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想是让周围环境回到记忆中的样子
2022-06-09李瑞辉
李瑞辉
暮春时节,记者在河南省科学院见到了环境工程博士王静。
当时,她身穿白大褂,手里拿着瓶瓶罐罐正在实验室忙碌。记者问她在忙什么,她回答:“忙着让天更蓝、水更清,忙着让时光倒流,让周围环境回到记忆中小时候的样子。”
山清水秀的家乡受到污染,她立志学环境工程专业
王静1982年出生在河南省济源市承留镇一个小乡村,村里山水相间,景色宜人。小时候,王静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到山上摘野果,到河里捉泥鳅。“那时候村里的小河用清澈见底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河水浅的地方,鹅卵石和水草清晰可见。大人们在河里洗菜、洗衣服,小孩儿们就在河边疯玩儿。”
可到了20世纪90年代,承留镇变成了工业重镇,各大工厂的入驻给镇里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我父亲是钢铁集团的员工,我第一次去他工作的地方,印象特别深刻。很多巨大的烟囱就像钢铁巨兽一般吐着白烟,空气中都是刺鼻的味道。”王静回忆,短短几年时间,原本山清水秀的家乡就变了模样:小河逐渐干涸,垃圾越来越多,空气也不再清新。
上大学选报专业时,看到有环境工程,王静毫不犹豫地选了这个专业。
1999年,王静背着行囊,怀揣梦想走进西北民族大学的校门。但看到学校的环境,王静坦言自己当时很失望:“都说大学是象牙塔,可这所学校哪里像是象牙塔啊,就是个土堆塔。”
在王静的想象中,大学校园应该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教室窗明几净,宿舍干净温馨。可西北民族大学依山却不傍水,环境并不好。王静内心颇受打击,萎靡了很长一段时间,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偏离了轨道。
抱着这样的想法,王静觉得有些课没意思,就逃课往图书馆跑。“有一次我去图书馆的路上,碰到了专业课的老师,我俩相视一笑,她往教室的方向走,我往图书馆的方向走。其实那节课,我应该出现在她的课堂上的。但老师事后并没有追究我逃课的事,反倒经常鼓励我。这让我觉得,老师对我很宽容。”
之后,王静不好意思再逃课,又恢复了高中时学习的那股劲头。“我還记得有一堂高数课,我尝试推导一个高数公式,费了半天劲也推不出来,就向老师求教。当时老师也无解,就对我说课下解决。我以为这就是句应付的话,可没想到,下次上课时,老师给了我两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推导过程。”王静说,她不知道老师背后花了多长时间,但她知道,老师把她的话放在了心上,在认真对待她的问题,王静彻底放下了对学校的偏见。“既来之,则安之,我不仅要‘安’,还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到极致。”
之后,王静越发努力,整日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来回穿梭。经过三年多的积淀,2002年冬天,她再次走向考场,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2003年,王静走进了南京大学。因成绩优异,她又在导师的推荐下,申请了硕博连读,于2008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有结果的那一刻,之前的所有失败、低落都随风消散了。”
读研时,王静在导师的引导下,接触到第一个项目海滨溢油。“简单来说,就是一些轮船、加油装置、开采装置等因管道破裂,导致石油泄漏,污染海洋环境,甚至污染沙滩、土壤等陆地环境。我们要做的就是,说清楚油是怎么结合在沙子上的,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一种分离技术,让沙子和油完美地分开。”据王静介绍,海滨溢油时有发生,且危害很大,她接触到这个项目后,和伙伴们跑到海边,取回沙子样本,然后就钻进实验室研究溢油对沙子的污染机理和分离技术。
“当时我们主要研究的是石英砂和贝壳砂,把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原油样品进行分析,研究什么样的油容易污染什么类型的沙子,怎样将不同的油与不同的沙子分离。”王静回忆,每天研究各种沙子和油的成分、性质,待在实验室里的时间多达十几个小时,但她和伙伴们一点都不觉得枯燥。
“第一次接触大的项目,我感觉很新鲜,既激动又兴奋。但项目真正开始以后,我的心情就低落起来。因为大多时候,实验的结果都不朝着自己的预期发展。遇到挫折的时候,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多地去做实验、查文献,反复摸索和验证。”最终,实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王静笑着说:“有结果的那一刻,之前的所有失败、低落都随风消散了。”
博士毕业后,王静入职河南省科学院。2009年,刚参加工作的王静开始参与河南省重大公益科研项目——关于难降解有机废水深度处理的研究。时间紧,任务重,拿到样本后,王静和同事们迅速扎进实验室,没日没夜地忙活,很快研制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纤维吸附材料,并完成了废水净化处理的基础研究工作。
现场试验时,王静坚守露天岗位长达一个多月。当时正值寒冬,王静和同事们不顾寒风凛冽、冷水刺骨,每天加班加点地工作。由于现场条件恶劣,试验中总是出现漏水、爆管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每每这时,她总是和同事们集思广益,尽快拿出解决方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静和同事研发的纤维吸附净化-有机胺回收联合处理工艺,可成功将COD(化学需氧量)浓度高达1万mg/L的有机胺废水稳定降至50mg/L以下,同时还可实现化工原料回收。该项成果于2013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学二字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人们服务,给大家带来切实的效益。”
河南省重大公益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为王静提供了科研经验和信心。紧接着,她先后拿到了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个项目的资助。
王静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水质净化和固废资源化。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她和团队承担的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工业废水及城镇生活污水污泥处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创新性提出“泥水并重”“治泥先治水”“污泥分类资源化利用”等研究思路,研发了污泥好氧干化、污泥制催化剂、污泥制砖等污泥资源化利用系列处置技术。该项目于2021年9月通过省科技厅验收,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研制成功的10余种功能性材料和4套水处理装置,部分已在国内知名企业进行了现场试验验证,效果突出。
此外,王静和团队还承担了多项企业研发项目,在实验室现有的环境功能纤维基础上,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及成果转化,研发出了一系列空气净化装置和抗菌防臭织物等产品。“这些年,大家都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都明白了好的空气质量、好的水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时候,我们科学家更像是一个幕后工作者,要把好的东西研发出来,供大家使用。产品产生效益、受到好评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科学二字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人们服务,给大家带来切实的效益。”
王静告诉记者,过去企业净化烟气大多用喷淋塔。而喷淋塔体积大,造价高,效率低,耗水量特别大,气体净化装置大多来自国外。但国外的装置并不适合国内的企业,经常出现效率不够、运行不稳定等问题。现在,他们团队研发的有毒有害气体净化设备体积小、造价低、耗水少、效果好,且已实现量产,可分别用于污水处理厂、化工厂、冶炼厂等领域,不仅解决了企业的污染问题,还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另外,王静和团队小伙伴们还研发了抗菌防臭织物,包括袜子、手套、床上用品等。“我們研发的这种抗菌纤维,除臭效果很好,用这种纤维做出来的织物经过50次以上洗涤,抗菌率仍能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让运动量大、爱出脚汗的人们不再被臭味困扰。喏,我今天穿的就是这种袜子。”说着,王静向记者伸了伸脚,一脸自豪。
除此之外,针对我国工业副产石膏的处置难题,王静创新性提出将工业副产石膏与污泥共同热解,制备高效稳定除磷剂用来养护土地的思路,以实现“减污、降碳、养地”多赢的协同效应,为“以废治废”、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新业态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
“别看她个子小,身上可是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王静的同事杨老师告诉记者,在她眼中,王静简直无所不能,她身上有一股韧劲儿、冲劲儿,无论什么工作,她都会完成得特别出色,让人不得不信服。王静所在的实验室副主任田振邦也夸赞王静态度积极、业绩突出,在团队里起着引领带头的作用。
提及家庭,王静直言家人对她十分理解和包容。“有时候手里的项目正在推进阶段,我在单位待的时间就会特别长,就算是走出实验室,我脑子里想的也还是实验的事情。我和我爱人约定好地点,他接我回家,好几次我从他旁边经过都没有看见他——我把他接我这事儿给忘了。他经常嘲笑我:‘这做实验还把人给做魔怔了!’”王静的女儿还小,平时她父母帮忙照看,从来没有怨言。更让王静感到欣慰的是,女儿对她的早出晚归、经常出差很理解,在学校经常告诉小朋友和老师:“我妈妈是科学家,她是我的榜样,我以后也要像她一样。”
在科研一线工作十余年,王静成绩斐然,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余篇,并于2013年获得“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2015年获评“首批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017年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是当时河南省最年轻的一位党代表,2019年又获得“河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王静说,有了孩子以后,她更加觉得自己的工作意义非凡,让天更蓝、水更清,让后代还能看到我们小时候看到的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是她矢志不渝的追求。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