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皇家园林图咏的古迹阐释
——以圆明园和避暑山庄为例

2022-06-08李东遥

中国园林 2022年4期
关键词:御制避暑山庄古迹

李东遥

吴 葱*

园林图咏是以绘画描绘园林景观、附有题跋诗咏予以阐释的传统图册,其产生发展与中国古代文论题诗所特有的阐释传统[1]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古为师、垂古鉴今的怀古意识和古迹观念是这种阐释传统的基础,王其亨指出中国古典园林是古代怀古阐释传统的“深厚积淀与结晶”“呈现于点景题名之间,流溢于诗文图咏当中”[2],具体可从题咏和绘画两方面解读。

题咏方面,自先秦《诗经》①以来,怀古主题经久不衰。魏晋南北朝时期访古迹、思古人之作大量涌现,怀古之情附于具体古迹景观,南朝沈约《八咏诗》一地多景、一景一咏的形式,为唐代王维《辋川集》二十首、李白《姑孰十咏》、卢鸿《嵩山十志十首》所延续[3]。五代两宋,朱存《金陵览古诗》、曾极《金陵百咏》、许尚《华亭百咏》等地理系史事、以诗纪古迹的史地杂咏大量出现,古迹题咏走向鼎盛。

绘画方面,画上题咏最早见于东汉魏晋的人物画赞,隋唐以来山水画题诗愈加普遍,诗文的怀古阐释传统在绘画中也得到继承发展。北宋“潇湘八景”、南宋“西湖十景”代表的“八景”文化迅速传播,“八景图”一地多景绘画并题的形式被推广至全国及海外[4]。南宋后出现了以“图咏”二字命名的图册,如刘克庄所见董叔宏《溪庄图咏》②,元末出现了《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③,明中后期则有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有关古迹、园林的图咏渐臻成熟。

与古迹图咏直接描绘古迹不同,园林图咏则描绘当时新造之景观,因而以往学界对园林图咏的研究多集中于景观意境和空间艺术的分析,未能探析与传统古迹的关系。本文所提及的“古迹”,是指中国古人传统概念中的“古迹”,并非现代遗产保护的“古迹”,也不是对西方传统保护词汇“monument”(也常译为“纪念物”)的翻译④。园林图咏所继承的史地杂咏、八景图绘形式,本就与古迹图咏同宗同源;园林景观的设计灵感亦多源于传统古迹,古迹是园林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园林图咏在表现园林景观的同时,也透过时空对涉及其中的传统古迹进行了阐释再创作。

1 圆明园和避暑山庄图咏的版本与内容

清代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鼎盛阶段,圆明园和避暑山庄图咏(以下合称“两园图咏”)是康熙、乾隆两帝对圆明园和避暑山庄园林景观的题诗和绘图集,全面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阐释古迹的方式。两园图咏现存3种版本⑤,本文所引圆明园图咏为光绪十三年(1887年)天津石印书屋本《御制圆明园图咏》,摹自清乾隆十年(1745年)武英殿木刻套印本《御制圆明园图诗》;所引避暑山庄图咏为喜咏轩丛书丁编、民国武进陶氏涉园石印本《高宗御制恭和避暑山庄图咏》。

两园图咏体例基本相同,以《御制圆明园图咏》为例,开篇为《世宗宪皇帝御制圆明园记》,其后目录按照四十景编排(图1),具体至各景依次为景点整体绘图、景点名称、小序、简介(包括名称由来、所在位置、景观情状等),最后为题咏,大字为乾隆皇帝御制题诗,小字为诸臣引经据典所作注释(图2)。

图1 《御制圆明园图咏》上卷目录

图2 《御制圆明园图咏》之“正大光明”绘图与内容体例

根据两园图咏上述御制题诗、古诗文注释和景点绘图,本文将从景点命名、主题内涵和写仿古迹3个方面展开探析清代皇家园林将传统古迹纳入园林景观建设和阐释古迹价值的方式。

2 景点命名源于古迹典故

园林景名是对园林景观特征的高度凝练,直接点明园林的意境特色,其“四字结构”源于八景文化,由场景、地点、时间或自然现象构成[7]。园林景名的研究已有不少,艾定增溯源景名发展谈及景名创作对事典和语典的引用[8],金荷仙等将园林景名来源归纳为典故哲理的意象和自然景观的具象2个方面[9],王其亨等从对话历史、意象载体、表意中介、指引欣赏4个方面概括了清代皇家园林景名用典的审美意义[10],史英霞等从音、形、义3个层面分析了圆明园景名的诗意表现[11],等等。以往研究虽已注意到园林景名与历史典故、自然景观的关联,却未能进一步指出园林景名与传统古迹的联系。

实际上,圆明园“武陵春色”“平湖秋月”“曲院风荷”等直接照搬常德桃源县八景和西湖十景名称,避暑山庄“万壑松风”“远近泉声”“云容水态”图咏小序中亦直接点明源出西湖万松岭、趵突泉、庐山、四明山等古迹。景名间接取自古迹的情况也大量存在,如圆明园之“上下天光”语出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与岳阳楼、洞庭湖相关,图咏小序也显露出其景观对二者的借鉴(表1);类似地,圆明园“夹镜鸣琴”与避暑山庄“双湖夹镜”取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意,“架虹桥一道,上构杰阁”,借鉴宣城古迹谢朓楼⑥及其周边环境;而避暑山庄“濠濮间想”语出《庄子·秋水》,南朝梁简文帝将华林园与“濠”“濮”典故联系起来,华林园在后世成为这两则典故的实物联想,景名引用典故同时也关联着华林园。综上,两园景点命名直接来源或间接指向传统古迹,表1将两园图咏的景名和小序中的相关古迹列出。

表1 圆明园、避暑山庄图咏景名相关古迹表

3 景点主题内涵索引古迹

3.1 主题内涵提炼:以圆明园“正大光明”为例

两园各景有不同的主题内涵,下面以圆明园四十景的“正大光明”为例,分析乾隆御制诗及诗文注释内容,归纳总结其主题内涵,找到与之相关的古迹,如表2所示。需要注意的是,图咏中所引的诗文注释,只收录与御制诗句最相关的一句,如御制诗句“义府庭萝璧”诗文注释中只录“韦抗诗:广庭临璧沼”,单看这一句是无法理解相关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的,因而在分析这类注释时须将诗句放回原诗全文中整体分析。

从表2的注释诗文分析可以看出:“正大光明”的主题内涵为“明君贤臣”,乾隆皇帝以诗句和注释将唐尧衢室,周文王灵囿,汉代甘泉宫、建章宫、未央宫和宣室殿,北宋的汴京御正殿以及清康熙建造的畅春园等古代明君宫殿古迹串联集合,将自己的办公地“正大光明”殿与之类比,进而将自身与古代明君类比,在这一景上对这些古迹的精神文化传承大于形式上的借鉴,政治意义较之景观意义更胜,在其他景观中也分别注重对古迹内涵和古迹景观的传承。

表2 圆明园图咏“正大光明”御制诗、诗文注释与相关古迹表

以“正大光明”为代表,园林图咏通过御制诗及其注释彰显各景主题,通过主题将相关古迹以诗文串联起来,园林景点借鉴古迹的文化和景观意象,汲取古迹的优点并阐释古迹的价值。

3.2 “博采世上名”:主题涵盖广泛

按照上述分析方法,可将圆明园四十景各景主题内涵统计如表3,可以看出圆明园四十景的主题内涵涉猎非常广泛,既有山水植被、仙境高台等自然风光和建筑景观,也有忠孝礼智信等为君为臣的道德伦常,以及儒佛道等各家经典等,基本上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表3 圆明园图咏主题内涵统计表

两园图咏各景通过御制诗文和注释统一了景点主题,将与该主题相关的名胜、古迹和人物、典故集中在一起,写仿其景观布局、传承其精神文化,阐释古迹的各方面价值。园林景色虽属新造,但通过园林创作使得相关古迹得到了进一步阐释和再利用。对比这些传统文化与当前文物保护中的价值体系,可以发现,自然风光和建筑景观可对应文物价值中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中的审美愉悦和精神寄托,为君为臣的道德伦常、儒佛道各家经典则属于文物价值中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中知识传播、文化传承和精神认同,这些价值展示有供人学习、警示等实用意义。相比文物价值,园林的古迹阐释更多注重与现实社会更加密切的社会价值。

3.3 “移天缩地在君怀”:阐释映射全国

此外,选取圆明园四十景中的10个景点以及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中的5个景点⑦,在分析御制诗句和古诗文注释基础上分别找出相关古迹110和87处,将古迹对应在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地图上(图3、4)。

图3 圆明园景点相关古迹在中国地图上的分布[底图引自自然资源部,审图号:GS(2019)1825号]

图4 避暑山庄景点相关古迹在中国地图上的分布[底图引自自然资源部,审图号:GS(2019)1825号]

“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图3、4可以看出,15个景点的相关古迹中北方古迹数量并不逊色于江南古迹,基本涵盖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其中古都如西安、开封、洛阳周边,杭州及绍兴附近,文化圣地如苏州、成都、九江等是古迹最多的地方,这也验证了中国古迹“地以人盛”“迹以人传”的特点,古迹的分布与古代文化的发达程度直接相关。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园林在这里就如同古代中国的缩小模型,将中华大地上的古迹全部吸纳进一个园子中来,正如乾隆帝自己在《御制圆明园图咏》“月地云居”一景御制诗中写道“何分西土东天,倩他装点名园”,这2幅相关古迹地图就如同乾隆时期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2处园林辐射整个华夏大地的古迹,汲取全国各地名胜古迹的物质与文化优势,古迹价值通过园林得以系统阐释。

4 景点形象布局写仿古迹

与景名和主题内涵间接阐释古迹不同,园林图咏对古迹形象布局的写仿可以说是最直接的阐释方式。“写仿”其含义不是机械化的照抄照搬,而是在取法原型的基础上融合当时当地的再创造过程[12],是园林阐释的一种,最早可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13]”自此园林写仿传统延续不断,两宋皇家园林均有杭州古迹的写仿[14],至清代写仿活动走向顶峰。

有关清代皇家园林写仿的研究成果颇丰,从三山五园到避暑山庄,皇家园林无一例外皆有写仿,但以往研究多关注对江南私家园林或名胜的写仿,未能注意到传统古迹也是园林写仿的重要原型,且从图3、4也能看出关中、中原古迹也是皇家园林写仿的重要来源:一则以往研究列举的写仿原型本就有许多古迹内容,如金陵永济寺、镇江三山[15]、保定莲花池[16]、杭州西湖[17]、绍兴兰亭、宁波天一阁⑧等或为古迹或为古迹群;二则以往研究的园林名胜原型本就源于古迹或与古迹相近而得名,如清漪园中谐趣园的写仿原型无锡寄畅园[20]即坐落惠山东麓倚靠锡惠古迹;三则仍有许多对古迹的写仿案例尚待挖掘。本文所及两园图咏中,有许多景点图绘展现了对相关古迹选址布局、形象意境的写仿借鉴,进而达到阐释古迹的目的。

如圆明园四十景之“蓬湖瑶台”(图5),开篇小序即写道:“福海中作大小三岛仿李思训画意为仙山楼阁之状,岧岧亭亭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也”,此景构思自绘画,写仿的蓬莱三山源于先人基于已有实物原型的想象,并以此实物原型建造新的山水建筑景观,秦汉时期即有皇家建造池中三山的记载。此外,在圆明园图咏中,蓬莱三山的含义早已扩展,与之相似的山湖建筑景物都被纳入进来,这些建筑景物充实了蓬莱三山形象,其布局意境成为“蓬湖瑶台”真正的写仿阐释对象。如御制诗“名葩绰约草葳蕤”一句中“绰约”注释出自明杨基诗“肌肤绰约清如玉”,所描绘的是江苏太湖;“隐映仙家白玉墀”一句中“玉墀”注释出自唐韦应物诗“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所描绘的是陕西骊山;“水中楼阁浸琉璃”一句中“水中”注释出自屈原《九歌·其四·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水中楼阁”意象正是源于洞庭湖山水。这里的骊山(图6)、太湖(图7)、洞庭湖在古代都有大量画作流传,“蓬湖瑶台”汲取了太湖、洞庭湖君山的湖心岛整体意境以及骊山宫殿的建筑格式布局这些特征,并结合所在环境创作了自己的园林景观。

图5 《御制圆明园图咏》“蓬湖瑶台”绘图

图6 清·袁耀《骊山避暑图屏》,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7 明·文伯仁《泛太湖图》,明隆庆三年(1569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再者,杭州西湖苏堤、白堤等(图8)也都成了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之“芝径云堤”(图9)从堤岸形态、桥梁建筑形式再到周边景物布局的原型之一。乾隆御制诗“因思廿载倐流阴”一句所注元代张雨《书怀二十韵奉呈虞集贤》“暌乖遗廿载,寤寐接孤风……酒问余杭姥,泉寻六一翁”也以“余杭姥”“六一翁”点明与杭州西湖的关系。

图9 《高宗御制恭和避暑山庄图咏》“芝径云堤”绘图

两园图咏中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可以看到通过古代绘画或实地游访绘图来提炼古迹特征,再应用到园林创作,是清代皇家园林中较为成熟的古迹阐释方式,形成了“古迹或以古迹为原型的景观意象→诗文画作→园林景观创作”的阐释循环过程(图10)。

图10 园林图咏的古迹阐释循环过程

5 结论

对圆明园四十景、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2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皇家园林图咏的分析,可以看到清代皇家园林图咏在景点命名、景点主题内涵以及景点写仿3个方面阐释了传统古迹。

1)景点命名:或直接照搬古迹名称,或以古迹突出特征作为景名,或通过诗句、典故作为景点名称间接与相关古迹联系。

2)主题内涵:通过御制诗及古诗文注释,各景按照主题与相关古迹串联起来,映射到地图上如同一张古代的“全国重点古迹分布图”,以小见大,将全国范围内的古迹浓缩在园林中。

3)布局写仿:汲取相关主题古迹的整体意境、山水结构和建筑布局等特征,结合所在环境完成园林创作。

传统园林讲究“天人合一”“参天地赞化育”,传统古迹同样注重地以人胜,“系人事、赞人品、感人情、思事理”,二者皆注重与自然环境、人文活动的协调融合,这就是园林图咏大量阐释传统古迹的思想基础。园林图咏着重阐释古迹的社会价值和作用于当时社会的实用价值——增强审美愉悦、精神寄托和认同、知识传承与文化传播,以及相当于现今文物价值中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处于不同时期的作者与读者之间,能够通过园林中相关古迹的特定符号,感知解读古人的文化传统与创作内涵,引导我们进行新的创作和阐释,赋予古迹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积累。

在古代中国,“怀古”滋养了园林,传统古迹催生了古典园林的不断发展。与此相反,在近代西方,“风景如画”(Picturesque)概念和“如画式”园林通过一系列造园活动和思想变革而促进了现代遗产保护两大理念“保存”(Conservation)和“修复”(Restoration)的诞生。显然,不同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不同的园林和古迹观念,因而在当代园林景观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也不能盲目屈从于西方观点,仍需坚守自身的文化传统。

从属不同时空的作者与读者,能够因借这些特定的符号形式,在文化传统预设的语境之下进行充满诗意的对话,从而不断生发新的意蕴。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

注释:

① 《诗经》之《黍离》《麦秀》描绘了商周后人目睹故国旧宫破败景象的哀伤,可谓怀古题咏之滥觞。

② 南宋刘克庄《后村集》卷一百《董明府叔宏<溪庄图咏>》载:“……余周旋斯世三十余年,常有是心而无是力,故每见人家园囿池馆则徤羡之。永福明府董君叔宏示余《溪庄图咏》,凡余心所欲为而不能为者,皆在明府图咏中矣。力足以充其心,一可羡也;景物足以称其池馆,二可羡也;赋咏足以写其景物,三可羡也。因书其事附于两侍郎亲笔之后。”

③ 明代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卷二《洞玄部》载:“《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一卷:沧海逸叟临川曾坚撰。四明山在东海上,山有四穴通光晷天宇澄霁……”;《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2篇序尚存,其作者曾坚活跃于元末明初,字子白,自号沧海逸夫,江西省金溪县石门乡长兴村人。

④ 本文所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方‘权威化遗产话语’下中国传统保护思想观念的挖掘与研究”课题组已对“古迹”有明确定义,即“古迹是中国古代关于文化遗产的重要关键词。古迹是先人活动和行为的成果经过时间的洗礼,在后世人们的参与下,叠加、积淀而形成的文化遗存。它从字面意思上就将时间、空间以及人的行为整合在一起,相对完整、深刻地揭示了今天所谓‘文化遗产’才具有的深刻内涵”。至于具体某建筑或景观是否属于“古迹”,本文以其是否列在中国古代地方志“古迹”条目作为依据,本文所涉及的“古迹”案例(包括作为写仿原型的案例)均可在相应地方志“古迹”条目中找到,即已被古人明确界定为“古迹”。

⑤ 圆明园图咏现存版本:一是乾隆九年(1744年)沈源、唐岱绘制的绢本设色本《圆明园四十景图》,《石渠宝笈续编》收录,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二是乾隆十年(1745年)孙祜与沈源绘图、张若霭书写的木刻本《御制圆明园图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籍馆;三是乾隆十一年(1746年)张若霭绘制的墨线白描本《圆明园四十景图诗》,现由赵振经私人收藏(详见参考文献[5]);避暑山庄图咏现存版本:一是康熙五十年(1711年)沈嵛绘制《御制避暑山庄图咏》,次年雕刻木版《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二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主持印制《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铜版画;三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和十九年(1754年)钱维城先后绘制《御制避暑山庄旧题三十六景诗》和《御制避暑山庄再题三十六景诗》,合称《避暑山庄七十二景图咏》,现藏于国家博物馆(详见参考文献[6])。

⑥ 谢朓楼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南北朝时谢朓担任宣城太守在郡城之北修建一楼称为“高斋”,唐代时为纪念谢朓重建此楼,称为“北望楼”“谢朓楼”或“谢公楼”,此后历代多有修缮改建。

⑦ 受篇幅所限,在对圆明园四十景和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各景逐个分析之后,选取了关联10个以上古迹的景点共得15处,分别是:圆明园10处景点,天然图画、蓬湖瑶台、上下天光、濂溪乐处、西峰秀色、平湖秋月、杏花春馆、武陵春色、鸿慈永祜、汇芳书院;避暑山庄5处,芝径云堤、双湖夹镜、万壑松风、曲水荷香、金莲映日。

⑧ 清乾隆后期兴建的7座《四库全书》藏书楼,即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盛京宫殿文溯阁、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和杭州文澜阁等,均写仿宁波天一阁(详见参考文献[18-19])。

猜你喜欢

御制避暑山庄古迹
《御制耕织图诗》瓷板册页的清宫往事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青玉雕御制诗描金长方形插屏
岩上觅古迹 画中释春秋——纪念盖山林先生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Looking back at the Millennium- Temple of the Reclining Buddha (below)
清康熙御制牡丹盌拍出3565万元
康乾盛景避暑山庄
探秘吴哥古迹