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关联明思路,多维论证求透彻

2022-06-09周启群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虚心唐太宗升格

周启群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

②吾日三省吾身。———曾子

③动必三省,言必再思。———白居易

读了上面三句古代先贤关于自省的言论,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向学校文学社社刊《岭南》的“自省大家谈”栏目投稿。

要求:自選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读懂材料。

本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三句名言的意思,并找到它们与“自省”的关联。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强调的是由外而内的自省路径。“见贤思齐”,倡导的是向榜样学习、向楷模看齐,照着他们的样子做,跟着他们的路子走。“见不贤而内自省”,则要求我们看到无德、无才之人时,主动反省自己身上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从而达到修正错误、完善人格的目的。“见不贤而内自省”犹如自己动手清除身上的毒疮,比“见贤思齐”更难做到。

2.“吾日三省吾身”强调的是由内而外的自省路径。“三省”,就是说一个人要多审视自身,多做自我批评,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三省”是自省行为的日常化,是修身养性、提升自我的必修课。

3.“动必三省,言必再思”强调的是自省与行动之间的关系。在开始行动、发表言论之前,要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正确、得体。“三省”“再思”后再行动,我们就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二、明确写作任务。

本题的写作任务是向社刊的“自省大家谈”栏目投稿,虽然没有规定文体,但议论文显然是比较好的选择。写作时,只要不偏离“自省”话题、不脱离名言范围即可。

三、紧扣话题,精准立意。

这道作文题,基本不会出现离题或偏题的情况。但要做到精准立意,还需仔细推敲、精炼表达。例如:完善自我须自省;虚心自省方为贤;向善向上,自省为伴;等等。

虚心自省方为贤

湖南省江永一中高二周冉

21世纪最具影响力人物排行榜上有许多在物理、数学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然而,最令人惊叹的是,霸占榜首的赫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真可谓咄咄怪事!(开篇以“怪事”起笔,抓人眼球,但出处不明,缺乏真实性与权威性。若有出处应点明,如果不知出处,不如删掉。)

读了《论语》之后,我恍然大悟:孔子位列榜首,虽在意料之外,实属情理之中,原因就在于孔子提出并一直坚守的思想。纵使过了这么多年,孔子的思想仍然在很多情况下适用,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与信服,我们怎能不佩服、尊敬这位先贤?(“思想”一词过于宽泛,没有紧扣“自省”这一话题,有游离话题之嫌。)

《论语》中有这样两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和“吾日三省吾身”。它们向我们强调,贤能之人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更是我们进行自我反思的参照。

(文章前三个段落由《论语》切入,由“思想”之面到“自省”之点,入题太慢。)

说到自省,我们自然会想到孔子思想对后代的光照,人人称颂的明君唐太宗便是典型。

据《贞观政要》记载:“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唐太宗身为皇帝,尚能静坐自省,思考自己这么做百姓会怎么样,那么做百姓又会怎么样。一次又一次的自省使他的决策更为正确,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唐太宗谦冲自牧,虚心自省,成就了千秋伟业,这不正是对孔子思想的绝佳验证吗?(对事例的挖掘、分析不足,论证不够透彻。)

虚心自省,古已有之,延至当代,仍然是成大事者之美德。

年轻时的曾国藩碌碌无为,将近30岁时,他开始每天写日记,反省自己的言谈举止,对自己不断提高要求,最终成为一代名臣。正是因为注重虚心自省、克己修身,不断提高自己,曾国藩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虚心自省方为贤。孔子、唐太宗、曾国藩能够成为贤者,与他们善于自省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省是平面镜,映照自身,可以帮助人们及时发现身上的污渍,然后彻底清除;虚心是反光镜,投向别人,可以帮助人们观察他人、反思自己,不断追求进步、完善自我。(没有找准本体和喻体的关联,表达欠妥当。)

虚心自省是美德。当你具备这种美德时,自然会懂得孔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性。虚心自省能够让你朝着完美的方向不断前行,逐渐成为别人心中的“贤人”。(结尾恰当,但缺乏震撼力。)

失误分析

1.逻辑关联不强,思路不清晰。作者意在论述“虚心自省”与“为贤”两者之间的关系,却在开头运用大量文字论述孔子的思想,不仅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且造成了思路摇摆、详略不当、论述不集中的问题。

2.论述角度单一,论证欠充分、不透彻。作者只是对话题进行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意思虽然明了,但缺乏对“自省”作用的挖掘。

3.概念不清,偷换概念。孔子的思想和《论语》中的“自省”,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大小之分,不能随意混淆,而作者却将两个概念相提并论。

升格建议

1.强化关联,明晰思路。理清“虚心自省”与“为贤”之间的关联,首先可对“贤”的内涵加以阐释,然后将“虚心自省”分为“自明”“自律”“自强”三个步骤,层层递进。

2.多维论证,力求透彻。“为贤”是“虚心自省”的结果,可以将中心论点切分成三个分论点:“虚心自省方自明”“虚心自省方自律”“虚心自省方自强”。三者合一,便能达到“为贤”的结果。这样,将“为贤”的过程与内涵具体化,再从三个维度展开论证,力求充分、透彻。

3.厘清概念,紧扣话题。去除与文章主题无关的概念,使论述始终围绕着“自省”展开。同时,去掉游离、臃肿的内容,增添紧扣主题的材料,并加以充分论证,使文章内涵丰富。

虚心自省方为贤

湖南省江永一中高二周冉

虚心自省方为贤。贤者,德才兼备之人也。不论身份高低,不论富贵贫穷,一个人若能做到虚心自省,就具备了成为贤人的基本条件。(开篇对“贤”的概念进行阐释。)

所谓自省,就好比在镜前端详自己,从而认清自己,进而洁净内心、完善自我。(比喻论证,深入浅出。)

虚心自省方自明。自明,方可认清自我。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卢梭是言的巨人,更是行的标杆。面对众生,他傲然独立,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己,以虚心自省之诚心著成《忏悔录》,把生活中违背道德良心的小事披露无遗,借此洗去自己心灵的污秽。显然,他认清了自己,而这正是进步的前提。(引用名言,列举事例,分析透彻,论证有力。)

虚心自省方自律。自省,让人更加自律;自律,又让自省成了每日的功课。(强化关联,道理自明。)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也说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先哲圣贤用肺腑箴言劝诫世人,后辈子孙用行动响亮回应。年轻时的曾国藩碌碌无为,将近30岁时,他开始每天写日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对自己不断提高要求,最终成为一代名臣。据记载,曾国藩曾因小事与朋友小珊产生嫌隙,经过自省,他认识到自己是犯了“尽人之欢,竭人之忠”的过错,“宜速改过,走小珊处,当面自认不是”。从此,曾国藩更加自律,虚心自省,不断改进,才华与德行自然提升。(紧扣观点,注重挖掘,有针对性地分析事理。)

虚心自省方自强。自强,不仅意味着能力的增强,内心也会越来越强大。

据《贞观政要》记载:“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唐太宗身为皇帝,尚能静坐自省,思考自己这么做百姓会怎么样,那么做百姓又会怎么样。“动必三省,言必再思。”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反省,使他自明、自律,进而自强,做出的决策更为正确,造福百姓。试想,如果唐太宗不具备谦冲自牧的品性,不能虚心接受忠臣的谏言,不对自己的言行虚心反省,又怎能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深入挖掘唐太宗自省事例,运用假设正反对比论证,充分透彻。)

(三个分论点层层递进,思路清晰;论据充实,分析深入,论证透彻。)

虚心自省是一种美德,是每个人成“贤”路上的垫脚石。一个人若能虚心自省,便可自明,便可自律,便可自强。让我们学会虚心自省,善于虚心自省,在虚心自省中勇攀生命高峰,在自明、自律、自强中铸就贤者风范吧!(水到渠成,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比喻生动,号召力强;强化关联,观点鲜明。)

升格启示

1.首先,升格文对“贤”的概念进行阐释,为后文论述张本。然后,紧密围绕“虚心自省”与“为贤”之间的关联展开分析。最后,去除多余概念,紧扣中心论点,明晰文章思路。

2.升格文将中心论点分为三个分论点,层层递进,不仅丰富了中心論点的内涵,也使论证的层次更加清晰。

3.升格文紧扣论点,所选论据均为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具有代表性。同时,论述每个分论点时,既列举典型事例,又引用名人名言,深入挖掘,论证充分,力求透彻,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猜你喜欢

虚心唐太宗升格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虚心和心虚
虚心和心虚
唐太宗 善听劝谏
整体思考局部推敲
巧布阵拜师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话题作文“错过”创意升格
反兴奋剂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