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重塑路径研究
2022-06-09荆琦瑢许少宁房亚男
荆琦瑢 许少宁 房亚男
乡土情怀认同是乡村教师对乡村社会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乡村教育发展的自信,是作为乡村教师必备的一种乡土文化意识。乡土情怀认同既是形塑乡村教育文化认同的风向标,也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与治理的源泉,更是推动乡村振兴与革新的核心力量。然而,受社会结构变迁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影响,乡村教师与乡土情怀认同渐行渐远,导致了乡村教师缺失乡土情怀、乡村教师受功利主义影响想要迫切逃离乡村生活、乡村教师与乡村文化的隔阂等问题。为此,重塑乡村教师乡土情怀认同需要建立差异化评价体系,突出乡村教师的贡献、加强对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人文关怀能量和强化教师的职业修养等措施重塑乡村教师乡土情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教育振兴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也成为影响学生发展以及当地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基础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乡村教师队伍必备的基础技能,然而比它们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对乡村的热爱,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乡土情怀认同。乡土情怀认同是乡村教师必备的一种乡土文化理念,强化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认同能够增加乡村教育以及乡村社会生活的价值认同和外在自信[1]。
一、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内涵
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以此蕴含着一个地方特定的地域文化和情感归属,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的双重意涵。“情怀”常用来表达人的情感和心境,如家国情怀、人文情怀、教育情怀等[2]。而“乡土情怀”表达的是人对本乡本土的一种情感归属,是对家乡历史、乡贤、风土民情、物产名胜的自豪、骄傲与热爱之情[3]。
首先,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的总体观念和以及整个乡村的认识,即“乡土意识”。在社会学领域,“乡土意识”一般是指“某一地域内的个体对乡土文化全部的认识和情感接受,其内化形式是乡土情感[4]”。乡村教师的乡土意识表现在对当地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和社会等的认识以及对乡村建设和教育发展的关注,从而对乡土社会产生亲切感。
其次,教师的乡土情怀意味着对整个农村环境的认同,即“乡土认同”。该认同主要表现为文化、身份和职业三方面。就文化而言,乡土认同指教师对该地区乡土文化的认可和选择,并认同其存在的合理性,包括当地的风俗习惯、地方建筑、饮食文化、民间艺术形式等。就身份而言,乡土认同是指教师对自身身份与责任的理解与认同,指自己能够热爱并传播乡村优秀历史文化以及强化自身教书育人的角色。就职业而言,“教师对其职业认同的积极自我感知能够克服他们对恶劣工作条件的不满[5]”,这使得教师即使身处遥远偏僻的农村,也能够不忘初心、把教书育人当成乐趣,矜矜业业。乡土认同不仅是乡村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动力,也是衡量乡土情怀高低的重要因素。
二、乡村教师乡土情怀认同的现实困境
(一)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缺失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大多数孩子接受的教育观念已从“扎根于农村”转变为“逃离农村”,这样的现状使得乡村教师不再学习乡土知识,也无暇估计将乡土知识向学生传递。甚至还有的老师将“留在农村无用”等思想向学生传递,功利化的教学使得乡村教师无法将乡土知识很好的向学生传递。另一方面,新时期土生土长的乡村教师很少,大多数是高等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在城市读书、生活,受城市的教育与文化的熏陶他们的“返乡”情感渐渐消退。教师体系的城市化倾向不仅对乡村学生来说是一个去乡土化的过程,对新时期的乡村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去乡土化的过程[6]。
(二)功利主义诱导使乡村教师逃离乡村生活
积极向上的乡土情怀认同是乡村教师不可缺少的教育价值观,然而乡村教师不免会受到功利主义价值的影响,当农村教师开始关注甚至是过度追逐金钱、地位等功利性物质时,他们在农村教书育人的想法就会开始动摇,长此以往,乡村教师就忘记了成为乡村教师的初心,缺失了对农村的热爱与人文关怀,缺少与奉献、育人、创造等乡村精神交往的生命对话。在“比较”思维以及同辈压力的影响下,他们会逐渐排斥乡村教学生活,对当下生活不满意,对未来产生焦虑,甚至想要摆脱这样的生活。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扎根乡村”的奉献精神日益削减。
(三)乡村教师与乡村文化的隔阂
费孝通先生将中国乡村视为一个“熟人社会”,凡事讲人情、讲关系,这是中国传统乡村的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许多乡村教师难以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而他们的一些价值观念也不被当地村民所理解,在农村的“熟人社会”中,他们只是一群“陌生人”。虽然现在大多数教师来自乡村,但在他们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比如上学、生活等是在城市中度过的。老一辈的乡村教师与乡村、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然而现在选择一直扎根于农村的教师少之又少,许多教师到乡村任教只是把这里当成个人发展的跳板,他们的思想观念在求学过程中已然被城市中的意识形态占据。
三、乡村教师乡土情怀认同的重塑之策
乡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短板,其关键点在教师。对于乡村教育而言,情愫的重要性不见得比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低。一方面我们不能抛开物质和环境的制约空谈情怀和理想,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要求教师的作为;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教师的乡土情怀的确能激励农村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教师愿意长期扎根农村,乐于根据乡村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是我们解决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瓶颈的关键。
(一)建立差异化评价体系,突出乡村教师的贡献
就我国目前发展而言,乡村学校生源相对于城市来说较差,乡村教师工作量大,如果用同一标准,乡村基本上处于劣势。因此,在评价方式上,我们应该建立起差异化的评价体系。在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上,应该因地制宜,不仅将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区别开来,对乡村学校也进行细分,按乡镇中小学校、村级学校进行分类管理。
除了建立起差异化的评价体系,在具体的评价中,我们应该加强同类型、同级别学校的评比,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教无定法,只有认真办教育、认真教学,各学校、各教师都有其教学风格,都有其可取之处,我们应该设立多种奖励,对乡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之举给予奖励,增强他们扎根乡村的决心和信心。在职称的评定上,我们除了制定符合乡村教师实际情况的标准,还应该考虑教龄、贡献、职务等因素,在名额分配上向长期在乡村任教的一线教师倾斜,让他们体会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关怀,激励他们砥砺前行。
(二)加强对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人文关怀能量
乡村社会是乡村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也是促进乡村教师与村民共同相处的环境基础。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立足乡村教师对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的依恋感,增强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信,以开放的胸怀接纳新文化、新思想,已是新时期促进乡村教师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议题。一方面,乡村社会应考虑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发展的落差,积极创造条件,营造和谐的乡土氛围,鼓励并引导乡村教师参加乡村活动,以乡土文化与乡土精神促进乡村教师心灵与乡土灵魂的互动。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生活方式的缩影,与乡村社会和乡村教育同命相连;另一方面,乡村社会应给予乡村教师足够的物质支持与精神鼓励。首先,乡村社会应充分考虑乡村教师的生存环境,给予乡村教师安乡立身的生活保障与补贴,完善乡村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次,乡村社会应协同乡村学校建立教师精神鼓励机制,激励乡村教师参加与乡土文化、乡土风情相关的培训和研修活动,强化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操,培育乡村教师的乡土意念。
(三)强化教师的职业修养
职业修养是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执教的精神支柱,与乡村教育一脉相承,乡土责任感是乡村教师职业修养的关键要素,旨在强调乡村教师形成独有的乡土教学思想,体悟乡村教师职业的神圣感与责任感。其一,强化乡村教师相互信任和赏识的意识。乡土情怀目标的达成建立在乡村教育相互信任与赏识的基础上。基于信任与赏识的情感指向,乡村教师应在乡村生活世界确立教与学的生态目标,搭建乡村教育情感表达的心理疏导机制,摆脱形式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学会倾听学生的内心诉求、赏识学生的优秀品行;其二,强化自身乡土情怀的认同。与城市教育不同,乡村教育具有内在的乡土韵味与乡土民俗,乡村教师需要结合乡土气息,坚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解互动中体悟乡村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发挥好榜样示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宽斌.新时代乡村教师乡土情怀认同的失落与回归[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41(5):201-206.
[2]张立平,程姣姣.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意涵与培育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21(1):71-77.
[3]李景韬,劉华荣.基于乡土情怀培育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8,37(1):137-141.
[4]胡逢清.“乡土意识”与新桂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3):53-57.
[5]魏淑华,山显光.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现状[J].外国教育研究,2005(3):15-17.
[6]王中华,贾颖.论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知识的建构[J].教育科学研究,2020(6):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