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冰:一针一线传匠心 乾坤绣在方寸间
2022-06-09姜茜昱
姜茜昱
人物名片
刘爱云,中共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湖南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特聘教授。从业以来,她一共培养了五代传承弟子和大量技术骨干,指导的作品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239项。
刘艳冰,中共党员,工艺美术师,刘爱云大师第四代弟子,曾获全国技术能手、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湘绣优秀工匠、湖南省金牌绣女等国家级、省级荣誉。
坚守初心,用一辈子传承好湖湘文化。
——刘艳冰
在长约一米、宽约半米的绣绷前,刘艳冰正俯身专注地刺绣,时而穿针引线,时而凝神静思。穿针引线之间,一头鬃毛浓密的雄狮跃然眼前,它威猛雄壮,目光炯炯,仿佛能听到那震人心魄的怒吼声。其毛发熠熠发亮,体态鲜活灵动,远超画像,更胜照片。这便是一幅湘绣的代表绣品——狮虎像,而能充分展现狮、虎栩栩如生神态的非遗技法鬅毛针,就是湘绣的独有针法。90后的刘艳冰作为湘绣传承人之一,独坐室中,不感枯燥,十多年来,她一直绣得沉浸,绣得充实。这已是她接触湘绣的第14个年头了。
·缘起筑梦·
问:你师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爱云大师,是如何与她结下师徒之缘的?
刘艳冰:还记得刚入当时全国唯一一个开设湘绣专业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习时,看到刘爱云大师在绣绷前默默绣花,我内心很是触动。她当时已经七十岁,因为热爱和执着坚守着湘绣事业,这种精神鼓舞和激励着我。但读大一和大二时,我忙于提升各方面综合素质,在湘绣技艺上相对不够突出,错过了向刘大师拜师的契机。
随着对湘绣越来越喜爱和了解,我下定决心要学好这门技艺,做出好成绩,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再行拜师之礼。2017年,我在湖南省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专业第一名,荣获“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还取得了其他荣誉。于是通过赵蓓瑛老师和蔡静溪老师的引荐,向刘大师正式拜师了。没想到,后来刘大师告诉我,她一直都把我当成自己的弟子,让我既开心又备受感动,坚定了用一辈子来向她和其他老师们学习的决心。
刘爱云:我注意到冰冰,是有一次发现她用业余时间绣小老虎,当时觉得她在技艺钻研上很下功夫。后来,她在绣制《雏鸡》这幅作品时,我们又进行了很多次交流。我当时跟她说,这幅作品要绣好很不容易,要从整体方面考虑,远近结合,近處的小鸡要绣出立体感。她理解得很快,还用手机把要点记下来,后来在绣制过程中反复拿出来看。这一点让我觉得她既舍得钻,又很灵活,是个好苗子。
问:师徒传承模式对湘绣人才的培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是如何影响你的?
刘艳冰:我们学校采取“大师+教授”的双师培养模式,在湘绣的理论、刺绣工艺、设计方面都有不同导师为我们授课教学。不仅是刘大师,赵蓓瑛老师、刘顺湘教授等很多老师都对我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们不仅专业水准高超,还手把手、一对一地讲解示范,帮助学生提升技艺和综合素养。正因为学校里有这样一批优秀老师,我们这些年轻人也逐渐喜欢上湘绣并且愿意去传承发扬。所以毕业的时候,我申请了留校。
刘爱云:我从14岁起开始学湘绣,当时就想着通过绣花能解决家里的经济问题。1956年,我进入人民公社办的湘绣厂,正式走上这条道路,后来师从湘绣名家余振辉老师,并下定决心一辈子从事这份事业。我白天绣花,晚上去夜校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学习设计、色彩等美术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慢慢地,我把余老师擅长的鬅毛针学扎实了,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主绣的作品也逐渐拿到一些国家级的奖项。
技术成熟后,任务也更重了,但要让湘绣发扬光大,这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我就开始边绣边带徒弟。这个接班人不是一下子就能培养好的,需要多年的努力,还要在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就开始引导,手把手地教。到现在,我一共培养了五代徒弟。中间虽也曾青黄不接,但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设湘绣专业后,这种态势得到扭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传承我们这份事业,我是非常高兴的,所以即使患有高血压,年纪也大了,我仍然坚持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上课。
·学思笃行·
问:湘绣的艺术特色是什么?你是如何表现这种特色的?
刘艳冰:业界有这样的说法:“苏绣猫,湘绣虎。”苏绣精细雅洁,湘绣质感逼真、形象生动,就是因为湘绣独有的一种针法——鬅毛针。运用鬅毛针绣出来的狮虎毛发,真实得就像从肉里面长出来的一样。而学习这种技法,就需要刺绣艺人慢慢地钻研、领悟。
刘爱云大师曾经跟我们说过,她刺绣狮子或老虎时总会去动物园观察、思考。所以受她影响,我在每一次刺绣前,也会去了解物象的骨骼结构、毛发特征、神态动作、生活习性等,先领会内涵,再动手刺绣。绣制的过程中,大脑也在飞速运行,比如在绣动物的不同部位毛发时,刺绣艺人需要运用不同的色线,结合毛发走势,层层叠加出精细、灵动的效果,这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经验积累,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审美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这样持续不断的钻研,我才有越来越精湛的技艺。
问:2020年,你在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抽纱刺绣工(手绣工)项目全国第一名,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你有什么心得?
刘艳冰:决赛前两天,组委会发放了最终刺绣技艺比拼的题目——宋画《豆荚蜻蜓图》。这幅画以田园野趣而闻名,于是我搜集了很多关于宋画的相关资料,力求表现出题材的写意意境。决赛要求我们在13个小时内完成作品,我根据自己对这幅画的理解,用刺绣语言表达出自己认为的重点内容。比如在处理细节时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着重打造蜻蜓和它落脚的那片叶子,突出精致感,其他部分则表达得比较豪放,最后有幸获得了第一名。
刘爱云:冰冰获得了全国的名次,我感觉比自己获奖还高兴!跟她同场竞技的,是从全国各省市、各流派中层层选拔出的能工巧匠,大都技艺精良。但最后获得第一、五、七、九名名次的选手都来自我们学校,我觉得这体现出学校培养的重要性,学校这个平台培养了行业未来的人才,培养了湘绣的接班人。
·赓续创新·
问:“新湘绣”提出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突破?
劉艳冰:湘绣是一门古老的技艺,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刻宽广,因此在传承的基础上必须要有创新,要与时代同频共振。目前我们学校提出的“新湘绣”,主要从技法创新、材料创新、应用场景创新等方面着手。
比如在技法创新上,刘大师带领团队一起研发了绳股针、纽股针、蚁蠕针、蜂窝针4项湘绣新工艺技法。2021年举办的“回眸百年”——中国刺绣艺术红色主题展展出了刘大师指导我们创作的《草鞋的故事》,这幅作品就运用了绳股针这一技法,表现出红军长征所穿的草鞋的肌理质感,凸显伟大长征精神。这幅作品绣制完成后就被借出,在国内多地展览,大家看到绣品中草鞋上鲜艳的斑斑血迹,都被“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崇高精神所感染。
另外,我们也改变了过去以国画为主题材的思路,加入了油画、蛋彩画等新的创作题材。在表现形式上,与生活用品结合,比如与服装、室内装潢结合,让艺术走入平常生活中。
问:为什么会想到创作红色文化主题的作品?
刘艳冰:这是我们教学创新的内容之一。湖南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热土,湘绣作为文化的一种承载方式,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与红色文化相结合。我们开发了“刺绣上的长征路”这一课程,找到“刺绣”和“长征”的信念共鸣感,启发学生以长征精神为指引,在刺绣这条路上砥砺奋进。而从教师角度出发,我也会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思想引导,让学生以刘大师这些老师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不断提升职业素养、技艺水平、思想素质。
问:你对“初心”的理解是什么?
刘爱云:我进入湘绣行业70年了,见证了传统湘绣到“新湘绣”的发展,见证了社会的进步。从一名农村女性成长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发自内心地感党恩、跟党走,也一直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扎根在这个行业内,毫无保留地将一生所学传授给我的学生们,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也希望未来有更多人能传承好湘绣,让湘绣走出国门,在国际上焕发新的光彩。
刘艳冰:刘大师是党员的楷模,她坚守着自己对湘绣的初心,也春风化雨般影响着我们这些青年党员和学生。湘绣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漫长的修炼过程,需要我们不断传承、学习、精进。我也将用这种不懈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争取达到“道技合一”的水平。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一直享誉海内外,这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湘绣人的付出。她们中有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传承人刘爱云,也有用针线穿引时光、用青春书写芳华的90后传承人刘艳冰。她们用手中的针线诠释了什么是湘绣人的匠心、传承人的恒心和共产党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