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西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发展研究

2022-06-08严则迪

江科学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城市居民居民因子

严则迪

高质量发展是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的新表述,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近代以来,国外一些学者运用不同的计量模型分别探讨了教育、政治不稳定性、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银行业全球化和信息通信技术等因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具体影响[1,2,3]。由于生活质量包涵的内容比较广泛,国际上一般采用综合指数计算、比较各国的生活质量状况,如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而在国内,李泊溪,刘旭[4]为衡量各国生活质量的基本方面,选择了教育、健康、营养、平等和环境等5个指标进行计算。王海敏、陈钰芬[5]对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从社会经济条件、物质生活、生活环境、精神生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估,通过因子分析使用各个公共因子表现出地区特征以了解各个方面的优势与差距并针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陈树林和黄鑫[6]针对客观状况和主观满意度两层面做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访问,对城市的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认为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社会功能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逐渐超过物质生活的影响。李正龙[7]选择居民收入类、消费类、医疗条件类、居住、工作与生活环境类、社会保障类等15个密切反映居民现阶段生活、工作、生存的指标构建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评价31个省市居民生活居民生活质量。得出提高医疗水平、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重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的结论。黄永兴、张泰[8]通过以生活质量的概念为出发点,基于2002年的统计年鉴数据选取了41 个指标来构建居民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得出居民生活质量与经济发展、科教进步、文化繁荣、居民生活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相关关系这一结论。

综上,我国关于城市的综合质量发展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对居民生活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较少,尤其是较少对欠发达省份及地区进行比较与分析。本文将通过定性及定量的分析,立足于居民实际社会生活的视角,对江西省内11 个地级市的居民生活水平进行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因子分析对江西省内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进行综合比较,以弥补江西省内各城市的居民生活质量评价分析不足的缺陷。

一、江西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居民生活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本文根据可操作性、可比性、代表性、全面性的原则,在参考国内外学者已经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江西省发展客观情况和官网公开公布的数据,选取了与居民实际生活相关影响其生活质量水平的收入消费、居住环境、交通出行、教育和医疗等维度的14个指标,其中收入消费选取: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GDP 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等可以反映关于城市居民综合收入与消费的指标。居住环境选择:城镇化率、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率等反映城市居民实际生活环境指标。交通出行选择:万人均公共交通车辆数、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等可以反映居民出行便利程度的指标。教育选择万人拥有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万人拥有中学数目、万人拥有中、小学教师数等反映地区教育水平的指标。医疗选择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万人拥有执业医师(助理)数等实际反映当地居民医疗水平的指标。

将省内11 个地级市置于一个统一平台上,构建江西省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表1)(数据来自江西省2020年统计年鉴及各市统计局官网可查数据)。通过选取的5 个维度中的14 个指标在SPSS软件中进行因子提取与命名,得到经济收入与生活服务、质量生活保障、生活环境、教育等4个因子进行综合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表1 江西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二、江西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实证评价

(一)提取因子与因子命名

本文对于省内城市的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测量主要是利用SPSS软件,第一步将14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不同评价指标变量之间由于属性、数量级和单位的不同而存在的量纲差异。第二步采取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计算选取样本之间的相关系数,然后提取公因子,并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来选择主成分,正常情况下通过选择累计贡献率超过85%的成分选做公因子。由于因子分析中正交旋转可以令旋转后的因子有更好的解释,因此本次选取的省内城市的样本在软件主成分分析中对经过“方差最大化”的初始因子进行正交旋转。第1 成分的初始特征值为7.256,远大于1;第2 成分为1.912;第3 成分和第4 成分初始特征值分别为1.697 和1.575;而在软件的碎石图中可看出在第5成分以后,其初始特征值的数值均小于1,因此选择4 个公共因子,且该4 个因子可以得到88.86%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其结果具有代表性,因子特征值及贡献率如表2所示。通过因子分析中的因子旋转后的的到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通过表2、表3 可知,F1 的贡献率最大,为0.518。其中F1 对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城镇化率、公共交通、高校教师数、医院床位数、执业医师(助理)数具有较高载荷。这一类的指标主要集中在经济收入、基础建设和人均资源服务3 个方面,涵盖大部分指标,可以较为综合地体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质量水平,因此将F1 命名为经济收入与生活服务因子。F2的贡献率为0.136,其中对失业率和人均道路面积具有较大载荷,体现为居民的生活保障与便利水平,因此对其命名为质量生活保障因子。F3的贡献率为0.121,其对建成区绿化率具有较高载荷,故对其命名为生活环境因子。F4的贡献率0.112,其指标中的中小学教师数和GDP 增长率具有较高载荷,故对其命名为发展与教育因子。

表2 各因子特征值及贡献率

表3 因子载荷矩阵

(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得分排名

通过以上构建的指标体系,使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通过使用最大方差法令因子旋转之后可以得到不同城市不同因子的得分情况,利用省内每个城市的因子得分乘以其因子方差贡献率的比重,最后除以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从而得到省内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得分,进而对其进行综合排名和等级划分,以区分不同城市目前生活质量发展现状。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不同城市发展的相对短板和不足,从而具有针对性地提高欠缺城市的质量。因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江西城市居民质量得分及排名

(三)江西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分析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出的生活质量综合得分,对省内11 个城市进行快速聚类分析,快速聚类将城市综合得分按照等级不同而区分,从而能够把得分级别相近的城市归并为一类。根据本次实际情况和得分数据选取4 作为快速聚类参数,将样本城市分成4大类:生活质量较优城市,生活质量良好城市,生活质量中等城市,生活质量待改善城市。其结果如表5。

由表4和表5可以看出,南昌在江西省内诸多城市的得分评价中极其突出,其多项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尤其是在经济增长与可支配收入这一领域,位于全省领先,符合其省会城市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其缺点在于质量生活保障方面,其人均道路面积、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均处于省内下游。

表5 江西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等级聚类

第二梯队中,新余和景德镇凭借在大多数指标内稳定的表现位于这一区间,其中新余在生活环境这一方面得分最高,其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率均为全省前几名,而其在GDP 增速和中小学教师数目等指标上略落后与省内平均水平,略微欠缺。景德镇则在大部分指标中占据中间或中上的地位,在4个因子得分中皆为正值,居民生活质量发展较为均衡与全面,其中在质量生活保障这一方面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在第三梯队里,鹰潭、萍乡、赣州、九江处于此等水平,鹰潭在生活环境这一因子的得分为省内最低,其建成区的绿化率有待改善。而萍乡在生活环境和发展与教育这两因子中得分也较低,需要进一步的提高。赣州在经济收入这一方面在省内居于较为落后的位置,而其发展和教育因子的得分却居于前列,此外在生活环境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随着对接大湾区,赣州的改革与开放将会以更快速度前行,其前景将更加明朗。九江在经济收入与生活服务和质量生活保障两个因子的得分较低,其失业率较省内平均水平高,人均道路面积在全省也居于下游位置。第四梯队为抚州、吉安、宜春、上饶。此梯队的各城市在四个因子中得分大都都处于省内末流的位置,其中上饶的多项指标在省内都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具有较大的提升和改善空间。

从表4 还可以看出,综合评分较高的城市(如综合得分前三的南昌、新余、景德镇)在F1 的得分也是位于前列的,而综合得分居于末流的城市其F1 的得分也是处在落后水平,说明经济收入与生活服务这一因子对综合得分影响较大。这也提示我们,经济发展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一大推动力。我们同时发现,处在综合得分前列的城市大都是各项指标全面均衡发展,没有某一方面的太大短板;而对于城市排名较为靠后的城市来说,其在生活环境这一因子得分较高,说明这些城市的生态环境上较好,但其F1得分也相对较低,说明经济水平发展还有待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选取人们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指标,构建了研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主要包含5个维度,分别是收入消费情况、居住环境情况、交通出行情况、教育情况和医疗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11个省内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进行了统计研究,用综合得分对其进行评价。经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本文所构建的指标可以在一定客观程度上测量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同时还可以看出不同城市在高质量居民生活建设过程中的相对排名位置。通过对11 个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进行测评,得出省内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特点、位次排名。通过各个主因子得分的聚类情况,发现了四大因子:经济收入与生活服务因子、质量生活保障因子、生活环境因子、教育因子等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水平有较大的影响。此外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第一要素是经济发展与生活服务资源,综合得分前列的城市无一不是经济水平较为良好,生活资源较为丰富的。通过对11 个城市的比较分析,发现江西省内居民生活质量的发展是不全面不平衡的,综合得分较高的城市基本集中在赣北围绕在以省会城市南昌为中心的周围,而综合得分处于较后的城市多集中在江西中部与南部,原因可认为江西中部南部地域大而人口众多,然而由于一直以来的贫困落后情况导致本地人才向发达地区流失,从而导致难以振兴的局面。

(二)建议

1. 注重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经济发展和生活服务也是推动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一大动力。各城市要因地制宜发展当地优势与特色的产业。对于有生态优势的城市要将其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以提高城市的收入水平和知名度。对于有人才教育优势的城市要将其优势转化为科研产业,以创新技术和研究院提高城市的科技水平。对于有地理优势的城市,要积极开放,对接发达地区的产业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以经济收益为导向推动地区发展,降低失业率,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从而令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

2.注重全面协调发展,扬长补短。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不是单一的某个点、某个方面的提升,而是整个体系内容的全面提高。要用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思想去实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对于已有的优势领域,要保持领先地位并持续认真加以优化与改进,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提升的效果,因此务必要注意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3.针对不同情况,明确主攻方向。要抓住不同城市的特点抓住其主要矛盾,明确提升城市居民质量的主攻方向,快速巩固城市优势弥补其短板,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从而带动城市的软实力提升。

猜你喜欢

城市居民居民因子
基于轨迹数据的城市居民出行活动规律提取
基于混合研究方法的我国城市居民体育经历中断行为探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石器时代的居民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自发性体育组织参与对城市居民社区信任的影响——基于乌鲁木齐市的调查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