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老机构老年人总体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2022-06-08万佳妮谭美春

江科学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总体幸福感

黄 琳 万佳妮 谭美春

总体幸福感是反映个人对生活质量及情感状态的总体评价,是测量生活质量最重要的、综合性的心理指标[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预计到2040年,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而随着家庭规模变小,社会化养老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机构养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4 万余个,收住老年人超210 万人,入住养老机构日益成为重要的养老方式[2]。本研究旨在了解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总体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深入分析影响老年人总体幸福感的各类因素,从而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及措施,进而提升其总体幸福感,改善其老年生活质量。

1 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据《南昌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显示,至2020年10月,南昌市6 个区共有城乡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227 家。每个区选择2 个,共12 个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抽样调查。纳入标准:年龄≥60 岁;意识清楚,沟通无障碍;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50 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35 份,回收率90%。其中男55 人,占比40.74% ,女80 人,占比59.26%;年龄在60-69 有75 人,占比55.56%;70-79有30 人,占比22.22%;80-89 有15 人,占比11.11%;大于等于90 有15 人,占比11.11%;已婚65 人,占比48.15%;未婚或丧偶70人,占比51.85%。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学基本资料,第二部分为总体幸福感量表。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数量、子女看望频率、月收入、养老环境、身体状况等共计9个条目。

1.2.2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中国版)该表最早由Fazio 于1977年提出,用于评价受测者对幸福的陈述。我国学者段建华于1996年对该量表编修为中文版,该量表由9 个正向问题和9 个负向问题构成,共18 个项目。包含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忧郁或快乐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6 个维度。量表的第1、3、4、8~14 题项采用6 级评分(从1~6),第2、5~7 题项采用5 级评分(从1~5)[3]。其中,该量表第1、3、6、7、9、11、13、15、16为负向积分,总分共计120分。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1.0 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性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或率(%)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和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总体幸福感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老年人总体幸福感得分比较

将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老年人的总体幸福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数量、参加养老活动次数等总体幸福感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子女看望频率、健康状况、月收入以及养老环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老年人总体幸福感得分比较(x2±s)

2.2 总体幸福感得分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总体幸福感得分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子女看望频率、月收入、健康状况以及养老环境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见表2,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总体幸福感得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子女看望频率、月收入、健康状况以及养老环境(p<0.05),具体见表3。

表2 自变量赋值表

表3 老年人总体幸福感得分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3.1 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将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

本研究结果显示,健康状况为总体幸福感的一个影响因素,且为正向影响,即健康状况越好的老年人总体幸福感得分越高(B=0.559 p<0.05),本结果与张瑞等[4]的研究结论基本相同。健康是指身体、精神和社会各方面均处于良好的状态。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免疫系统功能开始逐渐下降,心脑血管疾病、风湿骨病、老年痴呆等老年病开始大量出现[5-6]。老年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其心理带来负面的影响,影响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会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因此,养老机构应从老年人的身体、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着手,真正意义上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7]。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养老机构应建立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健康状况,通过健康检测、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等方式,对老年人个人或群体进行健康服务,以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状况。2.养老机构应有计划地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对疾病的主观认识和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促进疾病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8]。因此,针对老年人饮食指导、运动、老年常见病及预防知识、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的自我管理以及老年人心理健康维护等方面知识,使用通俗易懂、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3.定期开展文艺表演等各类活动。养老机构可通过丰富文体娱乐活动、提高老年人的活动兴趣,减轻老年人抑郁和孤独等负性情绪,来增加老年人生命意义感[9-10],从而进一步提高机构内老年人总体幸福感。

3.2 提高老年人每月可支配收入将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

据表1结果显示,月收入会影响机构内老年人总体幸福感。该结果与梁小利等[11]研究结论一致,月收入越高,老年人普遍总体幸福感越高。经济收入是老年人身心健康及健康自我管理的经济基础,良好的经济支持和知识储备能使老年人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自我情绪调节,降低负性情绪的产生[12]。本次研究显示机构内大部分老年人月收入为2000 至3000,占比55.56%,收入普遍偏低,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当地政府应积极呼吁子女主动承担其赡养义务,呼吁子女依法承担老年人基本赡养费、生病治疗费用、必要的保险金费用等,以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质量,以改善其总体幸福感[13]。2.建议当地政府不断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加强当地政府在养老方面的主体作用,统一老年人优待政策,不断加强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同时,当地政府可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并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以缓解子女压力,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老年人每月可支配收入。而胡杰荣[14]研究也指出,自评经济状况越好的老人,身体功能健康的概率也越高,也越利于增强其总体幸福感。

3.3 养老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提高老年人总体幸福感

据表1显示,不同的养老环境下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得分有显著差异,且养老环境越好幸福感得分越高(B=0.665 p<0.05),该结论与赵敏捷等[15]研究结论一致,加强养老机构环境配备,有助于老年人总体幸福感的提高。有相关研究发现,居住环境与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及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住房及周围环境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16]。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养老机构应合理布局建筑庭院、楼层、甚至室内环境。单一不便的环境会使老年人产生负面情绪,长此以往,不利于身心发展。机构布局设计需省力、易用,使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安全、舒适、便捷。2.充足护工配备。护工是机构内老年人接触频繁,与老年人关联十分密切的一个群体。但是由于该职位职业认同感低,护理人员流失严重,“护工荒”现象逐渐加重。而护理人才资源匮乏、质量低下及能力不足导致康养护水平和养老服务质量大打折扣,致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不到强有力的保障[17]。养老机构只有保持充足的护理人员,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才能得到保障,其总体幸福感才能得到改善。

3.4 重视子女陪伴及情感支持,将有助于提升老年人总体幸福感

本研究发现,子女看望频率不同,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得分有明显的差异(p<0.05),且子女看望频率正向影响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得分(B=1.185 p<0.05)。本研究结论与何莲娣等[18]结论一致,当老年人退休后,经济能力已然萎缩,伴随着社会地位的下降,其自信心、安全感也随之降低,此时他们会更多地依赖身边的亲人,需要子女更多的陪伴和赡养来提供其情感支持,增强其幸福感。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各养老机构可采用代际互助养老模式,就传统养老模式而言,代际互助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养老模式,该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了再次融入社会的机会,老人的经验资源再次得到了挖掘和传承[19]。代际互助不仅能够充实老人的活动内容,丰富老人的交流渠道,同时也提升了老人动手动脑和融入社会的能力,提升了老人的存在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其幸福感。2.养老机构可呼吁机构内老年人子女增加看望频率,增加与老年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虽然养老机构会定期开设各类活动以满足老年人所需要的情感支持与心理安慰,但仍无法真正满足机构老年人对于家人以及亲情的需求。因此,养老机构应鼓励家庭成员多去拜访长辈,加强与长辈的联系[20],以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增强其精神力量,进一步提高其总体幸福感。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总体幸福感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2020年秋粮收购总体进度快于上年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外汇市场运行有望延续总体平稳发展趋势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直击高考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
幸福感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