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

2022-06-09袁子璐

幸福家庭 2022年4期
关键词:食育用餐行为习惯

袁子璐

相关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儿童人群中超重、肥胖人数比重不断增加,高血压和糖尿病出现低龄化趋势。笔者认为,这与幼儿园错误的饮食观念和幼儿不良的饮食行为有关。“食育”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幼儿学习食物相关的知识,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让幼儿形成健康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本文讨论了幼儿园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幼儿健康饮食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以期为大家提供参考。

自1975年以来,全球儿童肥胖流行率增长了8倍。中国儿童超重与肥胖患病率从1991—1995年的5.0%和1.7%分别上升到2011—2015年的11.7%和6.8%。肥胖不仅容易危害幼儿的身心健康,阻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还增加了幼儿在成年后的患病风险。相关研究表明,儿童BMI指数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慢性肾脏疾病、白血病、霍奇金病、大肠癌等代谢性和肿瘤性疾病有密切联系。

3~6岁是幼儿养成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园要注重规范幼儿的饮食行为,帮助幼儿树立健康的饮食意识,引导幼儿学习与饮食相关的知识,培养幼儿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新亮点和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实际

调查中,笔者发现,部分幼儿园的“食育”活动存在各种问题与不足。

一是部分幼儿教师营养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作为幼儿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食育”教学中,幼儿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营养学知识和饮食相关的专业素养。但据笔者了解,部分教师对于“食育”教学的认识止于表面、流于形式,仅关注幼儿是否挑食以及有没有在午餐环节进行荤素搭配等细节。当幼儿提出与食物相关的问题时,部分教师无法向幼儿清楚解释身体发育与食物营养之间的关系,没有向幼儿传授不同食物、不同营养成分对人身体发育的作用等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食育”活动的效果,不利于推动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发展。

二是“食育”课程的内容单一、枯燥,无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开展“食育”活动时,部分教师过于关注纠正幼儿不良饮食行为习惯的措施,忽视了幼儿对食物的认知培养以及情感教育。部分幼儿园由于条件有限,其“食育”课程内容单一、材料种类较少,没有给幼儿提供相应的“食育”材料、食物绘本等,降低了“食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无法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构建多层级协作的教育系统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学校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食育”课程中,幼儿园要注重构建多层级协作的教育系统,明确“食育”的价值与地位,提高教师对“食育”活动的认知水平,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饮食环境,对幼儿进行渗透式的健康教育。

(二)培养专业人才为“食育”工作提供专业支持

幼儿获得正确的饮食知识,是帮助幼儿养成正确、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的前提。幼儿园要培养教师与饮食相关的知识,为“食育”活动提供人才支撑。在制订“食育”教学计划时,教师要根据幼儿身体发育的基本规律,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采取符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方式,为幼儿提供科学的饮食指导与咨询,以此增强幼儿健康饮食的意识,有助于幼儿从小养成健康饮食的行为习惯。

(三)科学设计幼儿园“食育”课程

幼儿园要科学设计“食育”课程,丰富“食育”课程的活动内容,采用适合幼儿发展的游戏方式,引导幼儿了解饮食文化,培养幼儿健康的饮食行为。在“食育”课程中,教师要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出发,引导幼儿了解健康饮食、营养均衡的重要性,丰富幼儿的饮食知识,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锻炼幼儿对食物选择的能力,让幼儿爱惜食物、均衡饮食、平衡地摄取营养的良好习惯。

(四)实现跨领域的融合以丰富“食育”课程的内容

相关教育人士指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使疾病、食品安全、食物生产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除了提倡要“德育”“智育”“体育”,幼儿园还要提倡“食育”。在进行“食育”活动时,教师要将“食育”课程与健康、语言、艺术、社会、科学五个领域的教育活动相融合,让幼儿获取健康饮食的知识,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幼儿园要跨领域、多学科地融合,极大地丰富“食育”课程的内容,增加“食育”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教育性,从多方面对幼儿进行正确的饮食教育。

(五)采取体验式的“食育”教学模式

在“食育”课程中,教师要采用体验式的教育模式,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创造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为幼儿提供直观学习、亲手操作的机会,增强幼儿的理解能力,建构幼儿饮食方面的知识体系,发展幼儿的判断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体验式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用餐环节,教师可以从用餐同伴、用餐种类、用餐时间、用餐地点、用餐原因等五个方面入手,尊重幼儿的主动性,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用餐环境,规范幼儿的用餐行为,培养幼儿对食物的爱惜之情,让幼儿养成不挑食、不浪费食物的好习惯。在用餐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加深幼儿对食物的认识,让幼儿明白按时进餐的重要性,培养幼儿自主选择食物的能力,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幼儿感受到用餐的乐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种植区,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种植活动,让幼儿在播种、耕耘、收获的过程中了解蔬菜,让幼儿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食物种类、生长过程以及其营养成分的了解,让幼儿体会到粮食生产的不易,使幼儿爱惜粮食,达到科学“食育”的目的。

(六)积极开展本土“食育”特色课程

“食育”课程是传承和弘扬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手段。笔者发现,在食材及餐具的选择、食材的烹饪及食用方法和饮食的环境上,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饮食活动。以笔者所在幼儿园为例,教师从四川人的传统饮食文化、饮食习惯、食品搭配方法及食品消费特征等方面入手,收集了详细的情报资料,建立本土“食育”特色课程资料库。例如,富有地方特色的钟水饺、担担面、北川凉粉、三大炮等,這些美食让幼儿了解了本地小吃的特色,向幼儿传授了本地的民俗文化,激发了幼儿对饮食的兴趣,让幼儿感受到了四川美食独特的风情,达到了传承四川传统饮食文化的目的。

(七)定期开展特色亲子“食育”活动

幼儿园要积极组织亲子“食育”活动,鼓励家长与幼儿合作,共同制作美食,让幼儿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掌握食物选择、食品搭配、食物制作的技巧等。以笔者所在幼儿园为例,我们与周边种植基地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固定的时间内会组织幼儿进行采摘活动,开展形形色色的亲子种植活动等。幼儿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还需要家长的支持。家长要丰富自身的饮食知识,规范自身的饮食行为,运用科学、正确的喂养方式,培养幼儿健康的饮食行为。笔者所在幼儿园定期开展了饮食知识教育主题讲座,通过亲子“食育”课程等方式,引导家长了解幼儿身体发育所需的营养,为家长提供科学饮食方面的专业指导。

总的来说,在家校共育中,幼儿园要重视“食育”活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幼儿的就餐时长、就餐坐姿、就餐习惯等情况,合理调整“食育”课程的内容,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食育用餐行为习惯
我是“食育”小画家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文明用餐
文明用餐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6岁幼儿家庭食育开展建议
“食育”也需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