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岸边摆渡人
2022-06-09柴宝侠
柴宝侠
每次回昌图老家,都要经过通江口大桥,我会停车驻足,站在桥上吹着辽河两岸清新的风,看着河水亦如曼妙女子在浅吟轻唱,似乎把我的心思捎去了远方。
我的父亲就出生在辽河边上的通江口村,后来,由于兵荒马乱,搬迁至附近的新立村居住,辽河支流绕村而过。父亲从小就是一个进步青年,那时候他能读到初中,也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毕业后,他在生产队当小队会计、队长,后来调到大队当民兵连长、革委会主任,事业一路顺风顺水。
正当组织上培养他入党时,他受家庭成分的影响入不了党。入党,成了父亲一生耿耿于怀的事。
我上班后在新立村任团支部书记,按照父亲的嘱托,早早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为了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带领十多个青年在一个荒山坡上开荒种地。
从未干过农活的我,拿起铁锹和青年们一起挖地,不到半天,手上就起了两个大血泡,胳膊也疼得抬不起来,累得我腰酸背痛。
经过几天的奋战,我们终于将那块荒地开垦出来,种上了榆树,盼望着等过一阵子卖榆树苗。我还在地头立上一块小木板,将这块地命名为“五四青年林”。
共青团工作被我搞得红红火火,我曾连续两次获得全县的“星火带头人”。经过组织培养,1995年10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党员大会上,有个老党员的表态发言让我记忆犹新,他说:“以后你是党员了,啥事都得做出个样来带个好头,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
他的话语激励着我前行,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干出个样来给自己看,给大家看。
入党后,我更加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业余时间往报纸和电台投一些小“豆腐块”。后来,我被调到乡政府做专职报道员。
在农村工作了多年以后,我这颗不安分的心开始向往更广阔的空间。
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我拿着一纸招聘广告踏上了陌生的土地,来到调兵山市报社应聘记者。几经考核,我终于实现了当记者的梦想。
刚来时,没地方住,单位安排我在独身宿舍住。
“独身宿舍”顾名思义,都是一些独身的人,也就是外地来这里打工的男男女女,我们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素不相识的人,聚在一起,同在一个食堂吃饭,在一个水房打水,每个楼层共用一个卫生间。
我住的房间是4个人,有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职业,甚至不同的口音,从陌生到熟悉,后来我们成了在这座小城最亲的人。
我刚来时,手机都没有。第二天安顿好后,我走到商业大厦附近的古旧书店用公用电话给家里报平安。
这是我第一次离家那么远,第一次和孩子分开那么长时间,那份孤独和寂寞让我很无助。电话接通那一刻,还在上小学的儿子喊了一声,“妈!”我的眼泪就哗哗地往下淌,那种亲情的温暖顺着电话线传递过来,拥抱我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落寞。
我似乎有无数话要说,又无从开口,我们娘俩儿隔着一根电话线哭成泪人。
之后,每和家里通一次话,我就哭一回,但我没有放弃,因为父亲的叮嘱常常在耳边响起:“你要努力,要为全家人争气。”
每天,我早早来到报社开早会,然后按要求采写稿件。那时,我真是两眼一抹黑,路也不熟,新闻线索无从寻找,就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我硬是撑了下来。
记得有一次,我得知公安局有个科长资助过一个学生,这是一条很好的线索,我的心中燃起了希望,高高兴兴去采访。一路上边走边打听公安局的位置,走了四十多分钟,终于找到被采访人,以为能采访到有价值的新闻。
可是,见面后,出乎我的意料,那个科长说:“你来晚了,去年就有人写了。”我的心瞬间凉了半截。无奈,只好饿着肚子又走了回去,晚上一看,鞋尖都磨漏了,右脚的脚趾头都踢出来了。
那时的生活非常艰苦,为了节约开支,我不敢去食堂买饭,因为买不起好饭菜,怕人笑话,就在宿舍对面的街上,每天花一块钱买两个花卷,就着热水吃两顿,连一点儿菜都舍不得买。
冬天,宿舍不准用电褥子,暖气不好,接近于没有,我只好灌个热水袋搂着,凑合着熬过一个寒冷的冬季。
因為同宿舍的人工作性质不同,有的要起早上班,晚上早早就得关灯。有时为了赶稿子,我只能偷偷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写,那时都是手写稿。尽管这样,每个月的上稿任务依然像一座山一样,我努力攀爬也总是够不到顶点。
这样不行啊!要想生存下来,就得伺机寻找新的出路。后来,我找到机会先后跳槽两个单位。
有了固定的工作,迁来户口,买了房子,将上初三的儿子从农村老家接到身边上学,儿子很争气,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考入理想的大学,毕业后又找到了喜欢的工作。我终于凭着自己的坚持和隐忍,在这座小城有了一席立足之地。
我也曾迷恋城市的灯红酒绿,也曾沉醉在小城的景色中。
我特别喜爱夜色中的一滩碧湖,透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湖面时而宁静,时而喧哗。霓虹闪烁,残荷寂寥,絮语悄悄,诉说着过往的美丽。
那倒映在水中的月影,可否懂得丁香一样的女子,丁香一样的愁怨。
面对此情此景,在外漂泊了20多年的游子,我更加想念故乡,想念辽河岸边的小村庄,想念我80多岁的老父亲。
记得父亲当年积极入党,最终没能如愿,但并没有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他是个乐天派,在高天厚土间唱着奋斗的歌,用勤劳的双手,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扶贫攻坚的好政策引领下,养活一家七口人。虽然生活清苦,但也乐在其中,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摆渡者,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父亲从勤劳的青年摆渡到幸福的晚年,我从乡村的梦想摆渡到城市的火热生活中。
父亲在河那边,我在河这边,虽然整天忙忙碌碌,但我时常想回到家乡,躺在老房子的热炕头上,听老父亲讲过去的事,枕着辽河的涛声,甜甜地进入梦乡……595E311F-01C0-4A03-A0DC-A1720B976C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