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州泥塑:延续泥土的“生命”

2022-06-09朝暮

科学之友 2022年6期
关键词:泥塑天平技艺

朝暮

历史悠久 底蕴深厚

自古以来,人类对泥土有着说不尽的眷恋之情。华夏文明中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将人类起源和大地泥土紧紧连在一起,赋予泥土生命的意义。同时,泥土还是人类最早掌握的塑造自然的材料之一,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可以说,整个农耕文明的历史,就是广大农民在大地泥土中播下希望、收获成功的历史,是和泥土相伴相融、休戚与共的历史。

自新石器时代起,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过,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

从远古时期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陶器制作到后来追求精神文化享受的泥塑艺术,无不浸润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他们就是用这看似平凡的材料、随处可见的泥巴,全身心调动才思和技艺,诉说着泥土的芬芳和自己的情感。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河州泥塑艺术是泛起的美丽涟漪,激励、丰富着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

河州泥塑可以追溯到5 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和4 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临夏市博物馆内收藏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人头形彩陶器盖便由泥质红陶捏塑而成,属于新石器时期的泥塑作品。若论历史上最具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可上溯到炳灵寺石窟的开凿兴建。炳灵寺石窟开凿于西晋初年,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随着炳灵寺石窟不断开凿扩大,河州泥塑艺术一步步成长、壮大和成熟。

据史书记载,当时由于执政者的号召,各地顶尖的雕刻工艺大师纷纷前来凿石刻像。峭崖绝壁之上搭满了支架,能工巧匠们在或大或小的洞窟里凿刻、绘画、塑形,这一幕对世世代代栖居于黄河两岸的人们来说意义重大。他们首次见到了来自中原、西域等地的开窟造像技艺,这无疑给当地民间雕刻塑造艺术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由于工程浩大,不可能全部用外来工匠,在施工劳作的过程中需要在当地招募一批年轻力壮、聪明能干者当小工。他们中的一些人拜师学艺,与各地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艺术家、雕刻师交流互动,使文化和技艺得以深度传播与融合。在这样的交流学习中,多种泥塑技艺开始广泛留传于河州大地,并且通过心口相授,得以代代续存、生生不息。在千余年的历史岁月中,这些技艺或隐或显地进行着创新和变革,逐渐形成了河州泥塑独特的艺术风格。

取材当地 技艺精湛

河州泥塑的最大特点是纯手工捏制塑造,其技艺主要包括捏与塑两类。

第一类为“捏活”,主要是捏制小型造像,如二龙戏珠、凤凰牡丹、宝瓶、吉祥八宝等,多用作建筑配饰。

第二类叫“塑活”,也称“泥彩塑”,主要以塑造传统寺院、庵、庙、道观建筑内的大型塑像为主。

捏、塑两种技艺完成后,还要进行施彩。泥彩塑的一大特点是三分塑、七分彩,塑是形,彩是神,泥是韵,色是魂。正因如此,塑匠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基础,只有掌握了捏塑与彩绘技艺,才能以塑匠之名承揽业务。

河州泥塑取材于当地,将红黏土、白土、细毛沙按4∶3∶3的比例和匀,然后完成搅、捶、揉、捂等工序。制作者可以根据所塑作品的特点进行配料调整,如添加糯米汁、蛋清、石蜜、棉花、纸筋、秸秆等,将泥巴加工至非常细腻,手感达到最佳状态。好的泥料可以使创作者在第一时间找到灵感,创作出超乎想象的精品。

泥彩塑多分布在北方,南方气候湿潮不易存放。传统泥彩塑普遍的制作流程是:先做立骨架,然后上泥,第一层糙泥做坯子,第二层中泥做造型,第三层细泥做精塑,最后上色。此外,根据具体情况,还需要完成补缝封漆、底碍处理、沥粉、敷色、贴金等工序。

与时俱进 迎来新生

在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环境下,河州泥塑于2011年被列入临夏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批优秀的泥塑艺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河州泥人”常天平是河州泥塑技艺保护与传承中的典型代表。他自幼酷爱美术,1983年拜当地民间艺人、积石山系泥塑第五代传承人戚永武為师,学习绘画、泥塑技法,后又多方拜师求艺,不断提高泥塑制作技艺。

常天平的泥塑作品题材丰富,包含民族民俗、农耕文化、工匠文化、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乡土记忆等。河州古朴的农耕文化、多彩的田园生活、璀璨的民族民俗风情、火热的生产生活场景等是他特别关注和钟爱的题材,更是他泥塑艺术的亮点。他创作完成的一件件古朴生动且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作品饱含着临夏各族人民的浓浓乡愁。

常天平的作品造型生动,别具一格,他用泥塑还原百姓真实生活,为黄土高原上的泥巴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说:“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责任用泥塑的方式歌颂我们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歌颂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陇山陇水。”他精心设计创作,用一件件作品记录全州各族群众和谐相处、团结奋斗奔小康的社会变迁,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讴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除此之外,他还善于博采众家之长,曾先后到天津泥人张创作基地、陕西凤翔泥塑创意园、唐山清明上河图泥塑文化园等地考察、交流、学习,传承优秀的中国民间泥塑手工艺,汲取各种泥塑艺术精髓,积极带动临夏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常天平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和梦想,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泥塑作品。这些作品被陈列在临夏八坊十三巷泥塑艺术馆、东公馆精品泥塑馆、茶马古市泥塑艺术综合馆等处。7446B079-CD28-4F0C-9935-95246411BD8B

近年来,他的泥塑作品受到广泛关注,屡获佳绩。2014年9月,《彩陶故里》在第十三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中获创作创新一等奖;2015年8月,《农耕系列》在第九届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获精品奖;2016年9月,《工匠精神》获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泥面塑)大赛三等奖;2017年3月,《木工系列》《麻布制作》在第十四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中获创作创新、制作技艺两项二等奖;2022年1月,《河州秧歌》系列作品荣获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入围奖。

2019年1月,常天平和他所传承的河州泥塑技艺荣登央视一套《中华民族》栏目,《八坊十三巷·泥人常》节目的播出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河州泥塑的魅力。2020年6月,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聘请常天平为客座教授,并专门设立工艺大师班,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艺术。

常天平继续钻研技艺,于2022年完成了一件举世瞩目的作品——泥塑群雕《凤州古城》。

《凤州古城》由常天平带领其创作团队的8位成员,耗时8个多月完成,是在全国都很稀有的惊世之作。作品长10米,宽6米,城池面积60平方米,人物500位,古建筑庙宇、宅院庭堂共278间,城楼4座,牌坊4座,桥梁2座,轿子8顶,驼、马20匹,古树11棵,石狮3对。2022年4月26日,《凤州古城》成功挑战“世界上人物最多的泥塑艺术作品”世界纪录。

重现历史古城景观,赓续民族文化根脉。《凤州古城》犹如一部长篇史书、一幅十里长卷,气势恢宏,波澜壮阔,述说着古凤州的沧桑变迁。整件作品就像一个民俗文化的大观园,包含了礼仪、私塾、建置、规制、药属、政绩、幅员、人物、民族、服饰、孝道、仙释、宗教、节烈、纪事、官师、文艺等多个方面。其内涵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这件作品充分展现了制作者精湛的技艺,弘扬了河州工匠对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团队成员在创作中不断改善工艺,始终追求完美和极致,让作品得到升华。

在泥巴的艺术世界里,常天平始终秉持着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河州泥塑立足临夏、走向全国、面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积极思考河州泥塑在当代的传承和保护,并探索其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新路子。

近年来,他通过泥塑工艺的研学旅行、非遗文化进校园、游客体验、培养泥塑技艺传承人等方式,使流传数千年的河州泥塑文化融入当代社会,成为临夏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传承人档案

常天平,生于1966年,甘肅临夏积石山人,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高级传统工艺师,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工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州工匠,临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7446B079-CD28-4F0C-9935-95246411BD8B

猜你喜欢

泥塑天平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民间美术——泥塑
宋志浩作品赏析
传授技艺
泥塑作业
倾斜的天平
简易天平
比轻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