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化密植苹果园叶片病虫害调查取样技术*
2022-06-09李丽莉李保华仇贵生王英姿曲诚怀徐清芳门兴元
李丽莉,李保华,仇贵生,于 毅,王英姿,曲诚怀,李 强,徐清芳,门兴元
(1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100)(2 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医学学院)(3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4 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5 烟台市牟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07 年以来,我国苹果栽培快速向矮化密植发展[1-3],作为世界苹果主产区普遍推广的技术[4],矮化密植有利于实现果园管理的机械化、省力化和标准化。与传统乔化苹果园相比,矮化密植通风透光好,在果园栽植密度、果园生境、树体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均与乔化苹果园有了很大的差别[5-7],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种类以及天敌种群组成也发生了相应改变[8-9],因此,病虫害调查取样方法也需要相应改变。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是果园用药的依据,合理的病虫害调查方法能更准确地反映果园中病虫害的实际发生情况,提高防治精准度,为果园农药的减量使用奠定基础。病虫害监测调查在方法上应尽量简化,便于掌握,取样方法要依据果树树形制定,乔砧稀植均为大干形,有二级主干,现代矮化密植园基本都是中心主干形修剪策略,没有二级主干,只有主干和结果枝,这样传统的每株分别在东、南、西、北、中5 个方位,于内外层树冠的上、中、下部取样的方法变得不再适用,而且是密植,两树相间的郁闭位置不方便调查。因此作者根据果树树形及病虫害发生特点,查阅相关资料,对矮化密植园叶部病虫害调查方法进行了修改更正,以期更准确地反映果园病虫害发生种类、发生规律、发生范围,建立科学的病虫害防治体系,指导农业生产。
1 矮化密植苹果园主要叶片病虫害种类
当前,矮化密植苹果园叶片发生的主要病害包括苹果褐斑病、苹果斑点落叶病、苹果锈病、苹果白粉病等,主要虫害包括蚜虫、绿盲蝽、叶螨、金纹细蛾、苹小卷叶蛾、梨小食心虫等,调查方案主要依据这些病虫发生的特点来制定。
2 调查时间及地点
调查从苹果谢花后开始,果实收获后结束,大体从5 月到10 月,1 年调查4~6 次,或根据调查目的来确定调查间隔期。
调查地点要在苹果主产区选择,在连片的较大面积种植区内进行。调查果园在品种、地形地貌、树龄等方面应具有地方代表性,面积在0.3 hm2以上,用药水平居于中等水平。部分叶片害虫(金纹细蛾、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除田间调查外,可增加性诱成虫监测调查。
3 调查取样方法
参考前人的调查方法[10-14],兼顾矮化密植苹果园的树形特点和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在果园中棋盘式固定选取10 株树,每株树选取2 个长枝,2 个枝条方位、高度均不同,做好标记。每个枝条自内向外按照一定间隔选5 个短枝,连同顶梢,共计6 个枝梢,做好标记,定期系统调查。
3.1 病害调查
被调查的叶片应取自苹果树不同高度和方位的内膛和外围,记录调查的总叶片数、被害叶片数和被害叶片的病害等级[10-11,14]。每株调查枝梢上的所有叶片,共计100~200 片,这与传统苹果病害调查要求的叶片数量基本一致[14]。按照附录1 分别记录各种病害的发病情况和危害级别,填写附表1。
(1)苹果褐斑病。是导致苹果早期大量落叶的主要病害,由苹果双壳孢(Diplocarpon mali,无性世代Marssonina coronaria)侵染形成的,在苹果各产区均有发生[15-17]。目前我国苹果主栽品种富士、嘎拉等都对其敏感[18]。主要以苹果褐斑病菌的原子囊盘和菌丝团在病叶内越冬,孢子主要于5—6 月进行初侵染[19-20],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随雨水再侵染。
(2)苹果斑点落叶病。由Alternaria alternata苹果致病型(异名A.mali)侵染形成,目前在我国苹果主产区普遍发生,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苹果的四大病害之一[8]。以菌丝体在落叶、鳞片以及病枝上越冬,第2 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侵染叶片,一般在5 月开始发病,7—8 月为全年发病高峰[21]。富士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抗性程度中等[22]。
(3)苹果白粉病。由白叉丝单囊壳(Podosphaera leucotricha)侵染形成的,是我国苹果产区常见病害,中等程度发生[8]。主要以菌丝在芽鳞片间或鳞片内越冬,春季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危害,4—9 月均可侵染[23]。富士对苹果白粉病的抗性属于多基因控制的共显性遗传[24]。
(4)苹果锈病。由Gymnosporangium yamadai侵染形成,是一种转主寄生病害,主要危害叶片、新梢等幼嫩组织[25],病原为山田胶锈菌或苹果东方胶锈菌,转主寄主为桧柏,2—3 月产生冬孢子角,苹果萌芽后,冬孢子角发育成熟遇雨产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侵染苹果幼嫩组织[26],1 年仅侵染1 次。
3.2 虫害调查
由于各种害虫的生物学习性不同,因此调查方法有所不同。
(1)叶螨。在我国苹果园主要害螨有3 种,分别是苹果全爪螨(Panonychus ulmiKoch)、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Zacher)和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Koch)[27]。从高越等[28]的研究来看,苹果园山楂叶螨发生最为普遍,其次是二斑叶螨,苹果全爪螨零星发生。山楂叶螨花芽膨大期出蛰,先集中在近大枝附近的叶簇上为害,6 月为害最严重。二斑叶螨出蛰后先在树下阔叶杂草或果树根蘖上取食为害,近麦收时才开始上树集中在内膛为害,6 月下旬开始扩散,7 月为害最严重[29]。苹果全爪螨越冬卵在红星苹果花蕾变色期大量孵化,早春幼螨呈聚集型分布,为害高峰期在麦收前后[30]。兼顾不同叶螨的发生特点及在果树上的分布,因此只选每个标记枝梢的第1 片叶,用手持放大镜调查标记枝梢上第1 片叶上的叶螨数量,填写附表1;整个果园调查叶片数量为120 片,和吕兴的调查方法[14]相比,增加了20%。
(2)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苹果黄蚜、绿盲蝽。梨小食心虫在苹果园1 年发生4 代,主要为害苹果嫩梢和果实[31]。苹小卷叶蛾在国内外分布广泛,为害苹果、桃、梨等多种果树,苹果园1 年发生3~4 代,不同地区间年发生世代数有差异,主要危害新梢[31-33];为害苹果的蚜虫主要有苹果黄蚜(Aphis citricolavan der Goot)、苹果瘤蚜(Myzus malisuctusMatsumura)和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苹果黄蚜又名绣线菊蚜,在我国分布广泛,1 年发生10 余代,主要为害苹果、海棠等多种蔷薇科植物的新梢[34],随着矮化密植苹果园集约化的发展,苹果黄蚜的危害也呈越来越重的趋势;近年来,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逐渐成为各果区果树上的重要害虫之一,1 年发生4~5 代,主要以卵在果树鳞芽、叶片、残桩等处越冬,翌年春天孵化后以成、若虫刺吸果树的嫩叶、嫩梢或嫩果为害[35-36]。因此以上4 种害虫重点调查苹果新梢的被害情况,调查记录标记长枝条上总新梢数、危害新梢数和害虫数量;其中蚜虫调查统计顶梢自上而下5 片展开叶上的数量或危害级别,按照附录1 后面的分级标准记录,填写附表1。
(3)金纹细蛾。1 年发生4~5 代,全年都可为害,主要为害叶片[37-38]。田间系统调查5 个标记短枝上总叶数、有虫叶数和幼虫数量,填写附表1。
附表1 苹果叶片病虫害调查表
除田间危害率外,害虫成虫发生量也是判断其田间发生危害程度的1 个指标,因此对鳞翅目害虫的发生调查,可结合成虫性诱开展,监测诱捕器每园片设4 个,两两间隔20 m以上。梨小食心虫、金纹细蛾和苹小卷叶蛾性诱剂诱芯均采用天然橡胶塞,对比实用性和方便性,诱捕器均采用三角形诱捕器,粘虫板固定于诱捕器内侧底部,性诱剂诱芯粘贴于粘虫板中央。将性诱剂诱捕器悬挂于树冠外层背阴处,离地1.5 m。性诱剂诱芯根据有效期定期更换,粘虫板每周调查更换。监测时间为3 月底至10 月上中旬,每7 d统计记录1 次诱捕器内的雄蛾数量[14]。统计结果填写附表2。
附表2 田间性诱监测数量
4 每个调查节点重点调查对象
5 月中下旬,重点调查苹果锈病、苹果白粉病、苹果斑点落叶病、叶螨、绿盲蝽、蚜虫等。
6 月中下旬,重点调查苹果锈病、苹果白粉病、苹果斑点落叶病、叶螨、蚜虫、绿盲蝽、苹小卷叶蛾、金纹细蛾等。
7 月中下旬、8 月中下旬,重点调查苹果褐斑病、金纹细蛾、叶螨、蚜虫、梨小食心虫等。
9 月中下旬、10 月中下旬,重点调查苹果褐斑病、金纹细蛾、红蜘蛛、蚜虫等。
除附表1 标记的病虫害外,还要记录其他可见害虫和病害的种类和数量。
5 数据处理方法
苹果病虫害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时,按照以下规范统一处理。
发病(虫害)率(%)=[发病(虫害)株数/调查株数]×100
病(虫)情指数={∑[病(虫)害级数×病(虫)株数]/[最高病(虫)害级数×调查总株数]}×100
6 讨论与结论
苹果园病虫害调查取样方法是了解本地区病虫害发生情况、制定防治指标的基础[11]、对有效防除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具有指导作用。病虫害田间调查取样方法要符合果树的生长情况,尽量简化,便于使用者掌握和短时间完成调查,做出科学的决策。病虫害是动态发生,田间调查需要一定的频次,而且调查需要大量人工,因此不宜过度加大调查密度和取样量。由于矮化密植园栽培模式及树形结构的调整,传统的苹果园病虫害调查中1 个果园选择5 株树,每株树在东、西、南、北、中5 个部位随机取样的方法变得不适用。早在2009年,郑方强等[12]对苹果园害虫和天敌调查时已经对调查方法进行修改,采取大5 点抽样,每点选2 株果树,在每株树的东、南方向,兼顾树冠的上、中、下层,各抽取25 片叶,调查记载其上所有害虫及天敌的种类和数量,作者认为,增加采样点能够更为科学地反映昆虫的发生状态。而仇贵生等[13]2010年对二斑叶螨发生数量的调查时也对调查方法进行了修改,采取的是每个果园5 点取样,每点1 株树,每株树25 片叶的方法。传统调查方法的取样量和我们的取样方法相差无几,但我们根据矮化密植果园的栽培特点增加了取样点,并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布置了取样位置,能更准确地反映矮化密植苹果园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因此,建议在矮化密植苹果园叶部病虫害调查中推广应用。
附录1:记录方法
(1)蚜虫数量估测与记录方法。0 级,无蚜虫;H1 级,梢部有10 头以下黄蚜;H2 级,有10~100头黄蚜;H3 级,有101~500 头黄蚜;H4 级,有500 头以上黄蚜;L1 级,梢部有瘤蚜,卷叶数不超过2 个;L2 级,梢部有瘤蚜,卷叶数超过2 个;M1 级,有绵蚜,每个梢上的虫斑数不超过2 个;M2 级,绵蚜虫斑数超过2 个。
(2)叶部病害调查[10]。1 级,无,没有发现危害;2 级,轻微,受害叶片占调查叶片的15%以下;3 级,中等,受害叶片占调查叶片的15%~30%;4级,严重,受害叶片占调查叶片的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