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模式下高职物联网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2022-06-08金春花
金春花
(九江职业大学,江西 九江 332000)
国发【2015】32 号文中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而最具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群体应是数千万的中小型企业,这类中小型企业又是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场所。因此,要想充分挖掘其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就要从源头上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目前,移动互联、高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层出不穷,而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是一种综合技术,包括了传感技术、无线射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领域的技术和知识,技术更新迭代也非常快,这就要求高职物联网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满足高职物联网产业对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才有高职物联网产业创业基础。因此,构建一种有利于高职物联网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工作室模式下高职物联网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高校也高度重视,相应制定了配套的帮扶鼓励政策,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改革举措无疑大大加强了高校专业建设力度,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和释放社会市场创新创业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通过调研发现江西省多家高职院校的物联网专业由于开设时间较短,专业建设还处于探索建设阶段,并受师资队伍和资源储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有着不是偏硬件开发似电子信息专业,就是偏软件应用似软件技术专业的尴尬处境,几乎没有一支专业从事物联网项目的开发或熟知物联网背景和发展方向的师资队伍,在此情况下,物联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就难以保障。尤其是本校物联网专业是2018年新增专业,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专业建设力度还有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传统教育为主,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创新创业教育环节也比较薄弱,基于工作室模式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改革更是空白。因此,进行物联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对加强本校物联网专业建设,提高本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作室模式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工作室教学模式起源于上世纪初德国的某设计学院“作坊式”教学模式,以"作坊"为雏形,逐渐演变成将创作与生产、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称之为"工作室"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工作室为培养载体,以高职物联网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任务为助推力,在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导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促进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整合,以此实现职业院校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推动教学活动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对接的目的[1]。而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基本素质的人才,其素质目标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能拥有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同时具备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其知识技能目标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能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综上所述,从两者概念上不难得出,工作室模式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素质目标的顺利实现
工作室的创设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营造一个相对自主的学习环境。它不受课程设置的限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根据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和爱好的发展方向。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兴趣特长为依托,以项目为驱动,以工作室为载体,学生通过参与工作室校企合作真实项目的开发,领悟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创新成果才能占据市场的道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和积累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还可以通过完成的校企合作项目和取得的成果提高自信心和实践能力,实现创业就业的无缝对接。在与团队共同完成项目的同时,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也更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方向,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由被填鸭式的学习变为我要学习,在这种自主需求的驱动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在工作室的环境中,每个项目都是由团队合作完成,因此,还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而这些正是创新创业教育所要达到的素质目标。
(二)有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知识技能目标的顺利实现
工作室模式的运用,需要对接企业真实项目的开发,这就要求学生充分了解行业的现状和企业的需求,从而让学生能够掌握前沿的专业知识,使其成为创新的依据,同时从项目的立项到项目的研发与后期的推广,需要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还要有能让开发的产品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特点。因此学生参与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能了解到创业的流程和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也能学习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充分锻炼自我的创新技能,大大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知识技能目标。
(三)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者,一支专业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工作室模式的构建,需要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精湛的专业实践技能,从而客观地促进了教师自我充电,不断在专业领域进行无止境的探究;另外教师利用工作室这个载体,也可深入与企业工程师进行技术交流和探讨,从而有效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推动教师队伍建设进程。
三、工作室模式下高职物联网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具体措施
(一)构建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三位一体”的教学架构
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三位一体”的教学架构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2]。国办发〔2015〕36 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重新修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中不仅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还要调整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因此,高职物联网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首先要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可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随后结合专业实际,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课内教学活动、课外创新活动和校外创业体验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共有课内教学活动是核心,是课外及校内外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方向保证,而后两者对课内活动又有着促进作用,能有效提高课内学习效率,将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变得更有意义。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三位一体”的教学架构(见表1)能有效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提高创新创业意识,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课内活动的开展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生通过课外活动的参与,提高创新能力;通过校内外实践活动的参与又能增强学生创业体验和塑造创新人格。
表1 “三位一体”课程架构
(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室,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根据高职物联网专业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双师型”名师工作室为依托,成立高职物联网专业创新创业工作室,利用工作室平台,与企业合作开发一些具有创新的项目,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工作室成员从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中选拔出合适的人才构成。对企业人才的要求必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能为合作项目的研究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对教师的要求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对学生心理发展有精准的把握;对学生的选拔工作是经过一年级上学期的专业理论基础课学习后,在一年级下学期时,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招募一批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对创新创业项目有较浓厚兴趣的学生加入到工作室中来。对招募的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5名学生,并选派一名二年级学生担任组长,形成老带新的延续。建立健全工作室规章制度,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基于工作室模式下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实训平台可分为三个模块,大一学生完成课程设计项目,每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集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完成基础性的课程设计,每周老师集中辅导一次;大二年级开始,参与校企合作或技能大赛的创新创业项目中的一个小任务;大三将开展系统的SBY创业培训。另外每月请企业专家为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每学期邀请校企专家为全体师生做专业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方面的讲座,并开展类似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创业交流等活动。基于工作室模式下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工作室模式下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框架
(三)打造一支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无论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还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顺利实现的重要环节。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一方面组织团队教师对教育部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文件进行学习,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感和坚定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一方面积极与社会和企业进行联动,为教师下企业和培训创造机会,组织团队教师开展科技课题的研究。在不断拓宽教师的眼界和思维的同时,提升教师的高职物联网系统开发能力,使得教师有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信心、意愿和实力,并敢于突破常规思维,将教学内容与实践需求相结合,引领学生建立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3]。另一方面,每门课程组建一个专业教学团队,以组队参加省级职业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项目为驱动,深入进行“六环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即将课堂教学过程分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考核评价、任务拓展、归纳总结六个环节来进行,并根据环节不同采用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环节着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术,在任务拓展环节中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拓展应用,进行创新,在归纳总结方面,学会积累和进一步探索创新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切实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
(四)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重视大赛的引领作用
学校每年都会有技能竞赛月,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高职物联网专业技术更新快,专业开设年限短,学生基础差,在创新创业大赛中不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大赛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作用不容忽略。以工作室为载体,每年组织团队积极参加江西省创新创业大赛,在参赛的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不断打磨项目,不断修改创业计划书的过程使选手学习到了专业、管理、财务、销售和融资等多方面的创业知识,有了创业的感性认识[4]。
结 语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模式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认可,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日益重视,高职院校在工作室模式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会趋于常态化,工作室也将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