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姆塔格——存放着大地羽毛的地方
2022-06-09晓犁
库姆塔格沙漠01 冯伟 摄
摄影:冯伟
1949年出生,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新闻出版报社美术摄影组组长、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第二编辑室主任。20 年间9 次往返西藏拍摄,出版《情缘西藏》《西藏秘境》《去拍西藏》等多本画册、书籍,并多次举行摄影、画作展览。在甘肃西部与新疆东南接壤的地方,有一块被维吾尔语称作为沙山的库姆塔格沙漠,面积有2.2 万多平方公里,形状狭长,从卫星照片上看起来有像羽毛般的条纹。这里气候极其恶劣,年降雨量不超过30 毫米,常年大风不断。唐朝玄奘西去印度曾经过这里,几乎丧命。他后来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心有余悸地写道:“莫贺延碛长八百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伏无水草顾影唯一。四夜五日口腹干焦几将殒绝。四顾茫然,夜则妖魅举火,灿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若时雨。”这里曾是我国沙漠科学考察的一块空白。
2007 年开始,国家《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项目》正式启动,由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院等十多个科研机构牵头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综合性的科学考察,行程12 万公里,野外作业150 天,在多个学科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初步探明了库姆塔格沙漠独有的羽毛状沙丘形成机理,首次发现砂砾碛这一独特地貌现象,并获得和整理出了大量考察研究的基础资料。冯伟作为受课题组邀请的首席摄影师,参与了第一次的考察活动,用哈苏相机和摄影家独特的视角,拍摄了一批既有科考意义,又有观赏价值的图片,为国家的沙漠科考项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奉献。
在冯伟随科考组深入库姆塔格沙漠荒无人烟的腹地现场拍摄的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从大漠雄浑的场景中体会到另一种生命样式的存在,其中用摄影的具象形式恰到好处地诠释了科学与艺术、人文与自然、艰辛与探索之间无处不在、无法隔离的存在关系,更能清晰地把生命的顽强与多样性呈现在所有读者面前。当我们在欣赏这些令人眼前一亮的照片的时候,可能给予大家的不仅仅是一些惊叹,更会产生对于在科学领域里默默无闻、只为奉献的科学家们的深深敬意。
摄影是具有生命力的,因为它能够用最真诚的画面向阅读者传递最炽热的激情,能够用最朴素的发现彰显执着精神。冯伟照片里的库姆塔格沙漠,大片的荒芜在干燥沙漠的环境中显得俨如另一类的洁净,广袤独特的地形地貌被太阳眷顾着,好像这里就是存放着大地羽毛的地方,隽秀神秘而又开阔苍犷。在照相机的取景框里,我们看到了库姆塔格独有的奇特风景,有光的颜色、有开阔的天地、有顽强诡魅的沙丘、有风儿吹过留下来画卷般的痕迹……走进大漠深处,是一种对于生命极限的挑战;而给予我们的,却是对于大美含义重新地理解与认知,同时也获得了对于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对于科考开拓者们和摄影师在生命禁区创造奇迹的由衷敬畏……这里尽管没有名山大川的险峻与巍峨,没有小桥流水般的缠绵婉约,没有都市里车水马龙的热闹与喧嚣……但是,这里有更独特的风景,有更执着的顽强,有着无与伦比亘古不衰的生命。
我们的新时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我们每天都在享受憧憬着诗与远方的幸福的时候,不能忘却共和国还有着数万万在各自的岗位上慷慨奉献的劳动者——他们就是值得去敬仰的最可爱的人。在荒僻的沙漠中存放着“大地羽毛”的地方,需要更多的人去探索,更多的人用汗水与智慧去开拓……我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库姆塔格将会从如今的丑小鸭蜕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也会有更多如冯伟一样的摄影师们用发现美的眼睛把这块存放着大地羽毛的神奇大漠拍攝得更加出神入化,发掘出更多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壮丽。
撰文:晓犁(王九龙)
生于安徽,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级好新闻奖。
库姆塔格沙漠03 冯伟 摄
库姆塔格回想之二 冯伟 绘
库姆塔格沙漠04 冯伟 摄
库姆塔格回想之三 冯伟 绘
库姆塔格沙漠05 冯伟 摄
库姆塔格沙漠06 冯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