病时只累及皮肤,其他部位均未出现异常的皮肤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lymphoma,PCL)和淋巴结或其他脏器的原发淋巴瘤,后病灶进展累及皮肤的继发性皮肤淋巴瘤。原发性皮肤淋巴瘤是结外淋巴瘤最为常见的部位之一,以T细胞为主,占75%~80%[2]。18F-FDG PET/CT应用于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及疗效监测已得到广泛的共识,但对皮肤淋巴瘤的报道及文献暂时不多,本研究旨在分析皮肤淋巴瘤的18F-FDG PET/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出现皮肤损害,治疗前行18F-FDG PET/CT检查的14例淋巴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15~73岁,中位年龄51.5岁。病理分别类型为:NK/T细胞淋巴瘤5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2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渐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例,套细胞淋巴瘤1例,边缘B细胞淋巴瘤1例。头面部、躯干、四肢为皮损主要部位,皮损临床表现:局部肿胀者10例,皮肤表面温度升高者5例,皮损破溃者4例,皮损伴疼痛者4例,伴瘙痒4例。所有患者资料参见表1。
表1 18F-FDG PET/CT检查的皮肤淋巴瘤患者资料
续表1
续表1
1.2 仪器及方法18F-FDG PET/CT扫描:采用德国Siemens Biography Sensation 16型PET/CT显像仪。18F-FDG由Siemens Eclipse RD型回旋加速器及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合成模块FDG 1或ALL IN ONE自动合成,放化纯度>95%。检查前患者空腹6h以上,血糖水平达到正常范围后,静脉注射18F-FDG 3.7~7.4MBq/kg(0.1~0.2 mCi/kg),安静休息40min后排空小便,再饮水500mL充盈胃部后行全身显像,体部扫描范围从眼眶中部至股骨上段,根据不同情况双上肢上举或下垂放于身体两侧,根据患者身高一般扫描7~8个床位,2.0min/床位;部分患者行双下肢扫描,扫描范围包括整个双下肢,一般根据下肢长度扫描6~7床位,1.5min/床位。CT扫描参数为120kV,100mA,层厚5mm,间隔5mm,螺距1.0。图像重建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迭代法,重建层厚5mm,PET图像衰减矫正采用CT扫描数据。PET图像与CT图像自动生成在Wizard副台工作站,用Mutislice软件融合,进行帧对帧图像对位融合显示,获得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的PET、CT图像及融合图像。
1.3 图像分析由2名3年以上主治医师分别对图像分析,意见不一致时由科室讨论决定。观察CT所示皮肤病变的形态、分布、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以及病灶的FDG代谢情况,同时观察脾脏、骨骼、淋巴结及其他脏器的受累情况。利用感兴趣体积(volumn of interest,VOI)测病变部位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
1.4 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均以(±s),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4例患者皮肤病灶均为多发,主要分布于面部、躯干及四肢皮下,CT上皮损形态以絮状、斑片状、结节状、团块状为主,其中絮状者4例,斑片状11例,结节状10例,团块状7例。病灶边界不清者6例,7 例伴有皮肤增厚,所有皮损或皮下结节均不伴钙化。所有患者皮损部位均伴有放射性摄取不同程度增高,SUVmax5.47~26.76,平均值 12.72±7.26。(图1~图7)
图1~图4 男,55岁,NK/T细胞淋巴瘤。图1~图2 PET/CT全身最大密度投影图提示全身皮肤多发斑片状、结节状放射性摄取增高灶,另见鼻咽后壁及上颚结节状放射性摄取增高灶。图3~图4 横断位见全身皮下多发斑片状、絮状软组织影,部分病灶边界欠清,部分病灶临近皮肤明显增厚,病灶均伴FDG代谢增高,SUVmax12.38。图5~图7 男,73岁,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图5 PET/CT全身最大密度投影图提示躯干部皮下多发结节状、团块状放射性摄取增高灶。图6~图7 横断位见躯干部皮下多发结节状、团块状软组织影,病灶边界尚清晰,SUVmax10.10。
除了皮肤病灶外,淋巴结受累的13例,累及顺序依次为:腮腺区、颈部、锁骨上、腋窝、纵隔及双肺门、内乳、心膈脚、腹腔、腹膜后、盆腔、腹股沟区、四肢皮下淋巴结(SUVmax3.36~28.06);脾脏受累的6例,脾脏肿大但放射性摄取未见异常增高的3例,脾肿大伴放射性摄取均匀或不均匀增高的3例(SUVmax5.9~12.4);骨骼受累的7例,全身多发骨骼结节状、团块状代谢增高的4例,全身骨骼弥漫性代谢增高的3例(SUVmax6.42~23.92);副鼻窦、口鼻腔受累的5例(SUVmax8.89~21.67);甲状腺受累2例(SUVmax19.99~24.02);肺部受累5例(SUVmax5.24~21.95);乳腺受累2例(SUV max 3.94~21.48);心包受累2例(SUVmax12.68~14.10);肝脏受累2例(SUVmax4.64~11.84);胰腺受累2例(SUVmax11.30~22.49);胃肠道受累2例(SUVmax11.30~13.15),肾脏受累2例(SUVmax6.17~11.51);肾上腺受累2例(SUVmax5.28~8.39),附件受累1例(SUVmax17.79),睾丸受累1例(SUVmax16.02),胸、腹膜受累6例(SUVmax4.19~25.34)。
3 讨 论
皮肤淋巴瘤是以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恶性淋巴瘤,对于皮肤淋巴瘤的治疗,若病灶较局限,则以局部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激素治疗等为主,而对于病变分布较广泛的皮肤淋巴瘤而言,化学药物治疗仍然是首选方法[3-4]。因此准确分期,对确定病变程度、制定治疗方案、评估预后至关重要。常规影像手段对皮肤淋巴瘤的显示存在一定缺陷,PET/CT实现了CT形态学及PET功能代谢的融合,将两种成像技术优势互补,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度。18F-FDG PET/CT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肿瘤、炎症、风湿免疫疾病及不明原因发热等的临床实践[5-7],在淋巴瘤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价等方面更是获得了广泛的共识。
Henninger等[8]的研究显示,FDG PET对恶性淋巴瘤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91%,而CT为90%和76%。在皮肤淋巴瘤方面,Liu Chang等[9]对39例出现皮肤损害的NK/T细胞淋巴瘤(鼻型)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结果及传统分期方法进行了对比,得出18F-FDG PET/CT检查结果最终的阳性率为96.0%,且18F-FDG PET/CT扫描在检测皮肤和皮肤外恶性病变方面比传统分期方法更成功。本组患者无论是皮肤病灶还是除皮肤以外受累淋巴结、脏器病灶检出率均为100%,与文献报道体现出了很好的一致性。
戴娜等[10]分析了17例皮肤淋巴瘤患者的PET/CT显像资料,皮损在CT上表现为全身任何部位的皮肤或皮下絮状、片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影,部分伴皮肤增厚,皮损边界多不清晰,均无钙化。除1例伴浆细胞分化的边缘区淋巴瘤表现为部分皮肤结节FDG代谢增高外,其余患者皮肤病灶均有不同程度FDG代谢增高;华逢春等[11]报道了12例皮肤淋巴瘤患者,未经治疗组6例患者PET均有阳性病变,但2例患者皮损或皮下结节无FDG摄取。 本组患者皮肤病灶均为多发,主要为斑片状、絮状、结节状、团块状,边界欠清晰的病灶形态,以斑片状及絮状为主,且此类病灶易造成相邻皮肤的增厚。所有皮肤病灶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FDG代谢增高,并未出现FDG代谢不高的皮损,考虑可能与皮肤病变的严重程度、皮损深度及范围、淋巴瘤的病理类型相关。
文献报道18F-FDG PET/CT对于霍奇金淋巴瘤和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高级别滤泡性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的检出率高达98%~100%,而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和边缘区淋巴瘤检出率为只有40%~67%[12],Hana Feuerman等[13]研究指出PET/CT检测大细胞、侵袭性、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皮肤病变的敏感性高,如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但对于惰性、小细胞性,如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和原发性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其敏感性较低。本组14例患者中,此种检出率差异体现得不够明显,唯一一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皮损及其他淋巴结、脏器病变的SUV值均较高。反倒是一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多个肿大淋巴结病灶中,仅有部分病灶FDG代谢轻度增高。考虑可能与样本含量较少,多数患者均为高级别、侵袭性、大细胞性淋巴瘤,另外低级别及边缘区淋巴瘤患者的PET/CT表现可能具有个体差异及少数特例相关。
因此,对于一些PET/CT敏感性较低的淋巴瘤类型,需要更加具有优势的显像手段。Sauter等和Hakozaki等[14-15]报道了18F-FDG PET/MRI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18F-FDG PET/MRI显示了这些皮肤疾病的组织学特征。由此可推断,在皮肤淋巴瘤患者的检查中,应用18F-FDG PET/MRI全身检查对皮肤淋巴瘤应该具有更大的优势,其在皮肤淋巴瘤患者中的价值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评估。
总的来说,18F-FDG PET/CT显像有助于评估皮肤淋巴瘤患者的皮肤、淋巴结、脏器受累及放射性分布情况,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和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本研究亦有不足之处,一是样本量小,在淋巴瘤各种类型的分布不均衡,二是属于回顾性研究,今后期待更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